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老王头土特产 老张头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老王头土特产 老张头特产更新时间:2024-01-09 10:47:03

一. 陕西省 渭南 蒲城县 蒲城椽头蒸馍

椽头蒸馍因其状如椽头而得名,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制作历史,为蒲城特有的传统食品而声名原扬。相传古代地方-多以椽头蒸馍用麻纸包裹装箱,作为上贡皇家及执政大员之礼品,也曾远销湖广各省。在制作方法上别具一格,蒸馍时不使碱,发酵程度要求严格,面团要反复盘揉,所以椽头蒸馍内酥外光,含水分少,不佐菜疏吃,则甘香满口,且便于携带,又耐久贮,成为宴会待客,馈赠亲友,外出旅游必备美食。

蒲城椽头蒸馍不仅历史悠久,口感香谄,表面似玉,长运不裂,久贮不霉,而且制作神秘,名称传奇,誉满三秦,名噪京华。的确是北方面食中的一朵奇葩。

蒲城蒸馍早在明朝时,就是当地群众每年六月六农忙后祭祀“后稷祠”的面食供品,时任蒲城县令的彭希武重修后稷祠后,以祠内房挑檐松木椽头定样,规定了以后供品蒸馍的式样,蒲城椽头蒸馍随之得名并流传至今。

蒲城椽头蒸馍声名远播。慈禧落难西逃途经蒲城永丰岔里村时,吃到了县令贡上的椽头馍,赞不绝口,并将其钦定为朝廷贡品。清道光名相王鼎在家乡也曾用椽头馍招待林则徐。爱国名将杨虎城常用家乡的椽头馍招待同僚,犒赏将士。椽头馍中更有着蒲城特具的人文底蕴。

蒲城椽头馍纯手工制作,工艺考究。以牲畜拉动的五齿石磨精磨出的优质小麦面粉为原料,(不加任何添加剂)佐以祖传秘方和五谷杂粮制成的酵面,和县城东岳庙内的优质井水,拌合、杠压、搓揉成型,以竹木蒸笼、旺火蒸就。

二. 辽宁省 盘锦市 大洼区 老于头手包饺

在田庄台镇传统特色饮食中,皆以其姓氏命名,如老胡家烧鸡、哈豆包、周面片、栾切糕等至今延续。老于头手包饺也是由家族传承的手艺,在本镇它是饺子类食品的代表。

老于头手包饺之所以久负盛名,主要是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口味鲜醇,切馅、制皮完全不用机械,从头到尾手工炮制。

其饺子由于皮薄肚饱,但下锅久煮不会露馅破皮,馅鲜味好,浓郁不腻,许多顾客都是慕名而来。因此,凡远近来田庄台镇的客人,都愿品尝。

三. 浙江省 绍兴 上虞 康家湖鳙鱼头

鳙(yōng)鱼是胖头鱼的学名,又称鲢鳙,中国著名四大家鱼之一。鳙鱼属于滤食性鱼类,对于水质有清洁作用,雅名“水中清道夫”,因此康家湖、谢憩湖里把它多于其它鱼类一起混养。胖头鱼头大而肥,占体长的三分之一,肉质雪白、细嫩、鲜美,是鱼头火锅的首选。尤其是鱼脑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维生素B1等之外,还有丰富的卵磷脂,可增强记忆力、思维和分析能力。鱼头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素,可以起到维持、提高、改善大脑机能的作用,所以常吃鱼头对健脑是十分有益的,而且中老年人常吃鱼头还可延缓脑力衰退,预防老年痴呆。另外,鱼鳃下边的肉呈透明的胶状,里面富含胶原蛋白,能够对抗人体老化及修补身体细胞组织,所含水分充足,所以口感很好(当然千万不要买受污染的鱼头,毒性最大)。胖头鱼适用于烧、炖、清蒸、油浸等烹调方法,尤以清蒸、油浸最能体现出胖头鱼清淡、鲜香的特点,可烹制砂锅鱼头、胖头鱼炖豆腐等。鳙鱼也可入药,其味甘、性温,主入目及大肠,具有暖胃、祛头眩、益脑髓、补虚劳、疏肝解郁、健脾利肺、祛风寒、益筋骨的之功效。

