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濠江特产专卖 濠江河浦街道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濠江特产专卖 濠江河浦街道特产更新时间:2024-01-15 11:20:59

一. 广东省 汕头 濠江区 粽球

名小食。粽球为潮汕传统民俗食品。外形为六角球状。
1920年,张强德父子在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摆摊经营粽球,张强德之子张良杰在老妈宫对面小巷内租用一间小铺,开设了顺德号粽球 店。因粽球质量好,且占有地利,生意日隆,顺德号的粽球也逐渐成为潮汕和海外潮人所喜爱的老妈宫粽球。

主料采用的糯米,必须颗粒饱满且大小均匀。制作时先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6小时,捞起放在竹筛晾干,次日下锅用猪油炒后,加适量上等鱼露,再炒至米粒晶莹透亮,油香润滑,用盆盛装待用。老妈宫粽球里有甜、咸双拼料馅,甜料馅部分为绿豆沙馅(或乌豆沙馅)和水晶馅,外面用猪网膋包裹;咸料馅部分为香菇、虾米、腊肠、方鱼末、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然后用竹叶、咸草包裹扎成六角球形,放进锅内煮熟。食时解开竹叶盛盘,有棱有角,晶莹润滑、甘甜香咸。当时,老妈宫粽球店里,悬挂一块横匾,写着“食定正知”4个大字。此句一直在潮汕社会流传着。

二. 广东省 汕头 濠江区 东湖西瓜

产于汕头市的达濠区东湖村的西瓜,因瓜质优良而闻名。特点是瓜形滚圆,个重10多公斤,外皮青白花纹相间,中间白条纹,容易辨认。其瓜皮薄肉黄,入嘴沙脆无渣,清甜爽口,贮时不易变质,略藏味更香甜。瓜形瓜质同澳洲西瓜相似,推测瓜种是该乡华侨从澳洲引进。



东湖栽种西瓜,已有近百年历史,这里三面是山,一面是海,地势开阔,日照时间长,虽干燥炎热,但常有海风轻吹,通风透气,加上瓜农种植、管理经验丰富,故成名产。过去,东湖村家家户户种西瓜,摘瓜时由汕头瓜行派人验瓜,盖上东湖西瓜印记,然后装运出口到东南亚各地销售。瓜农摘瓜时很讲究,必须剪留带有瓜须和数片瓜叶,顾客看到瓜叶壮瓜须干就知道是好瓜。

三. 广东省 汕头 濠江区 橄榄糁

潮汕地区盛产橄榄,橄榄糁可以说是民间橄榄一种最普遍的加工腌制的杂咸。据说橄榄糁还有一传说,过去潮汕地区一些男人,为谋生计外出打工,家中的女人为了让男人回家能吃上新鲜的橄榄,便用盐和南姜把橄榄腌起来,这便是现在的橄榄糁。橄榄的清香,带有南姜盐的咸辣,有很好的消食开胃作用,是橄榄糁的特点,因此潮汕人不但用它作早晨吃粥的杂咸,还常用它作煮鱼的调料,起辟腥的作用。

橄榄糁的制作较简单,把10公斤橄榄捣破,调入3公斤盐、3公斤南姜末,加适量冷开水,搅拌均匀即成。橄榄糁可随做随食,也可放久。

橄榄味甘酸,性平,入脾、胃、肺经,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南姜有温胃散寒,消食止痛。有温脾胃、祛风寒、行气止痛的作用。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便使橄榄糁有了很神奇的功效。

四. 广东省 汕头 濠江区 炒糕稞

炒糕粿是潮汕传统名小吃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炒糕稞烹制行家徐春松(原籍潮州)便在汕头市新兴街茂成号专营闻名,号称老徐炒稞。新兴餐室老徐炒糕粿,2002年被评为“广东名小吃”;2003年12月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炒糕粿是潮汕传统名小吃之一。以潮汕地方优质稻米为原料,经浸洗后,渗和水到石磨中磨成米浆,并用专用蒸具,将优质白米浆逐层加工蒸熟,制成软硬适中的大块白米糕,再均匀切成小块,加入鱼露和红甜豉油调匀,放在平底锅(煎盘)上用慢火煎,煎至一面呈金黄色且表皮酥脆时,才逐块翻过来另煎一面,并同样煎至够了火候。此时,加入白糖炒匀,再和入芥蓝菜、鲜虾肉、瘦猪肉、鲜蚝仔、鲜鸡蛋等多种配料,加入沙茶、辣椒酱、味精、雪粉水、上汤,使其成品达到外酥内软,鲜香微甜,咸里带辣,而色泽金黄艳丽,兼有红、绿、紫各彩点缀其间,实在令人观之舒心悦目,成为潮汕古今名小吃之一。

早在20世纪40年代,炒糕稞烹制行家徐春松(原籍潮州)便在汕头市新兴街茂成号专营闻名,号称老徐炒稞。

当时,汕头埠炒糕稞的店铺和摊贩不止老徐一家,但只有他的炒糕棵炒出了名。茂成号经常门庭若市,座无虚设。有的顾客远道而来,见等了很久,炒糕粿还迟迟未能上桌,便不耐烦地催促:“猛”一点嘛!可老徐笑笑说:孬猛的,炒糕粿就是要炒够火候才好吃的!由于炒糕粿时比较讲究质量,经济实惠,又精工制作,而且颇费工夫地控制好火候,以及多种辅料合理搭配,使炒糕粿成品呈现外观五彩艳丽,味道香、甜、鲱而微辣,口感酥脆香嫩的诱人特色。

