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北京哪里有莆田特产市场 莆田哪里购买特产便宜又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北京哪里有莆田特产市场 莆田哪里购买特产便宜又好更新时间:2024-05-10 19:59:47

一. 福建省 莆田 荔城区 油拌索面

油拌索面

外地的朋友来到莆仙作客,主人必定会用油拌索面来款待。主人的用意心思,做客人的可知道吗?莆仙方言把线面称为索面,取意为线面是由面粉和食盐后,由粗而细,反复拉制布成,成品就是细长的面粉索子。

油拌索面(线面)名称虽简单,但这道小吃加上了很多配料,加油炸花生米、油炸豆腐、黄花菜、香菇、肉片、冬笋、芥蓝菜等。这些佐料装装点碗面,色泽鲜艳,美味可品口。

莆仙方言中“面”和“命”同音,“长面”寓意“长命”。所以,油拌索面便成为民间过年节、祝寿、待客的必备礼俗食品。在莆仙民间,大年初一早上,每人都要吃一碗索面,叫开正添寿面;仙游人在正月初四早,莆田人民在正月初五早还要再吃一回。这种俗例是缘于明嘉靖四年十一年(1562)倭寇之乱,人们无法过大年,等到戚继光率兵杀退倭敌,百姓才能得以安宁,分别补过大年。

民间为亲朋祝寿时,如是邻近的,一般是送去一碗煮好的索面,直接表达祝愿寿者福寿绵长。相隔远一点的,就送去装满鸡蛋、索面的礼盒。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或出远门回归故里的亲人,在接风洗尘时,一定少不了一道油拌索南,民间称之为“象长”,即象征着长命百岁。如遇上亲人去当兵、求学、赴任或外出经商,也都以此礼相待。

油拌索面很平常,但比山珍海味珍贵。因为那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深深的祝福。

二. 福建省 莆田 涵江区 芜糕

把一些薄荷草(俗名溪芜草)放在铺糯米粉的蒸笼底部,蒸煮后,蒲荷味渗进米糕,香气袭人,是独特之糕点
( 莆田)

三. 福建省 莆田 秀屿区 莆田珍珠米烂

珍珠米烂的传说:

在明代莆仙戏剧目中,已有《米烂思妻》这出戏,剧情大意是说书生高文举进京赶考中了状元,被宰相强招做女婿,其妻王玉贞千里寻夫到京,却被相府千金反诬为冒认官亲,将之禁于厨中做苦役。玉贞在相府管家婆的帮助下,特地煮了一碗高文举素常爱吃的“米烂”送人,并将两颗原订聘的珍珠混在“米烂”汤中。高文举吃“米烂”发现了珍珠,知为玉贞所为,求管家婆帮助与玉贞会面;并嘱咐玉贞持状纸到开封府告新科状元停妻再娶之罪,此案经包拯审理,终使夫妻团圆。

一碗莆田乡土风味,竟“煮”出了一出凄婉动人的人间悲喜剧,也给“珍珠米烂”加进了浓烈的文化调料。“米烂”制作工艺很是考究。它用上等白米和糯米按2:1比例搭配,经过浸水、磨浆等多道工序,制成米烂原浆,再经筛制,成为珍珠形状。然后,用洁净锅具,添加举不胜举不250克,放在旺火上烘烧沸。再将珍珠米烂100克徐徐抖散入水,改用文火煮15分钟。待米烂熟透上浮呈透明色后,加上适量白糖,即可起锅,盛入汤碗。

煮珍珠米烂较简单,锅中放入清水烧沸,把晶莹的米烂粒徐徐散落入沸水中,再用文火煮约15分钟。待“米烂”熟透浮上水面,呈现出透明色后,再加入白糖即成。有条件的人家还可买来数克珍珠,研磨成粉末,与“米烂”一同下锅,这样煮出的就是真正的“珍珠米烂”了;起锅盛入汤碗,一粒粒“米烂”晶莹透亮形若珍珠,食之清甜爽口,别有韵味。

 

