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安徽特产红薯窝窝头 安徽特产红薯圆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安徽特产红薯窝窝头 安徽特产红薯圆子更新时间:2023-08-11 14:58:47

一.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仙人红薯

仙人红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仙人红薯是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仙人乡的。仙人乡海拔低、积温高、沙土地透气好,这些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就了仙人红薯的优良品质。2011年,仙人红薯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仙人红薯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盂县仙人乡狮子神村海拔低、积温高、沙土地透气好,这些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就了贞祥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红薯产品的优质。2011年,合作社的红薯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如今仙人红薯品牌越叫越响,入社农户达126户,辐射带动仙人乡十几个村进行种植,每年生产红薯200吨,创造产值1400万元。在工商局的帮助下,该合作社完成了“阳坡婆”商标的设计和申报。2011年1月份,该合作社领到商标注册证,红薯还在地里买主就上门签订了合同。

2013年,盂县贞祥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申报的“仙人红薯”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盂县贞祥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

所在地域:2013年

地域范围

仙人红薯产区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仙人乡,在山西省中部东翼,与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阳泉市郊区平定县相邻,是山西、河北两省四县互往重地,是山西省与河北省较为频繁的经济往来地带。同时也是通往京津地区的重要出省口。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7°40′—38°31′,东经112°54′—114°04′,地理海拔在500-600米,国土面积207平方公里,耕作土地35285亩,占阳泉市总面积4.65%,著名的内长城在仙人境域自北向南延伸,六岭关、十八盘、娘子关在境内形成著名关隘,素有“山西东大门之称”,是山西政治、军事、经济的重要地位。仙人红薯地域保护范围为盂县仙人乡30个行政村,有张庄村、狮子神、张万、山西峪、杨家水、石峪良、杨树凹、桑树凹、刁王崖、岺底、里山南、石圪泽、外山南、仙人村、交口、庄上、沙井、又道沟、东庄头、水占、阳坡、石宝、垴上、角雨、会里、东庄、七里峪、北坡、西峪、拦里、30个行政村。地域受保护面积2352.33公顷,甘薯种植面积1000公顷,年产优质甘薯30000吨左右。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仙人红薯由于它的特有地方品种栽培条件,岩石地貌,沙性土壤,这些极其优良的传统种植经验模式和气候条件等特性使其仙人红薯以其薯个均匀,薯型仿锤,椭圆,圆筒,块根表面光滑平整,内外皮层色鲜艳丽漂亮商品率高,每千克含干物质258克以上闻名于世。2.内在品质指标:仙人红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谱尼测试检测结论“该产品经检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仙人红薯》的要求。”样品等级为新鲜正常,样品基数为30000kg检测项目和实际检测质为淀粉13.2%大于规范规定值1.4%,总膳食纤维2.21%大于规范规定值0.57%,每百克含钙29mg大于规范规定值7mg。每百克含镁18.2mg大于规范规定值5.2mg,每百克含钾324mg大于规定规范值64mg。维生素E总量每百克为19.23mg大于规范规定值5.43mg,每百克含维生素C14.4mg大于规范规定值4.4mg,值的《仙人红薯》感到自豪的是:通过产品检测赖氨酸每100g含量在79.95mg,超过规范规定值52.95mg是国家规定标准的3倍。3.安全要求:仙人红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无公害食品甘薯ZBB23007-1985,无公害食品甘薯产地环境NY5304-200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农药合理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等国家强制性规定。

二.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山西小窝头

窝窝头从16世纪的明代中国开始种植玉米时即有了。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五,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末章中说及“爱窝窝”,小注云“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掺薄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覆之。茶馆所制甚小,曰爱窝窝,相传明宫中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今但曰爱而已”。

