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五年级作文400字揭阳的特产 揭阳的家乡特产作文400多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五年级作文400字揭阳的特产 揭阳的家乡特产作文400多字更新时间:2023-08-06 15:31:06

一. 广东省 揭阳 榕城区 乒乓粿

揭阳乒乓粿历史悠久,闻名海内外。一般为扁圆形。裸皮半透明,是用糯米浸泡后磨成浆,炊熟,加入少量白糖搓揉,使粿皮柔软带有稠度。

说起揭阳乒乓粿,可谓历史悠久,闻名海内外。1997年,在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揭阳乒乓粿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成为揭阳美食界的骄傲。

乒乓粿外呈扁圆形,粿皮半透明。在其演变过程中,几易其名,曾有乌粿、鼠壳粿、槟醅粿之称。

制作工序:第一道,粿皮的制作。先将糯米浸泡后磨成浆,炊熟,加入少量白糖搓揉,接着将搓好的一团面料用棒子捶打,然后将捶打好的面料揉成一条直线,用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再用擀面杖把小块压成薄薄的一小张,粿皮制作就完成了。 第二道,用粿皮包上各种馅料。传统馅料有白砂糖、芝麻、花生、槟醅麸、葱珠油等,如果是双拼口味,即一粿双馅,则还有虾米、香菇等。包上馅料后,将其捏成扁圆形,一个个生的乒乓粿便成型了。第三道,蒸熟。将一个个捏好的乒乓粿用豆腐膜垫底,放在长方形的大盘里,然后端进蒸炉里蒸,大约十几分钟后,一个个乒乓粿就新鲜出炉了。

现在揭阳生产的“乒乓棵”多采用半机械化生产,成品经真空吸塑包装,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可保存三到六个月,既提高了产量又方便携带,包装方面也比较精致典雅,深受游客的喜爱。

二.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洪阳酥糖

洪阳酥糖为洪阳“利合斋”所制,迄今80多年,现衍传6户。制时选用优质猪油、花生、白糖为原料。每鼎白糖9斤,加热至168℃,再加脱膜熟花生仁、猪油、葱,拌匀,取起上架,抽拔加工,使吸收空气形成微孔,然后切成条块,即为产品。该酥糖口尝,松脆有香味,点火能燃,下水即浮,驰名海内外。

三. 辽宁省 锦州市 太和区 道光廿五百年贡酒

道光廿五百年贡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996年6月,凌川酒厂老厂搬迁时偶然在地下发掘出了清道光乙巳年(公元1845年),穴藏贮酒四木酒海(古代盛酒容器),内藏原酒四吨左右,距今151年,经国家文物局、锦州市人民0组织考古、酿酒专家鉴定,这批穴藏了一个半世纪的贡酒实属“世界罕见,珍奇国宝”。专家为之取名“道光廿五”。

道光廿五贡酒发掘后引起了国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委员-同志97年10月22日针对《辽宁省锦州市凌川酒厂出土的穴藏白酒处理意见》的文件给国务院秘书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做了如下批示:“应尽量采取科学保护不使挥发,少量出售也应充分利用,请和有关专家研究”。

在省、市各级0重视下,为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锦州市人民0于1998年元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道光廿五新闻发布会及情况汇报会,参加大会的中外记者127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老将军付崇碧、潘炎、张正光等中央领导及在京名人参加了这次盛会,王光英副委员长赞美道:“法兰西有路易十三,中华有清道光廿五”,付崇碧老将军自豪地说:“凌川道光廿五,中华民族独有”。1998年 7月,英国伦敦基尼斯总部颁发证书,道光廿五贡酒列入世界基尼斯大全。随之,国家文物局于1998年8月21日下发了[1998] 622号文件,文件指出:“道光廿五为出土文物,属国家所有”。“同意你省按照少出高汇,细水常流的原则,销售50-100公斤道光白酒”。1999年10月6日,由中国一流的拍卖行??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在北京昆仑饭店进行“凌川道光廿五贡酒专场拍卖”。100 公斤道光廿五贡酒拍出天价??350万元,消息一出既震惊了海内外。道光廿五贡酒的发掘和拍卖,也引起了文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历史博物馆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道光廿五贡酒的贮存方式代表了中国酒文化的一段历史,应传承古老的酒文化,永久保留着一这极具收藏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1999年12月27日盛装贡酒的容器??木酒海及10公斤道光廿五原酒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为馆藏文物,锦州凌川道光廿五酒业公司也被荣幸地列入二十世纪中国历博收入馆藏文物的封馆单位。

