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普宁潮汕糖果特产 普宁特产有哪些好吃的零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普宁潮汕糖果特产 普宁特产有哪些好吃的零食更新时间:2023-08-09 08:33:00

一.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树脚眼药散

树脚眼药散

树脚眼药,系“颜保和眼药散”,已有200年历史,系原潮阳县树脚乡颜朝侯先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创制,铺号为“保和堂”。“颜保和眼药散”,拣选30多种中药材精炼而成。对头风攻眼、迎风流泪、时行赤眼、患红眼病、眼朦、眼痒、老年性风眼等眼疾和小几嘴蛆、耳炎流脓、皮肉糜烂等患者有较好疗效。产品质量稳定,在民众中有较高信誉,东南亚一带视为神效良药。该产品1956年1月之前属于私营生产,尔后纳入公私合营。1958年5月,转为二轻工业,1967年7月定点军埠圩,厂名“普宁县二轻工业军埠目药厂”。

“颜保和眼药散”曾于1954年取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注册商标。

现有“颜保和眼药散”生产单位是二轻划归企业,其中“颜保和堂”的后裔药工3名,还聘请有县人民医院药剂师为技术指导。产品质量生产标准通过十号筛(国家规定是九号筛),舌尝无渣,每瓶装量标准差异为±10%,瓷瓶封口三年不吸湿霉变。曾送汕头市药检所检验合格。

“颜保和眼药散”产品深受海内外人民欢迎,销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医药市场,又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国外主销泰国、马来西亚。后该厂颜庆丰1962年往香港设厂生产,更名“黑毛丹眼药散”,产品经泰国政府卫生厅化验合格,畅销泰国医药市场。(作者:郑炳城时间:1988年12月)

二.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普宁竹蔗

普宁竹蔗

普宁竹蔗是指著名的洪阳竹蔗,盛产于普宁洪阳地区,历史悠久,后来扩种到南溪和广太地区。洪阳竹蔗与其它果蔗和糖蔗不同,含糖少,但却以其蔗肉松脆,味道清甜,兼有清热利尿、益血补肝功效等独特优点而闻名于世。曾作为果蔗直接出口。一九六六年以后,洪阳竹蔗已全部收为制作“竹蔗茅根精”的主要原料。

潮汕地区民间有采用竹蔗尾段煮水饮服以防治肝炎、麻疹和热症的传统疗法。广州和港澳地区也有喜欢饮用竹蔗水的习惯。所以,普宁果子厂于一九六六年根据这些民间经验,把竹蔗和适量茅根配合,在我国首创研制成功了“竹蔗茅根精”这个饮料佳品。第二年,由县炼乳厂正式投产。一九六八年,县建立“竹蔗茅根精厂”专门生产,选用著名洪阳竹蔗作为主要原料。制作工艺主要是净洁蔗身后压榨取汁,然后对蔗汁进行热处理、沉淀澄清加白糖粉,再渗入适量茅根精汁,最后浓缩结晶成型。目前,经过技术革新,该厂已解决了储存工艺项目,可以把蔗汁储存起来,留到甘蔗淡季再行生产。这样既克服了竹蔗收成期积压浪费现象,又使一年四季都进行生产,随时保证供应。

竹蔗茅根精的特点和功效是清甜可口,具有竹蔗原来的风味,清热解暑,开胸利膈,增进食欲,对于防治肝炎、伤风感冒、肠胃积热均有良好疗效。由于产品的卫生及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被国家轻工部列为优质出口固体饮料,畅销香港、美国、英国、法国以及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九八三年,该产品在北京“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受到赞誉和好评,荣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三.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普宁豆酱

洪阳镇生产豆酱有150多年的历史,选用黄豆、面粉、食盐为原料,经过发酵、晒制、蒸气杀菌等生产流程制作而成。产品呈金黄色,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香甜可口,是调味佳品。今洪阳酱油厂年产豆酱150吨,其中“培峰宝塔牌”豆酱1987年获广东省工业协会、食品协会联合举行的酱料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优秀奖。产品销往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普宁)

豆酱是潮汕地区一种用优质黄豆泡蒸(煮)熟后经天然发酵制成的食品或调味佳品,历史久悠久,特别是普宁豆酱最为盛名。迄今已有150多年的生产历史。以源兴、财源、祥裕三大商号所产为佳。

普宁豆酱是选用鲜庄黄豆、面粉、食盐等原料,经过发酵、晒制等生产流程精工制作而成。豆酱呈金黄色,内含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味香质醇,营养丰富,适口卫生,是居家烹调之调味佳品。

