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玉林特产牛蹄 正宗玉林牛巴配料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玉林特产牛蹄 正宗玉林牛巴配料表更新时间:2024-05-11 20:33:32

一. 广西 玉林 博白 瘦肉型猪

我县养猪业从60年代始引进外种,搞杂交改良,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到70年代中期,杂交改良面达90%以上,人工授精技术得到普及。80年代初,我县外贸局根据市场的需要,首先办起两个规模瘦肉型猪场,获提较好的效益,为博白瘦肉型猪的发展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后来食品公司转换机制,积极兴办瘦肉型猪场,到92年底,全县有瘦肉型猪场18个,年出栏3万多头。93年以后粮食系统、供销系统以及一些单位及个人都在市场调节和政府的引导下兴办瘦肉型猪场。从此,我县瘦肉型猪养殖得到迅猛发展,并成为广西瘦肉型猪生产的第一大县。据统计,1999年全县饲养瘦肉型猪85.68万头,出栏58.67万头母猪存栏3.56万头,瘦肉型猪饲养量占全县生猪饲养量188.85万头的46%,全县现有规模猪场468个,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场有11个,年出栏千头以上的场有325个,形成了基地化生产,产品远销广东、海南和港澳,瘦肉型猪生产已成为我县畜牧业中的主导项目,并于1998年底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建设通过验收。我县抓猪的品种改良有较好的传统,在发展良种方面,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多年来不惜价钱,到上海、杭州、四川、深圳、武汉等地购进目前国内领先的优良品种,如:比利时长白、英系长白、台系长白、大约克、美系杜洛克、台系杜洛克等,同时经过三元杂交作为发展商品猪的主要途径。并按《种畜禽管理条例》等国家规定,严格建设种猪场,为商品场提供优良合格的种猪。1998年全县有四个种猪场通过自治区验收,获区一级种猪生产许可证,从而使我县瘦肉型猪品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树起了博白瘦肉型猪的品牌,如在广东、海南的一些地方肉商树起“博白瘦肉型猪”牌子进行经营。( 博白)

二. 广西 玉林 兴业县 生晒圆肉

玉林生晒圆肉系选取肉厚多甜的“冰糖肉”龙眼果为料,经加工制作而成。色似琥珀,透明而有光泽,松软而稍带弹性,用手能捏成团,松手即散,其味清甜而带香气,用水泡开后形似梅花状。玉林是桂圆肉主要产地之一。民国时期,玉林的生晒圆肉,就以其质优味美,远销广州、香港以及东南亚一带。民国25年(1936年),共输出圆肉1.6万公斤。龙眼树的分布以新桥、沙田、茂林等处较多。1955年,全县有龙眼树4639株.1957年总产龙眼384吨,收购圆肉24.01吨,1965年龙眼总产量181吨,收购圆肉30.85万吨。80年代引进大乌圆、石夹等优良品种,至1990年已种下良种龙眼4000多亩。1985年总。产龙眼191吨,收购圆肉47.35吨。1990年总产龙眼721吨,仅收购圆肉3.4吨,其余的多在自由市场流通。圆肉含有大量的葡萄糖、维生素,有补气、补血、益脾、安神作用,为传统名贵补品。( 玉林)

三. 广西 玉林 北流市 北流陶瓷

北流陶瓷是北流五宝之一,始于夏商,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壮大于近几年。尤其是建设广西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后,发展迅猛,已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这些年来,北流市大力实施"内强外引"发展策略,对内扶强扶优,做强做大日用陶瓷产业;对外大力引进工业陶瓷、建筑陶瓷、卫生洁具和美术陶瓷产业,实现陶瓷产业多元化发展。全市现有陶瓷企业5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家,年产白瓷能力10亿多件。全行业有固定资产10亿元,从业人员6万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人。2007年,全市生产日用陶瓷11.35亿件,实现工业产值20.6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6亿元,实现税金1.24亿元,自营出口创汇9148万美元。 日用陶瓷生产经营标准化、国际化。产品主要有日用细瓷、炻瓷、高档瓷三大类,包括中餐具、西餐具、茶具、咖啡具、航空瓷具、酒店瓷具、旅游礼品瓷具、艺术瓷具、微波餐具九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部分产品质量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主要销往欧美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北流市日用陶瓷产量占广西的26.3%,出口量占广西的86%,成为我国新兴陶瓷产区和重要出口基地,是我国日用陶瓷四大产区之一。

