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瓯海三垟特产 瓯海区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瓯海三垟特产 瓯海区有什么特产更新时间:2023-12-26 08:05:10

一. 浙江省 温州 瓯海区 双味猷蛑

双味猷蛑

温州习称青蟹为蝤蜡蛑。此菜用清蒸和锅贴肉烹制。先将熟猪肥膘切成圆形片,逐片戮几个洞,放人蛋清粉糊内,挂匀后摊在盘内,放上炒好的蝤蛑肉,盖以鱼茸,缀上蟹黄和香菜叶,成饼,排列在锅内,小火煎至肥膘结壳,加入冷油,再煎至底部呈黄色取出,另将活蝤蛑两只用旺火蒸熟,斩去脚尖,每只切八份,蟹足拍裂,按原蟹形装在腰盘两端,覆上蟹盖。蟹饼排列在盘中央,间隙处衬以香菜、姜丝,带醋两小碟上桌,此菜形态活泼,色彩艳丽,肉如膏脂,鲜美异常。爆墨鱼花墨鱼肉锲花刀,入沸水烫至五成熟;然后入油锅至八成熟沥出。锅留少许油、下葱、姜、蒜末炒香,倒进墨鱼,淋入用调料和淀粉兑好的芡,翻炒包汁装盘。

二. 浙江省 温州 瓯海区 鸡汁鱼唇

水发鱼唇, 佐以清炖老鸡原汁烹制成,为宴席之大菜
( 温州)

三. 浙江省 温州 瓯海区 瓯海黄叶早

瓯海黄叶早是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的。瓯海黄叶早扁平光削、色泽翠绿、香气高远、味爽回甘、独具风韵。

温州市瓯海区黄叶早名茶示范基地大罗山茶场位于瓯海区海拔四百多米的大罗山之巅,茶场山高雾浓,气候温湿,且远离污染,产茶条件得天独厚,最早于二月底即可采摘加工,黄叶早是温州的四大名茶之一。黄叶早牌黄叶早扁形茶2000年、2001年获第二、第三届国际名茶评比银奖;2001年获名茶评比银奖;2003年获省名茶评比一类名茶奖。该茶品质特征:外形扁平,挺直光削,色泽翠绿、油润,香气清鲜嫩香,滋味鲜醇,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是不可多得之名优早茶。

四. 浙江省 温州 瓯海区 芥菜鱼肚

鱼肚切成5×3厘米的块,在沸水锅中销煮捞出沥水。运用奶油白烧技法,成品柔糯、软骨,水乳交融,配以芥菜心,鲜香皆具,入口不腻
( 温州)

五. 浙江省 温州 瓯海区 桔络鱼脑

鱼脑亦称明骨,是鲨鱼软骨的干制品。明骨经浸发去腥后,晶莹透明,质感柔滑。用明骨和蜜桔合烹成羹,爽滑香甜,微酸适口,是温州常见的甜菜
( 温州)

六. 浙江省 温州 瓯海区 温州杨梅

温州的气候和不少地区的土壤正适合种植杨梅。杨梅是温州的之一。主要产地有市郊、瓯海区、永嘉县、乐清市、平阳县。"丁岙梅"为最佳。"丁岙梅"产于瓯海县茶山乡的丁岙村。丁岙杨梅成熟时,个个象紫红色的水晶球,青绿色果蒂稍稍突出,,果大核小,甜酸适中,汁多味浓,自古以来享有盛名。杨梅不仅甜酸可口,止渴生津,而且富有营养。杨梅可鲜食,浸白酒则是消暑佳品,果汁可作饮料也可以加工成杨梅干、蜜饯或罐头。( 温州)

瓯海区杨梅已有500多年以上的栽培历史,现有杨梅栽培面积28000亩,因历史悠久、品质优异,闻名遐迩。2003年6月被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据清光绪《永嘉县志》中记载:“杨梅,旧志载士产杨,今出茶山者尤胜”。瓯海杨梅属丁岙杨梅,以其个大、核小、色艳、质佳等特点而优于其他杨梅品种,又因原产于茶山镇的丁岙村,而定名为“丁岙杨梅”。全区有丁岙杨梅面积2.8万亩,年产量6000吨,产值超亿元。其中万亩丁岙杨梅连片生产基地山林环抱,气候湿润温暖,土壤肥沃。瓯海丁岙杨梅鲜果为最佳鲜食品种,素有“红盘绿蒂”之美誉,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丁岙杨梅基地还通过一系列无公害生产栽培管理,提高了丁岙杨梅的品质、产量、市场知名度和商品率,在浙南地区占有绝对的市场优势,已经成为瓯海区最具地方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

瓯海丁岙杨梅近几年曾获得第五届全国杨梅协作研讨会鲜果评比第一名,浙江省农博会金、银奖,温州市杨梅鲜果评比金奖。

七. 浙江省 温州 瓯海区 双味蝤蛑

温州蝤蛑肉台膏脂,细嫩腴美。双味蝤蛑以清蒸和锅贴两种烹调技法制成,形态活泼,色彩艳丽,一菜双味,风味独特
( 温州)

八. 浙江省 温州 瓯海区 翡翠鱼珠

用鱼茸制成珍珠状丸子,与青豆合炒成菜。鱼珠洁白光滑,质地细腻;青豆碧绿,粒粒如翡翠,构成和谐色彩
( 温州)

九. 浙江省 温州 瓯海区 南西洋黄菱

产品名称:菱角

产品别名:南西洋黄菱

产品产地:温州

产品特性:性凉,味甘;人肠、胃经,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益气健脾

产品简介:菱角可以鲜煮食,又可制淀粉。菱角有青色,红色和紫色,皮脆肉 嫩算是佳果,亦可做为粮食之用。一般都以蒸煮后 食之,或晒干后剁成细粒,熬粥食之亦呵。 菱角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崩萄糖。脂肪 及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C、胡萝卜素及钙 ,磷、铁等元素。古人认为多吃菱角可以补五脏除 百病,已可轻身,所谓轻身,就是有减肥健美作用 ,因为菱角不含使人发胖的脂肪瓯海区三洋乡南西洋菱角最为著名,人称“南西洋黄菱”,年产1200余吨。南西洋河宽、水深、泥肥,是种植菱角的好地方,种植历史悠久。菱角每年惊蛰前后(3月上旬)播于水田,清明前后(4月上旬)移苗于浅河滩,芒种至夏至间(6月)再移植至深水处,白露时(9月上旬)即可采摘菱角,每隔10天左右采摘一次,采摘期可长达2个月。近几年,在泽雅山区稻田试种获得成功。

产品历史: 宋·杨万里。《食老菱有感》;“幸自江湖可避人,怀珠韫 玉冷无尘。何须抵死露头解?荇叶荷花老此身。” 明·李时珍:家菱种于破塘,叶、实俱大,角软而脆,亦有两角弯卷如弓形者,其色有青、有红、有紫,嫩时剥 食,皮脆肉美,盖佳果也。 清·黄媛介。《采菱》:“轻舟放浆喜温暖,碧柳丹枫薄日间。欲采湖菱愁指滑,背人先自脱金环。”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