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外贸易发展,普宁豆酱生产有很大发展,且有大批量出口,远销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最高年份出口量18万公斤。为提高产品质量,厂家增设蒸气杀菌,使产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以确保贮藏期。又不断改进包装装璜,有250克罐头装和500克玻璃瓶装,750克玻璃樽装等,携带方便。现除洪阳外,县酱油厂、县罐头厂皆有生产。内销用“培峰宝塔牌”商标,出口用“天坛牌”商标,投放国内外市场。近年来随着豆酱质量提高,销量倍增。1986年培峰宝塔牌豆酱,于汕头市商办工业产品展销会产品质量评比中获优秀产品第二名。于1987年广东省工业协会、食品协会联合举办酱料行业产品质量评比获优秀奖。产品销往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四.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西陇灯笼

西陇灯笼

西陇村民从明朝初年开始制作灯笼,以后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熟悉这门技艺。灯笼的规格和款式多样,技艺独特,制作精美,产量多,有“日出千灯”之誉。产品销潮汕、兴梅、海陆丰,以至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西陇灯笼用细竹篾编制而成,在选竹上颇有考究,一般竹不能用,只有观音竹才能编制。编制灯笼工序复杂,先要取好各种规格,磨去青皮,削去咀口,使其滑润,然后定片、切片。定片切片要准确,竹片厚薄一样,切出的竹片在去掉内膜后,便是切篾条这道硬功夫了。每片竹片都要削成小如火柴枝,薄如纸片的16条均等篾条,功夫最好的每次可削两片竹片,用嘴咬出32条均等的篾条。篾条准备好后便进入编制了,编制灯笼头和收灯笼脚难度较大,技术性较高;而编灯笼身因事先有各种形状规格的木制模具可依样编成,故孩童也能学编。灯笼胚编出来后,接着便是糊丝纸、书写字画、上桐油了。

西陇灯笼规格形式多样,琳琅满目,多彩多姿。技艺娴熟的村民能闭目随意编制出各式灯笼。其规格最大的直径60厘米,最小的如小灯泡,可供小孩秋天放风筝时系在风筝尾巴上。傍晚风筝上天,点点红光,煞是好看。灯笼形状千姿百态,有方形、柱形、圆形、柿饼形、蜂箱形、圆桶形、葫芦形、橄榄形、花瓶形等等,加1画匠在灯笼壁上配上喜庆红字,画上龙、虎、马、牡丹花等各种图案,并在灯笼底部固定装置的凹木里点上烛火(今有的装上电灯泡),俗谓“灯笼肚内亮”,烛光透过丝纸层,玲珑剔透,红光莹莹。灯笼,旧时用于夜里走路照明。农村逢年过节,门前吊上灯笼,平添节日喜庆气氛。晚上小孩手执一支小灯笼,游街串巷,互相观赏,十分热闹。(作者:王史风时间:1988年12月)

五. 广东省 揭阳 揭西县 潮汕金木雕

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潮汕金漆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为中国两大木雕体系。多用樟木为料,素以多层镂空、金碧辉煌、夸张装饰的风格著称。金漆木雕始于唐宋,盛于明清,通常作为建筑物、家具及神器的装饰或构件。建筑装饰包括檐角、柱头、横梁、门楣、屏、门等多种,家具装饰大至床、几、桌椅、茶橱、衣柜、梳妆台,小至灯芯筒、纸媒筒等。神器配合民间迎神赛会,有大龛、神轿、神亭、宣炉罩、馔盒等,还有案头摆设的小屏风、镜屏、圆雕狮子、蟹篓、花篮等。

形式大体分为浮雕(是在平地上浮起者)、通雕(又称透雕,即无底子而遍体通透,多层次镂空者)、圆雕(即立体雕)等3种。表现的传统题材,大都来自民间神话、传说、戏剧和历史故事,还有各种珍禽瑞兽、花果虫鱼。对江海中的水族、亚热带的植物表现得尤为出色。艺人们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把浮雕、通雕、线刻或单独,或相间,或综合地灵活运用,表现了不同的形式美。最具代表性的是穿透、镂空、多层次的通雕,它吸收了圆雕、浮雕、阳刻及绘画的某些长处,能把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有条不紊地联系起来,既做到叙事明了完整,又能使造型单纯概括,经得起玩味观赏。金漆木雕对人物和环境的处理,亦虚亦实,构图不受透视法的约束,常加以适当变形,讲求疏密匀称,穿插联结紧凑结实,因而对于建筑物,不仅取得了装潢富丽之功,还保持下外壁的平面感,显得更加浑厚、坚牢,层层叠叠,剔透玲珑。