北流陶瓷--岭垌窑出土 北流陶瓷--岭垌窑出土

北流陶瓷,最早起源于夏商,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岭南一带便出现原始陶器是不成问题。北流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新圩“六马村石器文化”,除石铲、石斧等器物,却没有陶制品。 夏朝至商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进步,私有制出现萌芽,地处南方僻壤的北流河流域,出现了私有制陶作坊,但北流境内没有当时器物出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试这类陶器,发现氧化铝的含量较高,在较高的温度中烧成,具备了某些原始瓷的性能。在北流境内,已有这类陶器出土,现藏市博物馆的一件“米字纹陶罐”,口径22.8厘米,高28.3厘米,足径16.3厘米,惜口沿边缺一小口,有裂痕。便是当时的器物,也是目前为止北流发现最早的陶器制品。由此可断定出,印纹陶在当时的北流是普遍存在的。

北宋中期,制瓷窑炉已遍布广西各地,北流河流域的影青窑炉更是星罗其布,沿河顺流而下,较大规模的有:北流的岭垌村、仓田村、碗窑村,容县的城关、大化,岑溪的南渡,藤县的中和,瓷窑两百座之多。古陶瓷专家韦仁义考证,地处北流河源头的岭垌窑,为北流河流域制瓷业之最。丰富的陶瓷土资源,林产资源和水动力资源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如今岭垌依旧有“九十九条窑”的传说。可以想象,那时岭垌,大小涧溪之中,至少有以粉碎瓷石、制作瓷土、釉果的水轮车1000余部、水碾800余支。当车轮旋转,水碾翻滚之时,便是“重1碾夹河开,未雨殷传数声雷”之景象,蔚为壮观。 此外,与江西景德镇等瓷业的交流日益频繁,李鸿庆在《广西出土的陶瓷器》中介绍:“北流河流域宋代生产的影青瓷器可以景德镇的影青瓷媲美,有青出于蓝之誉,可以说北流河流域的瓷窑群是中国号称瓷都的景德镇的陪都。”因而达到其鼎盛期也不足为怪了。

北流制瓷业在宋末仍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加之元兵南下,大量北方制瓷艺人涌入两广,北流岭垌、仓田,碗窑村等瓷窑博取众家之长,虽然产量未递增,但产品质量更精,燃造出大批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瓷器,且造型各异、风格独特。

北流的影青瓷,在风格上更接近景德镇的瓷器,据《中国历代名窑陶瓷工艺的初步科学总结》说“影青瓷是在江西景德镇宋代烧造的,也在安徽、福建以及潮州等地宋代瓷窑烧造,但都比不广西北流河流域中和窑和岭垌窑的品种美好”。北流出土的“南宋嘉定元年李五都制造”、“绍兴二年壬戍岁梁二郎号记”的瓷器印花模,相当精美。中科院文物院的李德金也认为,岭垌古窑挖掘的大量青白瓷器,为广西之最,全国罕见。无论从质量、品种、规模来说,均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在岭垌出土的宋未残缺器物中,有些印模花纹为阴纹,即莲、菊、飞鸟等纹,边作回纹带,饰纹较简朴粗放,与这种饰纹同时出现的采用了迭烧法。如“淳熙二年款缠枝大花叶纹碗印模”、“影青菊花纹瓷盏”,显示了南宋未年制瓷业兴盛中重于追求质量的衰落迹象。

宋代的制瓷业到宋末之际逐渐衰落,但其毕竟达到封建社会北流甚至岭南制瓷业的巅峰,为中国南方陶瓷史创造了最为辉煌最为瑰奇壮丽的一页。从民国开始,北流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但仍相当兴盛,产品在两广享有盛名。据民国22年《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北流瓷器出口约一万五千余件,陶瓷约十五万一千余件”,但此时由于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陶瓷业也难逃厄运。而北流历来属作坊经营,手工操作,技术老一套,花色品种几千年以来一个模式,自抗战开始一直到解放前夕,北流的陶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 总体来说,北流的陶瓷业经历代兴衰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矗于中国陶瓷发展史之林,她虽然制瓷史和兴盛晚于耀州、景德镇等先进地区的一些窑址,但她却创造了岭南甚至中国南方陶瓷发展史最瑰丽壮丽的一页;对南方历史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 广西 玉林 容县 竹筒东坡肉

“竹筒东坡肉”的制作颇为复杂,而且特别讲究火候。制作时首先将上等五花肉用明火烧制几分钟,再用清水煮制三五分钟,刮洗去掉猪肉上面的那层老皮,再放入由八角、大茴香、小茴香、桂皮、花椒等二十多种中药材,用慢火煨制,需三四小时,让肉变得酥烂,使药材味道慢慢渗入肉中。煨制之后再将五花肉放入竹筒,上蒸笼蒸约一小时左右,这时竹筒的清香也已进入肉中,大俗之中自有大雅,味觉也是豁然开朗。如此精心制作下来,一道菜上桌需要四五个小时。这道菜颜色红润,肉色微微透明,口感却是酥烂而不腻。

