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衡阳特产外婆菜 衡阳地道土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衡阳特产外婆菜 衡阳地道土菜更新时间:2024-01-17 19:13:05

一. 湖南省 衡阳市 衡阳县 清汤琵琶虾

清汤琵琶虾

[所需材料]

大青虾150克,鸡糊250克,水发海参、水发口蘑各40克,鸡蛋皮10克,火腿10克,水发香菇、菠菜叶各15克。

[烹饪过程]

青虾去头、皮治净入盘,撒上面粉,用刀面按扁再拍成琵琶状,逐个抹上鸡糊,海参切棒,火腿、香菇切丝,各焯水捞出。菠菜叶治净焯一下和鸡蛋皮切丝。把切丝的原料间隔摆在鸡糊上做琵琶弦,海参棒放头部当弦轴,口蘑片放下弦部做骨口,上笼蒸熟取出,加清汤、盐、味精、料酒烧开撇沫即成。

二. 湖南省 衡阳市 蒸湘区 衡阳煎冬瓜

原料:冬瓜750克,红干椒1克,大蒜泥2克,葱花1克,熟猪油50克,酱油1克,味精1克,细盐2克。制法:冬瓜去皮内瓤,洗净,剞横直距离5毫米的棋盘式花刀,再载长、宽3厘米的块,干红椒洗净切细末等用。炒锅置旺火上,放入熟猪肉50克烧到七成热,将冬瓜下锅,先煎外面,后煎里面,两面呈淡黄色,放干椒末、大蒜泥、细盐、酱油、加清水100克将冬瓜焖烂,收干水分,加味精盘即成。特点:溶烂香辣。

三. 湖南省 衡阳市 耒阳 耒阳米豆腐

耒阳米豆腐,溯其历史悠久,至今在耒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神农氏创耒时,耒河洪水时常泛滥成灾,沿河百姓生活农田被淹,生活很艰苦。在粮缺米少的情况下,为了调动百姓筑坝抗洪的积极性,他们便把大米磨成浆状,加水熬煮成糊粥一样给百姓填充饥饿。有一天伙房误把与米浆相似的石灰水倒入其中,为慎重起见决定舍弃。神农看见了连忙劝阻,要知道,洪水过后的耒阳到处都是饥寒交迫的难民啊,眼前的这几十大锅糊粥,可以挽救多少人的生命?神农便吩咐大家把这些糊粥用竹筛装好,不久米浆凝结成冻状。神农亲自把米冻状划成方格块状煮好且带头食之,劳工见状也纷纷盛入碗中,吃后,个个感觉入口可化,其味甚佳。后来,人人仿效做之,并取名为米豆腐,也又的乡镇叫它“绿豆糕”。

耒阳米豆腐的做法颇有讲究,用优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用石磨碾成米浆,再用石灰碱水做“酵母”,用铁锅一边煮一边搅拌,成稠糊状时,倒在事先洗净的竹筛上搪平,冷却后成豆腐状则说明大功告成。然后用竹片刀和竹尺划成寸宽方块,待铁锅中水烧开后,用捞篱把米豆腐放到锅中,加上红红的酸辣椒或油辣椒、青绿的葱花、白花花的蒜米,爽脆的榨菜丁,酸溜溜的陈醋,黑黝黝的酱油。待再沸腾时,掀开锅盖,撒适量葱花、醋和味精等佐料,顿时香味扑鼻,只馋得人嘴里渗口水。这时将米豆腐从锅里盛于碗中,冒着腾腾的热气,嫩黄嫩绿的豆腐衬着各色点缀,红香绿脆,一下子就能将你的馋虫一股脑钩出来。吃到嘴里,口感柔和,清嫩香甜、真让人心旷神怡,几口下肚之后,味觉经过了辣椒的充分调动,也变得格外敏感,从舌尖到口腔,到处都是暖暖辣辣的味道,汤的鲜美也在无形中被放大了。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常有吃得满头大汗、周身通泰的食客,感觉不过瘾,一边吸啜辣得红通通的嘴巴一边意犹未尽的喊道:“爽,再来一碗!”