广东省博物馆、民间工艺馆、广州美术学院分别收藏了近2.0万件金漆木雕作品。老艺人张鉴轩、陈舜羌的木雕作品《蟹篓》,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造型艺术展览会上获铜质奖章;《雏鸡五福梅》、《龙虾蟹配鱼》等4件反映中华南国风貌的梭形通雕大挂屏,每件3平方米,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广东厅;1979年,李水棕、叶锡永的《龙虾蟹篓》参加了全中国工艺美术展览,被视为珍宝,陈列在汕头工艺美术陈列馆。


1982年,汕头市木雕厂为广州东方宾馆制作的总面积54平方米的巨型挂屏《大观园庆元宵》,有200余人参加了制作,整幅作品用300多片20X 200厘米的樟木片组成,耗金箔50万张,工时3个多月。作品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构思新颖,布局合理,径路曲折而分明,层次重叠而剔透,体现出潮汕传统工艺的特点,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金木雕屏,于1982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部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希望杯奖)。年末,汕头市木雕厂又为东方宾馆制作了刻有人物623人、骡马42头、骆驼3头、猪牛14头、船17艘和有各种物品的大型挂屏《清明上河图》

六.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桥柱柚皮糖

桥柱柚皮糖

桥柱柚皮糖为桥柱东畔王“泰合”号所创,取优质柚皮,刨去表皮,漂以清水,用白糖反复多次熬制,表面覆以白糖羔而成。产品清甘,胶而不粘牙,兼有清风开胃之效,国内外享有盛名。

七.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白马菜刀

白马菜刀

白马菜刀,系郑老山字号生产,为本县历史较早的名牌产品,畅销香港地区及东南亚各国。

白马郑老山菜刀的特点是:刀页口薄跟厚,背宽堂空,夹钢,淬火面积占刀面三分之二以上,钢呈咀口正中,刀口显钢不少于二分之一,硬度达到HP65—70,刀口锋利,能吹断头发、剃胡须,砍截硬物不缺口,刀形呈长方状,刀把牢固,美观大方。

清代中叶郑鸿章先生从大埔茶阳流落到普宁白马圩落户。最初以建烘炉维修旧铁器为生,后精选优质钢材煅造菜刀,为讲求质量,起初日产仅1—2支,用户争着待购。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本县华侨常常购“郑老山”字号菜刀往侨居国,作为赠送亲友礼品,因而白马郑老山菜刀在东南亚等国家名声大扬。后郑鸿章先生将“白马郑老山”字号菜刀制作技艺授于子孙,传承至今。

1954年,郑老山第三代孙郑明贤等九名铁匠组建白马铁业组,后更名白马铁器社、白马利器社、白马农械厂、流沙机械厂,该厂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曾生产多种利器产品,年产值最高约100万元,工人人数100多人。现在白马郑老山菜刀及利器产品,为半机械化生产,质量精益求精,产品供不应求。(作者:郑炳城时间:1988年12月)

八.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汕落汤钱

  “潮汕落汤钱”是在潮州传统小食“糯米钱”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演变来的,它吸收传统小食的优良做法,而对传统小食一些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从而使这一小食更加完美,是一款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潮州小食。“潮汕落汤钱”在制法上继承了“糯米钱”的一些优点,比如糯米粉团煮熟后,放置盆中,用木棒反复擂搅,这样的好处是使熟粉团更加纯滑,更具韧性。但传统“糯米钱”是在粉团熟后,用手捏成小块,滚上糖粉白芝麻后即成,这样既不卫生,且煮熟糯米粉团直接食用,口感太粘,所以“潮汕落汤钱”改成熟糯米团入锅用葱油煎至两面微脆,再改刀切块装盘,便克服了传统“糯米钱”的不足之处。 

九.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普宁炸豆腐

烹饪方法:

1,将韭菜切粒,放置碗中,洒少许盐,冲入开水,待凉备用。

2.取一小锅(家庭用方便节油),油温高热时放入豆腐。这样豆腐外表会很快凝结不易散。

3.豆腐放入后不需即刻翻动,直到豆腐炸至微黄,翻面炸至两面金黄。

4.如最后一张图片的颜色,就可以起锅了。

十. 广东省 汕头 南澳县 潮汕春饼

春饼应该算得上是汕头的名小食了。春饼原是立春日的食品,唐宋时称为春盘。清代以后制作上有了改进,其馅料由芹、韭、笋组成,表示勤劳、长久、蓬勃之意。以后成为四时皆备的小食,称为春饼。制作用料逐步改进。



现代潮汕春饼的用料和制法:将面料制成的薄饼皮披开,放入用鱼露、味精、胡椒粉、麻油、猪油搅拌均匀的绿豆瓣,猪肉,鲜虾肉,香茹,虾米和蒜茸,包成卷状,用稀面糊粘紧接合处,放入约180℃的油锅炸至呈金黄色。其特点是:外皮酥脆,馅料浓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