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东方广场佛山特产店 佛山市土特产专卖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东方广场佛山特产店 佛山市土特产专卖更新时间:2023-10-11 02:37:36

一. 河南省 许昌市 鄢陵县 陈化店矿泉水

陈化店矿泉水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陈化店矿泉水”系指河南省鄢陵县陈化店镇采用天然矿泉水生产的饮用水。 图1 腊梅园牌陈化店矿泉水

.陈化店矿泉水甘甜爽口,富含人体所需的锶、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且水质属低钠盐、重碳酸钙镁型,以之泡茶,汤水浓稠,香气浓郁,享有“中原第一水”之美誉。.

地质环境

陈化店镇位于“中国花木之乡”河南省鄢陵县,是驰名中原的历史名镇。由于地质作用,地下土壤被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所覆盖。陈化店矿泉水主要取之中深层地下水,中深层地下水泉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在长时间与周围介质接触中,溶解了周围介质中的可溶性元素,进入水中富集生成矿泉水。.
经测定,鄢陵县陈化店矿泉水,属锶、偏硅酸复合型,偏硅酸、锶含量均高于国家天然水标准,砷、铜、氟化物、亚硝酸盐等限量指标优于国家标准,质优味醇,长期饮用有益于身体健康。.

饮用历史

陈化店矿泉水很早就为人所广知。在陈化店镇,大大小小的茶馆林立在街道两旁,成为陈化店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凡路经此地的客人也都不会错过机会,驻足品味纯正的陈化店茶。陈化店茶源于优质的陈化店水,饮用它具有清凉、止渴、消疲、提神、祛病延年之功效。据调查,当地居民高血压、心脑血管、胃肠道、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均低于周边地区,当地长寿老人都有经常饮茶的习惯。陈化店人对饮茶颇有讲究,以茶为礼的习俗深受当地群众崇尚。据明万历年间《鄢署杂抄》十二卷记载,鄢陵陈化店有“三茶六礼”之俗。现在的陈化店仍保留此民俗,来客敬茶仍是陈化店待客酬宾的一项传统礼仪。.

生产情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化店泉水更名为陈化店矿泉水。由于陈化店矿泉水水质好,知名度高,市场畅销,因此成为个别不法分子假冒的对象,使陈化店矿泉水的声誉一度受到了损害。鄢陵县政府为保护陈化店矿泉水这一品牌,维护良好的市场信誉,组织打假队伍,对假冒陈化店矿泉水的不法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为统一规范陈化店矿泉水生产,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鄢陵县政府组织编制了《陈化店矿泉水》地方标准规范,并成立了矿泉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要求每家陈化店矿泉水生产企业统一生产标准、防伪标识,并对每家企业生产的每批矿泉水进行严格把关。为保证陈化店矿泉水的质量和特色,维护陈化店矿泉水的生产经营秩序,鄢陵县政府加大监督力度,构建以县政府领导和各局委为骨干、以乡为重点、以村为基础、以企业为对象的五级联动监管网络,制定了《陈化店矿泉水生产经营秩序暂行规定》,全面监管矿泉水企业的生产经营,推动地方政府落实质量第一责任人,采取有力措施开展矿泉水生产企业-活动。对保护区矿泉水主要补给区双洎河上游基岩山区及水系流域加强生态保护,限制开采量,保障水质,保护资源。
2010年,陈化店矿泉水产销量占河南省矿泉水产量的60%以上,产品销往北京、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并有部分出口,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许昌帝豪集团饮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帝豪21世纪”陈化店矿泉水被评为“河南省市场重点推荐品牌”和第十三届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指定饮品。鄢陵腊梅园饮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腊梅园牌瓶装陈化店矿泉水分别获得2006年“河南省优质产品”称号和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指定饮品。2008年该公司研制了国内首条活水生产线,实现了矿泉水产业新的提升。2008年产量达到14万吨,销售额达到2.5亿多元,已发展高中档茶楼208家,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0年,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陈化店矿泉水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保护范围

陈化店矿泉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河南省鄢陵县陈化店镇所辖行政区域。.