老徐炒糕粿经营至解放后,于1956年公私合营时,该店成为汕头市饮食服务公司的成员店。徐春松代表资方被任为公司私方副经理,但无论该店属私属公,徐春松在烹制炒糕粿过程一直亲力亲为,并保持这一品牌。徐春松早已退休,现在,老徐炒糕粿的真传名店为新兴街新兴餐室。掌勺的是他的徒孙,也就是老徐炒糕粿的第三代传人。

新兴餐室老徐炒糕粿,2002年被评为“广东名小吃”;2003年12月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五. 广东省 汕头 濠江区 赤沙蚶

在民间美食流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汕头牛肉丸达濠鱼丸河浦赤沙蚶,赤沙蚶以其口味清脆,蚶肉肥美饱满,肉色鲜红,清甜美味名誉海内外。街道辖区赤沙蚶养殖面积约2000多亩,由于养殖场处在濠江与海域的交接处,地理位置的独特使养殖场的下水层属淡水区,河床表层由白色玻璃沙构成,水域表面属咸水区。这样既能确保血蛤大幅度存活,又能淡化血蚶本身的咸性和酸性使其味道更加鲜美和清脆。



赤沙蚶肉脆鲜美,味香爽口,吃后令人留恋,津津乐道。它早已名扬内地,誉驰海外。“赤沙”位于濠江河浦镇岗背村与汕头市马窖村接壤一段的江滩,因这里尽是赤色的微沙而得名。传说古时候,有个神仙骑着一头金狮云游到赤沙,饱览了山光水色后要回天庭,但金狮还在江里戏水,不愿归去。神仙见状,盛怒之下唸动咒语,将金狮永囚江底,然后独自上天。不知过了多少年代,赤沙江旁住下了一个养蚝兼放鸭的人,他能一口气潜入水底作业好半天,因而人们送给他一个“水底王”的外号。有一天,“水底王”钻下水底捕捞“薄壳”作为母鸭饲料,在江里碰到了金狮,被邀请去金狮水府里做客。金狮馈赠金银珠宝给他,“水底王”皆婉言谢绝。后来,金狮请“水底王”吃蚶。“水底王”抓了一粒分开细看,蚶的肉色比别处的不同,红殷殷,亮晶晶,两片蚶壳的里边绕着一圈金丝似的乌线。进口一尝,脆中带韧,又香又甜。“水底王”连连称赞,遂求金狮送他蚶苗,带一来养殖。赤沙蚶就这样繁衍生殖起来。

六. 台湾省 云林县 乌炮仙猪睾丸专卖店

水林乡有位外号称“乌炮仙”的蔡壬子,凭着一道“热炒猪哥佛”打响名号,其所卖的睾丸有猪哥和仔猪之分,猪哥的“佛仔”大如芒果,口感较为粗韧,仔猪的睾丸只有拇指头大小,需数十个方能炒成一盘,但吃起来颇为滑嫩,价格也贵了许多。据老板说,猪睾丸要会处理,否则腥臭难以下咽,最好是将输尿管剔除,以九层塔、葱、辣椒、麻油等一起用大火热炒,起锅后香气四溢,便是一道不错的下酒菜。( 云林县)

七. 广东省 汕头 濠江区 达埠鱼丸

达埠鱼丸

达埠鱼丸为传统名食。达埠为达濠旧称,为潮汕沿海鱼区之一,水产品丰富,海鲜加工食品多有特色,尤以鱼丸一项著称,保鲜远销港澳地区。

制作时,以选料于淡甲鱼(鯒)等为上乘,经刨取其肉,然后选用绞、摔、拌、掏等多道细致工序,并佐以味精、蛋白、精盐等配料,掏成丸后还须经水浸漂,然后用文武火交替煮熟。

食用时再放入上汤、紫菜、香菜、味精、胡椒粉、芝麻油等调味品。

八. 广东省 汕头 濠江区 红炆海参

红炆海参

红炆海参主料:海参

配料:花菇,高汤,蚝油等。

做法:将发好的海参,加花菇,高汤,蚝油炆出嫩滑入味。

特点:菇香浓郁,肉厚软糯

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钙。

九. 广东省 汕头 濠江区 新兴街炒糕粿

名小食。早在20世纪40年代,炒糕粿烹制行家徐春松便在汕头市区新兴街茂成号专营而闻名,号称老徐炒粿。

糕粿是用优质白米浆逐层加工蒸熟,制作时先将糕粿切成均匀小块,加入鱼露,红甜豉油调匀,以小火略炒至糕粿面色赤红入味,然后下平底锅(煎盘)用猪油以文武火候将糕粿两面煎赤,加入白糖炒匀,再和入鲜虾、猪肝、瘦肉、鲜蚝等多种配料,淋上蛋液煎炒,加入沙茶辣椒酱、味精、鱼露、雪粉水,上汤炒匀。

新兴街炒糕粿很注重火候,使糕粿达到外酥内嫩,色泽金黄鲜艳,香味飘溢,口感咸、甜、香、辣兼备。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