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甘肃青稞酒是哪里的特产酒 甘肃青稞酒散的多少钱一斤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甘肃青稞酒是哪里的特产酒 甘肃青稞酒散的多少钱一斤更新时间:2023-08-10 02:10:51

一. 甘肃省 张掖 民乐 臊面

臊面

臊面为面与汤分作。传统的臊面,将和好的面手工薄擀细切,形似韭叶,沸水煮捞。地道的躁面汤用鸡汤,配各种调味品和水粉勾制,使汤汁粘稠。捞面浇汤,佐以肉片、葱花、香菜、豆腐干。臊面是张掖百姓价廉、实惠的早点,遍布街小巷。

二.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洮砚

洮砚在宋朝时已闻名全国,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开采历史。相传,宋初即有人从临潭、临洮附近的洮河河底采石制砚。后来,因洮河泛滥,河流改道,可采石的地方找不到了。南宋赵希鹄《古砚辨》中写道:“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贵重,绿如兰、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

制作洮砚的洮石有数种,一是鸭头绿,也称“绿漪石”,色泽绿,有水波状纹路,石质坚细,莹润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者,则更名贵。二是鹦鹉绿,色泽深绿,石质细润,其中带有深色“湔墨点”的惹人喜爱。三是柳叶青,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石质坚硬。四是淡绿色洮石,具有渗水缓慢的特点。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或“洮河绿石”,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砚材产自洮河,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用洮河之石制作的洮砚,发墨快、研墨细、不伤笔毫。洮砚之名贵除了石质优良和色彩绚丽的优点外,还由于砚形繁多,雕刻精细。洮砚的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在工艺上有不同于其它石砚的独特风格。在所刻粗细得当的线条内填上黑色,这是洮砚不同于其它石砚的一大特点。

洮砚以产于我国西北部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而得名,其砚材主要产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境内的1崖、水泉崖、纳儿、卡日山、扎甘崖等山崖上,又因卓尼县古为洮州辖区,故全名称洮河绿石砚。洮河石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色泽典雅,结构细密、且含多种金属粒子,石质细腻、莹润如玉,叩之无声,呵之即出水珠,用以制砚,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且硬度适中,具有发墨快,研墨细,不损笔,挥洒自如,浓淡相宜等优点。洮砚石色以青绿为主,尤以“黄标带绿波”为贵,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主要工序有采石、选料、下料、设计、制坯、开膛、合口、雕刻、打磨、上光、配盒。洮砚雕刻技法分为两路。东路派以雕龙为主,主要是岷县的堡子、维新等地;西路派以雕花鸟为主,分布在岷县及周边地区。岷县堡子、维新的工匠熔两派技艺为一炉,享有盛名。洮砚雕刻技法还渗合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木刻、石刻的篆刻技法。在制作工艺上镂空悬雕,游龙飞凤,更胜端砚、歙砚一筹,有“洮州石贵双照壁,端州歙州无此色”之誉。

洮砚的手工技艺,自古为封建土司衙门管辖,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友,传男不传女,对外严格保密。明清以来,需求量大增,雕刻技工增多,技艺有了新的改进。近年来,涌现了李茂棣、马义平、何林材、张彦、林荣生等数十名优秀的雕刻能手,技艺日精。工匠遍及岷县、卓尼、临潭各地。洮砚是定西文化的一张名片,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岷县洮砚厂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代制九九归一砚,作为贺礼馈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以作永久纪念。九九归一砚,精雕99条巨龙,象征着群龙聚首,万邦归心,开创了洮砚雕刻技艺的新纪元。

三.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民勤羊肉

民勤羊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民勤羊肉

民勤羊肉,甘肃省民勤县主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是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审核认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专指产于甘肃省民勤县特定环境下饲养的特定品种,使用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羊肉。民勤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部,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大沙漠包围,沙漠气候与天然水草造就了羊肉独特的醇香,具有“膻腥味轻、蛋白质含量高、肉内脂肪适中,肉质鲜嫩、味道鲜美”等很多优点。民勤羊肉有黄焖羊肉、开锅羊肉、烧烤羊肉等多种多样,其中最具盛名的是大水羊肉和锁阳羊肉。

民勤羊肉品质概括起来就是“膻腥味轻、蛋白质含量高、肉内脂肪适中,肉质鲜嫩、味道鲜美”。 到民勤,不能不提到民勤的羊肉,沙漠气候与天然水草造就了羊肉独特的醇香。民勤羊肉肉品具有较为适宜的脂肪含量,有较好的大理石纹分布(平均2.52),持水性能良好(平均失水率为6.98),故具有较为理想的外观和优良的贮存稳定性。胆固醇远低于其它肉类,所含氨基酸种类和比例符合人体营养的需求,营养学价值极高。屠宰后的民勤羊肉色泽红色均匀,有光泽,脂肪呈乳白色,肌纤维纹理清晰,有韧性,肉外表微干或有风干膜,不粘手,指压后的凹陷立即恢复。煮沸后,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团聚于液面,几乎不用调味品遮盖就鲜香无比。

