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龙岩土特产官方直营店 龙岩土特产官网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龙岩土特产官方直营店 龙岩土特产官网更新时间:2023-12-04 07:54:41

一. 福建省 龙岩 上杭 红军乐

红军乐

以当地的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以特制的酒曲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优质泉水酿造而成,色泽金黄透明,酒味醇香,酒精含量低。经常饮用,能消除疲劳、健体强身,是佐餐宴客、馈赠亲友之佳品。

二. 福建省 龙岩 连城 连城红衣花生

连城红衣花生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连城红衣花生是福建龙岩连城的。

福建省连城县的花生有名,红衣花生更有名。一首民谣这样写道:“红房子红帐子,里面还住着个红胖子”。连城红衣花生与众不同,饱满的果实,薄薄的皮,从里到外都是粉红色的,香香甜甜,脆脆嫩嫩,格外惹人喜爱。

连城红衣花生

连城县文亨镇红衣花生协会

13341781

新鲜花生

三. 福建省 龙岩 永定 下洋牛肉丸

著名侨乡永定下洋镇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看初溪土楼,观虎豹别墅,洗侨乡温泉,尝下洋肉丸。)下洋的美食真多,如老鼠粄、马头圈、焖狗肉等,而最负盛名的当数下洋牛肉丸。闻名遐迩的下洋牛肉丸以柔韧、松爽、味香的独特风味跻身于客家美食之林,可谓闽西一绝!

永定下洋牛肉丸,相传由广东兴宁人传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如今,牛肉丸摊店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产品销往福州、厦门、深圳及临近县乡。下洋牛肉丸各家的制作大同小异,风味却大相径庭。

制作过程:选取新鲜牛臂肉,去筋膜肥油,均匀切成一厘米厚的层肉,用干布汲干水分;然后剁碎并反复拍打,使肉色转为鲜红柔韧,加入适量盐、薯粉,反复揉搓,捏成一粒粒拇指大的肉丸;然后放入冷水盆中漂洗半小时,捞起,放入盛有骨汤的沙锅中,用木炭火文煮;待肉丸蓬松胀大,加入少量胡椒、味精、葱花等调味品即可食用。

四. 福建省 龙岩 上杭 上杭槐猪

上杭槐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上杭槐猪因原产为上杭县而得名,是当地优良的地方猪种,已拥有千年的养殖历史。当地也家家呼呼有养殖槐猪的传统,虽然养殖难度较大,但因肉质细腻鲜美备受大众喜爱,

上杭槐猪是农业部第一批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的猪种,从2000年开始进行槐猪的品种资源保种工作,通过最近十年的保种选育,槐猪种群得到进一步扩大, 2010年槐猪存栏1.8万头,出栏2.5万头。槐猪保种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槐猪种群已基本具备产业开发雏形。

槐猪采取传统饲养方法,饲养时间长,其肉质具有氨基酸含量高、含钙高、胶质含量丰富、肌纤维细、胆固醇含量低、营养丰富、口感细嫩、香甜鲜美等优点。上杭槐猪是上杭县优良地方品种,是农业部第一批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的猪种。

槐猪(俗称“乌猪”)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已有上千年的饲养历史。槐猪采取传统饲养方法,饲养时间长,其肉质具有氨基酸含量高、含钙高、胶质含量丰富、肌纤维细、胆固醇含量低、营养丰富、口感细嫩、香甜鲜美等优点。上杭槐猪是上杭县优良地方品种,是农业部第一批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的猪种。

作为福建省养猪大县之一的上杭县,走得是生态型养猪之路。上杭儒溪槐猪肉特别有名,它以绿色健康、肉质细嫩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槐猪生长缓慢,市场供应紧张,为此上杭县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加快儒溪槐猪产业化发展。

上杭县把发展规划、审批制度、扶持政策和治污技术结合起来。他们推行雨污分离、粪尿干湿分离等技术,目前全县已有6家猪场安装了猪粪固液分离机,约70%的养殖场采用“猪、沼、果”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引进和推行生物发酵零排放技术,预计年底将建成3万平方米生物发酵猪舍。 “上杭槐猪2000年8月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目前全县槐猪饲养量达5万头,年出栏槐猪45000头以上,正加快推进槐猪产业化。” 此外,上杭县在积极探索畜牧生态养殖与循环经济模式的同时, 还严格按照生态养殖技术要求进行饲养、防疫、用药,实行人畜分离、严格消毒,有效控制动物疫病,使生产的猪肉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

