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土耳其棉花堡特产介绍图片 土耳其棉花堡 地理介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土耳其棉花堡特产介绍图片 土耳其棉花堡 地理介绍更新时间:2024-01-29 22:00:19

一. 山东省 潍坊 高密 棉花

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之一
( 高密)

二. 浙江省 绍兴 上虞 上堡杨梅

位于谢安练兵打仗的龙惠山北麓的丘陵缓坡地块,面积100多亩。所产杨梅为真山品种,成熟时呈大红色,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因而取名杨梅。杨梅是长塘的特色水果之一,在中国素有“初疑一颗值千金”之美誉,在吴越一带,又有“杨梅赛荔枝”之说。杨梅果实色泽鲜艳,汁液多,甜酸适口,营养价值高。二月开花结果,果子的形状像楮实子。五月才成熟,有红、白、紫三种颜色,红的比白的好,紫的又比红的好,因为它肉多核小。

据测定,杨梅果肉的含糖量为12%~13%,含酸量为0.5%~1.1%,富含纤维素、矿物质元素、维生素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果胶及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其果实中钙、磷、铁含量要高出其他水果10多倍。杨梅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之功效,多食不仅无伤脾胃,且有解毒祛寒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杨梅果实、核、根、皮均可入药,性平、无毒。果核可治脚气,根可止血理气;树皮泡酒可治跌打损伤、红肿疼痛等。用白酒浸泡的杨梅,盛夏时节,食之会顿觉气舒神爽,消暑解腻。腹泻时,取杨梅熬浓汤喝下即可止泄,具有收敛作用。杨梅具有消食、除湿、解暑、生津止咳、助消化、御寒、止泻、利尿、防治霍乱等医药功能等多种功能,有“果中玛瑙”之誉。每到阳历六月中旬杨梅漫山红时,上堡的杨梅虽然没有驿亭、梁湖的二都杨梅规模大,但也是“梅香不怕巷子深”,一批批喜欢清静的熟客如约赶来,入梅林、采杨梅、赏美景、尝土菜,享受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无限乐趣。

信息来源:长塘镇人民政府

三. 甘肃省 酒泉 瓜州县 瓜州棉花

瓜州种棉历史悠久,早在盛唐时期就从印度引进草棉进行种植,到七十年代开始大面积种植,进入九十年代,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定一系列惠农政策及措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多方寻求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不断提升棉花产业规模,棉花种植面积和单产逐年提高并趋于稳定。目前,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 20 万亩以上,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 65% 以上, 平均亩产皮棉 116 公斤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80% 棉来源于棉花种植,棉花种植已成为瓜州主导产业。

瓜州棉花产量高、品质优,平均水份 6.5 %,杂质 1.6 %,均低于国家标准;平均纤维长度 29.6mm ,比强度达 21.3gf / tex ,伸长率 7.7 %,马克隆值 4.3 ,成熟系数 1.75 ,皮棉色泽白,品质好,深受纺织企业睛睐。生产产的皮棉、棉籽油、棉絮等产品畅销省内外,其中“丝路”牌棉絮获省优质产品奖。

四. 河南省 驻马店市 新蔡 新蔡县棉花

近年来,新蔡县把发展棉花生产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全县种植最大面积达到50万亩,被定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县。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县从压缩面积、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搞活流通入手,多方并举,推动全县棉花生产和流通的健康发展。重点在那些具有植棉经验、掌握植棉高科技的专业村搞好花棉生产,现在常年种植面积在25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县东南部练村、宋岗、关津等乡镇。

为提高单产,县棉麻公司设立了科技服务中心,各棉花加工厂、基层社也都设立了科技服务站。县里建立了个科技兴棉示范点,着重做好棉花良种推广,落实育苗移栽面积85%,地膜覆盖面积15%,平均单产突破55公斤。在销售方面,扎实稳妥地推进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利用“121”棉花加工生产线、利信纺织有限公司、豫针织棉有限公司等7个棉花加工企业就地消费一批棉花,实现就地加工增值,此外,还和其他省市棉花企业建立长期供应关系,使棉花市场有序流通。

