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土特产马铃薯有哪些 东北马铃薯哪里的最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土特产马铃薯有哪些 东北马铃薯哪里的最好更新时间:2023-09-13 21:05:58

一. 河北省 唐山市 迁安 黑马铃薯

黑马铃薯又称黑土豆或黑美人土豆,薯形呈长椭圆形,芽眼较小。果皮呈黑紫色,乌黑发亮,富有光泽。果肉为深紫色,外观好看,颜色诱惑力强。果肉淀粉含量高达13-15%,口感较好,品质极佳。据测定:每百克黑色马铃薯中含蛋白质2.3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6.5克,钙11毫克,铁1.2毫克,磷64毫克,钾342毫克,镁22.9毫克,胡萝卜素0.01毫克,硫胺素0.1毫克,核黄素0.03毫克,烟酸16毫克。该品种富含花青素,花青素除对致癌物质有抑制作用外,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增强体质,增强视力。

被誉为“航空蔬菜”的黑马铃薯,黑皮黑心,实属少见。目前,河北省迁安市高李庄村农民宋金海一次试种60亩“黑美人”马铃薯获得成功。而且,他的黑马铃薯被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后勤部“瞄上”,不久将成为供应奥运会餐桌的稀有蔬菜。

二. 山西省 临汾 汾西县 汾西马铃薯

汾西马铃薯是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的。

汾西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气侯、地理和土壤条件,坚持把马铃薯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通过“选品种、建基地、推科技、促流通、助销售”等有力措施,使该产业成为集科研、推广、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为一体的强势产业。

目前,全县共种植马铃薯5万亩,平均亩产1500公斤,亩均纯收入1100元。其中推广脱毒马铃薯3万亩,品种以克新1号和费乌瑞它为主,涉及9个乡镇的44个村委,平均亩产2000公斤,亩均纯收入1800余元。

三. 重庆市 巫溪县 巫溪脱毒马铃薯

我国是一个马铃薯生产大国,巫溪县特殊的山地立体旱作环境,十分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巫溪县就对马铃薯种薯进行改良,通过简单的梯级换种,解决种性退化问题。

近几年来,巫溪县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集中精干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力以赴实施脱毒马铃薯良种工程,重点打造长江中上游地区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种源基地,已初见成效。2009年马铃薯巫溪县播种面积40多万亩、鲜薯产量近40万吨,均居粮食作物第一位,占全县粮食结构比重近40%。

塘坊镇梓树是脱毒马铃薯示范基地,种植面积达2万亩。脱毒马铃薯产量是普通马铃薯的2.6倍,净重最高产可达6500斤/亩。脱毒马铃薯也是一种生态马铃薯,100%利用农家肥作为肥料,不使用农药,使消费者可以放心、安心的食用。

四.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福州三坊七巷里的肉松被称为肉制品中的一绝。色泽鲜艳,入口自溶,味道清醇鲜美,酥香可口,有油香味,却不生油腻感,风味独特,食后满口留香。肉松创制人林振光(小名鼎鼎)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闽侯上街人。因家贫,来福州当兵,后学厨,最后进入刘府当家厨。一次,在烹煮方块肉时,因煮得太烂,不得已就试着将肉的筋膜、油等剔去,加上特别调料,焙成条状肉绒,勉强端上桌去。不料刘府人食后非常满意。于是林鼎鼎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人人喜尝的名牌产品而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鼎鼎肉松和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的做法:

材料:

主料:猪腿肉(5000克)

调料:白酱油(500克)白砂糖(400克)赤砂糖(250克)

制作工艺:

1.原料整修:选用猪后腿精肉,去皮拆骨,修尽肥膘和油膜,切成方形小块。

2.煮烧:先将肉块煮烂,撇尽浮油,至肉纤维能松散为度。加入白酱油、白糖和红糟混匀。

3.炒松:锅内倒入配料后,不断地翻动肉块,将肉块挤碎挤松,一直至锅内肉汤烧干为止,然后分小锅炒,有铁瓤翻动挤压,使水分逐渐烤干,待肉松纤维疏松不成团时,改用小火烘烤,即成“肉松坯”。

4.油酥:将“肉松坯”再放到小锅内用小火加热,用铲刀翻动,待到80%的“肉松坯”成为酥脆的粉状时,用铲刀铲起,用铁丝筛子筛分,去除颗粒后,再将粉状“肉松坯”置于锅内,倒入已经加热溶化成液体的猪油,用铲刀拌和,结成圆球形的圆粒,即为福建肉松。