五. 福建省 龙岩 新罗 段母包饼

段母包饼即用卷饼皮将冬笋、香菇、瘦肉、菜心、豆芽等卷包起来,放入油中煎炸至酥脆,色泽金黄,皮酥馅香。

典故:据传清光绪年间,长汀有一位神童段林雪,他10岁能诗,13岁时考取秀才。他的家境很贫寒,有一年元宵节,街上的卷饼香气扑鼻,段林雪很想吃。母亲胡氏便买了几张卷饼皮,包了一些葱蒜将就着给他解馋。他问:“这是什么菜?”胡氏回答:“手帕子包‘拉杂’。”成年后段林雪想起往事,便赋诗道:“家家团聚过元宵,户户齐把春卷包,忆我龆龄穷苦日,笑问手帕何物包。”

六. 福建省 龙岩 连城 鱼饺

鱼饺。“鱼饺”是连城地方特色美食。以取料精良、制作精细闻名,因费时,技术要求较高,一般宴席上较少见到。“鱼饺”的主要原料是草鱼、五花猪肉、水发香菇、葱白、鲜冬笋、鸡蛋、地瓜粉等。技术工艺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刀工的要求。制作时,将草鱼宰杀干净,连皮取下草鱼身上的厚肉,以鱼皮为底边,将鱼肉块两侧修成等腰三角形,再切成厚约2毫米的连刀片(即第一刀切至鱼皮而不断,第二刀切断,展开后成菱形),在连刀鱼片两边粘上地瓜粉,放入五花肉,香菇、葱白、冬笋制作成的馅丸,捏紧两边即成鱼饺。“鱼饺”的烹调有炸食、煮食两种方法,炸食、食之鲜嫩脆香,煮食、食之轻香滑嫩。

七. 福建省 龙岩 长汀 龙岩咸酥花生

龙岩咸酥花生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岩咸酥花生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岩咸酥花生”系指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生产的咸酥花生。龙 图1 龙岩咸酥花生

[1]岩市新罗区盛产花生,尤其是加工咸酥花生。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新罗地区就开始以精湛的工艺加工花生,有200多年的制作历史。咸酥花生以酥、脆、香而闻名,色泽美观、皮薄易剥、粒大肉满、具有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疟之功效。产品不仅畅销于中国国内市场,在国际上也被视为佳品,市场潜力很大。 [2]

产品特点

福建省龙岩市传统烤制的咸酥花生,也称盐酥花生,较之各地名产,更具独特风格。其花生原料具有双仁果多,荚果均称,网纹清晰,果实饱满,蛋白质含量高等特色,采用7月下旬~8月上旬播种的花生原料,通过湿焙或干焙的加工方法,使产品达到酥、香、脆,咸中略带甘甜的滋味和口感。[2]

相关风俗

自古以来,龙岩人把花生视为吉祥之物,它象征财丁两旺、繁荣昌盛。焙制后的果仁香味浓郁、生津爽口。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必购备花生。龙岩有俗话曰:“两手一拜,红柑一介;屁股一拱(上身弯下,鞠躬),花生一捧。”小孩拜年时,大人不一定给红包,但必须赏给红柑和花生。民间喜庆宴席,第一道菜也必定是花生,主客双方将都因此得到幸运。[2]

质量管理

早在1998年,龙岩咸酥花生就被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列入首批农 图2 龙岩咸酥花生标准化生产

[3]业产业化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制定了包括种子、栽培技术规范、原料果、加工工艺、产品标准的《龙岩咸酥花生标准综合体系》,并通过贯彻实施,推动农户按标准栽培和加工咸酥花生,提高了花生产量和质量,促进了花生产业快速发展。此外,龙岩还成立了龙岩咸酥花生加工集团和花生产业协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销售则由散装销售向包装销售方向发展。[2]