五. 河北省 张家口 怀安 柴沟堡熏肉

熏肉系塞外古镇怀安县柴沟堡镇的,它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据传说,庚子年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逃时,驻足柴沟堡,品尝熏肉,称其为精美的佳肴。柴沟堡熏肉的品种很多,现在行销的有熏猪肉(五花肉、猪头、猪排骨、下水),熏羊肉、熏鸡肉、熏兔肉、熏狗肉等。特别是那些有异味的肠肚,经过熏制成了色正、味美、质优的上等佳肴。尤其刚出锅的熏肉红紫紫、颤巍巍、亮光光的肉皮上冒着晶莹的小油泡,皮烂肉嫩,喷香可口,用之做盘凉菜,上面撒些绿油油的韭菜,看上去就象一件巧夺天工的精美工艺品。柴沟堡熏肉最有名气要数“玺”字号熏肉,由于其技艺之纯青独到,制做工序繁复精细,肉经焖、煮、煨、炖和妙手烹调,皮焦红而柔韧,嚼之微“筋”有齿劲;肉松嫩而脂少,食之爽淡不见腻;柏香馥郁,熏味馋人;久存不腐,蚊蝇不恋。堪称烹调一绝,肉食奇葩,可谓肴中之珍馐,馈赠之上品。席宴必备,膳食常随。柴沟堡熏肉在‘97河北省农业博览会上,荣获省名优产品,1999年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国家质量达标食品”,同时,柴沟堡熏肉制品厂被协会命名为中国食品骨干企业,该厂生产的产品以其“高优高”的质量大开市场门,产品畅销张家口、呼和浩特、太原、北京、石家庄、唐山、大连、邯郸等10多个大中城市。目前,该厂正在进行3000吨技改扩产项目。( 张家口)

制作方法:

1.备料:选用膘肥约3厘米的二级猪肉50千克,切成16~17厘米见方的大块,厚度一般在1.6厘米左右。

2.头锅中配的作料为:大料、花椒、茴香、桂皮、丁香(以上装入一布袋)、砂仁、肉蔻(装入另一袋)。另备大葱、蒜、姜、甜面酱、黑面酱、酱豆腐、酱油、醋适量。

3.煮肉时先放脊肉,其它带皮肉块分层码在上面。另外加入大葱1千克、大蒜250克、盐适量。最后加水没住肉块,慢火煮开后,再放甜面酱、黑面酱、酱豆腐、酱油和醋。

4.开锅后肉块上下翻个,继续以慢火焖煮,每0.5小时翻一次锅,大约煮2~4小时,因为是慢火煮肉,油层严严的覆盖在肉汤上,锅内作料味能全部入肉,因而肉味香美,这是制作柴沟堡熏肉的关键。

5.熏制时要沥尽油汤,码放在铁箅上,铁箅下的铁锅内放柏木锯末(150~200克),盖好锅盖,用慢火加热15分钟,即可出锅。

6.煮肉汤可连用7次,每次应追加适量凉水、食盐、大葱、大蒜、姜等。其它甜面酱等调味料加量要根据肉汤成色,灵活掌握。

产品特点:

色泽紫红,亮光光,肉皮上冒着晶莹的小油胞,肥不腻口,瘦不塞牙,喷香可口。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醒胃、去寒、消食等作用。

六.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棉花

余姚棉花

棉花,是宁波历史上传统,并对全国及浙东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

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栽植、棉花已有相当悠久历史。至少在汉代已有栽培。宁波滨海,围海造田后最宜种植棉花,是较早推广种植棉花的地区。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姚江濒海,沿海百四十里,皆木棉。”到了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置浙东木棉提举司于余姚,余姚有70%农民从事棉花种植,镇海约有17%是棉农,可见当时余姚地区种植棉花地位之重要。到了明代,有“浙花出余姚”之说:“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闽粤、西达吴楚,其息税以百万计。”可见当时棉花收获季节之繁忙景象。清代诗人高杲在《棉花》诗中写道:“四月始下种,七月花开陇。白露一零雪球拥,松江淮北棉不重。浙花出余姚,群芳谱中特选挑……”诗人胡德辉也有诗写道:“桃绽绒盈壳,棱深翠破夹,种惟江浙遍,功要耕织兼。黄媪师心巧,红窗女手拈。梳抛珠颗颗,纱刷玉纤纤。鹅毳当风乱,鸳闺计日淹,一弓弹絮起,三繀避泥粘……”。宁波出产的棉花还用作出口,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宁波出口棉花66万磅,次年增至138万磅。

