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榆林附近特产价格 榆林哪里买正宗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榆林附近特产价格 榆林哪里买正宗的特产更新时间:2023-08-07 22:54:50

一.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黄菜

黄菜黄菜有两种。一种是冬储的,把白菜煮熟了,攥干沓着控去大水,待晾凉后一层一层放瓮里,加少量盐,压上菜石。若干天后菜发酸了,即可取食。可以和土豆等烩了吃,也可以切碎调着吃。另一种是夏天取蔓菁或别的鲜菜礤丝或切碎煮熟攥干,放坛子等较小的容器里加适量盐,用菜石压实,再加些凉开水,两三天后,发酸了便可食用。酸凉解暑,增进食欲。

二. 陕西省 榆林 绥德县 黑粉

原料是绿豆。

黑粉的做法是:1、将绿豆用凉水洗净,放入盆内加适量冷水泡约九至十小时,用石磨推成稠糊状,用罗子过滤到缸内,约放七至八小时,使其发酵后,去掉缸内上下的稠糊沫,加凉水过滤在盆内。2、旺火烧开水倒进芡糊,加少许黄色素,改用文火,不断搅动直至熟,加入少许白矾搅匀,倒盆内晾即成。吃时切条,加上调料汤、醋、辣子、芥末、香油、色泽淡黄、香味可口。绥德正宗油旋、黑粉是待客的上品主食,风味甚佳。

三. 陕西省 榆林 绥德县 绥德雪花

绥德雪花是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特色小吃。雪花是糕点中的珍品,有“糕点之王”的称誉。雪花形似月饼,呈黄白色,皮酥而馅香。它的外表面洁白,薄且多层,人们食用时,掉下去的碎片,酷似天空中飞扬的雪片,纷纷落下,故名雪花。

绥德雪花的制作方法

制作雪花的过程较为复杂,且难度大。其准备工作就有三大步。

首先是“和外皮”,外皮是用猪油、面粉与开水和起。猪油和面粉有一定的比例,水的温度更要适中,如果水温太高或太低,做出的雪花都不合要求。其次是“和内皮”,行话称“酥子”,是用面粉两份和猪油一份而和起。如果猪油太多,谓之顶酥,那就和不拢,如同散沙;如果猪油太少,做出的雪花就不酥。第三是“调馅”,将砂糖、熟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玫瑰等与少量清油混在一块搅匀调好。

雪花的制作,首先是“包”,包时外皮在外,酥子在里,内包馅子,包成雪花坯子。接着是“托”,即把包好的雪花坯子放进模子中托压,托好后从模子中取出,便成为雪花雏形,也就是生雪花。生雪花表面有精美的边纹和图饰,十分美观。最后是“烤”,先将生雪花放在鏊子上,待烤得雪花有一定的硬度,表面微发黄,再放入烤炉中,在烤的过程中要勤翻多转雪花,以使其受烤均匀。炉中温度虽高,但行家经过长期锻炼,翻转雪花非常熟练,也不会烫伤手指。待将雪花烤得表面均呈黄色,稍微发黑,便可出炉食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有用电烤箱烤制雪花,这种烤法比较省时、简单、容易且快。但烤出的雪花质量不如烤炉中烤的。因为烤箱中烤的雪花受火不匀,边棱基本没有火色,且没有炒香味。

绥德雪花的文化内涵

绥德制雪花的历史很长,据说在金代便开始制作,那时包的馅子是单一的糖,只在老乡家中自制自食。到清代,馅子中又加入芝麻,以后逐步充实和完善,发展为今日的雪花。解放前,城内只有李家巷王子英等两三家制售雪花。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制售雪花的逐步增多。

圆圆的雪花,象征着团圆、幸福、和谐。中秋节傍晚,人们用雪花献月、祭月。届时,在院中放一张高桌,桌上摆着盛满雪花的大碟子,另外还摆着苹果、葡萄、梨、枣、西瓜等。在桌上要立一面圆镜,使月亮直接照射镜面,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使镜中也有一个月亮。这样,才算请到了月神,敬献才真实,才有意义。敬献仪式首先点香,接着全家人怀着虔诚的心情,按大小依次烧黄表和叩首。40分钟后,点着的香基本烧完,仪式结束,随后每人要吃献过的雪花,据说吃了,可受到月神的庇佑。特别是妇女,吃了可以长得像嫦娥一样肤色冰清玉洁,容貌俊俏靓丽。

四. 陕西省 榆林 神木市 神木红枣

神木红枣是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神木红枣其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

