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安徽省六安叶集特产 六安市叶集区徽贤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安徽省六安叶集特产 六安市叶集区徽贤土特产更新时间:2023-08-10 00:24:51

一. 安徽省 六安 金寨县 金寨灵芝

金寨灵芝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寨自古盛产灵芝.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历史上金寨就产灵芝。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宋朝唐慎薇撰写的《重修政合经书证类备用本草》均对六种灵芝所处地理环境有详细记载。有“赤芝生霍山,青芝生泰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华山,黑芝生常山,紫芝生高山夏峪”的说法。而“霍山”在古代就是现今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区,境内野生灵芝分布较广,海拔5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带,在阴暗潮湿的阔叶林里,枯树腐枝和伐桩周围都可见野生灵芝生长,药农一直把野生灵芝的采集作为挖采中药材的一个重要品种。

金寨灵芝人工栽培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93年2月,县科委从六安地区农科所引进灵芝栽培技术,并在本县全军乡全军村、沙河乡碾湾村开展灵芝栽培试验,两村共有41户参加,种植灵芝12亩,灵芝夏季出菇,长势良好,产品全部售出,小范围试验获得成功。1994年3月,六安灵芝公司与金寨食用菌种厂合作,采取赊销灵芝菌种的办法在沙河乡禅堂村、碾湾村开展灵芝短段木栽培生产,并获得大丰收,其中有一姓李的农户当年灵芝子实体收入4000元,灵芝孢子粉收入20000元,在全县农民中引起轰动,从此,灵芝生产在全县迅速推广。1995年,沙河乡灵芝栽培农户超过100户,产量达10余吨,江苏、吉林、福建等地客商纷纷前来采购,金寨灵芝在全国开始小有名气。1996年,全县灵芝栽培区域从沙河乡扩大到关庙乡、水竹坪乡、青山镇、燕子河镇等七个乡镇,灵芝产量90吨,孢子粉11吨,产值530万元,其中沙河乡灵芝产值为370万元,是全县灵芝总产量的70%。1997年,全县有19个乡镇栽培灵芝,灵芝产量500吨,总产值1600万元。1998年,沙河乡灵芝达到高峰期,年产灵芝600余吨,产值2500万元,全乡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500元,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沙河乡成为“全国灵芝第一乡”。2003年,全县灵芝总产量1205吨,其中孢子粉260吨,总产值达5200万元。之后金寨县调整灵芝发展战略,坚持总量控制、合理布局、持续发展的原则,年规模控制在500万棒,产量500吨左右,仍是中国最大的段木灵芝生产基地。由于金寨灵芝发展较早,在全国有很高知名度,现已形成全国知名的灵芝交易市场,年灵芝交易量达千吨。

灵芝的主要成份有:灵芝多糖,灵芝酸,灵芝腺苷,有机锗等其它有效成份。

灵芝的药理作用有:抗肿瘤作用,保肝护肝的作用,对心脑血管病的作用,对糖尿病的作用,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作用。

灵芝孢子粉:当灵芝成熟期来到的时候,在那朵朵华盖上会升腾起一种如烟似雾的褐色粉末,这裼色粉末就是灵芝孢子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灵芝孢子粉的药效相当于灵芝子实体(灵芝菇)的75倍,孢子中含有丰富的灵芝多糖、灵芝酸(三萜)和多肽等多种物质。

金寨发展灵芝生产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二是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生态环境适宜;三是有一批从事菌药生产技术队伍,有上万户灵芝栽培农户。依托成熟的灵芝生产基地,建设灵芝产品加工企业,潜力巨大,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我县发展灵芝产业。

金寨灵芝

金寨县中药材协会

12973042

灵芝(中药材)

二. 安徽省 六安 霍邱县 霍邱柳编

霍邱柳编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霍邱柳编,系指安徽省霍邱县的柳编工艺品,历史悠久,起源于周朝,始兴于明代,再兴于清代。柳编的品种由传统工艺几十种的家庭日常用具发展到精编、细编、透花编、套色编、染色编、混合编(柳竹混、柳麻混、柳木混、柳草木混)等几十种编织技巧。年年翻新创样,样品达2000多个种类,不但继承了传统手工艺,而且还发扬光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柳编新型工艺技术。霍邱柳编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传统工艺并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中国文化部的公告,2010年,安徽省霍邱县申报的霍邱柳编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Ⅶ-55,遗产类别为:传统技艺。.2008年,霍邱柳编和黄岗柳编合并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Ⅷ—26,名称为:淮河柳编工艺。

