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琴江满族村特产 绥江特产必买清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琴江满族村特产 绥江特产必买清单更新时间:2024-01-13 11:35:32

一.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楚村粉丝

楚村粉丝

粉丝是楚村镇的一大,加工粉丝在楚村已有多年历史,但真正大规模生产粉丝是在1970年以后,盛于1990年前后。

红薯是加工粉丝的主要原料,由于楚村盛产红薯,所以其出产的粉丝第一特点便是量大,盛产之时,几乎家家加工粉丝,每日有十余万斤粉丝外运,集市也几乎成了粉丝的专用集市;二是净白,粉丝纯白(煞白)不是上品,以青白为最佳,且无黑点在上面;三是手握不脆断,有韧性、角劲、耐煮。其丝有粗有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生产队为加工主体,盛行扁粗粉丝,又称为粉条,进入八十年代,由于大量外运(外地人喜细丝)粉丝便一律细化,有“楚村粉丝细如发、白如银”之说。

粉丝加工须纯净淀粉,其营养价值自不必说,主要是其口感甚好,顺滑爽口,角劲适中,深受人们的喜爱。

楚村粉丝食用方便,用开水泡软凉拌或加荤热炒,做汤均可,特别用它做牛羊肉汤辅料,其味更妙。到了隆冬,来到楚村牛、羊肉汤馆,叫上一碗汤,趁热辣啜上两口,用筷子夹起一缕粉丝入口,再喝二两白酒,全身冒热,身心振奋,实是一番美妙享受。

粉丝生产工序很多,讲究技术性。其主要工序有两个。

一是提取淀粉。

首先将成熟的红薯洗净、粉碎,再入大箩冲水过滤,滤入大缸或池中的含有淀粉的水再经过沉淀,放去浆水和黑油粉,下面便是雪白的淀粉,最后将淀粉挖出凉干备用。

二是加工粉丝。首先将晒干或半干的淀粉过筛,大盆一至两个(轮流使用)先取一定比例的淀粉(以盆为单位计量)打芡(芡稀稠也有讲究)并放入适量的白矾粉拌匀;二是和面,将芡趁热倒入淀粉拌和。早先和面用人工,两三人一盆,几把手在面盆中用力揣揉,硬了放入热水,和透和匀。芡粉适中,芡多粉少,面团不能流动下不成丝或粉丝出现鼓肚疙瘩,芡少粉多,则使粉丝入锅后立即成了粉花或碎粉丝,这样,这盆和好的面团只好作废挖出,称为扒盆,扒盆的面团只好分多次掺入以后和的面团中,如此返工费时费力,所以和面的人往往都是技术较好的人员。进入19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用搅拌机和面,减轻了劳动强度。

面子和好后试瓢成功,则开始正式下粉,一口大锅装满水,已经烧开等候(不可和好了面子等水开,因为和好的面子凉了,也容易扒盆)七八个分工合作,动作协调,犹如工厂的流水线,哪一角活慢了都会出现窝工,影响下粉质量,往往是一盆面子一气呵成最好。

下粉时一人捶瓢,又称打瓢,瓢用铁皮制成,圆筒形,有把,筒深约七八公分,两头筒口直径15公分上下,一口稍大向上,方便装面,一口向下,筒口边沿铁皮内卷,可以放入带有漏眼的硬铁皮做的圆形瓢底,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更换下粗丝、细丝或扁丝的瓢底使用。下粉时,将和好的面子放一块于瓢中,打瓢人站立或坐于锅后,将粉瓢伸到锅水上方,用拳头或木捶向瓢中捶打,面团便经瓢眼下漏成丝入水,待瓢内面团下降后,立即有人往瓢中添面,称为添瓢,直到盆中面团添完为止。盆中面团也须不停搓揉,以防僵皮。称为盘分或盘面子。粉丝入水后经水煮烫浮起(水保持开而不沸)证明已熟(不加白矾熟而不浮)。一人捞粉,又叫刀粉(丝),捞粉人坐于捶瓢人对面,右手用一双长竹筷或一根长竹片,将煮熟的粉丝捞入锅旁边的凉水缸中,左手则在水中顺势将粉丝抓住捋顺,一反一正,入手中,满手为一把,掐断,递于旁边的洗粉者。洗粉人将接过粉放入凉缸中搓洗,上棒,再放入另外冰粉池中冰凉,捞出放在地面席子上面曲放称为蹲粉,然再洗而顺直,上架,洗、冰、蹲粉皆为消除出锅粉丝粘性,以免粘条而形成马马粉难以食用。如果无冻,下的粉称为风条粉,洗粉时须加入一些醒粉剂如豆油之类。冬天下粉有冰,称冰条粉,可在洗粉时省下一些工序,很是方便。后来技术有所发展,捶瓢用瓢架放瓢,不用手端,捶时有自动锤,冰粉有冷库,加上和面用的搅拌机,也算机械化了吧。后来又有了粉丝机,更快捷方便,但用其加工出的粉丝其味及耐煮性均难以和水煮粉丝相比。楚村粉丝质纯味正,价廉物美,远销全国各地,也的确给楚村人民带来不少实惠。

