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亳州可以快递送人的特产 安徽亳州特产可以带走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亳州可以快递送人的特产 安徽亳州特产可以带走的更新时间:2023-12-27 13:29:03

一. 安徽省 亳州 涡阳县 高炉酒

高炉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于涡阳县高炉镇高炉酒厂。高炉酒在汉代就很有名,当时有“汉三杰闻香下马,高炉酒十里飘香”之誉。该酒曾在清乾隆年间“南洋评酒会”上获奖。目前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地。

高炉家酒(高炉酒)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要求

1.酿造用水:产地范围内无污染的地下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相关规定。

2.高粱: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3.小麦:产自产地范围内,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4.大麦:产自产地范围内,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5.大米: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6.豌豆:产自产地范围内,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7.玉米: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二、生产工艺流程及特点

1.工艺流程:

(1)原料配比→润料→破碎→加水→搅拌→压曲→入房制曲→出曲→贮存加曲→入窖→发酵管理(60天)→开窖→特殊处理→入窖→再发酵管理(60天)→再开窖→配料→蒸馏→半成品酒→等级鉴定→分级入库窖藏→勾兑→包装。

(2)领料→润料→配料→蒸粮→加浆水→摊凉→加曲→入窖→发酵管理(60天)→开窖→特殊处理→入窖→再发酵管理(60天)→再开窖→配料→蒸馏→半成品酒→等级鉴定→分级入库窖藏→勾兑→包装。

2.工艺要求:

(1)制曲工艺要求:

①制曲原料配比:小麦、大麦、豌豆,7:2:1。

②制曲润料:加水3%至5%。

③破碎:麸面通过40目筛,筛下物料为28%至34%。

④制曲拌料水分:37%至40%。

⑤入房卧曲:块距2cm至3cm,行距3cm左右,夏稀冬密。

⑥曲块培养周期30天。

⑦曲块入库贮存3个月以上。

(2)酿酒工艺要求:

①酿酒原料破碎要求:高粱破成4、6、8瓣,其他原料粉碎后不得有整粒粮食。

②配料要求:粮、糠、醅三者掺拌均匀,无疙瘩。糠粮比20%至28%;粮醅比为1:4至4.5(随季节而变化);曲粮比20%至25%。

③上甑要求:采用传统人工上甑。

④老窖选择:所选用的酿造窖池应为保护区范围内1980年以前的传统老窖,不得使用新窖。

⑤入窖要求:分层入窖,窖封严实,封泥要均匀,6cm至10cm薄厚一致,再盖上一层塑料布。

⑥摘酒与窖藏:原酒量质摘酒,分级贮存,采用原酿窖藏及原度窖藏双重窖藏。三年后对窖藏酒重新定级勾调,再次原度存入酒窖中进行密封储存。

(3)勾贮工艺:

①原酒使用陶坛分级贮存一年以上,转入室外不锈钢大罐中贮存两年以上;调味酒在陶坛中贮存五年以上。

②成品酒勾调采用贮存三年以上的优质原酒为基酒,用贮存五年以上的专用调味酒进行勾调。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色泽和外观:无色或微黄,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注:当酒温低于10℃时,允许出现白色絮状沉淀或失光,10℃以上时应逐渐恢复正常)。

(2)香气:具有浓郁的己酸乙酯为主体的复合香气。

(3)口味:酒体醇厚丰满。

(4)风格:具有本品的典型风格。

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酒精度,(%)vol

41~68

总酸,g/L≥

0.5

总酯(以1计),g/L≥

2.1

己酸乙酯,g/L

1.2~2.6

固形物,g/L≤

0.35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二.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亳州泡桐

安徽省亳州的泡桐历史悠久,据考证,商代以前已开始种植。

亳州泡桐的特点是,打成板子光洁、轻逸、不变形、不虫蛀,属于打制家俱上好材料。泡桐树的原木性特硬,宁折而不弯,乃第一流的栋梁之材。亳州泡桐不仅为国人喜爱,在国际市场上也颇受青睐。近年来,泡桐加工的板材远销日本和东南亚。

亳州泡桐的另一大特点是生长快,栽下一棵,三五年即可成材。如今,亳州市林网180万亩,泡桐占三分之二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泡桐达五千多万棵,木材蓄积量一百多万立方。为此,亳州被国家“绿委”和林业部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三. 安徽省 亳州 利辛县 阚疃板鸡

阚疃的板鸡流传已久,选用家养1年左右本鸡为原材料制作而成,口感鲜、香、嫩、脆,余香绕梁三日回味不绝。像符离集烧鸡和河南道口烧鸡味道则略为油腻,且骨头没有啃头,相比逊色不少。 吃过阚疃的板鸡不想吃下次都难,而真正地道的就王姓一家。老板注重鸡的品质,有时没有正宗的本鸡宁愿不做,所以想吃还得提前预定。

四. 安徽省 亳州 利辛县 利辛猪鬃

猪鬃、山羊皮、兔毛为出口产品

五. 安徽省 亳州 利辛县 孙集米酵子

孙集米酵子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孙集镇的特色小吃。在利辛,一提起当地的特色小吃米酵子,人们会说孙集的好。孙集米酵子有近200年历史,它香甜稍酸,酒味浓厚,纯正柔绵,享誉一方。