四. 湖南省 衡阳市 祁东 祁东烧豆腐

祁东烧豆腐

祁东烧豆腐是一道独特的地方菜,其风味独特。

祁东烧豆腐含有较多油分,烹调前宜先用热水冲洗,取出再用冷水冲洗,并挤干水分。这样可除去表面的灰尘、油脂和油味,食用起来味更美更爽口。

五. 湖南省 衡阳市 祁东 祁东藕柿

又称“脆柿”、“冻柿”、“果柿”,主产于祁东县的洪桥、过水坪等地,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县有柿树300O余株,年产5万公斤左右。果实扁圆,果皮色橙黄,重约24O克,最大达440克,藕柿果大,无核,肉质清脆,味甜可口,营养丰富,是一种深受欢迎的时令果品。

六. 湖南省 衡阳市 常宁 米麸蒸肉

米麸蒸肉的原料烹调方法:五花肉500克,糯米50克,大米100克,白糖3克,酱油6克,八角1克,细盐3克,湖之酒50克。制法:五花肉烙毛刮洗干净,切成6厘米长、3厘米宽、3毫米厚的片,放湖之酒,酱油少许、细盐、白糖拌匀腌一下。糯米、大米加八角下锅炒成黄色,再磨成粗麸子放入肉片内拌匀,使肉片沾满米麸子,再一片一片扣入钵内,清水50克,对酱油1克倒入钵内,上笼蒸烂。特点:肉滑香烂。

七. 湖南省 衡阳市 衡东 杨桥麸子肉

“杨桥麸子肉”是传承于衡东县杨桥地区的一道农家特色菜,也是衡东土菜的一道金牌菜。它因浓香、肥而不腻而深受食客的欢迎。加上制作主原料之一的红曲米粉的调配而更显喜庆,故有“东方红云”的美誉。

趁大家点菜品茶的空隙,我特意溜进老板的厨房,现场观摩老板已装入碗内即将进入蒸笼的“杨桥麸子肉”,并详细询问其加工方法。老板娘见我们特意奔着“麸子肉”而来,也就毫不保留地介绍她家祖传的做法。

制作麸子肉,须选用上好的五花肉,将肉切成小半个巴掌大一块长方片,加上盐、米酒等腌制24小时,再蘸上自制的麸子粉,然后将麸子肉入热油小火煎至两面金黄,即可装盘待用。来客时,只须在麸子肉上撒点辣椒粉,入笼蒸20分钟,出笼后再撒点葱花即可。

老板娘接着补充说,麸子肉香不香,好不好吃,麸子粉很重要。最佳组合为糯米和大米、红米各占一半,再配上八角、胡椒粉等一起用火炒成金黄色,然而磨成粉子。麸子粉不能太细,但也不能太粗。

不一会功夫,一碗色泽鲜红、香气扑鼻的“杨桥麸子肉”便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用筷子一夹,果真肥而不腻。细细品味,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八. 江苏省 泰州市 泰兴 外婆摊烧饼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生活相对贫困,在我们的记忆中,去到农村走亲访友,外婆格外高兴,赶快烧茶、摊饼招待贵宾。这个摊烧饼是她们最原汁原味的绝活,外婆摊烧饼因此而得名。

九. 湖南省 衡阳市 耒阳 耒阳坛子菜

耒阳坛子菜的主要特色是香、脆、咸、辣、酸、甜,营养丰富,能刺激食欲,其加工非常讲究,可谓花样百出。以萝卜为例,坛制的萝卜有酒浸萝卜、豆腐乳萝卜、豆酱萝卜、盐水萝卜、甜酸萝卜,品种达数十种之多,口味则层出不穷。在耒阳,几乎所有的蔬菜都可用来制作坛子菜。主要的有萝卜、刀豆、豆角、蕌头、大头菜缨子等。

坛子菜是耒阳著名的土。其品类之全,色泽之鲜,香气之纯,口感之脆,是任何腌菜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的。

耒阳的坛子菜不同于泡菜、酱菜等腌菜,它突出的是“坛子”,坛子越老越香,新置的坛子,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技术处理后才可使用。耒阳人家家都有一溜坛子,有的坛子传了几代,即使将菜简单地处理一下放入这些老坛子,也可腌出独特的味道,如果精心加工,其味妙不可言。因此坛子菜不是简简单单地叫咸菜,咸菜只是坛子菜中的一个种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坛子菜从做法到吃法,都带有一种原始部落的遗风。

首先在做法上,体现了农耕时代对富有食物的处理艺术。原始农耕时代,可食之物并不多,为渡过饥荒,必须对鲜菜进行加工储存,通过实践,人们选择了用陶罐封存食物,于是坛子菜便产生了。经过数千年的口传心授,推陈出新,坛子菜发展成一种风味独特、品种多样的地方特色品种。