四. 福建省 莆田 城厢区 常太枇杷

常太镇是一个山多、果多、耕地少的乡镇,枇杷生产是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该镇现有果园8万亩,枇杷种植面积6.4万亩,从事枇杷生产的农户8000多户。201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89亿元,枇杷产量2.8万吨,产值1.87亿元。全镇农民人均收入8136元,人均枇杷收入4675元。

常太镇于1997年成立莆田市城厢区常太农工贸有限公司,建有绿色食品基地1万亩,辐射全镇5.6万亩,并建有600吨的果蔬气调保鲜库和30亩枇杷良种繁育基地。全镇共有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3200人、专业大户48户,并设有农民营销队伍、农技咨询服务公司、常太镇枇杷协会等。

常太镇先后投资6300万元,引进新品种6个,积极推广平衡施肥、果园生草法、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系列丰产高效技术,使亩增产128公斤,优质果品率提高到96%。并按照《莆田枇杷标准综合体》的要求,大力推进项目区果园建设标准化、布局区域化、栽培规范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贸工农一体化进程,提高项目区的科技含量,确保生产出无污染、高品位的绿色水果。

从1999年起,常太镇分别在北京、上海、重庆、沈阳、新加坡等大城市举办了十二届枇杷节暨枇杷推介会,以“常太枇杷”为龙头的莆田枇杷,现已闻名海内外。

五. 福建省 莆田 秀屿区 九层粿

九层粿,是由九层不同颜色的米浆合成的一种地方小吃。它以米和糯米为料,磨成米浆,分成九个等量。每一等量加入适量的白糖及其食用色素(第一层为红色,第二层为淡黄,第三层为原白色,直至反复至九层)。因此粿共九层,故名之九层粿。其制是纱布垫蒸笼之底,上第一层料,待半熟之后,再上第二层,直至第九层为止。蒸熟之后凉开,切成菱形,不但外观奇特雅气,且口感滋润细腻,吃来松脆,淡甜,最宜小孩与老人,为莆地特有之小吃。

六. 福建省 莆田 荔城区 荔城荔枝

荔城荔枝

“荔城无处不荔枝”,这是1962年郭沫若来莆田时,有感所作“七律”《途次莆田》的首句,语意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荔城莆田的第一感觉。

莆田何时种植荔枝,地方志没有明文记载,但邑人蔡襄在其《荔枝谱》中云:“宋公荔枝……世传其树已三百岁,旧属王氏。黄巢过莆,士兵欲砍为薪。王氏媪抱树号泣,愿与树偕死。巢怜之,遂不伐。”据推断,此权植于蔡襄撰谱之前300年,约与杨贵妃同时。可见莆田地之荔枝种植,早在唐时已有了。这棵“宋公荔枝”,俗称宋家香,至今尚存,并被列为文物保护古树。

荔枝又称丹荔、大荔枝、锦荔(《中国土辞典》,《本草纲目又称离枝》。)载:“此果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减、三日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皆尽矣。”离枝一名大概由此而来。莆地离枝(荔枝)按科学分类,属无患子科。常绿乔木,羽状复叶,小叶革质,披针形。花绿白或淡黄色。果如初生松球,外被鳞片,而有绉纹,初为绿色,熟时转为红色,果肉淡如玉,味极甘美。品种甚多。

莆田荔枝,色香味俱全,所以自古以来,就博得人们的喜爱。曹学全《荔枝歌》云:“海内如推百果王,鲜食荔枝终第一”。苏东坡云:“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宋徽宗也有《宣和殿荔枝》歌:“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子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从上引诗文中,不难看出。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学士,对荔枝的喜爱程度了。不但如此,古时有人因爱虎而画虎,称之为“虎痴”(溥仪兄),而莆邑人宋珏却称“荔痴”:“性好嗜荔,日可千余,古今善啖,无有出其右者。尝作美人啖荔图满百身,啖者之状即殊,所啖荔各复异。末后并系以诗,色色精绝。每遇荔子胜会必取自随,至则咸展玩焉。”(《闽小记》)古时莆田,还有荔枝风俗:如“称妇人艳丽者,必曰似一品红状元香。其肌体称莹洁者,则曰似擘后荔枝。称丰满者,则曰似焦核荔支。”“凡亲戚及儿童相过问者,必赠以状元香数枚,盖取状元第一之义也。”更有人取荔子“悬之帷帐窗屏间,闭户垂帷,历久方启。启时,则满室皆作荔支香矣(《闽小记》)。”