二. 广东省 佛山 南海 官窑马蹄

官窑马蹄以其清甜的特点享誉国内外,官窑马蹄还不易腐烂,便于储运,因此很早以前,官窑马蹄就已远销东南亚,成为东南亚各国的解渴佳品。

马蹄又名荸荠,世人以其形似马足之蹄,因而名之为马蹄。它有清热去热,祛食积之功效,广东民间喜欢用它和红萝卜,竹蔗煮汤,对小孩的麻疹有辅助疗效。马蹄可以生食,亦可熟食,且有药用价值,还可加工制成马蹄粉,罐头和 蜜饯。南海官窑马蹄以其个体大,肉质洁白,清甜爽脆,汁多,无渣并耐储藏而与广西桂林马蹄齐名。但东南亚各国人民有口皆碑共誉官窑马蹄,而不知有桂林马蹄,原因就是桂林马蹄其味虽然清甜,但却容易腐烂,不能储运国外之故,而官窑镇马蹄耐贮藏,便于长途转运,因而其声誉超过桂林马蹄。

南海官窑马蹄以其个体大,肉质洁白,清甜爽脆,汁多,无渣并耐储藏而与广西桂林马蹄齐名。但东南亚各国人民有口皆碑共誉官窑马蹄,而不知有桂林马蹄,原因就是桂林马蹄其味虽然清甜,但却容易腐烂,不能储运国外之故,而官窑镇马蹄耐贮藏,便于长途转运,因而 其声誉超过桂林马蹄。

马蹄是官窑的传统农产品之一。目前官窑的马蹄种植面积达260多公顷。

三. 广东省 佛山 高明 高明香荔

高明香荔——果型小核更小,60%的荔枝核需要放大镜帮助找寻,还有更妙的是不会上火,神奇吧。

四. 河南省 新乡市 长垣县 东方蒲秀

河南(长垣)东方工艺绣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刺绣制品,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汴、苏、湘、川、粤”五大名绣之工艺,博采众长,独辟蹊径,自成一家,通过蒙针绣、打子绣、套针绣、戗针绣、乱针绣等几十种针法交替使用,使作品极具立体感,既有苏绣雅洁活泼的风格,又有粤绣明快豪放的特点,形成了独具别致的“东方蒲绣”风格,兼具收藏和欣赏价值,是高雅的艺术馈赠品和旅游工艺品。产品有:《清明上河图》、《百骏图》、《五牛图》、《马上封侯》、《陈志才写意牡丹》、《虹桥》、《唐伯虎山水》《马到成功》、《盘金花瓶》、《花鸟四条屏》、《花瓶》、《梅花》、《苗女》、《雍容大哉》、《鲤鱼跳龙门》、《十二条鱼》等。

五. 广东省 佛山 南海 南海藤编

南海藤编已有1000多年历史,曾是朝廷贡品,主要分布在素有“藤乡”之称的大沥镇黄岐八乡,同时辐射到里水、平洲等地。

据传说,沙贝村在明朝末年就有人从事编织葵席、鞋底垫、雨遮箍行业,如生记、炳记等。后有人从海南岛运回白藤,乡人就做起了白藤手工业,初时做的是陈丽堂,店号叫“心和堂”。1840年鸦片战争后,海禁初开,外国船舶陆续开到广州,进出口物资也多了起来,洋藤也随之运进我国。沙贝乡人利用洋藤做原料,制成各种藤制品进行内外销,从此开创了利用进口原料制成商品出口的新历史。

洋藤产地,大多数是东南亚,主要在印度尼西亚。初时运来的洋藤,是以藤条织成箩筐包装,或由香港转运进来,开始时人们不知利用,只有当做柴烧。后有在广州杉木栏开设店号叫“天和福”商铺的沙贝人周月庭(绰号石岩慈菇),发觉这个品种大可利用,因土白藤也能用,就和族人陈泳山商议,首先用来编织农业需要的牛柏浪(谐音)、竹箩的耳、打包用的梨皮藤等,后来又做成蚕薄藤。经过多年,才逐渐发展织成各式各样的日用品。

那时制作藤器的工具只有一把开藤刀,生产方式非常落后。清光绪三十五年(1909),由芦念和亚伟的父辈等人发明了锯门(做藤的工具),用它来将开出的藤片削薄,这是第一道工序。第二道工序是用竹制成的“则”(音),套上针刀,用竹片压住,把藤皮拉出来分成两片,叫做“拔”。第三道工序叫做“挞”,即把藤皮两边削齐,使藤皮条子均匀。第四道工序叫做“尾门”,就是把藤皮再削薄,才算做成藤皮半成品。经过上述几道工序的藤皮就比原来手开的薄得多,而宽度标准适中,柔软度也好得多了。