据该镇纪小庙村纪腰庄老人纪永庆介绍,清朝年间,他的祖上为谋生计外出学会做酵子,回来后制作米酵子在当地出售,年复一年地挑着担子走村串户上集镇叫卖,尝尽人间酸甜苦辣,赚回点钱养家糊口。那时所用的原料糯米(又称酒米)当地没有,需亲自到南方霍邱等地用独轮车推。后来,制作酵子的技术在当地传开了,先是本庄人跟着学做这生意,渐渐地周围十几个庄的人也都干起了这行当儿。

制作米酵子,先将糯米(或粳米)放入水中浸泡,再用锅蒸熟,之后盛入盆中冷凉,拌入酵母菌(俗称“小药子”),盖严密封,低温季节还要加盖棉絮保温。一般过一天两夜既成,盆0来的微黄液体,叫米酒。在制作过程中千万不要沾油花,否则米会出绿、黑霉,做不成功。

米酵子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糖、矿物质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且味美,人人爱吃。但是,食之过量也会醉人,大家千万要注意哟。

六. 安徽省 亳州 涡阳县 黄牛

涡阳县黄牛市场我县是黄牛大县,通过品种改良,西杂、夏杂、利杂等一代商品牛数量充足,年可出栏10万头以上,可供外地客商选购。同时利用波尔山头优势改良地方品种也已在我县广泛开展,瑞已繁殖杂交一代波尔山头近千只,热忱欢迎外地客商合作开发山头生产、加工等项目。《涡阳农网》提供( 涡阳)

七.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铜关粉皮

铜关粉皮是亳州土之一。在省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是作为拜亲访友、赠送来宾的最佳礼品。

铜关粉皮产于亳州市谯东镇铜关村,其粉皮具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相传明万历年间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随着历史文沿等。铜关粉皮也在不断地提高质量,从寻常百姓家走上高级餐厅,生产能力连年扩大,现正达到年产2000吨的水平,且供不应求。

铜关粉皮为优质绿豆加工传统工艺生产。其特点是柔软如缎,薄如蝉翠,晶莹剔透,亦食亦菜。因其是纯绿豆所做,具有极好的药用保健作用,常食具有抗早衰、抗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有清热解毒之功能。

八.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赵集龙须面

赵集:龙须面

九.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板桥无籽西瓜

板桥无籽西瓜

提起板桥的无籽西瓜,在我县城乡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哓,它以异样的色彩,诱人的香味,可口的甘甜,引来了千里的食客。

1996年,板桥集镇投资4万元在孙庄村进行无籽西瓜试点,并从县科协请来技术专家现场指导。

2月,孙庄村党支书记孙明杰,自费去山东、江苏、宿州考察学习,然后试点、推广瓜套棉,试验成功无籽西瓜“靠接”技术,即在葫芦苗和有籽西瓜苗两叶期,各削去一半,再用夹子拢在一块,生长出来的西瓜秧,长出无籽西瓜。到1997年全村已发展到860亩。1998年,板桥集镇党委、政府在孙庄村设立无籽西瓜繁育基地。基地大胆实践,又试验成功“金帅”、“蜜桂”、“绿宝”彩色无籽西瓜。彩色无籽西瓜一问世,倍受消费者青睐。1998年7月,孙庄瓜农在蒙宿路孙庄段两侧摆满瓜摊,自成市场,黑皮黄瓤,黄皮红瓤,香里透着脆,沙里裹着蜜,食客络绎不绝,给省道增添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无籽西瓜基地种植模式采取无籽西瓜套棉花,瓜茬种植双孢菇,一亩地一年三茬,收入6000--8000元。2000年,无籽西瓜达到1000多亩,孙庄村家家种瓜,户户卖瓜,305省道路边、蒙城县城小摊、周边集市、瓜棚地头,到处是瓜的世界,客商登门买瓜,瓜农出门卖瓜,市场火爆,买卖兴旺。2006年,孙庄村种植能手孙明坤试验成功无籽西瓜“砧木”嫁接技术,即在葫芦苗两叶一心期,将葫芦苗掐头,但要留两片子叶,在残茎上用牙签插孔,再将西瓜苗去根,削尖,消毒,插在小孔里,成活率98%。同“靠接”技术相比,“砧木”嫁接技术具有抗病、耐旱、抗涝,根系发达,不整枝,不打杈,不用人工授粉,省时省工等优点,亩产量可提高40%至50%。

十.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苔干

苔干又称贡菜,是一种由莴苣状的植物加工成的半干品条状蔬菜,主产区在涡阳到亳州之间的沿涡河地区以义门镇为中心。该菜清乾隆年间曾作为贡品纳入宫廷,故得名为贡菜。-总理曾多次用此菜招待外宾,因嚼咽时能发出清脆的响声,周总理幽默地称之为

“响菜”。苔干含有17种氨基酸以及糖、粗蛋白、钙、磷、钾、钠、铁、铜等营养元素,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具有清热、明目、解毒、利五脏、通经脉等功效。苔干现已成为亳州大宗出口商品之一。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