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云南土特产 利润 云南特产农产品哪里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云南土特产 利润 云南特产农产品哪里买更新时间:2023-08-07 19:06:39

一. 云南省 楚雄 双柏县 云南虎掌菌

虎掌菌在历史上被视为中宝珍品,是向历代王朝纳贡的贡品之一。这种菌无盖无柄,在菌体上长满一层纤细的茸毛,呈黄褐色,并有明显的黑色花纹,形如虎抓,因而得名。虎掌菌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很高,鲜时有浓香味,干制后香味更浓。虎掌菌每年八至九月生长在高山悬崖的草丛深处。云南省仅有楚雄州和丽江县的少数地区生产,故较珍贵。


虎掌菌的营养价值:

黑虎掌菌学名枣翘鳞肉齿菌,是著名的出口食用菌之一。菌体粗壮肥大、肉质细嫩,含有丰富的胞外多糖,不易破烂且营养丰富。据分析测定,其干品含17种氨基酸,其中有占总量41.46%的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11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该菌性平味甘,有追风散寒、舒筋活血之功效,民间也用其作壮阳之用,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


二. 云南省 昆明 富民县 云南调糕藕粉

调糕藕粉也是云南味一绝。做法是将刚蒸好的香甜米糕加入藕粉之中,再浇上一勺红糖汁,吃的时候要把三样精彩的美食伴在一起,这也是“调糕藕粉”名字的由来。吃进嘴里,滑糯的藕粉包裹着松软的米糕,混着红糖特有的焦香醇甜,味道很是丰富。

在昆明几乎所有的小吃店都可以吃到调糕藕粉,仿佛城市的独特印记,也成为离乡的云南人心中魂牵梦萦的家乡气息,旅游者严重朴实的云南味道。

三. 云南省 红河 红河县 云南油炸蚂蚱

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是“蚂蚱当下酒菜”。这蚂蚱,就是我们常说的蝗虫,就是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虫子,这里的人美其名曰:“跳菜”。在旧中国,有一年北方地区蝗灾,蝗虫飞过,遮天蔽日。所到之处,草叶、树叶都被一扫而光,可见蝗虫的厉害。而在云南滇西北一带,一到秋季收割谷子的时候,那谷田里便到处是蚂蚱飞舞的影子。从田埂上走过,一阵“堤嗒”声,走急了都会踩死几只蚂蚱。这时候,妇女们便一面割谷子,一面将蚂蚱捉了往围腰里塞。当然也有专门捉的,用了网兜绑一竹棍,在田埂上跑来跑去地捉,不用多少功夫就能捉满一大塑料袋。

这些割谷子的妇女,将捉了的蚂蚱带回家,用开水一烫,去掉翅膀,和腿足,在锅里慢慢烤黄,烤到水分干涸,焦黄灿然的时候,加上香油,花椒调料,黄生生的蚂蚱,便透出诱人的香气。那香劲才叫无法形容,清脆中有一股子谷草的清香气味。或者将蚂蚱腊干了,“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炒上一盘,弄上二两小酒,款待朋友。

四. 云南省 昆明 宜良 菠萝饭

菠萝饭

菠萝不象芒果,末成熟的菠萝我们坚决不敢吃,因其麻、涩,难以入口,嘴馋的我们总是耐心等它变成金黄色。菠萝的吃法就多了。可以把皮剥了,直接吃;也可以蘸盐和辣椒吃,又甜又咸又辣,味道怪怪的。不想把菠萝当水果吃也行,那就当菜吃吧。将菠萝去皮,切成薄片,倒进油锅里炒肉丝,起锅时洒上芜荽、葱叶,美其名曰“菠萝炒肉”。肉丝只能用猪肉,否则会破坏这道菜甜而鲜的味道。菠萝还可以当饭吃。把带皮的菠萝中间挖空了,放入紫米和水,蒸熟了就是甜又香的菠萝饭了。菠萝饭取了八宝饭的甜味,却没有油腻味,吃起来非常爽口。外地人最喜吃这种独具特色的饭了。

五. 云南省 昆明 宜良 马街土陶

宜良县马街乡窑上村村民刘明富生产的土陶因其质量好 、造型美、价格优、欣赏价值高而受到海内外人士青睐。昆明天时土陶制作彩绘有限公司 、昆明人文广告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其签订销售合同;新加坡客商登门考察后与其签订生产多个品种合同;昆明世博园 、花鸟市场、西南商业大厦、昆交会、七彩云南等有他生产的工艺品摆放销售;其产品远销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 宜良县)

六. 云南省 昆明 宜良 宜良板鸭

1950 年以前自产自食,零星售卖,少量销往昆明等地,后经过技术加工,选用壮鸭,成品色泽油黄,肉质鲜美、 细嫩,清香可口、咸淡适宜,是佐餐和馈赠佳品,内销全省各地,出口到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国家地区。( 宜良县)

七. 云南省 大理 剑川 剑川木雕

剑川木雕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剑川县素称“木匠之乡”,木工艺人擅长雕刻各种人物、花鸟、山水以及龙凤吉祥如意等图案,用以装饰门窗、家具等。剑川木雕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民族木雕艺术,产品选用优质的红木、西南桦、缅甸红木,以及天然植物漆和闻名于世的彩花大理石,使产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

剑川木雕做工精细、用料考究,集明、清各式木雕之精华,造型美观大方,高雅别致,坚硬柔韧,抗腐蚀、不变形,再现了优秀的民族木雕艺术。剑川木雕有豪华典雅、富有民族气息的客厅家具类;古朴高雅的嵌石餐厅家具类;栩栩如生的九龙壁画、九狮壁画、花鸟壁画类;各型座屏、挂屏、屏风类;园林古建筑的格扇门、窗、挂帘以及各种民族旅游产品等几百个品种。

