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潍城区宸林土特产店 潍城区宏富土特产经营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潍城区宸林土特产店 潍城区宏富土特产经营部更新时间:2023-08-08 13:05:34

一. 山东省 潍坊 潍城区 潍城烧饼

潍城的烧饼烤成分两层,面层布满芝麻,鼓起,脆而香。底层平而脆,撂放片刻便变软,“烧饼卷油条”即是变软后的吃法。潍城烧饼品种很多,如酥烧饼、小片烧饼、羊肉烧饼、花椒肉烧饼、脂烙酥烧饼等,风味各异。

二. 北京市 东城区 北京面人

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先是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21目,捏面艺人根据所需,用这些面团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15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有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有天真烂漫的儿童,有各种神话故事、戏剧中的角色和历史人物。

这些活灵活现的面人放在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面人体积小,便于捂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所喜爱,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且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称北京面人为"中国的雕塑艺术"。

三. 北京市 东城区 葡萄常

1894年阴历10月,光绪皇帝在颐和园为慈禧做六十大寿,慈禧到颐和园大戏楼准备看戏时,突然发现有一株葡萄,果实累累,晶莹剔透。时值阴历l0月,北京已进入冬季,慈禧见到这么鲜灵的葡萄,不禁赏心悦目,馋涎欲滴。传旨采摘食用。太监忙回禀:“那是假的”。慈禧非常惊讶,问为何人所做。经查得知是韩其哈曰布及其妻所做。慈禧大喜,赏韩其哈曰布妻为“常在”,并赐匾“天仪常"。为感恩,韩其哈曰布改名常在,家人改常姓。“葡萄常"一时名噪京城。

葡萄常的创始人常在,是蒙古族人。清道光年间,皇宫从蒙古选了一位公主进京,常在作为随从来到北京。咸丰登基后,蒙古旗人断了“钱粮”,常在只能以做小生意为生。有一天,他看到小孩子在玩泥玩具,受到启发,回家琢磨用泥土做成葡萄,再染色烧制,到街头叫卖,很受欢迎。这时,崇文门外花市一带,已集中了一批做绢花、玉器、首饰和料器的手工艺人,形成集市。常在又向料器行师傅学习,试着用料器烧制葡萄,比泥土更加逼真美观,可以乱真。于是,他就在料器葡萄上,不断琢磨、改进,终于自成一家,闯出这一手工艺品的奇葩。

1919年,葡萄常应邀参加了世界影响很大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了一等奖,使葡萄常的名声传遍国内外。常在的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后,由常在的三个女儿继续支撑门户,为了保住家传的绝活,三位姑娘均未出嫁。再加上常在的两个孙女常玉龄、常玉清,也与三个姑姑同命相怜,立志终身不嫁,以能把葡萄常的手艺传下来。姑侄五位“处女”,为此牺牲了青春和爱情,终生未嫁。

1966年的“文革”灾难,常家姑侄也遭到破孩。在不解和痛苦的煎熬下,常家姑侄先后有四人去世。粉碎“-”后,有关部门欲恢复“葡萄常”时,常家传人中只有常玉龄这惟一常氏传人,而且是70古稀老人了。1978年,常玉龄老人不顾年老体弱,从垒灶、吹珠到上霜,都亲自动手,并把家传绝技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常弘、常燕。

2004年一次偶然机会,她们看到一传媒介绍已经失传多年的“葡萄常”还有其他传人,于是姐俩找到了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于志海,表示作为“葡萄常”的第五代传人,她们要恢复这一200多年的传统技艺。于是,常弘、常燕姐妹二人从找原材料入手,经过熔料、溜条、加色、吹捏、成形等多道工序,经过3个多月的试制,在2004年制作出第一件1米见方的葡萄盆景。为了确保作品能够代表“葡萄常”的家传技术,姐俩多方打听,寻找到了“葡萄常”曾经唯一一次将这一技术传送给外姓徒弟的李淑惠,并请她来认定。当时年已经70多岁的老人第一眼看见了摆在她面前的“葡萄”时,大吃一惊。同年,常弘、常燕姐妹的作品参加了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建国55周年民间艺术展,使这一民间绝技重现于世。

四. 浙江省 杭州 下城区 杭菊

又名杭白菊,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杭州的名产之一,与安徽滁菊、河南邓菊齐名。杭菊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古代曾用作贡品。桐乡县是杭菊的主要产地,这里所植杭菊品质最佳,有湖菊、大洋菊、小洋菊、大湖黄等品种。采用鲜白菊蒸煮景干,以开水冲服,水色呈浅绿,清香四溢,其味微甘,可以代茶,有解暑降温、清肝明目、提神、利尿的功效。 ( 杭州)