神木县南部乡镇以非煤产业致富,其中沿黄乡镇马镇、沙峁、贺家川、万镇及花石崖等以红枣为主导产业,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乡镇,其红枣初加工产业也开始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独占地理品质优势万镇镇位于神木县最南端,毗邻佳县,东靠黄河,因其地处黄土高原峁状丘陵沟壑区,且有黄河流经,以土石山为主,土层深厚、土质松软,多为绵黄土,成为了红枣的宜生之地。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万镇成了神木县主要发展红枣“一镇一品”产业的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红枣的五大古产区之一。红枣不仅是万镇镇的支柱型产业,也是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神木全县共有红枣20多万亩,其中仅万镇就有6万亩,产量占全县的一半左右。目前,全镇已建设烤枣炉200多座,就地加工转化2000多万斤,超过总量的60%。仅红枣这一项收入就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左右。

五. 陕西省 榆林 定边县 定边皮毛

定边皮毛

定边皮毛以其丝长洁白、弹性好、韧性强,二毛裘皮更以色泽洁白光滑、毛穗弯曲成花、轻柔保暖漂亮等特点而蜚声全国。清朝已是出口佳品,俗称"九道弯弯白二毛"。山羊板皮所制的褥子不仅美观,而且保温隔潮,出口供不应求。

六. 陕西省 榆林 子洲县 圪凸

圪凸

圪凸是一种家常吃食,它是用荞面做的。将荞面用手指捻成小拇指蛋儿大小的卷儿,下到开水锅里煮食,有点儿像西安市街头卖的麻食。若倒入羊肉汤更为好吃,民歌中有“荞面圪凸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的话,这倒符合饮食烹调中“调和鼎鼐”的道理。荞面与羊肉汤搭配珠联璧合,有相得益彰之妙处。将碗豆和小麦按各半兑在一起,推磨成面,再加少许沙蒿面。将面擀薄切细,下出的面不仅有麦面的筋道,而且还有着特殊的豆香味儿,因而群众特别喜食杂面。

七. 陕西省 榆林 横山区 缸腌腊猪肉

陕北家制“缸腌腊猪肉”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广泛流传于陕西榆林地区和延安地区,用民间传统的盐理法和油封法腌制而成。外形整齐洁美,呈10~12厘米宽、约5~7厘米厚的方块状,每块0.4~0.6千克重。瘦肉呈红色或暗红色,肥肉呈白色或淡黄色。肉质结构良好,肥瘦相间的肉块,红、白(或淡黄色)分明,色泽鲜艳,外观肉质鲜嫩多汁,咸淡适中,香味纯正、浓郁,具有特殊的腌腊风味;久存(2~3年)不变质。

陕北缸腌腊猪肉的制作方法

1.选用健康的,在比较卫生的条件下宰杀的猪肉。除净残留毛,刮洗净血污脏垢,去骨(肋骨可带骨)、去蹄膀,然后按要求切成10~12厘米宽、5~7厘米厚的方块备用。

2.将缸及石板盖准备好,用清水刷洗干净,然后盖好盖放在适当的地方备用。缸的大小,应视肉量的多少来选择,一般要求肉装至离缸口20~30厘米为宜,过大、过小都不利于肉的保存。

3.炒盐:将所需要的盐(陕西定边产的大青盐)放入铁锅内炒,炒至微黄时为宜。炒盐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是“缸腌腊肉”成败的关键。

4.滚雪球(上盐):将炒好的盐放于盆内,在盐未凉时,把肉块放进盐中滚几下,使肉块表面粘上较厚的一层盐,提起肉块轻抖几下,以不掉下盐粒为度。

5.腌晒:将上好盐的坯块摆放在干净的盖片(用高粱秆的盖子)上,放在太阳下腌晒,腌晒时间,夏、秋季大约为1天,冬、春节约为3天,以晒至表面渗出水分为好。

6.搓盐:将晒好的肉坯块,再拿盐搓上一次,其目的是搓出多余的水分,补增些盐分。

7.复腌:将搓好的坯肉块,抖擦去多余的盐粒和水分,使表面相对干燥,再进行复腌。 8.半熟加工及腌制:有咸味较浓的盐埋法与盐味较淡的油封法两种。

(1)盐埋法:①笼蒸:将腌好晾凉的肉块,皮面向上摆放在笼里蒸10~15分钟后,取出晾凉。②入缸:先将炒好的盐进行压底,其厚度约5厘米,然后将肉块肥瘦搭配,排列整齐,稍留空隙,皮面向上,放入缸内一层,然后撒上一层盐,盖没肉面,轻压一下,接着装第二层,直至装完为止。最后一层盐应撒约5~8厘米厚一层,稍压实即可。③加盖封口:装毕肉后,用石板盖将缸口盖严,然后用绳在缸口中间轧几圈固定,以防缸体裂炸。整个加工过程完毕。