五. 山东省 青岛 胶州 胶西马铃薯

胶西马铃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胶西镇地处胶州市西郊,是全国环境优美小城镇,被誉为“山东省马铃薯第一镇”。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12平方公里,辖73个行政村庄,6.2万人口。胶济铁路(青岛-济南)、胶新铁路(胶州-新沂)、同三高速公路(黑龙江省同江市-海南省三亚市)、省道胶王路、胶高路、朱诸路贯穿胶西镇,距青岛港55公里、黄岛前湾港43公里、青岛流亭国际机场43公里,处在青岛市一小时经济圈内。

镇内有墨水河穿流而过,水源丰沛,土地肥沃,历史上群众就有蔬菜种植的传统和基础,是青岛市著名的蔬菜基地。先后获得了青岛市一镇一业示范镇、青岛市农业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五个好”镇党委、连续两年被评为青岛市经济二十强乡镇等荣誉称号。2010年完成(下同)国内生产总值34.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5365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234元。

一、发展历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胶西镇就开始零星种植马铃薯,种植面积不足200亩,平均亩产量在五六百斤,90年代后期,马铃薯种植得到较大的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多为黄皮、白皮等地方性品种。但因种出的土豆,个小、皮不光滑,产量不高,就有人开始到外地,内蒙、东北考察土豆品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市农业局的带领下开始引进推广脱毒种薯,克新为主栽品种;现在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摸索,主要以荷兰七号、荷兰十五号为主。截至到2008年,全镇种植马铃薯面积达10万亩。马铃薯产业规模急剧膨胀,产业档次发生了质的飞跃,产业效益迅猛提升。目前,全镇从事马铃薯产业的村庄达到46个,占全镇村庄总数的63%,直接从业人员达3.8万人,加上与之配套的农资供应、良种繁育、包装、购销、仓储、运输等三产从业人员总计达4.5万人,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维持在10万亩。

二、胶西镇马铃薯生产特色

一是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市场营销

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胶西镇马铃薯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春季马铃薯在全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在“公信”“墨河绿”等商标注册的基础上,叫响品牌,特别是“胶西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成功申报,为进一步争取著名标牌、标识,扩大影响,增加知名度提供了条件。先一步胶西将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潜力,强化营销观念,生产出适销对路产品,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的需求。

二是规范销售市场

目前,马铃薯销售市场管理尚不完善,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统一分级和质量标准,也没有统一的产品包装。下一步将组织力量研究制定地方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范市场,扩大胶西马铃薯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三是加快保鲜、加工企业建设

目前,农产品加工保鲜业发展较慢,胶西将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引进和建立一批较大规模的加工、保鲜企业,提高胶西马铃薯的产品附加值,争取在胶西镇建立山东省马铃薯商品集散地。

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

无公害蔬菜已成为进入农产品市场的基本标准,下步工作中胶西将把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作为胶西农业工作的重点,今年胶西计划创建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6万亩,同时创建无公害大葱、大白菜、芹菜等一批无公害生产基地,是我镇的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标准化,从而推动我镇农业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讲求健康、追求环保的绿色消费时代已经到来。因此,胶西应该加强薯农的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实现生产环境、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标准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胶西马铃薯

地域范围

胶西马铃薯生产区域范围位于胶州市西部,胶西镇全境。北起傅家村,南至苑家会村,西起宋戈庄村,东至尹家店村,包括宋戈庄、苑戈庄、傅家村、苑家会等73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83′00″~119°95′00″,北纬36°22′00″~36°31′00″。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马铃薯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2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胶西马铃薯生产区域独特的小气候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使马铃薯品质独特,具有显著特征薯型椭圆,芽眼较浅、少,表面光滑,黄皮黄肉,口感脆滑,宜鲜食菜用。维生素Cmg/00g≥0.5%;总糖≥30%;蛋白质≥0.6%;淀粉,%≥0.5;干物质,%≥8.5。

六. 四川省 达州 万源 万源马铃薯

万源马铃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万源马铃薯

“大清早,戴草帽、扛锄头、背背篓上山。到了地里用锄头从上轻轻一钩,一个个比鹅蛋还大、圆润饱满的‘金蛋蛋’被刨出来,顺着山坡往下滚……”这不是传说,这是万源土豆的丰收场面。万源市地形总体为山多平地少,土地大多在陡峭的高山上,加之早些年农民耕种手段落后,一旦土豆被刨出,遍山滚的情况并不少见。

万源土豆不仅个大、口感好,而且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硒,深受人们喜爱。2009年5月,万源土豆更是被农业部授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并有了新的名字——万源马铃薯,成为全国著名土。小小的万源土豆,缘何能受到世人如此关注,且看——