保护范围

龙岩咸酥花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关于龙岩咸酥花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划定产地范围的请示》(龙新政综〔2007〕109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所辖行政区域。[4]

专用标志使用

龙岩咸酥花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4]

技术要求

(一)栽培技术要求。 1、品种:适制加工的珍珠豆型花生品种。 2、立地条件:土壤类型为沙壤土,排灌方便,pH值6至7,有机质含量≥1%。 3、栽培与管理: (1)播种时间:7月下旬至8月上旬。 (2)种植密度:每公顷小于18万穴,中间穴播2粒仁,边行穴播3粒仁。 (3)施肥:施足底肥,适当追肥。如果使用氮肥,每公顷纯氮的施用量不超过60公斤。以农肥为主,每公顷施农家肥15000公斤以上。 (4)病虫害防治:2至3年倒茬轮作。收获前一个月禁止使用农药。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4、收获:11月下旬至12月初,田间花生90%荚果的果壳外表呈现出明显的硬网纹,果壳内壁的柔软组织完全收缩,种皮呈现粉红色,果仁已充灌果壳的内腔时,即可收获。 (二)加工工艺要求。 1、工艺流程: (1)湿烤:鲜秋花生果选料→清洗→蒸煮→烘干→焙烤→筛选→包装。 (2)干烤:干秋花生果选料→浸泡→清洗→蒸煮→烘干→焙烤→筛选→包装。 2、清洗:鲜果花生从地里采收后24小时内清洗;干果花生在盐水中浸泡12小时至24小时后清洗。 3、蒸煮:水开后放入花生煮15分钟。 4、烘干:用竹制花生烤笼盛装煮好的花生置于炉上进行烘干,温度80℃至90℃,时间20小时至24小时。 5、焙烤:把烘干的半成品倒入竹制花生烤笼,置于炉上,用70℃至80℃温度焙烤48小时至60小时。

八. 福建省 龙岩 上杭 上杭鱼白

又称烧鱼白。用鱼肉、肥肉打成肉泥,配以精盐、地瓜粉、鲜荸荠、葱白等制成。色香兼备,是别具一格的绝妙佳肴
( 龙岩)

九. 福建省 龙岩 永定 烊鱼

为龙岩著名风味小吃。选用瘦肉辅以虾皮、鸭蛋、葱和少许味精,油炸而成松软可口, 香酥鲜美
( 龙岩)

十. 福建省 龙岩 新罗 龙岩斜背茶

龙岩斜背茶产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江山乡的斜背、背洋、梅溪等地,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原产地斜背村的农民,祖居泉州,先是迁居漳平永福,而后又从永福迁到龙岩斜背村定居,至今已传十九代。他们定居后即开始种茶。加工出来的茶叶,以产地定名为“斜背茶”。斜背茶为高山茶类,属炒青绿茶。其干茶色泽灰绿带黄,汤色黄绿,叶底嫩绿黄亮,以“三著黄绿”而闻名。

斜背村位于万山之巅,海拔高达1248米,背洋和梅溪两村海拔也达1000米以上。山上云雾弥漫,日照时间较短,年日照时数为2058小时,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降雨量1683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5%。茶树多种植在山垅两旁或是房前屋后的零星地上。在长期独特的生态条件影响下,茶树芽叶的特性发生了变化,表现在芽梢叶色黄绿,每到春季,满园皆黄。芽叶中叶绿素含量较低,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比绿色芽叶高。

斜背茶以大叶种菜茶炒制品质最佳。立夏左右进行采摘,不采夏、秋茶。主要工艺有杀青、揉捻、初炒、摊凉、复炒、过筛摊凉、再复炒、再过筛摊凉、足干等九道工序。全程历时4小时左右。特殊工艺促使茶多酚等内含成分发生非酶性为主的生化变化,有利斜背茶“三著黄绿”品质风格的形成。

斜背茶在闽西早负盛名,现已销往厦门、广东等地,并外销新加坡等地,深受海外侨胞的嗜爱。它以独特的香气(带艾香)、浓厚的滋味、犹如新鲜橄榄的回味吸引着广大斜背茶的爱好者。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