二. 陕西省 西安 鄠邑区 同兴村大棚瓜菜

同兴村地处户县西南秦岭脚下,是当地有名的穷村子。2001年,该村部分村民上山东学习大棚种植技术,并从山东聘请来了技术员,开始种植大棚瓜菜。2002夏天,同兴的西瓜喜获丰收,当年西瓜收入每亩超过4000元,加上在大棚里种植了西红柿、黄瓜、辣椒、架豆等绿色疏菜,每亩大棚收入接近8000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同兴村的瓜菜大棚已由最初的150亩发展到现在的1250亩,由大田大棚发展到日光温室大棚;种植户也由50户增加到15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0%以上;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1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0070元。

同兴村的大棚西瓜是蒋村镇的明星产品,2008年和2010年先后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认定为“中华名果”和“中国十大名瓜”,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2011年,陕西省户县蒋村镇同兴村(大棚瓜菜)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 河北省 承德 宽城 满族旗鞋

满族妇女讲究穿木底鞋,这也是满族先民有“削木为履”习俗的反映。至清初已发展成为高跟木底的女鞋,尤其满族贵族妇女,穿的更为普遍。满族妇女不尚裹脚,多为天足,通常穿着宽大的旗鞋,这种绣花的旗鞋,浅帮、短脸、尖口,史称“高底鞋”,又称作“寸子鞋”,其鞋极有特色。鞋底用木制作,其木底高度一般为一至二寸,鞋脸尖端突出上翅,其形状似船底,又称“船底鞋”。后来增高到三四寸,最高的甚至达到五寸左右,长度约占全鞋的二分之一。鞋底上下宽中间细,或上宽下窄呈梯形,鞋底的中部以木料为垫。木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装有前平后圆的马蹄形木底,踏地时印痕若马蹄,故称“马蹄底”,另一种是上宽下窄,形似花盆状,因此得名“花盆底”,两种都属于高底鞋。这两种鞋是满族妇女盛装的服饰,多在庆典祭祀时穿用。穿着这种旗鞋者,大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青年妇女。妇女盛饰时,穿着这种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的第三十回“新娘子悄惊鼠窃魂憨老翁醉索鱼鳞瓦”里说,穿这种鞋走起来“大是扬着个脸儿,振着个胸脯儿,挺着个腰板走”,走起来还“吉噔咯噔”,有着清脆的响动。由此,满族妇女的那种矫健举止呼之欲出,直到今天,我还经常可以在舞台或影视片中领略到她们当年的风采。在鞋的装饰上有很多讲究,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的另一处这样描写道:“只见他来到外问儿,在他那随身包袄里拿出个小红包儿来,……金、玉姊妹接过来一看,只见一盘儿里托着是一双大红缎子平金钉花线儿A字锦地扣‘百蝠流云’三寸半底儿的满帮着旗装双脸儿鞋,合一双鱼白标布袜子……”。旗鞋的鞋面多用彩色绸缎制成,上施五彩刺绣,也有镶饰各种珠宝者,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底腰身部分也常用刺绣或芽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鞋底木跟用白布包裹,鞋底一般抹有白粉,俗谓”粉底”。这种鞋的高木底非常结实,往往鞋面已破了,即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穿上这种鞋子,配上旗袍,更显身材修长,婀娜多姿,别有一番风韵。但穿这种鞋走路颇为不易,需要经过特别的训练方可。

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满族妇女喜欢遮脚面的长旗袍,为了行走方便,使旗袍的下摆既不拖地,又能遮盖双脚,她们便在鞋下安上了高高的木跟底。第二种说法认为,满族妇女穿高底鞋是为了增其身高,同时,穿高底鞋走路步履必然不会太长,莲花碎步能体现出女人婀娜的体态、优美的身姿。第三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了防止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作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第四种说法是,鞋面上有美丽的绣花图案,为了防止雨雪污泥弄脏鞋面,便把鞋底垫高。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权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记那些苦难的、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改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但是,若追究这种高底旗鞋的历史却并不久远,大约是在满族人关前后始兴起来的,这一点通过《满文老档》的记录可以了解到。《满文老档》的记载所涉及的尽是各种面料做的靴子,而不是那种高底鞋,说明当时的妇女仍是骑马。只有在女子渐渐不再骑马的时候,才可能兴起这种对行走自由有很大限制作用的高底鞋。