引文中的“杂粮面”,就是玉米面中加入黄豆面等形成杂合面,其蒸制品,在明清时叫窝窝,清末民初才开始叫窝窝头。相传1900年慈禧逃往西安,刚入境山西,就饥肠辘辘。此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看见有个叫贯世里的逃难者正在啃窝窝,慈禧就拿了吃起来,倍觉香甜。问何物,答:“玉茭子面做的窝窝”。慈禧说,此是进山西吃的第一口,就叫窝窝头吧,意思是个领头的食品(张寿臣《窝头论》)。慈禧到乔家大院时,乔致庸以八碗八碟接驾,最后一道主食,为其上了穷苦百姓吃的菜窝窝。《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载,慈禧回京后要吃窝头,御厨做了一个,老佛爷食不下咽,怒杀厨子。后来老厨师在玉米面里加入糖和栗粉,做成小窝头,慈禧吃得上口,说:“总算吃到当时的窝头了。”于是小窝头便成了皇宫御点、晋馆名品,北京仿膳饭庄、太原全晋会馆有传承此技。

旧社会,穷苦百姓能吃上一顿窝头也属不易,有这么一幅对联“别家过年二上八下,我家贺岁九外一中”(《清末民国讽喻联集》),其中的二上八下,指包饺子,九外一中则是捏窝头的动作,是说过年人家吃饺子、自己吃窝头。穷人家平日里吃的多是“糠面窝窝”、“草籽窝窝”,还有的要掺杂野菜充饥。解放后经济恢复,窝头逐渐成了山西人的一日三餐主食。文革期间,1三次访问大寨,和社员一起吃的就是玉米面窝头。再好的东西,也经不住天天吃,容易吃伤胃口。老百姓想办法变换花样,晋南就有了柿子窝头,从南到北也有了枣窝窝、菜窝窝。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饮食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发展,窝头在一日三餐中一度消失。现在窝头受到人们的追捧,不仅仅是忆苦思甜,更在其营养价值。玉米中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当点心食用,有助于肠胃蠕动,益于健康。它含有一种长寿因子——谷胱甘肽,具有恢复青春,延缓衰老的功能。玉米中含的硒和镁均有防癌抗癌作用,谷氨酸还有一定健脑功能。

进入新世纪,山西小窝头这一名点在酒店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太原全晋会馆推出的名菜“鹅肝牛肉小窝头”最具代表,据说该店迄今年8月底的32个月内已售出近58万只小窝头,被称为“黄金小窝头”。黄金小窝头好吃,究其因有四美,一是原料要鲜,选用水磨细粉,营养充足,口感细腻;二是品相要美,上尖而下圆,外实而中空,形似将军之帽,色似帝王之袍;三是佐味要好,鹅肝入味,牛肉剁粒,吃之筋道,闻之鲜香;四是趁热取食,借西餐烹技,铁板为器烧鹅肝牛肉,再置新出笼的窝头,趁热端给顾客,即食足美矣。

三. 广东省 揭阳 惠来县 黄岗连红薯

惠来县是广东省海岸线最长的一个县,沿海的沙质土最为适应种植蕃薯(地瓜),出产优质地瓜历史悠久,其中以周田镇的黄岗地瓜品质最优。黄岗村位于惠来县南部,离南海五公里,以丘陵地块为主,地质、气温、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地瓜的生长,所产地瓜皮簿、肉嫩、表皮光滑,清香爽口,内含糖量和淀粉量比一般蕃薯高,且品种多样,是名扬四海的中国“蕃薯之村”。

四. 陕西省 延安 宜川县 榆钱窝头

新鲜榆钱摘净老根,洗干净,加三和面、少许盐、花椒面,小苏打、水、揉好。捏成窝头上锅蒸20分钟即可。

五. 江西省 吉安 井冈山 红薯丝饭

红薯丝饭是从前井冈山区的传统主食,解放前,当地就流传着一首民谣:“薯丝饭,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这首民谣反映了当年井冈山区的清贫生活和山区居民追求起码的温饱生活的意愿。