信息来源:长塘镇人民政府

四.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海头泥螺

海头泥螺

泥螺,余姚俗称“吐铁”,是贝壳类软体动物,壳甚薄,体表有粘液,大小如螺蛳。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成份,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大众化海产品。

余姚海岸线长达百余里,杭州湾沿海有大片低潮海涂,不但面积大而且土壤肥沃,海产品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以北部临山、泗门、小曹娥镇一带所产的黄泥螺最为著名。泗门、小曹娥所产黄泥螺,头长、体黄、脂厚、味道特别鲜美,在上海颇有影响。

姚北黄泥螺,早在宋代就有采食记载。据余姚旧志记载,姚北黄泥螺,以桃花盛开时所产的质量最佳,此时泥螺刚刚长发,体内无泥,且无菌,味道也特别鲜美。中秋时节所产的“桂花泥螺”,虽然比不上农历三月时的“桃花泥螺”,但也粒大脂丰,极其鲜美。

泥螺的吃法各异,各有特色。一般煮熟下饭当然非常合适,但当地人更喜欢用酒渍腌食。其具体的制作方法是:挑选个大且鲜活的黄泥螺,筛去泥螺表层的粘液,洗净,去掉水份,放入容器内,加盐、黄酒若干,然后将容器口封住,腌制一星期左右。到时取出,异香扑鼻。

由于泥螺体表粘液及内脏中含有一种毒素,个别对此种毒素过敏的人吃了泥螺(特别是腌泥螺)后可能会产生面部浮肿、足趾僵硬的症状,因此需加倍小心。另外,泥螺养份丰富,一旦沾染病菌就容易大量繁殖,吃了此种不洁泥螺容易引起腹泻,亦需慎之。吃泥螺时最好加米醋等调料,既可杀菌,又能增加美味。

五. 浙江省 绍兴 上虞 黄芽头毛笋

这是长塘响彻上虞的品牌,已经走进《舌尖上的上虞》。尤其是罗村山所产毛笋俗称“黄芽头毛笋”,因黄泥性土壤肥沃且富含硒,因此笋壳薄,质好味美,富含多种营养,多纤维质,无污染,知名度很高,产品远销沪杭甬,深受消费者青睐。黄芽头毛笋只要饭锅上蒸熟后蘸上酱油就可以吃,鲜中带甜,易消化,不伤肠胃。毛笋除鲜食外,长塘人还把它晒成笋干,炖肉或脚爪吃;也把它和咸菜一起煮后晒干,即成笋煮干菜,一道干菜焖肉是下饭的最好小菜了。还有毛笋煮到八分熟,腌在瓮里压紧制成咸笋,六月炎天吃饭时,拿它下饭,非常清口。好笋要留成竹子使多产笋、产好笋,新竹解箨时,把箬壳晒燥,留着过节裹粽子用。毛笋也是绝好的下酒菜,明人张岱列为海内方物,要以刚从黄泥山挖出,笋尖未露地面之毛笋最佳,“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以下酒,脆嫩甘美,香鲜爽口。

毛笋上市主要在4月份。目前全镇年产毛笋12000吨,成为绍兴市重点毛竹基地之一,其中罗村于1998年被列入上虞市竹笋专业示范村,2007年又获得浙江省和绍兴市兴林富民示范村称号。会篁笋园系竹笋高产示范区,被列入绍兴精品园区。每逢毛笋旺季时,全镇有20多个自然形成大小不一的竹笋贩销市场,杭州、上海、江苏等外地客商也纷至沓来,市场交易热闹非凡。全镇创办起6家竹笋加工企业,生产笋煮干菜、笋煮豆、笋煮花生,产品已抢占上海等地大超市。

长塘毛竹生产历史悠久,据县志查考,唐朝年间罗村山上就毛竹丛生,因长塘处于会稽山丘陵缓坡地,其肥沃的黄泥性土壤是上好竹林生长的好去处,且毛竹具有生长快、繁衍力强的特点,故村村有之,家家有之。而且长塘对竹林的开发利用和别处不同,这里不卖毛竹,专为产笋卖笋,竹笋一直是长塘传统的时鲜美蔬。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长塘镇引导农民开展高标准竹园的培育管理和产笋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笋竹两用山,做好“一年四季的笋”文章。长塘的竹笋种类繁多,春有黄芽头毛笋、雷笋,夏秋有鞭笋、角笋,冬有团笋,做到四时不乏,味特甲于诸蔬。毛笋上市主要在4月份,鞭笋为5 月至10月,冬笋为11月至次年1月。目前全镇已建成毛笋、冬笋、鞭笋基地1.5万亩,年产毛笋12000吨,冬笋300吨以上,鞭笋390吨,笋农人均收入4000余元。长塘成为绍兴市重点毛竹基地之一,其中罗村于1998年还被列入上虞市竹笋专业示范村。