中年妇女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鞋底的高度也逐渐下降,直至老年其鞋也以平木为底。一般劳动妇女也穿平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的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俗称“平底鞋”或“厚底鞋”,这种鞋是满族妇女的坤鞋。其鞋底的厚度为八分、一寸、一寸半、二寸不等,鞋底的长短与脚大体相等,其前端着地处稍削,形成前锐后圆,以便于行走。鞋面的材料一般是用布或缎,色泽不一。鞋帮、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镶彩色或串珠,鞋前脸多绣“云头”,也属家常便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冬絮薄棉夏为单,袜勒到小腿,袜底也纳有花纹,有的还用各种锦缎镶了边。

四. 辽宁省 抚顺市 新宾满族自治县 蛤什蟆

蛤什蟆

蛤什蟆又称中国林蛙。林蛙尤以辽东及抚顺山区的个大、肉肥、油多而著称。林蛙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肥而不腻,“林蛙油”又是珍贵的壮体健身的滋补品,因此,当做客到山区能有林蛙打个牙祭,那当属贵客、稀客的待遇了。

蛤什蟆的食法主要有三,一是酱焖蛤什蟆。做法是:将3年生以上的鲜活“母抱”蛤什蟆(如母抱少,也可以加些“公狗”蛤什蟆,其美味不减),洗净后用开水烫死,放入由适量大酱和调料爆锅的大勺或炒锅里,再加入少许水盖严焖锅,待水干后就可盛出食用了。二是取用“林蛙油”(雌性林蛙的输卵管),泡制蛤什蟆羹食用,更有滋补、强身、壮体功效。三是用农村柴火烧食,味美可口,更有一番返祖归真的特殊风味。

五. 吉林省 四平 伊通满族自治县 伊通鹿茸

伊通鹿茸是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县的。伊通县养鹿历史悠久,鹿存栏数、鹿茸总产量、单产量、鹿茸优质质率指标均在全国占有一定的位次。

鹿茸是名贵的中药材,“东北三宝”之一。近几年,伊通县鹿业生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鹿已发展到近10万只。超千只的大型养鹿场两个,超百只的鹿场16个,涌现出一大批养鹿专业村、专业屯、专业户。年产鹿茸4.18万公斤,产值达6232万元,伊通满族自治县已成为全国的养鹿大县之一。伊通大中、吉云等鹿场是伊通的养鹿重点企业。近几年伊通养鹿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政策扶持下,鹿业生产不断扩大规模,引进优良品种,搞好鹿产品的综合加工,开发了三鞭酒、鹿茸切片、鹿胎膏等产品,力求实现效益最大化。

伊通县座落在长白山余脉。这里南北山区峰峦叠起,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风景宜人,适合鹿的生长。伊通县养鹿历史悠久,鹿存栏数、鹿茸总产量、单产量、鹿茸优质质率指标均在全国占有一定的位次。

鹿茸,是指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梅花鹿、马鹿在生下后 8-10月龄的雄性小鹿,额部开始突起,形成长茸基础,2足岁以后,鹿茸分岔,鹿茸以3—6年所生的为佳。鹿茸是名贵药材。鹿茸中合有磷脂、糖脂、胶脂、激素、脂肪酸、氨基酸、蛋白质及钙、磷、镁、钠等成分,其中氨基酸成分占总成分的一半以上。鹿茸性温而不燥,具有振奋和提高机体功能,对全身虚弱、久病之后患者,有较好的强身作用。

六. 辽宁省 本溪 本溪满族自治县 鹿产品

鹿产品

鹿

本品为精选长白同梅花鹿鹿茸“二杠”加工而成,可补肾阳,强筋骨,益精血,固卫任,主治阳痿遗精,宫冷下孕,神疲乏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崩漏带下。

鹿茸切片

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上等“二杠”切片,色彩鲜明,片面细腻,是一种名贵高档的保健进补佳品,对肾阳不足,0早泄,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妇女卫任虚寒、宫冷不孕,崩漏不止及小儿发育不良均有较好的疗效。

鹿

鹿尾为鹿科动物马鹿或梅花鹿的干燥尾,是珍稀贵重中药材,可壮肾阳暖腰膝,强筋骨,益精血。用于0遗精,肾虚之腰膝冷痛,屈伸不利,妇女卫任不固,宫冷不孕,崩漏不止,四肢不温,头晕目眩,心悸耳鸣,男女性机能低下,脉微肢冷。

鹿

鹿鞭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干燥生殖器,名称“鹿肾”,本品富含荷尔蒙、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份,功可补肾阳、益精血、滋阴补髓、抗衰老、强体壮力。用于阳痿早泄、滑精盗汗、腰膝冷痛卫任不固、失调耳聋耳鸣、-减退、小便频数、四肢发冷。

