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德州特产梨脯 梨脯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德州特产梨脯 梨脯有什么特产更新时间:2023-08-09 22:41:29

一. 山东省 德州 禹城 禹城西瓜

禹城西瓜
以个大汁多、糖多味甜、清脆爽口、耐运输、耐贮藏闻名全国。该处种植面积达2000多公顷,是鲁西北平原地区最大的西瓜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5~9月份上市,年产1亿多公斤,畅销全国各地。

二. 山东省 德州 德城区 金丝贴

又称皇冠贴画,系粘贴书画工艺品,采用独特的装裱工艺纯手工精制而成,融国画、美工、布贴、镶嵌、名绣、沥粉贴金等艺术精华于一体,是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金丝贴用绫、罗、绸、缎、锦、帛、绨等各种各样的织物制成,品种丰富,适用于厅、堂、室、廊等高级场所和别墅、住宅的高档装饰,是馈赠宾朋的上乘礼品。

信息来源:德城区史志办

三. 山东省 德州 齐河 齐河酱牛肉

产品属于清真特色食品,所制作的酱牛肉,选料考究,配料独特,精选1-2岁的鲁西大黄牛为原料,经兽医部门严格检疫合格,由阿訇亲自主刀,按穆斯林传统风俗进行宰杀加工。在继承祖传配方的基础上,辅以二十味名贵佐料,加陈年循环老汤腌制蒸煮等十几道工序加工而成,产品色泽红润、肉质鲜嫩、酱香浓郁、烂而不腻。

四. 山东省 德州 禹城 向阳坡韭菜

向阳坡韭菜

--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五. 山东省 德州 禹城 禹城泡子糕

禹城泡子糕是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的特色美食。禹城市泡子糕是用米粉(江米或黄米)、糖稀、生油配制而成。食用香甜酥口皆备,实为待客馈赠之佳品。

禹城的“泡子糕”历史悠久。相传清朝末年,其创始人禹城市安仁镇大卢村的卢学贤与皇商张某共同做糯米生意。期间,卢学贤自己动手将糯米作成各种各样的小食品。这其中,一种像“泡”状的食品香脆可口,深得人们喜爱,故取名曰“泡子糕”。

泡子糕是用米粉(江米或黄米)、糖稀、生油配制而成。制造时先炸泡子糕。即是将米放入30度温水中,泡至用手捻碎而不粘为宜,捞出晾干,粉碎成面团,入锅加热搅拌,熬成稠糊状和糖稀一并倒入合面机,再加面粉合成面团,用轴擀成厚约5毫米的长方形,用刀切成多层面片,炸呈杏黄色为止。第二道工序是铺糕。铺糕即是用糖稀熬好浆子,再加适量香精、桂花酱,后将糕泡子入锅搅拌,随浇浆子调匀倒入熟面,再把搅好的糕泡子倒在案子上摊匀,上面铺一层白糖皮,撒上青红丝,盖纸轧实,切成块即成。

一直以来,泡子糕都是禹城当地群众馈赠亲友的首选食品,更是婚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甜点。而在禹城众多的“泡子糕”加工者中,尤其以“老卢家”泡子糕最为著名。

六. 山东省 德州 乐陵 红枣莲子羹

选用金丝小枣和微山湖莲子为主要原料,辅以银耳、芝麻、花生、精米等数十种天然原料精制而成,含有人体所需的十八种氨基酸和Va、Vc、Vd等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极高
( 乐陵)

七. 山东省 德州 夏津 珍珠琪

夏津县传统名吃。它主要采用特精粉,配以蛋清、米淀粉、精盐等辅料,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成品薄如纸、色如玉、小如珠,具有开锅即熟、久煮不粘、爽滑韧嫩等特点。

夏津县银丝面,又名龙凤面,原为雷集镇张集村张氏祖传面食,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银丝面系选用上等精细面粉,配以十余种佐料,人工擀轧,面薄如纸,切成细丝即为银丝面。再横切则为珍珠琪。银丝面、珍珠琪久煮不烂,不粘,仍根根、粒粒,如银丝碎玉,晶莹透明。食之软腻、滑韧,若另配以麻汁、炸酱、肉丝、醋、蒜等佐料,更别具风味。现全县生产厂家达10余处。现在各厂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利用现代化手段生产,其品味尤佳,营养成分更趋丰富,且产量与日俱增。溥杰先生品尝后,曾欣然挥毫写诗称赞:古树发新枝,银鄃绽奇葩,不啖珍珠琪,愧称美食家。