有了这样的半成品,就能生产出更多藤制品,如盒丝、沙丝、沙王、藤席、枕席等。藤皮当时分为两大类,即粗货和细货。那时还是只能利用藤皮,而藤芯却无法利用,唯有用手工开细,成了做扫把的原料。

不久,白沙村“铁板藻”、“铁板万”等人,用薄钢板凿成从大到小的孔(俗称铁板孔),将藤芯逐条穿孔拉出,成了圆藤芯。黄岐八乡做藤农户使用铁板孔工具做圆藤芯,不但提高了功效,还促进了当地圆芯半制品的大批量生产和销售。

1915年,沙贝村陈亿祥和陈秀峰等人别出心裁,用一块木板平放,压着一把刀,再用木辘压住藤条,将藤推出刀口,然后拉出藤皮来。经过多次改进,拉出的藤皮比手工开的藤皮薄得多,阔度也随着原条藤分拉出若干皮,藤条的利用率又提高了一步。这样便减轻了成本,扩大了生产。那时候,沙贝村做藤的大小手工业户有100家之多,如永吉英记、义隆、汇利、荣记、绍记、重记、允祥等等。

1920年,沙贝藤业工人又发明了藤笪生产,俗称象眼笪(做家私用的品种),销路主要是美洲和欧洲。有了拉藤工具的改进,就能做出各式各样的品种,所以藤笪就应运而生。最初生产藤笪的是风岗村招广记,随后又有招孔记等。当时内销的产品有藤席,外销产品有藤笪、圆芯两大类。

抗日战争期间,因海外交通断绝,原料运不进来,国内外销门路闭塞,工厂商号大都相继关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藤业也逐渐恢复。但好景不长,国民党统治时期,政府积弊无能,金融动荡,货币贬值,税收繁重,藤业几乎奄奄一息,只能勉强维持,人民生活又陷入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浔峰洲一带做藤工场约200家,多由港澳乡亲回乡开办。据1952年《南海县第三区私营(包括公营)工商户情况调查表》统计:泌冲乡有“合栈”、“润承隆”等83家藤铺(工场),黄竹岐乡的藤器加工铺(工场)有“潘婵”、“梁流女”等40家。1953年9月,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赎买”政策。1955年9月,南海县委-部派出工作组对浔峰洲170家藤业商号进行“私资合并”。1956年1月,基本完成“私资合并”工作。泌冲邹燊记藤厂的第二代业主邹志彬第一个带头签名加入公私合营南海藤厂,其他业主纷纷跟进。同年2月,公私合营南海藤厂(简称南藤)正式诞生。

1956年初,盐步地区广大藤业手工业者分别组建了沙凤、白沙、泌冲等8个藤社和海北藤器组,为集体经济,社员以股金入社,以生产白藤皮、圆芯、方片、厘皮为主,藤产品主要销往广州、佛山等地;1958年6月合并为南海合作藤厂。1964年10月,企业由省、县手工业联社联办,改名为广东省南海合作藤厂。1966年10月更名为广东省南海东风藤厂(简称东藤)。

至此,黄竹岐藤器加工业基本上由上述两大藤厂主宰,并成为当地经济支柱,外贸创汇期长达30多年。黄岐制藤业出产的藤制品主要分藤织件、藤席、藤笪、藤家具四大类;半制品分藤皮、藤圆芯两类;老产品藤织件过去只有书篮、藤箱、茶篓、提篮等,创新产品有花篮、吊篮、食盘、酒瓶托、旅行篮、洗衣箩、相片架、壁挂件以及玩具等。货号累积已达4000多个。藤席主要是床席、枕席、床垫、汽车坐垫以及专供出口的地毯席等。藤笪又称象眼笪,分大眼、中眼、细眼、密笪、骨笪、筛笪等20多种,长形幅如布匹,可随需要剪裁,用于室内装饰或制作家具等。藤皮、藤芯售给县内外织藤户作坯料用。