四.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大长陇南糖

大长陇南糖

大长陇南糖为大长陇陈广泰创制,该号现衍传5户,今大长陇各糖食铺所产也佳。制时精选花生仁,先用油炸,熟后加白猪肉丁铺于平盘上,后用麦芽糖、白糖加猪油熬“苷”,再把“苷”浇在花生仁上。产品胶软不粘牙,香甜嫩滑且松脆,油而不腻,为潮汕饼食名产之一。

五.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晏桐根的金钢脚

晏桐根的金钢脚:晏桐根,城关北街人。曾在北街现酒厂处设桶炉,以炕金钢脚为主,兼发麻花,猪耳朵。晏桐根的金钢脚,看起来很结,吃起来却很泡,既香又脆,很受青少年的欢迎,他发的麻花、猪耳朵,个个成形,成为汉川小孩最爱吃的风味小吃之一。

六. 广东省 揭阳 揭东区 桃山格篮

桃山格篮

桃山格篮(也称介蓝)源产地在炮台红门楼,有菜支软、茎粗、生菜叶油绿特点,爆炒后其色益发油翠欲滴,引人垂涎。

桃山格篮烹调十分讲究,以猛火、肥油,鲜腥勾兑而出名。可配以鱿鱼、、肉片、香茹、豆腐干丝,在猛火中0一、二分钟即可上盘。成菜的格蓝依然栩栩如“生”,其菜入口香、酥、脆,是潮汕地方酒席上不可多得的佳肴,有“青龙出海”之称。

“格篮”这个名字在当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称很多很多以前,一尼姑(有说是观音化身)化缘至此,顿感口腹饥饿,见一农家屋前有一灶鼎正在煮熬牛肉,其屋旁有一小片鲜嫩青翠的野菜,意欲采摘充饥,又不愿生吃,遂灵机一动,将菜置之于手提花篮之中,入鼎隔篮煮熟,提起小试,香气四溢,足以解饥,格篮之名由此而来。今粤菜中有一“过水油菜”的做法就很有这种古风:将油菜(广州人称菜芯)放进沸水中搅了几下,捞起加些香油佐料即可,据称还能保持菜中的多种维生素。

七. 广东省 揭阳 榕城区 揭阳酱油

揭阳酱油,在潮汕是出名的调味佳品。它以工艺精湛、质量超群的风味独特而著称。

揭阳县的酱油生产有悠久的历史,三十年代,县城榕城镇有二十多家酱油作坊,其中要算“杨财合”一家最为闻名。因其生产的酱油鲜甜浓香,久藏不腐,特别是杨财合酱油精,更是誉贯潮汕,畅销东南亚各国的名牌货。它除精选优质大豆作原料外,还要经过十六道工序的严密操作过程才能制成。“杨财合”这个商号,最先是榕城商人杨丰经营的。在他去世后,“杨财合”商号一分为三,他的三个儿子各立“炉灶”,三家叫法不同,但都离不开“财合”二字,生产工艺也都继承其父衣钵,故酱油风味保持不变。解放后,榕城原二十余家酱油作坊合并组成揭阳酱油厂。饶有风趣的是,合并后很久一段时间,原座落在榕城韩祠路的“杨财合老铺”,已改为韩祠路酱油门市,同其它酱油门市一样,出售的都是同家酱油厂统一生产的酱油,可是,前来这个门市购买酱油的人比别的门市都多。现在揭阳酱油厂生产的酱油,仍然保持着揭阳酱油原来的独特风味,酱油产品有大众油、二级油、加料油、鲜味油、优等油、老抽、豉油精七种,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八. 广东省 揭阳 揭西县 揭阳乒乓果

乒乓果为“槟醅果”之误,因其易叫易记,也就沿袭下来,为揭阳传统名小食,1997年被认定为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

相传南宋末年,揭阳人民为避战乱,抵御饥饿,以鼠曲草混于糯米中碾成糯粉,制成果品。由于鼠曲草有特殊香味,鼠曲草令人喜爱,后又采用槟醅粉(爆米粉)为果馅,制成独具风味的槟醅果

乒乓果是潮汕的传统小食。南宋末年,揭阳县人为避战乱,抵御饥饿,以鼠曲草混于糯米中碾成糯粉,制成鼠曲粿。由于鼠曲草的香味,使这粿品令人喜爱,后又采用槟醅麸为粿馅,制成槟醅粿。