名称:淮河柳编制作技艺(皇岗柳编、霍邱柳编)
申报单位:阜阳市阜南县、六安市霍邱县
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北宋岳飞的副将刘琦命百姓编筐,令将士在黄岗西抬土筑台,庆贺败金兀术胜利,此台史称“贺胜台”。每逢重大的民俗节日,当地人以柳条扎龙舞凤,以示吉祥。
柳编编织工艺流程复杂,做工精细,而且工艺原始独特,纯手工编织而成,就传统花瓶而言,从上经盘底到收口、拿沿,几乎不用什么工具,即使是梁棍、模具也都是土产的“手工造”,但是编织出来的产品,结构严密,形体圆润,其精细程度,令人叫绝,是传统柳编工艺的精品。“径编”、“立编”为沿淮蒙洼柳编艺人独创的工艺,具有极高的历史传承价值。
柳编工艺精美,历代艺人代代相传,是一项极其宝贵的民间手工技艺资源,其产品通过着色、煊染,显得古朴、高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柳编产品坚固耐用,朴素大方,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特色产品,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青睐。
由于柳编工艺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工序复杂,如刮皮、烘烧,做起来特别辛苦,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导致一部分工艺失传,面临濒危境地。.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8年,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决定从2008年12月31日起对霍邱柳编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第147号)。.

保护范围

霍邱柳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安徽省霍邱县临淮岗乡、临水镇、周集镇、城西湖乡、宋店乡、新店镇等6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

三. 安徽省 六安 金安区 六安包子

这说完饺子,咱自然就要说一说包子。想当年国营大京拐包子店名震六安州,一家独大,群包俯首。后来大京拐包子店散伙,亦多有人打起大京拐的名号卖包子,然味道实不可以道理计。现今的包子当属五牌里的袁师傅包子为尊,其以皮薄、馅满、味醇见长,纵然价格不菲,但总是门庭若市。

四. 安徽省 六安 霍山 霍山黄大茶

霍山黄大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霍山黄大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黄大茶:产于霍山、岳西、金寨、六安等地。以霍山县产量最大。其外形梗长叶大,色泽鲜润,梗身金黄,俗称“金枝玉叶”,开汤后,汤色金黄明亮,焦香味浓重,香高耐泡,饮之有消垢腻、去积滞之作用。

霍山黄大茶是黄茶的一种,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等地,也称皖西黄大茶,以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的为佳。

介绍

霍山黄大茶,属黄茶,亦称为皖西黄大茶,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六安等县,其中以霍山县大化坪所产的品质最佳。黄大茶的采摘标准是一芽四、五叶,叶大梗长,黄色黄汤,因而得名。近年来,为迎合外销市场需要,该地区更多生产的是红茶、绿茶,而黄茶的生产日渐减少,但仍保留一定数量的黄大茶生产,以满足内销市场。

特点

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部似鱼钩;色泽金黄油润。内质:香气为高爽焦香;滋味浓厚;汤色黄亮;叶底绿黄。

判别

因大枝大叶的茶比较罕见,通常作为判断该茶真伪的一个特征。

地域范围

霍山黄大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霍山县所辖的衡山镇、大化坪镇、太阳乡、太平畈乡、上土市镇、漫水河镇、落儿岭镇、诸佛庵镇、黑石渡镇、佛子岭镇、磨子潭镇、东西溪乡、单龙寺乡、下符桥镇、但家庙镇、与儿街镇等16个乡镇130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2′00″~116°32′00″,北纬31°03′00″~31°33′00″。种植面积8000公顷,年产量1500吨。

五. 安徽省 六安 金安区 贡席

贡席

为皖西历史传统名品,明天顺年间,籍史部尚书秦民悦将舒席带回京城,奉献英宗皇帝深得赞许,随即御批:“顶山奇竹,龙舒贡席”。贡席以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蜚声中外,曾在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上获一等篾业奖,在南洋物产会上获银质奖。

六. 安徽省 六安 霍山 名贵药材

皖西大别山是全国药源宝库之一,主要名贵药材有霍山石斛,安徽贝母、龙汉半夏、伏苓、天麻、杜仲、桔梗、断血流、金头蜈蚣等
( 六安)