八. 山东省 德州 齐河 姜堂牛尾

牛尾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成分,营养价值极高,宜炖食,美味又滋养,富含胶质、风味十足。姜堂牛尾采用独特配方,配以二十余种名贵佐料精心焖制,既有牛肉补中益气之功,又有牛髓填精补髓之效,具有补气、养血、强筋骨的功效。2012年荣获山东名厨会所首届厨艺交流大会三等奖。

美食类型:鲁菜

美食推荐:齐鲁大街姜堂牛尾门店

价格:30-50元/份

九. 山东省 德州 齐河 桑蚕

桑蚕( 齐河)

十. 山东省 德州 庆云 德州羊肠汤

德州羊肠汤是山东省德州市的。羊肠汤又名清血肠。老德州的人们,俗称它为羊肠子。羊肠汤味道浓香,咸淡适宜,入口烂熟香嫩,油而不腻,鲜而不膻,爽滑可口。

关于羊肠子的由来,民间有很多传说:

一说是清光绪年间,朝廷诏令各地向宫廷进献名吃,当年居住在德州东门里三合街旗人沙勃勃接诏后便将自己创制的羊肠子进献皇宫。皇帝、太后品尝后,大为赞赏,因其清香味美、荤而不腻,遂视为佳品,给于赏赐。沙勃勃一时名振德州,辖区之人都争相学做羊肠子,羊肠子开始在民间流行开来。

另一说是羊肠子是满族人发明的。清朝建立后,很多满族人迁到了德州。德州的城北就住着一满族大户,主人被后世的老百姓叫作吴三麻子,据传羊肠子最早就是他们家私家享用的美食。辛亥革命后,吴三麻子家道中落,成为贫民。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好担起挑担,去街头卖羊肠子。为了保持垄断,羊肠子的秘方一直不传外人。但机缘巧合,以前在他家扛活帮忙的一个长工学会了羊肠子的制作技巧。吴三麻子去世后,这个长工便把羊肠子的制作方法传了下来,也给德州人留下了一种宝贵的美食财富。

纯净的羊血调上上等淀粉、小磨香油、姜汁、胡椒粉等佐料成粥状,灌入新鲜肠衣内,煮熟晾之备用;食用时将煮熟的羊肠子放进羊骨熬制的老汤内加热,在碗内割制成小段加上胡椒粉、香菜末即可。吃在口中香嫩软糯,并无腥膻之感。很多老德州喜欢吃羊肠子,尤其是寒冷的冬季,认为它具有健脾开胃、通窍散寒之功效。一碗好吃的羊肠子最大秘诀在于汤汁的调配,以汁取胜才是王道,汤汁配方是“江湖秘笈”,也是师傅们的0,轻易不外传。据坊间传说,许多好吃的羊肠子用得都是制作扒鸡的老汤,自然别具一番风味儿。

在很多老德州人心里,羊肠子是街头巷尾一道诱人的风景线。清晨或黄昏,小贩们推着小车走上街头,锅上的盖子一掀,香气四溢,吸引着过往行人。不一会儿,每辆小车的周围就会密密匝匝地围上一圈吃客。卖羊肠子的摊位十分简单,大都是一辆长箱形的木车,所有的家伙什儿都放在车上。车前是装着碗筷的水桶、盛放佐料的小盆,车后摞放着供食客坐的小凳,木箱内放一口大锅,锅内盛满热气腾腾的羊肠子,锅的旁边有盛着烧饼的箱子。当人们聚拢到车前,小贩便从锅里夹出一段羊肠子,用锋利的刀,迅速地把羊肠子切成一寸左右的小段,接着从锅里舀出一勺子热热的羊汤,浇在羊肠子上面,再依食客口味洒些胡椒粉、味精、盐、香菜等佐料,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羊肠子便递到了食客手中,再配上一个烧饼,就可以大快朵颐了。吃羊肠子可没人喜欢坐着,要的就是站着吃的痛快爽利劲儿。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富贾之流,在一碗美味热乎的羊肠子面前,人人平等。更有些市民甚至自带容器,不光自己来一碗,还要带回去全家分享。

很多羊肠子的追捧者也都经历过担心到试吃到认可到上瘾的心理转变。第一次接触时总有着这样的担心:会不会很膻啊,看着别人吃得酣畅淋漓,鼓起勇气试一试,方知其味美鲜香,接下来便越吃越上瘾了。一天不吃就觉得少了点儿什么,一个新的羊肠子爱好者就诞生了。

曾经,德州二郎庙、赵九家、邮电三分局、柴市街、小锅市等路口的羊肠摊儿都非常有名,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的进行,许多的路边羊肠摊儿已难觅踪影,那些食客口中经典的摊位已成为老德州人记忆里的一个念想儿,许多“老德州”都说,真不希望祖辈儿传下来的东西就这样没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