明清时已在潮州一带扬名,并传名海外。晚清揭阳县南门有一李姓师傅,专门经营槟醅粿,他既保持原有的风味特色,又在粿品上用木模加印花纹并以豆腐薄膜作垫底,炊熟后在粿品外涂一薄层花生油,使槟醅粿更为畅销。

20世纪50年代初,外地人在揭阳买槟醅粿时,讹念为乒乓粿而流传下来。

传统的制法,粿皮要用上等糯米粉,加上适量花生油,经反复拌匀成稠泥状;粿馅以槟醅麸为主体,加上熟砂糖、花生碎、芝麻、橙糕等。制作时,先取一小块胚料,捏成圆薄片,放进适量的馅料,捏成圆粿型,然后用木模或陶模印出花纹,以豆腐膜作垫底,经蒸熟晾干后,乒乓粿便具有外观清柔软,里面香脆甜的优点。

食时一般需再蒸炊,并以厚膋文火煎熟,使之皮酥馅软。

槟醅棵是由鼠粬粿沿变而来的。所谓槟醅粿,系指其馅由槟醅做成。槟醅就是把糯谷用炭火烘焙或装在密封铁罐里爆炒,烤焙熟后,碾成粉末,即成“槟醅麸”而得名。

槟醅粿这种传统小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明末揭阳先贤黄奇遇与槟醅粿的一段传奇故事。

黄奇遇(1599-1666),揭阳渔湖广美村人。明天启八年戊辰科进士,与郭之奇、宋兆禴,海阳辜朝荐,饶平梁应龙、杨任斯,普宁陈所献同榜登科,同被称为“潮州后七贤”。黄奇遇先后任固安县令、东安县令、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并充经筵讲官。明朝行将复灭之时,他深知回天无力,速上三疏,“迄骸骨归”。

黄奇遇回到揭阳渔湖广美村老家后,杜门不出,自号绿园居士,尽日纵情于山水,怡情于诗文。著有《绿园诗草》、《平斋文集》,惜末付梓而散佚。现仅有《揭阳县志》所录《涵六塔记》一文和《过旧同亭诗》一首:

夙昔烟花地,于兹杖履游。

揭山犹历历,榕水自悠悠。

爽气侵江月,清风入古楼。

搀枪今扫净,景物自清幽。

据传说,黄奇遇在故乡品尝到家人做的鼠粬粿后,动了一下脑筋,对原来的皮和馅进行了改进,把揭阳鼠粬粿改进成现在的槟醅粿,并从家庭推广到店铺、客栈,且供不应求。

经过长期历史过程的发展,槟醅粿点心师们不断地对粿皮、粿馅的改进和改变,使槟醅粿不断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和人民物质水平的需求。1980年,揭阳乒乓粿跨过长江,上北京参加中商部主办的全国名牌小食展览会。现在,揭阳市揭东县洪志食品厂生产的揭阳乒乓粿已改进成多种低糖清香、真空包装、便于携带的潮汕美食礼品盒。1997年12月,中国烹饪协会在杭州举行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认定会,揭阳市揭东县洪志食品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揭阳乒乓粿”被评为“中华名小吃”。翌年,揭阳市首届潮汕美食节给乒乓粿(揭东洪志食品有限公司)以“十佳潮汕小食”的荣誉称号,井把它列于“十佳”之首。

槟醅粿为什么又叫乒乓粿呢?有二种说法:一是制槟醅麸时,用糯谷在鼎中爆炒或经焗炉焗热膨胀,发出“劈拍”的响声,如同打乒乓球的声音一样,遂将其改名为乒乓粿;另一说法是有外地人在揭阳买槟醅粿时,讹念为“乒乓粿”而流传下来。1956年,揭阳饮食行业所生产的“槟醅粿”每天都由专人送到各家旅社、客栈、码头、车站推销。而“槟醅粿”揭阳人本来就很难叫准字音,再加上和外地顾客打交道,更难叫准和使人听准。在一次买卖中,有个外地顾客问推销员:“你说叫什么‘粿’?叫‘乒乓粿’吗?”因为,“槟醅粿”和“乒乓粿”在读音上比较相近,当时,那位推销员便将差就错地说:“对,叫‘乒乓粿’。”