(2)油封法:①油浸:将猪的板油、五花油等油脂炸炼,除去油渣后,把油加热,控制在6~7成熟,将腌好晾凉的肉块逐块放入油锅内浸泡,炸至肉边起色时为度,捞出晾凉,直至炸完。②净油:将泡炸过的油,继续加温炼至水分耗净后,澄清,除去渣质,待用。③入缸:将油浸过的肉块逐块放入缸内,要求皮向向上,排列整齐,肥瘦相间,上层与下层肉块错位,左右留有空隙,层层装进,装至离缸口约25~30厘米时为宜。④油封:将除干水分的澄清油,油温降至40~50℃时,徐徐倒入缸内,淹过肉面5~10厘米时为止。⑤加盖封口:先将石板盖盖好,一边隔起空隙,待油冷却后盖严。即腌制加工完毕。

八. 陕西省 榆林 米脂县 陕北炒面

陕北人生活中的炒面,和街头饭馆里卖的炒面不是一回事,这炒面不是那炒面。

陕北的糜谷种类多。在繁多的糜谷中,有一种很特别的糜子叫做笤帚糜——这种糜草可以缚笤帚,这糜子炒的炒面又最好吃。

将笤帚糜晾干扬净后,在大铁锅中好好炒,等到满锅的糜子都炒匀炒黄后,再放到快磨上细细地磨,这磨出来的面粉自然就是炒面了,这炒面叫做黄炒面。

黄炒面是一种好吃食。将炒面舀一些在碗中,倒些开水用筷子将炒面慢慢地搅起来,搅成一种不软不硬的面团状,就可以吃炒面了——咬一口黄炒面在嘴中,又香又咸很有咬头,简直就像吃一种美味。

你当这炒面甚香?原来,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专门有一种小野草,叫做炒面花.这炒面花是一种香味很浓的小野草,平时开在山坡上,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它清新的香味了。这炒面花是造物主对陕北的一种特殊的恩赐。陕北人在炒炒面时,都要往进去加一些炒面花,于是,这炒面就像被神仙点化过一样变香了!

陕北的炒面还有一点咸,那自然是在拌炒面时,拌了一点盐面儿。其实,拌不拌盐面就完全听凭各人的口味了。

吃炒面就是这么简单和方便。

其实,吃炒面还可以更方便。舀碗炒面来,不用拌,直接将炒面送进嘴中去,这是吃干炒面,陕北人把这种吃法叫0炒面。

炒面除了用糜子做成的黄炒面,还有一种用谷糠做成的糠炒面,糠炒面是把谷糠炒熟加一些枣泥后晒干磨成的,是陕北人度荒时吃的一种极难下咽的灾年饭。一般年景是没有人吃这种炒面的。所以,一般人所说的吃炒面,当然是指吃黄炒面,黄炒面才是陕北炒面中真正的有权威和代表性的好炒面。在通常情况下,庄稼人受了一天苦,晚上从地里回来了,婆姨若是给他吃一碗黄炒面,吃完了再喝两碗黍饭,那么,他睡到半夜里还肯定梦见自己当神仙呢!

九.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孵酱菜

孵酱菜做孵酱菜要先制好酱汁。将滤过酱的酱渣(未滤的原豆豉磨碎更好)加盐、辣椒、花椒、小茴香、干姜等作料放水锅里熬成糊状稠汁,晾凉待用。将苤蓝(球茎甘蓝)削去硬皮,切大块,也可用蔓菁、白萝卜等,洗净晾去水分,层层加盐,放入瓮或坛之类的容器里,将晾凉的糊汁慢慢倒入容器,使汁液从菜块的空隙流下,将菜完全淹没在酱汁中,上面至少还应有一寸半以上的酱汁覆盖层。让其自然发酵酿造。一般一月以后就可取食。吃时切丝即可,如果调点醋、蒜末、香油则更好。因其像鸡孵蛋一样一次孵好多,故叫孵酱菜。也可以孵入黄瓜等。夏天还可孵入豆角、去瓤的生甜瓜、削去绿皮的西瓜皮等,但这些易使酱汁变味,要孵好就吃,不能久孵不取。酱菜瓮夏天极易生蛆,最好蒙上块纱布以防蝇。但是,如果你的酱菜瓮(坛)不会起蛆了,肯定是坏了,发臭不能吃了。要赶快搲出来重熬。

十. 陕西省 榆林 绥德县 拼三鲜

拼三鲜,是绥德传统名菜。先将猪肉制成丸子,煮熟;鸡肉、羊肉煮熟,切条。锅内放鸡鸭肉汤,烧开,投入胡椒粉、白酱油、姜末、盐、料酒,放特制的绿豆粉皮,滚开后投入各种准备好的熟料;滚开后再放香菇、口蘑、笋片、香菜、味精,盛入海碗即成。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