民国期间,宁波所属各县都种植棉花。1919年余姚龙泉乡建起了省立棉种试验场。据民国《浙江省情·棉麻》载,今宁波属县地域1931年植棉109万亩,产皮棉23.65万担,以余姚县最多,慈溪次之。又据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物产》记载,1947年,余姚、慈溪、镇海、鄞县、象山共植棉80.59万亩,产皮棉19.06万担。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然棉花种植面积50万亩至70万亩之间,但亩产却由1949年的13.9公司到1990年提高到亩产64公斤,1984年达到亩产91公斤的高产量,棉花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宁波棉花亩产的提高,得益于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解放初,棉区和粮棉轮作区多采用撒播和点播,逐渐改为条播。以后推广方格育苗移栽,1958年大面积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以后试种地膜复盖栽培。对提高产量有很大作用。种植时间则由旧时候的“立夏种棉花,勿用问人家”,大力推行早播。同时,开展良种繁育示范和推广、科学治虫等措施,使棉花亩产由1920年8.3公斤,1984年的91公斤,亩产提高了11倍。

棉花,作为重要经济作物和宁波传统,必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七. 广西 河池 南丹 中堡黄牛

南丹中堡黄牛,是广西三大地方黄牛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南丹县中堡、月里两个民族乡,其性温驯、耐粗食、耐热、少病,适应性强,使役力好,成年公牛体重355±30公斤,性成熟900±157天,母牛的繁殖利用期一般18岁。

品种特色

中堡黄牛是南丹黄牛的优良类群,产于南丹县月里公社中堡大队,是长期在南丹自然生态条件下,经过各族人民的精心饲养、选择而培育成的役肉兼用地方品种。它适应性强,耐粗抗病,遗传稳定,体型高大,肉用性能良好。中堡黄牛至今仍保特耕牛出口的地位,年均外调的耕牛2000头左右。

产地特征

南丹全境地势为高原至丘陵过度地带,山岭连绵,中低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3%,宜牧草山草地160.46万亩,千亩以上成片草山草地有164处,约80万亩草山以黄壤土为主,有机质和钙质丰富。光、热、水、肥条件好,自然牧场牧草中有禾本科30多种,不补饲料终年可放牧。

南丹地处广西西北角、云贵高原的南麓,海拔为900米,全境地势为高原至丘陵过度地带,山岭连绵,中低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3%。平均日照1243小时,气温16.7―17,1℃,无霜期310天,年降雨量1471.4毫米,相以湿度为81.7%,宜牧草山草地160.46万亩,千亩以上成片草山草地有164处,约80万亩草山以黄壤土为主,有机质和钙质丰富,光、热、水、肥条件好,自然草场牧草中有禾本科30多种,不补饲料,终年可放牧。

市场前景

近年来,随着商品牛贸易的促进,南丹黄牛以其肉味鲜甜,柔嫩多汁,风味独特而著称,远销上海、南京、广东及港澳及东南亚国家。为了做强做大南丹黄牛品牌,南丹县委、政府把它列入“以农富民”工程的重头戏来抓,积极实施杂交改良,利用南丹黄牛作母本与国外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杂交一代具有显著的0优势,既保持有国外肉牛品种生长速度快,易育肥,又有南丹黄牛适应性强,肉质风味好的特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食品的消费观念逐渐向低能量、低胆固醇、高蛋白的草食动物肉类发展,南丹黄牛市场前景非常诱人。

产地分布

南丹黄牛多分布于县内水源少的石山高原地区,如中堡、月里,大水井、麻阳、六寨、七牙、八好、沙厂,里湖、朝房、汉渡、焦寨、倦里、懂甲、利乐、黎均等公社。这些地区铜养黄牛已有较长的历史,由于山区气候凉爽,牧草丰茂,耕地少,劳役负担鲤,大大有利于牛体的发育,加上当地农民的精栩管理和长期的选养,因而育成这一优良品种。

八. 河南省 开封市 尉氏 尉氏棉花

尉氏县地处河南省太阳辐射最高值中心,极利于棉花生长。是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河南棉花生产十强县,国家商检局棉花出口免检县。

目前棉花生产上应用的主栽品种有常规抗虫棉繁殖和杂交抗虫棉系列,适宜播期为3月中下旬-4月中下旬,播种方式为营养钵育苗和地膜覆盖,以麦棉套为主。

常年种植面积35万亩左右,皮棉总产2600万公斤以上,已成为我县东部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九. 河北省 邯郸 鸡泽县 鸡泽棉花

鸡泽棉花

锦葵科(Malvaceae)棉属(Gossypium)植物的种籽纤维,绝大多数亚热带国家都有生产。在热带地区可长到6公尺(20呎)高,一般为1∼2公尺(4∼6呎)。花朵乳白色,开花後不久转成深红色後凋谢,留下绿色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有白色的,也有白色带黄的,长约2∼4公分(0.75∼1.5吋),含纤维素约87∼90%,水5∼8%,其他物质4∼6%。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以前,我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我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其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