生产厂家:中国辽宁—本溪龙宝集团参茸有限公司

址:本溪小市滨河西路219号

编:117100

话:0414-6821222

真:0414-6821806

七. 江西省 南昌 湾里区 招贤村花卉苗木

招贤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郊,梅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东南山麓,背山面城,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有6个村小组,352户,共1658人;拥有土地总面积1.2万亩,以山地为主。自2002年开始通过政策推动、市场拉动和专业带动,扬优借势,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业。规模由几户逐步发展到几十户、上百户直到现在全村户户种植花卉苗木,品种由几个发展到以各类盆景、大树桩、香樟等300多个,苗木基地面积也由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4000多亩,与被辐射发展到的周边村形成连片基地达到10000多亩,亩平均年产值超万元,并且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生产、销售和园林设计施工“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全村现在家家户户都是花木专业户,并有专业从事营销的经纪人68人,创办了园林苗木公司19家,其中取得省二级以上园林建设资质的有3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全村2006年卉苗木业创产值1亿多元,占全村总产值的96%,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成为南昌市的小康示范村和市级文明村。

现在,他们正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强村富民为目标,组织村民由生产型、基地型向观光型和生态园林化转变,全面推进具有“一村一品”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八. 辽宁省 抚顺 新宾满族自治县 新宾香菇

新宾香菇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宾县15个乡镇中有14个乡镇从事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行业,全县仅香菇种植面积就达到万亩以上,年产量5万吨,东北香菇产业基地已见雏形。

新宾县把食用菌产业确定为"一县一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5年规划,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食用菌产业开发管理机构,重点规划了"四区一带"的食用菌产业布局,以红庙子乡为中心的东部食用菌种植示范区,以苇子峪镇为中心的南部食用菌种植推进区,以木奇镇为中心的西部草腐菌种植重点区,以新宾镇健康食品园区为中心的食用菌加工区和以上夹河镇、永陵镇为轴心的东南公路食用菌产业带,全县食用菌产业的战略版图已经形成,示范区域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推进步伐。

为扶持香菇产业的发展,新宾县政府制定出一整套的扶持优惠政策:统一协调土地,建立香菇生产小区;统一安排林业采伐指标,保证菇农建棚所需木材;统一协调贷款,解决菇农生产所需资金;统一提供补贴,每棚补贴500元,提供冷棚钢管骨架,为生产小区水、电、路、烘干、保鲜给予配套。同时,在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农民中选拔技术指导员,对菇农全天候面对面指导;在生产关键时期开展技术培训,每年培训菇农5000多人次,同科研院校长期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

新宾香菇

新宾满族自治县土品协会

11082731

香菇

九. 吉林省 四平 伊通满族自治县 伊通蕨菜

伊通蕨菜是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县的。在伊通山区茂密的森林里,生长着红松、黄波萝等珍贵的天然林和落叶松等人工林,在森林荒坡、野地上,生长着一百多种野生蔬菜,山蕨菜是其中的佳品。

蕨菜,是一种草本植物,伊通当地人叫它"猫爪子"菜。蕨菜幼嫩的苗是食用部份。它的幼小而尖,卷曲地向内弯抱着,形似猫爪状,呈青绿色,成熟后便伸开。叶柄黄褐色,可达一至二尺长;根状茎在地下横生,外面长一层黑褐色茸毛,内含大量优质淀粉,可提制蕨粉。

蕨菜营养丰富,除含淀粉、脂肪、蛋白质外,还含有维生素A、C和磷、钙等,每百克中含胡罗卜素1.68毫克、维生素丙35毫克。它幼嫩的叶茎,是别具风味的野菜佳品,炒食、煮汤、炝拌、盐渍,清淡鲜美。用热水略烫一下就可鲜食,也可晒成干菜或用盐渍长期保鲜。

在日本,蕨菜被视为菜中之王,"雪国山珍",享有良高的声誉,被列为高级宴席的清口菜。

蕨菜是伊通在1970至1984年间重要的对日出口产品,年出口量在200吨左右。

十. 辽宁省 本溪市 桓仁满族自治县 桓仁板栗

桓仁板栗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板栗在桓仁有近百年栽培历史,主要分布在沙尖子镇、五里甸子镇、向阳乡、雅河乡、普乐堡镇、桓仁镇六个乡镇。全县板栗总面积达到9.83万亩,株数546万株,结果面积6.69万亩,324万株,总产量达到2300万公斤,年创产值9000万元,是全县重要的兴农支柱产业之一.

桓仁板栗

桓仁满族自治县农副产品行业市场协会

12432100

新鲜板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