红薯丝,是将红薯加工而成。一般是在农历九月后,将红薯洗净,用手刨成细丝,应先将大米下锅煮至五成熟。用筲箕捞出,此时才将干红薯丝拌于刚捞出的米饭内,用木甑蒸熟。蒸好后的薯丝饭,喷香津甜,初吃尤其觉得有滋味。薯丝与大米比例,可多可少,随主人经济状况而定,一般为一比一左右。解放前,黄坳、下七山区客籍人粮食紧缺,饭中拌入薯丝较多,甚至有“三根薯丝扛粒米”的形象说法,解放后黄坳、下七为林区,林区缺粮农户,多由国家返销粮食,主粮以大米为主,红薯多用来加工薯片或用作饲料。薯丝虽然比过去少了,但勤俭的客籍人民,有时也会晒点干薯丝,尝尝新薯丝饭,换换口味。

六. 新疆 塔城 沙湾县 乌兰乌苏红薯

乌兰乌苏红薯是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乌兰乌苏镇的。乌兰乌苏镇的冬海子红薯深受客户欢迎。

沙湾县乌兰乌苏镇东海子村80%以上的耕地都种植红薯。近年来,沙湾县乌兰乌苏镇充分依托地缘优势,以“支部+合作社+基地”为载体,加强与周边科研院校和企业合作,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积极探索种植冬储红薯等特色农产品。2012年,该镇共种植冬储红薯4000亩,亩产量达2.3吨,按每公斤2.3元计算,亩均收入5290元,纯收入达到4000元。如今,沙湾县乌兰乌苏镇的农民给自己种的地产红薯注册了“冬海子”牌商标,不但提高了地产红薯知名度,而且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七. 北京市 西城区 北京小窝头

窝窝头是用玉米面或杂合面作成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间空,呈圆锥状,本来是过去北京穷苦人的主要食品。人们为了使它蒸起来容易熟,底下留有个孔(北京俗语叫窝窝儿),又因为它是和馒头一样的主食,所以北京人称这种食品为窝窝头。

所谓“窝头”是一种圆锥型,下面有一个洞的蒸制食品,原来都是用玉米面做的,因为没有发酵的玉米面非常不容易蒸熟,做成这种形状有利于迅速蒸熟,窝头以前是底层平民常用的食品。而西太后别出心裁,要“与民同乐”,可是是用当时非常昂贵的栗子磨面做的,个也小很多,成为一种点心,民国革命后才流入民间。传说这一宫廷小吃品种是慈禧太后当年吃过的小窝头。其实纯用栗子面是蒸不成窝头形儿的,因为其干裂、不合团儿。做小窝头用的是好的新玉米面,过细箩,再掺上好黄豆面,蒸的时候加桂花白糖,吃着又暄又甜。一斤面要蒸出一百个小窝头才够“小”。

窝头一词,在旧中国是北京人意为“贫穷”的代名词。过年北京人讲究吃饺子,但贫穷人家吃不起,只有吃窝头过年。过去有一副对联写道:“人过新年,二上八下;我辞旧岁,九外一中”。上联指包饺子,两个大拇指在上边,其它八个指头在下托着;下联则是捏窝头的动作,一个指头在窝头眼内。

北京的北海公园内仿膳饭庄有一种甜点心,名叫“小窝头”。它是用黄豆、玉米加工成精细面粉,再加入白糖和桂花蒸制而成的美点。其特点是上尖下圆,小巧玲珑,看上去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宝塔”;吃起来味道香甜,细腻滋润。因而,凡是光顾仿膳饭庄的人们,都以一尝脍炙人口的小窝头为快事。