南海藤器最著名的产品是藤席,比之草席、竹席更柔韧靓丽。藤席是把藤皮经过人工裁、截、踏、织等多个工序才把成品编织出来。它在用途上分床席、枕席,还可以制作汽车坐垫席、沙发席等,以床席为大宗。床席藤皮的宽度分为“顶粗”、“二粗”、“细二”、“三粗”、“细三粗”等规格,又按藤的色泽分为上、中、灰等品种。同时,以藤席的宽度分为18排尺至4排尺(以民间旧老尺为计)等多个规格,以适合大床、中床、小床的需要。藤席具有凉快、舒适、耐用的特点,是其他席类无法相比的。

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在藤编艺人的大力支持下,有关部门开展了南海藤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整理工作,现该项目已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更好地宣传与继承南海藤编,设立了南海藤编制作技艺(大沥)传习所(广东南海藤编制作艺术展览馆),面积922平方米;传习所布置有图片展示、旧藤制作器材展示、现场艺人编织展示及现代藤制品、家具展示等。

六. 四川省 绵阳 涪城区 绵阳窝窝店包子

绵阳窝窝店包子,是四川省绵阳市的风味小吃之一,该品具有皮洁白光滑、富有弹性、馅饱且油而不腻等特点,天然调味品为时鲜蔬菜,味美而富营养。

在四川省绵阳市的翠花街,有家经营包子的老店,该店创始于清末,由一位叫房洪兴的人在城区名为窝窝店的地方(现翠花街口)开店而得名。主要经营面食和包子,以家庭作坊的型号司经营糊口。1956年收为国有企业后,在技术、门面上加以改造,经营仍然以面食为风味为主,且价格公道,生意经久不衰。该店尤以包子最为著名,其皮洁白光滑、富有弹性、馅饱且油而不腻,天然调味品为时鲜蔬菜,味美而富营养。三鲜小笼包、牛肉米粉、百合粥等小吃曾被市食品协会、市商业局、市消费者协会、中国西部交易会组委会授予"名特小吃"、"质量信得过"等称号。cBy

"早起吃窝窝店包子"是绵阳人的口头禅。这种包子外表看起来很丑,像是笨手笨脚的人随意捏拢的。生意太好了,哪有工夫雕琢包子外形。每笼包子下都垫着厚厚一层松针,气味清香是一方面,防止包子烂底是另一方面,窝窝店包子出了名的皮薄。包子好吃,馅好是关键。馅是生熟猪肉搭配(生肉鲜香,熟肉油气重)的,散籽而滋润,朗朗上口,不知俘虏了多少绵阳人。cBy

店里长期供应免费的绿叶稀饭和桐骨汤、三鲜包子、鸡肉包、三鲜元子汤、黑米粥等随包小吃,绵阳有句老话:要吃包子窝窝点,要看婆娘西山观!窝窝店包子好吃,绵阳西山多出美女哦。cBy

七. 山东省 日照 岚山区 日照东方对虾

日照东方对虾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日照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具有个体大、体型侧扁、甲壳薄光滑透明、肉质厚、肉味鲜美、风味独特、质量上乘等地方特色,为虾类之冠,名列海产“八珍”之首,是我市渔业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产业。

日照是中国北方沿海富水区,境内淡水资源近丰富,浅海、沿海滩涂面积大,近海有鱼类近百种,是中国四大水产品苗种繁育中心之一。

东方对虾又名中国对虾,是日照市的优势水产品。日照市是全国对虾育苗、养殖的发祥地,拥有全国惟一的东方对虾原种场、山东省仅有的2个农业部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之一,2011年日照东方对虾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0多年来日照市在东方对虾的苗种供应、养殖技术等方面支持了全国的对虾养殖产业,其中日照国际海洋城涛雒镇的对虾养殖、育苗走在全市的前列,每年向全国沿海地区提供200亿尾对虾无节幼体、20亿尾对虾苗种,年产养殖对虾500吨,为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区繁荣、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作出了突出贡献。

东方对虾肉质鲜嫩味美,营养丰富,还利于补肾壮阳,滋阴、健胃。对阳痿、筋骨疼痛、手足搐搦、全身骚痒、皮肤溃疡等症有一定疗效。虾壳对神经衰弱、头疮、疥癣等症有食疗效果。而日照养殖的东方对虾,具有个体大、体型侧扁、甲壳薄光滑透明、肉质厚、肉味鲜美、风味独特、质量上乘等地方特色,为虾类之冠,是日照市渔业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产业。