五. 广西 玉林 北流市 六地坡梅菜

六地坡梅菜是北流有名的农业,在两广、海南、港澳地区甚至东南亚等地享有盛誉。

六地坡梅菜是选用上好的大肉包心芥菜(潮菜)、火筒菜,采用传统方法腌制加工而成,色泽棕黄,芳香浓郁,味道鲜美,口感脆嫩,含丰富的膳食纤维、蛋白质及镁、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降脂、消滞健胃等保健功效。老少咸宜,是家常便宴及馈赠亲朋的佳品。每当秋冬时节,在六地坡村,看到最多的便是一丘丘、一垄垄平整得像绿地毡一样的潮菜、火筒菜地。微风吹来,波浪般起伏。因此六地坡又是北流有名的梅菜村,全市大约30%的梅菜产自这里。

作为一道品牌名菜,六地坡梅菜对气候的要求较严,一般在秋后入冬时分种植,以施用农家肥为主,收成后经特别的工艺腌制而成,稍加晒干即可,既环保又可长久贮藏。外观色泽金黄,有少量盐分淅出,手感柔软,闻之有独特的芳香,食之清脆爽口。性不寒、不热、不湿、不躁,还有良好的消滞祛湿,促进消化等治疗保健功能,又被称为健康菜。

六. 广西 玉林 博白 凤山杨梅

广西博白县凤山镇四月盛产的杨梅,酸甜可口,有助于消食、消滞功效,做成杨梅干又是一种旅游佳品。还可以做成可口的酸梅汤,杨梅酒,美味又健康!值得一试!

七. 广西 玉林 陆川县 陆川猪扣肉

选用中国八大名猪之一的陆川猪猪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上口即化,不见锋棱;肉香温温润润,含蓄自敛,厚而绵,浓而远,热香袭人,肉味不走半点偏锋;表面酥红晶亮,可谓“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现金身”的诱惑美味。苏轼有诗可为佐证:“扣肉确实是一宝,味美营养价值好。妙手烹调巧利用,维护健康有良效。”至此其荣为送礼之极品。

八. 广西 玉林 玉州区 蒲塘卷粉

蒲塘卷粉,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其洁白、薄亮、嫩滑、柔韧、吸味力强、耐煮耐嚼等特色而誉满玉林。蒲塘湿卷粉用优质纯白粘米为料,充分泡浸后,经石磨磨成嫩滑的白米浆。根据当时的气温高低和制作时间的长短,先取10%的米浆用水冲熟或半熟,使与生米浆充分搅拌后待蒸。蒸制时忌用金属器具,常用两个以篾青织成的簸箕,轮流使用。蒸粉前,先在簸箕底部涂上薄油,再勾上适量米浆,荡匀,放蒸笼猛火蒸2分钟至3分钟,浆熟透即可取出。用另一簸箕盛米浆继续蒸,蒸出的粉稍凉后,涂上一层面油,即可从簸箕中撕出,挂上竹竿,散热后,折叠待用。

蒲塘卷粉的吃法多种多样:

1、卷馅粉。用叉烧、虾仁、肉粒、酥花生、香菇、大头菜、鲜笋等煮熟做馅在粉面上平摊,卷成筒状,再用剪刀整齐地剪成5厘米至6厘米的粉段,装盘,每盘装8段-16段不等。吃时洒上葱碎,浇以酱油、香油,滑润、酥香。

2、凉拌粉。夏秋季节,把粉切成细条,碗装,浇以陈醋、豉油汁、香油、辣椒等调料,还配以几片牛巴、熟肉,酸辣可口。

3、汤粉。将切成条的粉,以肉骨汤烫热加熟肉或与生肉料同煮,加进佐料。蒲塘人吃汤粉时,要加上几滴酒使汤粉发出酒香,称之为"肉酒"。

4、炒粉。把切细的粉配以鲜肉、蛋、鸡丝、鱼片、酥花生、芝麻、葱段和时鲜小菜等混炒,上盘时青、绿、白互衬,色香诱人。

九. 广西 玉林 博白 那林鱼

那林鱼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那林鱼是指位于广西博白县所辖那林镇、江宁镇、顿谷镇、永安镇、水鸣镇、浪平镇、双凤镇等7个乡镇境内养殖,符合特定质量标准,具有独特品质,用“那林”地域名称命名的一种本地活体草鱼。

地处六万大山余脉深处的那林镇一带,山顶浓雾覆盖,河溪纵横,无公害无污染的山溪泉水丰富,长流不息,水质清新无污染,矿化度小于1克/升。利用六万大山余脉山泉水源众多,水流长年不断,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等优越自然条件,当地人在溪边、山沟或村边空地挖成小鱼(塘)池,引来长流的山泉水养草鱼,名曰“小窝养大鱼”。那林鱼长年生长在山泉水中,全程投喂草料,经3年至4年养殖,便达到4公斤以上,所以形成了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