山沟里刨出的“金蛋蛋”

土豆,在达州又被称为洋芋。洋者,外来品种也,含有新奇、惊喜之意,足见人们对土豆的喜爱之情。达州人爱土豆,炒土豆丝、炸土豆泥、煮土豆片汤;万源人更爱土豆,不仅汤里有土豆,饭里有土豆,甚至饿了时,直接煮几个土豆,不需要任何佐料便能美美吃上一顿。

万源山高坡陡,土层浅薄,高山气候明显,农作条件并不好,但正是这样的条件,却非常适合土豆生长。每年12月前后,农民们扛着锄头上山,在地里挖个小坑,撒点草灰,丢下种土豆,复填上土,土豆的播种过程就全部结束了。管理工作也非常简单,除遇到大旱时需要泼点水肥,几乎不需要其他工作。待到次年5、6月,土豆地里尽是拱起的小土包,一锄头刨开,全是大而饱满的土豆,煞是喜人。

和普通土豆不同,万源土豆口感爽滑,微甜而不腻,凡到过万源的人,都必定会留下深刻印象。在万源,大大小小的餐馆菜谱上,随意可看到诸如清炒土豆丝、炸土豆、清蒸土豆之类的菜品。在万源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土豆,餐馆莫开!”土豆在这里从来都不是主菜,但从来不可或缺。

“好吃,巴适!”尝过万源土豆的人无不叫好。味道好是万源土豆的招牌,而另据科学研究,常吃万源土豆对人体也非常有好处。资料显示,万源市全境土壤中硒含量最大值1.74ug/g,平均0.51ug/g,属于中硒到高硒,易于植物生长和人体吸收。硒元素是人体所需的最重要微量元素之一,人体缺硒就会造成器官机能失调,导致许多严重疾病发生。经科学分析,万源土豆富含硒,因此其又有“粮食中的黄金”这一称谓。

世代种芋万源人

万源种植土豆历史悠久,据一些老专家称:还没有“万源”这一地名时,万源土豆便已在秦巴地区小有名气了。由此可见,万源土豆如此出众,不仅得益于万源独特的地里条件,也和勤劳的万源人民世代精心呵护是分不开的。

地域范围

万源地处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川、陕、渝三省(市)结合部,大巴山南麓腹心地带,东经107°29′-108°31′,北纬31°39′-32°20′之间,东接重庆市城口县,南接宣汉县,西抵平昌、通江两县,北与陕西的镇巴、紫阳县毗邻。万源市南距达州市146公里,北距陕西镇巴县城71公里,襄渝铁路、国道210线(包南路)及川东电网纵贯全市,是进出川的主要通道和重要门户,是川陕两省的交通要塞,素有“秦川锁钥”之称,享有“万宝之源”的美誉。全市幅员面积4065平方公里,万源马铃薯保护范围为全市12个镇、40个乡,373个村,2480个社。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万源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海拔高差大,相对高差达2000米,大部分地方海拔600-1400米,占幅员面积的83%。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地。万源市现有耕地面积60.5万亩,其中田19.3万亩。土壤兼有深丘、低、中、高山多种地貌,西、南部多桌状方山、台地,东、北部多为深切割单斜山,地域差异明显。

万源土壤多为海相层积硅质胶结岩发育的干鹅包地,肥力水平较高,呈微酸性,有机质丰富,是全国三大富硒地区之一,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态硒含量较大,与中国生态景观土壤中硒的水溶态含量临界值相近,土壤中还

富含锌、铜等微量元素。

土壤按成土条件、成土过程、理化性质和生产能力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29个土属、64个土种、88个变种。其中水稻土占38.6%、紫色土占23.8%、潮土占0.4%、黄壤占25.3%、山地黄壤占1.4%、石炭岩土壤占10.5%。土壤pH值在6.5-7.5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1.68-3.73%,全N0.96-1.72%,碱解N92-190ppm,全P0.098-0.124%,速效P3.4-5.7ppm,全K1.11-1.72%,速效K78-148ppm,且含硒0.5-12ppm。

(2)水文情况:万源市地处长江上游,素有“万水之源”的美称。境内主要河流有中河、后河、秦河,喜神河,肖口河,任河,白沙河等七条,分属渠江、汉江两大水系,全市流域2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2条,地表径流为29.2

亿立方米,境内水资源总量为31.42亿立方米。

(3)气候情况:万源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垂直地域性差异大。常年平均气温14.7℃,极端