竹笋,自古被视为“菜中珍品”,清代文人李笠翁把竹笋誉为“蔬菜中第一品”,认为肥羊嫩猪也比不上它。而长塘毛笋更有其特色,它富含多种营养,且多纤维质,易消化,益肠胃。毛笋除鲜食外,长塘人还把它晒成笋干,炖肉或脚爪吃;也把它和咸菜一起煮后晒干,即成笋煮干菜,一道干菜焖肉是下饭的最好小菜了。还有毛笋煮到八分熟,腌在瓮里压紧,六月炎天吃饭时,拿它下饭,非常清口,妇女们尤其爱。好笋要留成竹子使多产笋、产好笋,新竹解箨时,拾箬壳把来晒燥,留着过节裹粽子用。

由于长塘竹笋具有笋壳薄、味甜鲜美、无污染的特色,知名度很高,产品远销沪杭甬,深受消费者青睐。每年的4月份,长塘的毛笋达到旺销,现有长塘、桃园2个专业市场和11个村级市场,除了宁波、慈溪、余姚等周边县市客户外,还有江苏、无锡、常州的客商远道赶来,市场交易热闹非凡。2009年,长塘的毛笋开始坐上飞机被远销到了北京、西安等地。

2003年以来,为不断提升毛笋的附加值,长塘农民还办起了三家竹笋加工企业,主要产品有笋煮干菜、笋煮豆、笋煮花生、笋干等,规模大的有罗村的诸葛山珍食品厂,生意十分红火。

信息来源:长塘镇人民政府

六. 广东省 湛江 廉江 山姜头鸡汤

山姜头为一姜科植物的块根,相传俱有去湿、下气、健脾之药效,黄竹山山姜头鸡汤,具有种独特的香气,汤甜又可健身。

七. 山东省 潍坊 潍城区 杠子头火烧

潍县杠子头火烧,一种硬面食品,因用作“打”火烧的面很硬(潍城人称做火烧为“打”火烧),需用粗重木杠反复压制代替用手揉面,故名“杠子头”。传说起源于潍县“流饭桥”村。潍县是明、清两代登、莱两州赴京必经之路,行人必须在这里带足半个月的干粮,聪明的流饭桥村人便制作了硬面火烧以应这种需求。因起源于乡村并由乡村人家专门打做,故当时称其为“乡火烧”,20世纪60年代以后始称“杠子头火烧”(在此之前另有一种用木杠压制的面打做的火烧叫“杠子头火烧”,这种火烧需加入20%的发面,在边沿制作成五个小半圆弧形的齿翼,中间厚约2厘米,边沿稍薄。20世纪60年代后,潍城人已不再打做这种火烧了,而所谓的“乡火烧”被人们逐渐约定俗成地称作“杠子头火烧”)。“杠子头火烧”(即原乡火烧)的制作工艺独特,在制作过程中,和面用水少,用木杠子反复压过后,制成边沿厚、中间薄的圆饼,它的上下两个面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底面”的直径约12厘米,“上面”的直径约10厘米,边沿厚度大约2厘米,中间薄处厚度约0.3厘米,每个重约200克。上烤炉时,再在中间挑起一个凸顶,用慢火烤成,比较硬,久存不变质,又因为中间隆起部分极薄,敲破成一小孔,可用麻绳穿成串,即使无袋亦便于携带。这种火烧,其特点是面硬、烤烙熟透而无糊斑,吃起来脆口,越嚼越香。可凉吃可热食,凉吃时配以五香花生米,味道更佳;热食时可用菜、肉烩出,柔韧而不松散,有一种特异香味。