由于叫“乒乓粿”比叫“槟醅粿”容易而顺口,结果,竟不上几天,人们便都把“槟醅粿”改称为“乒乓粿”了。

槟醅粿“外皮清柔软,内馅香脆甜”,这香来自“乒乓麸”(槟醅麸),即糯米带壳在鼎中反复烤焙,使其爆涨后压成的麸末。因糯谷经烤焙后能产生一种特殊的谷物香味,而正是这种香味,形成了揭阳乒乓粿的诱人特色。

潮汕槟醅粿的做法是:

(1)糯米粉调入适量花生油,反复揉搓成泥状粉团,待作粿皮之用;

(2)用鼎炒或煸炉爆热、烤焙糯米谷(即糯米连壳),再将烤熟的糯米谷连米带壳碾磨成粉末,加入糖粉、切碎的熟花生、炒香的芝麻及橙糕等,混合成馅料;

(3)从“糯米泥”团上取一小块,压成薄圆片,包上粿馅(最妙的是用柑饼、瓜册片、榄仁、玻璃肉剪成花样,贴上一瓣芫荽叶,放在馅面上,红绿相间,可从半透明的棵皮透现出来,十分雅观),然后捏成圆粿型,再用木印印出花纹,用豆腐膜垫底,蒸熟后晾干即成。

食用时一般需用蒸炊,或以厚舺文火煎热,使之皮酥馅软。

九.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釉下五彩瓷

我国的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是在烧好的白瓷或某些纹饰用青花代替的白瓷上加饰彩绘,再次入窑烧成的。它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经成化、万历到清初的康熙朝都很盛行,后被粉彩所代替。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进入二十一世纪,醴陵陶瓷产业抓住机遇,重整旗鼓,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使醴陵响誉世界的釉下五彩瓷便诞生于此时。1904年,湖南凤 釉下五彩瓷

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通过多方考察,并结合醴陵的技术优势与实际情况。在醴陵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大力振兴醴陵瓷业。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 真正的釉下五彩瓷,是清末宣统年间由湖南醴陵窑创烧成功的新式瓷器,它是将多种着色剂绘画在瓷胎上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一次高烧成功。这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又一个新成就。它的问世受到国内外人士的一致欢迎。在1907-1912年间,曾两次参加过世界博览会,均获得一等金牌奖章。

釉下五彩瓷器的特点

是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保护纹饰不被外界磨损、防止和减少彩料中铅的毒害,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彩绘瓷器。当时官商合一的新华公司也以此为鉴,烧制了一批釉下五彩瓷器。图中的笔筒就是当时的产品,它不仅瓷质亮丽,纹饰也是一幅很精美的山水画,画中群峰逶迤,湖光山色,从林村舍,鱼帆垂钓,景观相映成辉,给人一种尘嚣涤尽,心旷神怡之感。此后釉下五彩技术流传开来,许多窑厂也纷纷烧制。有一件“民国三十四年”(1943年)烧制的雄鸡图洗口瓶。一直到解放初期这种瓷品仍在烧制,而且产地并不仅限于湖南醴陵。 由于釉下五彩的各种彩料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都各不相同,要烧制成功是极不容易的。在当时烧制的数量就不多,时今若能收藏到清末民初的精品,也属难得。 釉下五彩瓷是釉下彩瓷的一个细分类。相对于过去的釉上彩瓷,它具有五彩鲜艳、晶莹润泽、永不掉彩三大特点。它的出现比较晚,应是在清代中、晚期以后,现代工艺技术传入中国之时而产生的。宣统年间湖南澧陵的湖南瓷业公司曾为宫廷烧制过这种釉下五彩器,并曾荣获世界博览会金奖。

十. 广东省 中山 五桂山红茶

五桂山红茶始种于1977年4月,当时由五桂山白石坳知青场在后山率先种植茶树160亩,取名为五桂山红茶,随后桂南、石鼓、长命水管理区以及各小林场相继开垦土地种植数百亩。1985年镇开垦种植云南大叶茶树60亩,取名为五桂山茶场。1988年是茶叶种植的鼎盛时期,总面积约1100亩,总产量30吨。早期各茶场茶叶制作采用人工机械结合,后来五桂山茶场全部实现机械制作茶叶。由于各种原因,桂南、长命水管理区的茶场于1991年先后荒弃。五桂山茶场仍保留60亩,南桥白石坳尚有10多亩,各林场均有数10亩,年产量约8000公斤。2000年五桂山茶场及市林场茶场先后由私人承包,改称龙珠茶庄及茶趣园,已开辟成中山旅游购物点之一。五桂山红茶因生长在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的五桂山深山密林之中,茶叶甘醇美味,色泽橙红。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