荔枝还可加工成荔枝干、荔枝罐头、荔枝果法、荔枝蜜饯、荔枝酒等,并可入药。据《本草纲目》开,它的果实“能止渴,益人颜色……通种、益智、健气”;壳能治“痘疮出发不爽快……又解荔枝热”;核能治“脾痛不止,妇人血气,疝气颓肿,阴肾肿痛,肾肿如斗”;花和皮根能治“喉痹肿痛”。壳和根还可提取栲胶;木质坚实,可作家具。人誉之满面身皆宝,并非称虚传。

七. 福建省 莆田 涵江区 赤饼

将面粉拌成团,再用平锅烫成面皮,然后用数张面皮裹炒熟的花生粉、芝麻,中上白糖等即成。皮韧馅甜,香味满口
( 莆田)

八. 福建省 莆田 城厢区 莆田枇杷

莆田枇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莆田枇杷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城厢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期极短,冰雪罕见,湿润多雨,终年温和,一年四季花果飘香,成为南国有名的花果之乡。境内盛产枇杷、龙眼、荔枝、橄榄、杨梅、余甘等名优水果,其中枇杷、龙眼、荔枝称为莆田“三大名果”。全区现有果树种植面积18万亩,占莆田市果树种植总面积的40%,果品年产量达35000吨以上。当然,在城厢水果中,最出名的是枇杷和龙眼。

莆田枇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界定莆田枇杷地理标志产品产地保护范围的函》(莆政函〔2007〕143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新县镇、庄边镇、白沙镇、江口镇、梧塘镇、国欢镇,荔城区西天尾镇、新度镇、拱辰街道办事处;城厢区常太镇、华亭镇、凤凰山街道办事处、龙桥街道办事处、霞林街道办事处,仙游县枫亭镇、郊尾镇、盖尾镇、榜头镇、园庄镇、赖店镇、大济镇、龙华镇、书峰乡等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九. 福建省 莆田 城厢区 莆田焖豆腐

豆腐营养丰富,莆田人爱吃焖豆腐,特别是那些离乡游子,回乡时对这道传统名菜更是情有独钟。

莆田盛产制作豆腐的黄豆,特别是一种称为“九月珠”的皮色鸭蛋绿的黄豆有名,其豆粒个大象花生,每逢秋天刮起九月风时,“九月珠”也就成熟了,晒干后成为加工豆腐的上等原料。乡下人用“九月珠”加盐卤做的豆腐,细嫩好吃。

做焖豆腐时是先将嫩豆腐捏成豆腐泥。焖豆腐依配料的不同,有荤、素之分。素料,除豆腐之外,主要是包菜、芹菜、香菇、笋(冬笋或萼笋)、葱、芫荽、红萝卜等配料。这些料子都要切细。同时还要备好适量的植物油、酱酒、精盐、味精和碾碎的炸花生等。荤料,来源较广,如瘦猪肉、干虾肉、鲜蛏、海蛎(鲜的或干的都可以)、干贝等。此外还辅以包菜、香菇、笋(冬笋或萼笋)、红萝卜等。这些料子一律切细。另备鲜豆腐、植物油、酱油、精盐、味精、芫荽、辗碎的炸花生、调打匀的鸡蛋等。

不论荤素,焖豆腐烹饪方法基本相同。先油炒配料,后将捏得细碎的豆腐投入拌和,加水适量,一俟汤沸,即调好咸淡,放入味精,加上打匀的鸡蛋,锅上加盖,文火焖30分钟左右;入碗时,上面摆点芫荽,撒些碎花生即成。