信息来源:潍城区区情网

八. 陕西省 西安 莲湖区 葫芦头泡馍

"葫芦头"是西安特有的传统风味佳肴,它以味醇汤浓、馍筋肉嫩、肥尔不腻闻名于国内外。  葫芦头泡馍

"葫芦头"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尚无具体考证。但是,早中唐朝,京城长安就有一种名叫"煎白肠"的食品在出售。据说,这就是用猪肠肚做的。相传,有一天唐代医圣孙思邈来到长安,在一家专卖猪肠、猪肚的小店里吃"杂糕"时,发现肠子腥味大、油腻重,问及店主,方知是制作不得法。孙思邈向店主说道:"肠属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属土居中,为补中益气、养身之本。物虽好,但调制不当。"于是,从随身携带的葫芦里倒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芳香健胃之药物,调入锅中。果然,香气四溢、其味大增。这家小店从此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店家不忘医圣指点之恩,将药葫芦悬挂在店门首,并改名为"葫芦头泡馍"。从此,"葫芦头泡馍"作为一种风味食品,流传千余年至今。说起来也有趣,1935年前后,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在西安因水土不服,饮食习惯差异,将士们多有病者。但是,对南院门"春发生"出售的"葫芦头泡馍",大家却始终食欲不减。以致有一段时间,东北军曾将"春发生"的"葫芦头泡馍"列为病号饭。今天的葫芦头泡馍是在唐朝的"葫芦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葫芦头泡馍之所以脍炙人口与它精细的烹制工艺和多种调料的合理使用是分不开的。其烹制工艺主要有处理肠肚、熬汤、泡馍三道程序。肠肚要经过挼、捋、刮、翻、摘、回翻、漂,再捋、煮、晾等十几道工序,才能达到去污、去腥、去腻的要求。  

熬汤是将猪骨洗净、砸断,配肥母鸡下汤锅烧开,撇去浮沫,放入调料包,直熬成乳白色。  春发生葫芦头泡馍

泡馍是由进食者将馍掰成箸头大小块放入碗内,然后由厨师将切成坡刀形的肠肚泡三、四次,使热汤渗透馍块,然后再加少量熟油、调料水、味精、香菜、蒜苗、油泼辣子,最后浇适量沸汤即成。进食时,佐以糖蒜、泡菜,更是清爽利口,使人食欲大增。  

如今,葫芦头泡馍已由单一的品种发展到海参葫芦头、鱿鱼葫芦头、鸡片葫芦头、大肉葫芦头四种。最近又新研制出了砂锅葫芦头、火锅葫芦头,形成了一套葫芦头系列品种。难怪,西安人夸奖葫芦头的美味说:"提起葫芦头,嘴角涎水流"。 

九.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庙头黄花

庙头黄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花古名宣草,又名鹿葱、忘忧、宜男、金针花。其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14.1克,各种维生素11毫克,脂肪0.5克,粗纤维6.7克,还含有人体必需的糖、核黄素、胡萝卡素、硫酸素、铁、磷等。用以做菜,味鲜色美,香甜可口,是席宴的传统佳肴。黄花可入药,有消炎止血、清热镇痛、利尿消肿、健胃通乳等功效。

汉川黄花菜的种植面积达20000亩,分布在庙头、城隍、分水、华严、沉湖等地,年产量达65万余斤,其中,素有"三花之称"美誉的庙头镇,所产黄花以花形象俊雅,清香宜人,色鲜味美而闻名海内外,据《庙头志》载:"庙头黄花,始种于隋,为历代宫庭御膳、健脑、强身、养颜之贡品"。唐代诗人白居易云游庙头留有:"杜康能解闷,宣草能忘忧"的千古绝句。汉川黄花运用"现代杀青"、"气候干燥"、"气调保持"等国内外领先技术工艺,对黄花菜进行精制加工,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产"巨龙牌"黄花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荣誉称号,产品畅销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及港台、东南亚市场。

十. 湖北省 宜昌市 枝江 金头蜈蚣

    又名"百足虫"、"千足虫",属节足动物蜈蚣手。宜昌产的"金头蜈蚣"驰名中外。药用成品为成虫的干燥体,有息风镇痉,祛风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能,用于医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呐、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伤等疾病。 产地是枝江县、宜昌县、当阳市、枝城市、远安县,以犭虎亭的金头蜈蚣最著名。全市年产量约750万条。( 宜昌)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