日照国际海洋城开航水产有限公司是全市最大的东方对虾生产基地,也是全市最大的无公害对虾生产基地,拥有养殖水面3000亩,年产优质东方对虾150吨,养殖规模、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日照东方对虾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日照东方对虾产地范围为日照近海海域及陆上养殖池塘,养殖区分布于山东省日照市内两城镇、秦楼街道、石臼街道、北京路街道、奎山街道、涛雒镇、虎山镇、岚山头街道、安东卫街道等。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7′15″~120°15′00″,北纬34°55′00″~35°35′53″。

地域范围

日照东方对虾产品地理标志地域范围为日照近海海域及陆上养殖池塘,面积60.15万公顷。地域范围为北纬34°55′~35°35′53″,东经119°17′15″~120°15′。该区域内作业船约1160艘,年捕捞量150吨。养殖区分布于市内两城镇、秦楼街道、石臼街道、北京路街道、奎山街道、涛雒镇、虎山镇、岚山头街道、安东卫街道等。该区域内养殖户100家,养殖面积1500公顷,年养殖生产量1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日照东方对虾个体较大,雌体长18~24cm,雄体长 13~17cm。体形侧扁,甲壳薄,肉质厚,光滑透明,体色鲜亮,个大体肥,肉色晶莹的外观特点。煮熟后通体橙红,色艳悦目。 2、内在品质指标:日照东方对虾具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为虾类之冠,营养价值很高,名列海产“八珍”之一。虾肉中含蛋白质18~21g/100g,钙310~330mg/kg,总磷125~140mg/100g,铁21~35mg/kg。 3、安全要求:本产品的生产技术操作和产品销售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GB18460.4-2001)、《船渔获加冰保鲜操作技术规程》(SC/T3002-1988)、《渔获物装卸操作技术规程》(SC/T3003-1988)等。

八. 山东省 滨州 沾化区 沾化东方对虾

东方对虾(沾化)是海产中的珍品,特别是渤海湾出产的对虾,个大肉肥,味道鲜美,在国际上素享盛名。 位于山东东北部的渤海湾,由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形成天然屏障,海湾内风平浪静,很适合对虾栖息和繁衍。特别是黄河口一带,每年黄河从上游携带12亿吨泥沙到河口,使河口一带泥沙淤积,滩大水浅,衍生大量浮游动物,为对虾提供了理想的索食场和繁殖地。东方对虾个大体肥,成虾体长一般在20厘米左右。含有丰富的蛋自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熟后的对虾通体橙红,如玛瑙雕就,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醇香鲜美。

九. 河南省 洛阳市 嵩县 九店红薯

九店红薯是河南省洛阳市嵩县九店乡的。

河南省嵩县九店乡把发展红薯产业化作为富民强乡的切入点来抓,乡政府专门成立了红薯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并制订了实施方案,落实各项具体工作,责任到人,万亩红薯基地建设初成规模,红薯产业发展成绩喜人。2012年在郭岭、巴沟两个村各建立了1个200亩高产优质示范方,同时建立了九店乡万亩红薯生产基地,提升了全乡的红薯种植水平。引进红薯新品种和红薯管理新技术,红薯单产不断提高。成立了2个红薯专业合作社,实施“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实行订单农业,同时为薯农免费提供薯苗及开展红薯粉条、淀粉加工等,以此解决农户卖薯难问题。

十. 广东省 佛山 顺德 顺德鱼生

顺德的传统小食:顺德鱼生一般以淡水鱼为主,品质好的顺德鱼生以约750克的“壮鱼”为食材,买回来后先放在山泉水饿养几天,以消耗体内脂肪,令鱼肉实甘爽。杀鱼时在鱼下颌处和尾部各割一刀,然后放回水中让鱼在游动放血,了无淤血的鱼片便洁白如雪,晶莹剔透,放血的程序若把握不好,鱼肉带红色水分也多。片好之后要再放进冷冻一会,鱼生才会爽滑和有甜味。进食时蘸以蒜片、姜丝、葱丝、洋葱丝、椒丝、酱油、花生碎、芝麻、指天椒、香芋丝、炸粉丝,再加上油、盐、糖混合成的调料。鱼皮则可凉拌。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