焖豆腐烹法在于焖。“焖”非用文火不可。“焖”豆腐与配料凝结在一起,松松软软,爽口不腻,其色红、黄、绿、白,令人赏心悦目,其味清清淡淡,鲜美异常。

十. 福建省 莆田 荔城区 莆田温汤羊肉

莆田温汤羊肉味鲜美

鱼、羊,鲜也。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就把羊的美味特征生动地表达出来。莆仙风味小吃中的温汤羊肉,更以独特的烹制方法,赢得美食家们的赞誉。

据说,明代中期,仙游城郊的龙华里有一户以宰羊为生的人家。那一天,他刚刚宰好一只硕大的山羊,准备上市叫卖,忽传倭寇来犯的消息。他来不及多想,急急忙忙把那只羊放进一个盛着沸汤的木桶里,用锅盖捂上,放些稻草伪装,全家就逃难出门了。第二天,倭寇退兵了,他和家人从山中回家,饿得不行,突然想想木桶里还有一只肥羊呢。于是,把羊捞出,用刀切开,居然成了熟食,全家用来充饥,感到这种羊肉味道美极了,不带一点腥味。从此以后,他就如法炮制,做出温汤羊肉,上市叫卖,饮誉四方。

温汤羊肉的制法是选择上好的山羊,放血宰杀,脱尽毛,卸内脏,把整羊放入锅中,用沸汤淋烫几遍,迅速放入木桶中,再冲入适量开水,淹没全羊,盖上桶盖,待次日取出,按羊脖肉、羊脊肉、羊腿肉、羊杂肉四类分别切开。食用前,用锋利的薄刃把羊肉切成薄薄的细片,装盘上桌,佐以姜末、蒜片、老醋、酱油,味道特好,百吃不厌。外地的游客来莆田时,都想品尝到这种佳肴,才算不虚此行呢。

莆田温汤羊肉常年均有,唯夏秋季节的更加肥嫩。春夏之际满山遍野草儿青翠,羊儿无愁温饱,不长得膘肥肉嫩才怪呢!虽然养羊的和加工温汤羊肉的往往并非同一家,但哪个地方山清水秀羊儿多,哪个地方温汤羊肉就制作得好,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过去仙游县养羊的多,仙游产的温汤羊肉就更可口,莆田其他地方则以华亭果乡和黄石水乡为佳。

温汤羊肉多由农村专业宰羊者制成成品后,清晨在集市或街头地摊出售。民间办喜筵时也会特地买来肥羊,请来宰羊师傅自宰自制。其制法是将15至20公斤的活羊一只,捆住四蹄,操利刃断其气管和血管(不能切破食道),排尽鲜血,再用80度左右的热水烫透除毛。开膛时,把羊内脏、主血管用麻绳扎紧,不让其血水流出;再掏出内脏,羊肺、肝、心则保留原位不动。随后置大鼎于旺火上,倒清水烧沸,把洗净的整羊浸入沸水中,盖上鼎盖烧约半小时后翻转,又烧至肉质达八成熟时捞起,把整只熟羊放入一大陶缸,倒入原汤和热开水把整羊浸没,盖紧缸盖,直到缸内汤水冷却才把整羊取出,再用冷水浸泡到天亮捞起,挑上市按羊的部位分档切卖。

按莆田古例,清晨是购食温汤羊肉的好时光,过午后就不新鲜了。逢上城乡早市动时,市街上常可见一堆堆顾客围着一些支着大木砧的摊位,那就是卖温汤羊肉的。摊主并不吆喝,只把熟羊头置于木砧前作招牌。卖温汤羊肉不可能“挂羊头卖狗肉”,因为那清清爽爽的羊肉香味,就是货真价实的广告,无声有味地引逗顾客。一些吃精了的老主顾往往会指着羊脖和肋肉说:“喂,这儿来一斤。”他们挑得有道理,羊脖因经常伸缩吃草,故而肉韧,嚼之有味;羊肋则嫩皮、瘦肉、肥肉搭配合宜。把它们薄薄地切成一盘,带回家蘸上酱油佐酒,嫩滑爽甜,滋味美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