民勤养羊的历史源远流长,“水草丰美、可牧可渔”是民勤养羊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苏武牧羊的传说是民勤养羊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据《尚书禹贡》记载,“潴野匈奴驻牧”,潴野即今之民勤,足见春秋战国时期,民勤便有人类生存繁衍并从事畜牧业生产。秦汉时匈奴称雄河西,那时的民勤羊就是匈奴人向中原天子进贡的“贡品”,也是其食物的主要来源。另据专家考证,民勤县是汉中郎将苏武牧羝之处,县内苏武山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苏武命名的地域名称,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民勤家喻户晓。长期以来,养羊、吃羊肉和用羊肉招待贵客已成为人们的传统,做羊肉系列餐已成为本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养羊历史和良好的养羊传统积淀了深厚的肉羊产业文化,也奠定了民勤肉羊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甘肃省民勤县昌宁乡、蔡旗乡、重兴乡、大坝乡、夹河乡、苏武乡、大滩乡、双茨科乡、泉山镇、薛百乡、三雷镇、东坝镇、红沙梁乡、西渠镇、东湖镇、收成乡、红沙岗镇、南湖乡共18个现辖行政区域

《民勤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民勤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建议函》,民政函〔2013〕107号

甘肃省地方标准:《民勤羊肉》(草案)

四. 甘肃省 酒泉 敦煌 彩塑

以莫高窟彩塑为标本设计仿制的敦煌彩塑,有佛像、菩萨、反弹琵琶、大力士等,工艺精巧,造型美观,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深受中外游客青昧。敦煌彩塑最突出的特点是塑像和壁画浑然一体,相应成辉,即体现了绘画艺术的外在美,又体现出雕塑工艺得娴熟。雕塑家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将同一神像塑造出形神风貌、性格特征各异的千姿百态的彩像,雕塑惟妙惟肖,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欣赏价值。

五.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灰面

灰面

灰是蓬灰,秋霜过后,在沙生蓬棵黄熟将干未干之时,采集投入洼地或预先掘好的燃烧坑内,点燃,待灰烬熔为半流质状态时,在上面加压,使其质地紧密,自然冷却,次日取出,即成粗陶质地的蓬灰。面是用民勤硬粒高筋质小麦磨制面成的精粉,用蓬灰溶液和面,反复揉压,待醒透后,擀成金黄-的面片,切成细长面条,下锅水煎,即成黄亮如金的灰面。下饭菜首选区素炒茄辣。炒菜时,加少许西红柿取汁,佐以麦麸陈醋与蒜泥,酸辣滑爽,诱人食兴,食后上瘾。

六.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石雕

宁县石雕,历史悠久,其渊源根据出土文物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其雕凿手法独特、形象逼真、风格古朴、粗犷豪放,保留人类万物有灵的神圣观念。近年来,宁县石雕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特别是2002年以来,随着历届香包节和农耕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同外界的交流往来加深,使宁县石雕名声越来越大。以庞清河、庞永恩、安达为代表的石雕作品多次在香包节和农耕文化节上展出,部分作品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收藏,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靳之林亲自题词了“宁县刺绣、石雕、皮影堪称三绝”。给予了宁县民间艺术很高的评价。

七. 甘肃省 武威 天祝 油馃子

油馃子

油馃子是油炸的食物,“牛肋巴”是它的形象比喻。将面擀成一指厚的掌子,切成一尺长、寸半宽的条子,再将条子切成两头相连的两条或四条,分开反翻后,即可下油锅炸出。

八.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岷县面片

重头戏来了!小岷在外求学,是什么美食让小岷日日朝思暮想,寝食难安?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大声喊出来吧:面片!尕面片!等放假回家,一定要去吃十碗!不要问我为什么,有钱,就是这样任性!

岷县面片的特色在于,将事先炒好的肉丁与油泼辣子完美结合。再辅以小青菜可谓更加完美。大肉面片、羊肉面片、牛肉面片真可谓是各具风味,如果再在其中加入纯麦麸酿造的食醋,食用起来味道更佳。

信息来源:岷县人民政府网

九. 甘肃省 武威 天祝 野生菜

野生菜

天祝有名的野生菜类有蕨菜、鹿角菜、柳花菜、狼肚菜、野蘑菇、石葱、野韭菜、筒筒菜、鸡冠菜、水皮、野胡萝卜(俗称赛人参)、蕨麻、天生菜、苦苦菜、石花菜等数十余种。

蕨菜

又称龙爪菜,分绿菜、红菜、紫菜等,天祝蕨菜为绿菜,盛产于天祝三峡及大通河流域的森林之中。

狼肚菜

属稀有名贵真菌类,因形似狼肚得名,除味美可口外,且有防癌抗癌之功效。其制作和食用方法与蘑菇相同。

鹿角菜

生长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森林之中,为多年生须生植物,因形似鹿角而得名,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无机盐及粗纤维,营养丰富,可增强消化功能。

柳花菜

又名绿木耳,生于高原柳树之表,为真菌类。

十. 西藏 日喀则 萨嘎县 日喀则青稞

日喀则青稞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的。日喀则地区青稞年产量60万吨。

日喀则地区作为我区的青稞主产区,近年来,随着青稞产业化、品牌化、商品化、系列化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地区农牧业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近年来,按照“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思路,日喀则地区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西藏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罗旦”糌粑系列真空包装、精品包装的十几种绿色青稞产品,仁布县达热瓦青稞有限公司生产和开发的“喜孜”青稞酒,白朗旺达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和生产的“藏巴”牌青稞牛肉方便面,扎西洁白糌粑加工厂生产的“扎西洁白”糌粑,日喀则市“联嘎妈酥喜”等为主的在区内外知名的优质青稞产品,实现了在青稞产业上的系列开发和发展。

截至2011年,日喀则地区从事青稞加工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0多家,年创造利润699万元,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年收购青稞量达7000多吨,加工量达6500多吨,兑现青稞收购款5291万元;直接带动农户达7285户,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和订单形式辐射带动农户2万户以上。

2014年,日喀则地区将重点推广种植“12000”和“喜马拉22号”两个青稞优良品种,计划推广面积分别为35万亩和7.2万亩。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