八. 云南省 曲靖 罗平 擦尔瓦

擦尔瓦,彝语,又称“瓦拉旁钵”,汉译“木子毡衣”,是彝族的传统工艺服饰。 1963年在昭通出土的东晋霍承嗣招魂墓壁画中,就已描绘了头挽“英雄结”,身披擦尔瓦,腰悬佩刀的彝族武士的形象,证明在距今1700年前的东晋时期,居住在今昭通地区的彝族人民,就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极具实用功能,又极富审美情趣的民族工艺服饰一擦尔瓦。

擦尔瓦手工制作,多由彝族妇女家庭劳作完成。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一、选料:选用优质羊毛,洗净、晾干。二、抛松:将洗净、晾干的羊毛用弦弓弹松。三、捻线、染色:用家纺“坠子”将羊毛捻成细毛线,再将细毛线三股合一,扭结成细羊毛绳,用土靛染成青色。四、织羊毛布:用土制布机将已浸染着色的羊毛绳织成布;布的幅宽、长度无统一规格,按拟制的擦尔瓦的大小、长短确定。每块羊毛布的上沿要留缝,下沿留16-33厘米长的羊毛毡须。五、缝制:每9块羊毛布沿纵边缝合成一件,从上沿预留的缝中穿缀一股羊毛绳作系带。

绣花:用预染好的各色毛线,在成型的擦尔瓦的胸背处绣制图案:成品擦尔瓦无袖、无领扣,形制与披风相仿。披戴时,上齐肩、下至膝,膝以下是飘拂的毡须,胸背处是彩绣的图案。图案有相对固定的范式:“十”字形花纹边框,边框内是4朵角偶对应的小花,边框上下各有两条波状纹,喻指山脉连绵、峰峦叠起;或作夸张变形处理,象征金沙江水波漫漫。走遍天涯海角,也不忘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纯然一色的靛青作底色,图案则五彩缤纷,艳丽夺目。古朴稚拙的图案设计,反差强烈的色彩效果,透露出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信息。擦尔瓦流行于金沙江沿岸彝族聚居区,尤以永善县彝族妇女制作的擦尔瓦为上品,选料精细,制作精致,图案精美,色彩艳丽,不但在大、小凉山彝族中享有盛名,也为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广大群众倾心钟爱。

擦尔瓦防潮、避水、御寒、抗暑、冬暖夏凉,放牧、狩猎、外出旅行,白天当衣服,晚上作被盖,一专多能,是最为方便、适用的行装。一袭擦尔瓦,披戴于男性身上,更显剽悍威武、英俊潇洒、精神焕发;女性身着擦尔瓦,举手投足间,下摆缀饰的毡须轻拂慢扬,仪态端庄又不失炯娜抚媚,别是一种巾帼气慨。婚嫁、节庆、走亲访友,擦尔瓦既是自尊、自信、自爱,展示自身魅力的“时装”,也是“火的民族”追求美好生活、挚爱亲朋好友、维护民族团结的最富热情的表达。男女老少身披擦尔瓦,或举杯畅饮;或忘情地歌舞于青山碧水间;或点燃篝火,狂欢娱乐,通宵达旦,那真是令人目眩神移、心旌摇荡的醉人的民族风情画卷。

在彝族传统婚俗中,擦尔瓦更是不可或缺的增添欢乐喜庆气氛的道具。姑娘要出嫁,对幸福的憧憬是无法掩饰的,甜蜜、陶醉、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灿然若星辰般在眸子中闪亮。可面对亲友,那独特的、不无羞涩的甜蜜的向往又需要某种掩饰。于是,一袭擦尔瓦顶在头上,便是送亲队伍中新娘特有的装束,与汉族婚俗中"盖头"相似。在迎亲的队伍中,擦尔瓦是抵御“温情攻击”的武器。当迎亲的队伍进入女方家时,无一例外地要遭“泼水”攻击,虽然是礼俗,是默契,但若数九隆冬被劈头盖脑地泼上几盆水,那滋味确实也不太好受。抵御攻击的办法,是把擦尔瓦顶在头上,裹在身上,任你倒海翻江,我自岿然不动。"攻击"演绎出喜庆、演绎出撩人心魄的温馨。

擦尔瓦,彝族人民永远钟情的“时装”。擦尔瓦,民族工艺的奇葩。

九. 云南省 昆明 宜良 宜良烤鸭

以宜良本地滇麻鸭为原料,烤制精细,风味独特

宜良烤鸭,也就是滇宜牌烧鸭,它肥瘦相宜,皮酥脆,内香嫩,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省有名的传统菜肴。说起来这宜良烤鸭并不算云南本土风味菜,它是由南方传过来的。

相传,在明人洪武年间,朱元璋封颖川候傅友德为征南首领,率领千军万马奔赴云南,同时带上了自己的御厨,南京著名的烧鸭在师傅“李烧鸭”李海山。后来等云南统一,回南应变受封的颖国公只被朱元璋赐白绫而自缢身亡。

“李烧鸭”闻讯不敢回南京,便隐姓埋名先后在宜良狗街、宜良蓬莱乡的李毛营,经营起烧鸭生意,开了家“滇宜烧鸭店”,并娶了位毛姓姑娘为妻,如今的“李烧鸭”已是第28代传人。现在的宜良烧鸭除了现烤现卖外,还建立了软包装食品厂,原料一律选用40天以内的嫩壮仔鸭,以祖传秘方调制生产出味香肉美的“滇宜”牌软包装宜良烧鸭。软包装烧鸭不仅肥而不烂,香味纯正,而且当天携带,又不含防腐剂,即可即食,并且品种已创出烧鸭,烧鸭脚、烧鸭翅等十多个“滇宜”牌系列产品,昆明各大商场有售。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