小小窝头怎么成为北京仿膳名点的呢?这有一则与当年慈禧太后逃亡有关的传说。199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尽管义和团及北京军民奋力抵抗,但由于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北京还是被攻陷了。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一批宫女、太监、卫兵乘夜黑人静,化装成逃难的百姓,坐上三辆破车混出了紫禁城,仓皇向西安逃去。出逃匆匆,来不及带上足够的食物,且兵荒马乱,慈禧太后一行人也不敢暴露身份,无法得到地方官吏的侍奉和保护,一路上风声鹤唳,饥饿难忍。当行至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时,荒无人烟,更难找到能吃的东西,而慈禧太后又非要吃东西不可,这可难坏了随身的太监。就在这时,有一个名叫贯世里的随从,身上还留有一个从民间要来的玉米面窝窝头,便掏出来进献给了慈禧太后。俗话说:“饱了喝蜜蜜不甜,饿了吃糠甜如蜜”,平时吃惯奇珍异馐的慈禧太后这时竟也将这粗劣不堪的窝窝头吃得津津有味,倍觉甘美。

不久,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退出北京,慈禧太后回到了北京。据说那个随从贯世里由于献食有功,还被封为“引路侯”。一次慈禧太后想起了那顿“又香又甜”的吃食,就命御膳房给做窝窝头吃。这可使御膳房的厨师们犯难了,窝窝头本是民间的一种普通食品,一般富户人家只食精米精面,对这种玉米面窝窝头并不问津,更何况深居宫禁的慈禧太后了。但厨师们又深知她的性情暴戾乖张,怎敢违抗旨意。于是,便依照大窝头的式样,加进一些黄豆粉和大量白糖,还有桂花,精心制成了小窝头,松软甜美,慈禧太后果然喜欢吃。从此,小窝头便成了慈禧太后食谱上的一味甜点。清朝灭亡以后,小窝头和其他清宫菜点一样,流传到了民间,成为北京著名的风味小吃。

八. 山西省 临汾 永和 玉米面窝窝

玉米面窝窝

原料:玉米面、面粉、酵母、无核红枣。做法:

1、玉米粉和面粉比例1:1混合均匀;2、小碗里倒入酵母,可多可少,多了发酵时间短点;3、以和手温差不多的温水化开酵母;4、将3倒入面粉搅拌均匀,再以差不多的温水揉成光滑的面团;5、盆上覆盖一块湿润的纱布,放在温暖处发酵40-60分钟;6、揭开面团呈现小孔状即可;7、准备无核红枣,稍加浸泡;8、抓一小团面团,揉成宽条,以红枣为中心转一圈,成一个小窝窝;9、同样方法做好剩下的面团,摆放入蒸屉;10、锅内烧水,水沸后置上蒸屉,用手指弹上薄薄一层清水,蒸制20-25分钟即可。

九. 河北省 石家庄 行唐 行唐红薯

行唐县以其特殊的气候环境、独特的土壤土质,非常适合红薯的生长。不仅红薯的种植面积广,产量大,而且品质好,糖分高。全县红薯种植面积13万亩,年产量25万吨。年加工鲜薯80万吨,是华北最大的粉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年产红薯淀粉16万吨,红薯粉条、红薯粉丝、红薯脯3万吨。建有红薯制品专业市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红薯制品集散地。

十. 河北省 沧州 南皮县 南皮窝头

宫廷贡品南皮窝头历史悠久。据记载,清末,慈禧太后在一次如见军机大臣张之万时,问及农村百姓常吃什么饭,张之万答“窝头”。雅性所致,慈禧想尝尝窝头的滋味,张之万即派人回老家南皮,精工细做,蒸好两锅窝头,驰送京城,贡呈太后品尝。慈禧用后大悦,遂将南皮窝头定为“御膳食品”。从此。南皮窝头名声远扬,成为地方名吃。

南皮窝头制作讲究,需上乘小米50%,精选黄豆40%,栗子10%用石磨推,然后用箩除杂去皮。选料精细制做时,加入花椒、大料、茴香籽等为原料的五香粉,冷水和匀,做成窝头,放入蒸笼,旺火蒸20分钟即可出屉。其色泽嫩黄,清香扑鼻。少暄宜人,香甜可口。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