五. 山东省 潍坊 潍城区 韩老三扒鸡

韩老三扒鸡历史悠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称号。2001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走进新世纪”表彰会指定产品,并列入国际风联指定专用精品,“99全国马拉松锦标赛”专用食品。2002年“韩老三”商标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2003年韩老三牌扒鸡、扒鸭、驴肉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及东南亚、南韩、香港等地。本产品素以独特的色、香、味、形深受美食家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韩老三扒鸡以全净膛小公鸡、精盐、蜂蜜、硅皮、大料、砂仁、丁香等配制而成。采用传统工艺精工细作,经过高温杀菌,无毒,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和其它化工原料,酥嫩鲜美,清香脱骨,松软熟烂而不腻,适合各种人的不同口味,且富含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采用无毒、无菌、真空包装,易辨真伪,食用方便,可作冷拼,可原袋蒸煮热食,风味独特,是宴会、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信息来源:潍城区区情网

六. 北京市 东城区 螺蛳转

螺蛳转是北京小吃中面食中的一种,螺蛳转的变种名为“干迸儿”。旧时的大酒缸店里,喝酒的人常常是要一碗酒,到烧饼店买两个干迸儿带着,既可当酒菜又可当主食充饥,所以北京人留下一句口头语:“干迸儿就酒--嘎巴脆。”

制作方法:

1、螺蛳转以面粉、芝麻酱、油、盐、花椒及硷面为原、辅料;

2、用面粉、发面、硷一起和面后搓成长条,揪成75克左右的小剂;

3、再将面压成薄片,抹上芝麻酱,卷成筒形,按扁,从中间切开。

4、切完两块放在一起,层面向下,将背面的边捏实,用手拿起两头,一头为中心,用一只手稳住,另一只手边抻边向一个方向转,转完按扁,放入烤盘内烤熟即成。 螺蛳转的质量要求丝匀、不乱、底正、呈棕黄色。

干迸儿是将当天卖不掉的螺蛳转放入将要熄灭的炉内的马道里,经过微火余热醺烤后,水分完全散失,就成了干迸儿。干迸儿用手一压即碎,酥脆咸香,回味无穷。


七. 广东省 汕尾 城区 护国莱

护国莱是用番薯叶为主料的。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南宋帝南逃至潮州的一座寺院里,饥饿难捱,僧人本想作点丰盛的饭菜款待他们,无奈寺中也无好菜。最后只好到后园里摘了一把软嫩的番薯叶烹成羹汤奉上。宋帝吃后得以解饥,赐封为“护国菜”后来此菜传到市肆,经名师发展而成为名菜。现在此菜用冬菇、火腿作辅料,并用顶汤烩制。汤色碧绿,厚油盖面,但肥而不腻。

八. 山东省 潍坊 潍城区 种貂

【种貂】 潍坊市潍城区是全省水貂良种基地,生产的种貂、貂皮1983年曾获国家外经部颁发的

产品荣誉证书。1987年全区水貂存养量达15万只,出口貂皮10万张,创外汇100万美元,存养种貂3.2万

只。

潍城区水貂养殖生产始于1980年,以城区近郊的大虞、廿里堡、河西、梨园4个乡镇为主,饲养

量占全区的99%以上。大虞乡大虞村农民办起的貂场,占地350亩,饲养种貂3万只,年产仔貂10万只,

存养量达13万只,为目前亚洲地区最大的养貂场。这个村实行集体建貂场、置貂笼,分户承包,独立

核算,自负盈亏的饲养管理方法,在饲养技术、饲料供应、良种繁育、疫病防治、貂皮加工和出口销

售等方面实行统一组织管理, 保证了种貂、 貂皮质量,产品甲级品率达95%以上,深得外商欢迎。

1987年全村外贸收购额达1300万元,居全市之首。157个养貂专业户,纯收入户户超万元。

九. 北京市 东城区 扒糕

扒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用荞麦面制成,一般与凉粉同时出售。食用时切成小块,再将小块扒糕削成两头薄中间厚的长条薄片盛在碗内,浇上用麻酱、酱油、好醋搅拌的汁,加上红咸胡萝卜擦的丝,浇芥茉或辣椒或蒜末均可。

扒糕是用荞麦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小圆坨,如烧饼大,蒸熟后,夏天放在冰上镇着;冬天则放在炉铛上,加油炒热,谓之热炒扒糕。

夏天卖扒糕的多是与凉粉一起卖,有粉块、粉皮、还有小拨鱼儿。都浸在盛有冷水的大木盆里(该盆系扁圆形,直径二尺,深不足半尺)。与卖灌肠、豆汁的一样,搭棚设座。案上摆着佐料罐:用花椒油□过的酱油、芝麻酱、醋、蒜汁、芥茉、辣椒油、□胡萝卜丝等。等到有顾客来吃时,才临时着上这些调料。经营者仅一、二人,不停地吆唤:“筋道的扒糕,酸辣的凉粉啦,请吧您哪!”、“扒糕筋道……酸辣凉粉儿哟……” 。

十. 广西 北海 海城区 海蛇

肉可食,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高级食品。海蛇毒可治坐骨神经痛、风湿症等病。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