在博白当地一直有句老话流传下来:“博白蕹菜鲜,那林鱼味绝!”。那林鱼历史悠久,有300多年养殖历史,从古至今,深受文人墨客,逐味品鲜之人的喜爱。白州之野产异鱼,此言不假,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唐、宋时期,博白绿含山和大荒山上之池皆有婢妾鱼。宋·乐史《绿珠传》有云:州境有博白江盘龙,洞房山、双角山、大荒山有池,池中鱼有婢妾鱼。绿珠生双角山下,美而艳。据传,绝代美女绿珠即七彩婢妾鱼精幻化而生。到清代,这种珍贵的鱼类不再见记载于任何史料,倒见清道光年间的《博白县志》(道光十二年重版)记载,上述大山之池中亦见菩萨鱼清游。故老相传,最大的那林鱼是清朝年间养了105年的一条草鱼王,重达41公斤,有着“水浸木”的传说。

传说在古时候,当年七仙女中的织女跟牛郎相爱出走后,剩下的六仙女闷闷不乐,故偷偷下凡散心,经过那林镇六塘胫,见此地风景优美,有六口清澈见底的水塘,因而一人一塘在水中戏耍。由于塘中没有生物,显得过于沉静,六仙女中的一人便出从天庭中取鱼放入此六塘中,以焕生机。有一天,六仙女在水塘中逗玩水中的鱼,旁边有一放牛青年路过,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加之受烈日爆晒晕倒在地,六仙女看到后,便将其扶到树下,从水中取出一条鱼用于煲汤给该放牛青年喝,该青年喝后便恢复了清醒,更是感觉得精力充沛,口中鲜味仍回味无穷。六仙女同情放牛青年生活贫穷、艰辛,便取水中之鱼给他带回家中繁殖。

放牛青年得此鱼后,回家利用那林自然生态环境,在溪水旁边挖窝养鱼,每天勤勤恳恳上山割草,摘瓜叶喂养鱼,精心喂养的鱼条条都膘肥体壮。由于干旱无收,乡亲们每天都挨饿,放牛青年抓鱼煮汤,分发给乡亲们喝,助乡亲们渡过了难关;乡亲们个个称赞,口口相传,此后那林家家户户都把此鱼当宝一样养殖开来。鱼愈养愈多,名声越来越大,从此那林便成了鱼米之乡,那林鱼也因此得名。

博白群众自古就有利用山泉水养鱼的习惯,那林鱼主要以草鱼为主,利用六万大山余脉山泉水源众多,水流长年不断,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的优越自然条件,人们在溪边、山沟等地方筑10-100平方米的小鱼塘,且利用当地特有的泉水自由落差,形成一种循环流水养殖,名曰“小窝养大鱼”。那林鱼长年生长在山泉水中以吃嫩草、菜叶等草料喂养,养殖3年至4年,便达到6公斤以上,所以形成了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殖与管理经验,并世代相传。

那林鱼在博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鱼类资源,而是作为一种物质文化,也承载着丰厚的文化沉淀,伴随着六万大山山泉溪水静静流淌,在博白的发展史上留下不可或缺的一笔。

那林鱼生活在长流山泉水中,山泉水水源充足,长流不息,非常有利于那林鱼的高品质、标准化养殖。那林镇一带冬暖夏凉,水温冬季在10度以下,夏季在25度左右,全年适合那林鱼生长,但由于仅投喂天然草料或农作物的茎叶,生长不是很快,养殖周期长,一般要喂三年以上,可长到4公斤以上,5年以上可达到6到10公斤。1981年,国家水产总局副局长肖锋闻讯亲自前往博白那林实地考察山窝大草鱼养殖,提出山区养鱼要学那林。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玉林日报等各级媒体也对那林鱼进行过大量报道。201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博白大观》则对那林鱼的历史、地理方位、养殖方式、品质等等作了详细的记载。

如今,那林鱼早已畅销深圳、广州、东莞、南宁、上海等地,当地村民用氧气袋长途运输,越销越远,享誉全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那林镇、江宁镇、顿谷镇、永安镇、水鸣镇、浪平镇、双凤镇现辖行政区域

《博白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那林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称和保护范围的通知》博政发〔2016〕27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那林鱼》(草案)

十. 广西 玉林 陆川县 客家天堂菜

据《本草纲目》记载,橄榄称为“天堂之果”,在《客家食谱》中用橄榄所制成的菜称为客家天堂菜。客家天堂菜制法讲究,选用碧绿丰润的鲜橄榄,去其苦涩,尽取香馥之味,留其珍贵橄榄油成份,按客家祖传食谱的方法秘制成滑润爽口的客家天堂菜。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