七. 安徽省 六安 金寨县 金寨红豆腐

金寨县山区传统食品,尤以燕子河一带的为佳。据说,它是当地山民年夜饭的必备菜,取红豆的谐音“都富”。其制作方法是以新鲜猪血、碎猪肉、豆腐等为主要原料,配上姜末、蒜花、食盐,拌匀后灌入洗净的猪膀胱或猪大肠中,或做成馒头状,日晒数日,挂在厨房内烟熏月余即可。食用时,切成片状,蒸煮、炒菜均可。其色如枣,鲜嫩油润,风味独特。

八. 安徽省 六安 霍邱县 霍邱菱角

霍邱菱角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的。霍邱之野生菱角米具有下火,祛湿,抗癌,补肾之功效。可以烧稀饭,炖肉。味道好,有营养。

菱角又名水栗、菱实,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食用,亦熬粥食。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味甘、平、无毒。具有利尿通乳,止消渴,解酒毒的功效。

九. 安徽省 六安 舒城 舒城小兰花

舒城小兰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舒城小兰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舒城小兰花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地域范围

安徽舒城、桐城、庐江、岳西一带生产兰花茶。早在清代以前,当地就有兰花茶生产。兰花茶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芽叶相连于枝上,形似一枚兰早花;二是采制是正直山中兰花盛开,茶叶吸附兰花香,故而得名。

特定品质

兰花茶的品质特征是:外形芽叶相连似兰草,色泽翠绿,匀润显毫。冲泡后如兰花开放,枝枝直立杯中,有特有的兰花清香,俗称“热气上冒一支香”;汤色绿亮明净,滋味浓醇回甘,叶底成朵,呈嫩黄绿色。

文化典故

关于“舒城小兰花茶”的起源,我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著《安徽茶经》载:“传说在清朝以前,当地士、绅阶层极为讲究兰花茶生产”,由他主编的《中国名茶研究选集》和《制茶学》中阐明,舒城小兰花茶与碧螺春、太平猴魁、涌溪火青、六安瓜片、铁观音等名茶同在清朝创制。据此,兰花茶迄今至少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为何叫作兰花茶?茶区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说:一说清朝年间,舒城白桑园有一名叫兰花的姑娘,心灵手巧,炒出的茶叶香味突出,形似兰花,山东茶商十分喜爱,随出高价包收,于是兰花姑娘拼命地日夜兼制,不幸劳累过度而亡,乡亲们为纪念她即将此茶取名兰花茶;一说清朝末年,舒城磨子园黄家湾茶农沈兴余,制茶技术精湛考究,所制茶叶具有浓郁的兰花香,深得桐城茶行老板郑国英赞赏,称其茶形若大麦苞,香如兰草花,兰花茶就因此而传开。由此看来,兰花茶的名称主要是由其“外形芽叶相连似整朵兰花,内质具有幽雅的兰花香”的品质特征而得。

舒城小兰花产地范围为安徽省舒城县行政区域。

地域范围

舒城小兰花地域保护范围包括晓天镇、山七镇、高峰乡、庐镇乡、河棚镇、汤池镇、阙店乡、春秋乡、舒茶镇、南港镇、五显镇、万佛湖镇、干汊河镇、棠树乡、张母桥镇、城关镇共16个乡镇。地域坐标为北纬30°01′~31°34′,东经116°26′~117°15′。区域边界东与庐江县交界,南与桐城市、潜山县、岳西县交界,西与霍山县、金安区交界、北于肥西县交界,茶园总面积5300公顷,年产量2200吨。

十. 安徽省 六安 霍山 迎驾贡酒

迎驾贡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迎驾贡酒的由来

史载:汉武帝元封年间,约在公元前一○六年,武帝刘彻巡狩霍山,当时官民为迎武帝大驾,捧淠水精酿琼浆出城二十里以相迎。帝饮后大悦,赞道此“迎驾酒天香液”也!迎驾贡酒因此得名。

迎驾贡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安徽省霍山县人民0《关于界定迎驾贡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霍政秘[2006]13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安徽省霍山县衡山镇、佛子岭镇、黑石渡镇、下符桥镇、太阳乡、磨子潭镇、大化坪镇等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