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9.4℃,年有效积温4534℃,昼夜温差大,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的积累;年均降雨量1246毫米,无霜期236.8天;日照时数为1474.4小时,马铃薯生长期光照达15兆焦/平方米,光照条件良好,特别适益马铃薯生长。

(4)人文历史情况:万源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929年,革命先烈李家俊领导震撼全川的固军坝起义,创建了四川最早的一支革命武装-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游击队。1932年至1935年,1、1、1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在万源进行了红四方面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艰苦、战绩最辉煌”的“万源保卫战”。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我党我军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参战将士解放后有近300位成为共和国的将帅。在艰苦卓绝的万源保卫战期间,马铃薯被当成红军的主要口粮,为保卫万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万源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影响,全市农民种植马铃薯有着较悠久的历史,早在晚清就有农户分散种植。民国时期开始大量种植,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马铃薯品种:米拉、太白、蛮子洋芋、大乌洋芋、大眼皮、红坑、万不烂、巴山白等近三十个地方性品种。建国后,农户开始自行从高山开始往低山换种,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东北地区、万县等地调入马尔科、巫山洋芋、东北洋芋等品种换种、扩繁。1976年开始成立万源县农科所,77年在省科委的统一安排下,由省农科院作栽所对全省川北盆周山区及甘阿凉地区的农科人员进行了马铃薯镜检脱毒培育脱毒马铃薯种薯的推广工作,县农科所随即开展了该项科学试验工作,在县农科所实验室进行了马铃薯茎尖镜检脱毒工作,在三角瓶内培养出了脱毒小苗。1998年开始引进脱毒马铃薯良种进行大量的试验、示范、高产攻关和大面积推广,脱毒马铃薯逐步取代了过去使用多年、种性退化严重、产量极低的本地品种。目前我市主要推广品种有大西洋、费乌瑞它、早大白、克新一号、秦芋30号、坝薯10号、鄂薯3号、鄂薯5号、川育早、川育56等食用、加工不同用途的早、中、晚熟系列品种。在多年种植生产的实践中,我市已总结推广了以马铃薯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高产栽培技术,培育出了一大批高产典型及科技示范点(片),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栽培经验,形成了配套

完善的栽培体系。1999年,农业局在八台乡天池坝村进行脱毒马铃薯高产攻关试验,经省、地有关专家实地测产验收,亩产达到3636.5公斤,创四川省盆周山区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2000年在太平镇鞠家坝村进行同样的高产攻关,亩产达到4230.3公斤,创四川全省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2008年,在全省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中,我市马铃薯高产攻关净作亩产最高达4931公斤,平均亩产4657.5公斤,再创全省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受到省农业厅马铃薯专家的肯定和赞赏。

七. 内蒙古 乌兰察布 兴和县 大库联马铃薯

大库联乡位于兴和县北部,全乡土地总面积633.3平方公里,现辖22个村委会,165个自然村,190个村民小组。全乡共有耕地23.08万亩, 其中实有农作物播种面积17.29万亩,人均耕地7.5亩,全乡种植业以油料、马铃薯为主,也是本地的。豆类、杂粮为辅助作物。

全乡的主导产业主要有蔬菜、马铃薯、肉羊、奶牛、草业五大主导产业。马铃薯是我乡的传统作物,投入少、产量高、高场行情好,近几年人均种植近几年来亩,主要品种以脱毒紫花白、克星一号、大西洋、底西芮为主栽品种,成为全乡的一大主导产业。

八. 新疆 伊犁 昭苏县 昭苏马铃薯

昭苏马铃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昭苏马铃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昭苏马铃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昭苏马铃薯以其个大、皮薄、芽眼浅、耐储存、营养丰富闻名。

该县拥有出产马铃薯的优越条件。首先,昭苏县位于新疆伊犁河上游特克斯河流域,是个幅员1万1千2百平方公里的高山盆地,这里远离风沙和浮尘,是新疆唯一没有荒漠的县境。昭苏县全年积温低,无霜期不足90天,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属大陆性温带山区半干旱半湿润冷凉型气候,适宜马铃薯等作物生长。

其次,由于气候冷凉温润,土壤肥沃疏松,当地的黑色土壤属优质黑钙土和暗栗钙土,有机质含量高,可耕性好,土壤肥沃,是种植土豆的最佳土壤之一,无需增加任何化肥就能种植。

再次,昭苏县有种植马铃薯的悠久历史。该县10个乡镇、2个马场、4个兵团农牧团场均有种植马铃薯的传统,马铃薯已成为当地农牧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来源和地方名优品。因此,该县的马铃薯具有个大、淀粉含量高等特点,深受市场青睐。