坛子菜的主要特色是香、脆、咸、辣、酸、甜,它营养丰富,能刺激食欲。其加工艺非常讲究,可谓花样百出。以萝卜为例,首先是用料讲究。用来制作坛子菜的萝卜,最好最耒阳新市街的土产,新市萝卜大如拳头,形如球状,含糖量多,水分适中,口感极佳。制作坛子菜的萝卜,洗净后要切块烘烤,烘烤后的萝卜又白又脆,烘干的程度视俺制品类而定。坛制的萝卜有酒浸萝卜、豆腐乳萝卜、豆酱萝卜、盐水萝卜、闷座萝卜、甜酸萝卜,品种达数十种之多,口味则层出不穷。烘干后的萝卜,分别调上湖子酒、辣椒粉、剁辣椒、豆瓣酱及各种配料,和匀上坛,密封严实。数天后开坛,满屋益香,用牙一磕嘎吱脆,吃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在耒阳,几乎所有的蔬菜都可用来制作坛子菜。有的通过深度加工,风味更佳。如豆腐乳类坛子菜,做法相当复杂。豆腐乳的制作有讲究,首先将豆腐用中火煮沸去卤,经发酵长霉,再文火烘烤缩水,加盐、酒、糖、辣椒粉和多种原料,然后入坛,上面淋上茶油,加盖密封,半年之后再开坛食用,开坛后异香扑鼻,令人垂涎,是农家待客上品。豆腐乳块吃完之后,余下的汤法,再放入辣椒、菜心、萝卜、蒜苗等菜腌渍一周以上,其味香辣可口,或佐粥,或伴饭,或下酒,或就白开水食用,无不令人满口生津,胃口大开。

耒阳坛子菜的魅力,还在于吃。我们年少读书时,吃不起食堂,从家里带去的坛子菜,吃月余而不变味。在外地的工作的耒阳人,返乡时必携之物是走坛子菜。寻常人家喝粥下酒,也以坛子菜佐之,这些都是习以为常的事。坛子菜颇具文化涵义吃法,是“吃开水”,“吃”开水实际上是就开水“吃”坛子菜,是耒阳农村妇女最为隆重的节会,又叫“女人席”,体现母系社会的遗风。

每年春节出节后,四村余舍困守在家半月有余的女人们相聚在大湾的正厅屋里,在厅屋的中央摆上一溜四方桌,桌子上排满了从各家掏出的坛子菜,厅屋里支着一口大锅,锅底下烈火熊熊,锅子里热水沸腾,每个女人左手一只大碗,右手一双筷子,她们大胆地说着痞话,大声打着哈哈。女人席从上午吃到下午,直吃得个人印堂发亮,肚腹如鼓,开水烧了几大锅,便桶涨到了好几担。女人席既是农妇们的一次精神聚会,又是她们的一次才艺展示,没有人会等闲视之,为了这一盛会,她们会倾其所能,反复研磨,穷乎其技,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做到技不惊人誓不休。耒阳的坛子菜就在这种独一无二的乡土文化土壤的酝酿下,创作出艺盖四方、一枝独秀的土。

在耒阳,坛子菜是居家必务之物。特别是青黄不接时,几个坛子可供全家吃一春;干活歇息时,一碗白水几根咸菜可让人恢复元气,闲来无事时,坛子菜下湖子酒,神仙也会跟着走。

信息来源:耒阳党建网

十. 湖南省 衡阳市 常宁 常宁茶油

常宁茶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常宁茶油是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的。常宁油茶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具有营养丰富、色泽亮黄、品质纯净、气味清香、药食兼用等特点,享誉国内外。

常宁市种植油茶历史悠久,历来以生产优质原生态茶油而闻名全国,油茶栽培和茶油食用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天然油库”美誉。解放后,常宁油茶产业受到政府重视,油茶种植迅速发展,油茶林成为市内最主要的经济林,油茶的发展,带动了榨油作坊的发展,据调查,九十年代初年全市有手工榨房2113个,遍布全市各个乡镇村,各乡村都能听见“咚、咚”的榨油声。常宁市成为湖南省油茶生产基地,油茶产业飞跃发展,全市每个乡镇都种植油茶,油茶面积突破了78.8万亩,成为市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名副其实的 “天然油库”。

近年来,常宁市乘国家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建设东风,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以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市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新造与低改相结合,引进了湖南江山生态、西施生态、鸣天科技、湖南大三湘等10多家规模油茶开发企业,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引进中粮集团在我市设立油茶研发中心和精深加工企业,油茶产业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新造高产油茶林15万亩,低改垦复油茶林25余万亩,油茶产量达5000吨,年产值5亿多元,已基本形成集种苗、基地、加工、科技、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油茶产业链。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