新疆昭苏县马铃薯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各族农牧民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该县生产的马铃薯曾在2005年获得过国家农产品博览会金奖。

随着全县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马铃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市场前景看好,全县2006年种植马铃薯达到3万亩,拉动种植户人均收入120元。2004年德昌淀粉加工企业落户昭苏,加快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的形成。如今马铃薯种植从“一村一品”到“一乡一业”,不仅成了昭苏农牧民发家致富的“拳头产品”,更成为偏远县域发展特色经济,精心打造“马铃薯大县”的支柱产业。

地域范围

昭苏县隶属于伊犁州直,位于天山北麓西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部,伊犁谷地特克斯河上游的山间盆地。昭苏东界特克斯县,南邻温宿、拜城两县,北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西部与哈萨克斯坦相连(边界线长200多千米),西南邻近吉尔吉斯斯坦。昭苏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昭苏镇、喀夏加尔镇、洪纳海乡、阿克达拉乡、乌尊布拉克乡等8乡2镇2场共73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位于东经82°35′~82°50′、北纬43°14′~43°38′之间,海拔高度为1400米~1900米,保护面积3333公顷,年总产量125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昭苏马铃薯薯块呈扁圆或椭圆形,外观皮薄,表皮略显粗糙、无损伤,大而整齐,单个个体重量可达500-1000g,黄皮黄肉,同比菜蔬芽眼较深,切开后5分钟后切面有淀粉析出。2、内在品质指标:昭苏马铃薯多用于加工淀粉制品,含干物质26~30%,淀粉15~20(g/100g),钙60~100(mg/kg),蛋白质1.3~1.8(g/100g),维生素C50~78(mg/100g),还原糖0.15~0.2(g/100g)。3、质量安全要求:昭苏马铃薯产品品质符合NY/T 1049-2015《绿色食品 薯芋类蔬菜》的要求。

九. 贵州省 六盘水 钟山区 六盘水马铃薯

贵州省是全国马铃薯的主产区之一,产量仅次于内蒙和甘肃居全国第三。由于六盘水独特的冷凉气候,非常适应马铃薯的生长,使六盘水成为贵州省马铃薯的第二大产区。

十. 青海省 海东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民和马铃薯

民和马铃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民和马铃薯是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民和马铃薯主要品种为民薯2号、青薯2号、阿尔法、青薯9号、大西洋、费乌瑞它等。建立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2.2万亩。民和马铃薯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民和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属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带,境内海拔1650 ̄4220m,年平均气温8.5℃,日照时数2259.9h,无霜期170 ̄200d,年平均降水量为350 ̄450mm,且分布不均匀,7 ̄9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山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0%,海拔高,温差大,气候冷凉,特别是降水规律与马铃薯的需水特点相吻合,非常适宜马铃薯生产。

民和县把农业结构调整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采取多种措施扶持马铃薯产业。马铃薯成了浅山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产业。一是资金扶持。按照有关政策,为需要资金支持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申报信贷扶贫资金支持发展,为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种属生产基地、马铃薯主产区及种植区的农户发放小额贴息扶贫贷款,帮助企业和农户进行马铃薯生产和加工,有效促进了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壮大发展。二是连片开发。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思路,积极探索集中连片企业带动的整村推进项目新模式。三是培育协会。2002年7月组建成立了马铃薯营销协会,现有会员1200名,年组织销售马铃薯5万吨以上,累计销售马铃薯28.5万吨,农民累计销售收入达到12500余万元,受益农户4.5万户。四是科技支持。结合扶贫项目的实施,每年组织开展马铃薯良种繁育技术培训,培训群众5000多人,结合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把配方施肥、科学种植、规范管理作为培训重点,每年扶持马铃薯种植科技示范户400户左右。五是创新模式。积极协调民和威斯顿精淀粉有限公司参与整村推进产业化扶持项目,对签单户实行最低保护价让利政策,全面收购订单农户种植的马铃薯,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六是加工增值。扶持培育了三江马铃薯制品集团公司,威斯顿淀粉加工公司,1镇、官亭镇淀粉加工厂等一批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

201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作物脱毒技术开发中心申报的“民和马铃薯”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民和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全境,包括川口镇、巴州镇、马场垣乡、西沟乡、古鄯镇、核桃庄乡、李二堡镇、松树乡、峡门镇、新民乡、北山乡、隆治乡、总堡乡、满坪镇、-镇、前河乡、转导乡、甘沟乡、-乡、官亭镇、中川乡、杏儿乡,地理坐标是东径102°26ˊ-103°04ˊ,北纬35°45ˊ-36°26ˊ。县境内南北长约69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