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安徽阜阳特产图片简笔画 安徽省阜阳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安徽阜阳特产图片简笔画 安徽省阜阳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3-08-10 02:21:27

一.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瓦店羊肉

选用纯正黄淮白山羊,精制而成,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膻味较低,口感清爽,具有独特的风味,十分好吃,令人喜食。是属合当今人类健康饮食标准的绿色肉类食品。

二. 安徽省 阜阳 阜南 方集馓子

据宋代庄季裕《鸡肋编》载,“馓子”又名“环饼”,或日之“寒具”。苏轼谪居海南岛时曾作诗赞之:“纤手搓来五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馓子的形色毕见。

馓子,是青海农业区各族人民逢年过节制作的特色食品。其形圈圈相连,外观纤细黄亮,入口浓香酥脆,为面食中的佳品,在宴会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在青海,汉族在腊月底制作,过年时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的群众,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都把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

馓子是用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调料,搓成细条(越细说明手艺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阜南方集馓子纯手工制作,原料采制淮河洪洼地区,天然绿色。其条匀细,中含芝麻,脆而酥,大嚼一口,香满齿颊,再嚼一口,余香入怀,三日不绝。

方集镇地处淮河支流洪河洼地,安徽省与河南省交界处,保留着沿淮最纯朴民风民俗和最原始的淮河风光。千里洼地,一马平川,没有城市的喧哗,没有浓烟滚滚工厂。方集古街道,古色古香,曲折细长,街两边保留着城市已经没有的商铺、店面。走方集老街上,你会看到圆圆萝筐,筐内盛满金黄色的馓子;你会听到卖馓者独特吆喝叫卖声;浓浓的馓香随风飘散,沁人心脾。每逢集市,卖馓者多聚集在集市一角,或设摊卖馓,或现炸现卖,让你满载而归。

三. 安徽省 阜阳 太和 太和板面

太和板面,即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面食的一面旗帜。由于它起源于太和县,加之又是在铁板上摔打而成,故它的这个名字多少年都未曾改变过。太和县不大,但却以制作各种小吃而让人们熟知。

  太和羊肉板面
太和板面的由来,没有想去考证过。太和是小城,地处安徽的西北角,名不见经传。但是本地人颇多跑江湖者,东西南北国内国外跑一圈之后,往往感叹——住在大连多伦多,消费在上海香港,吃——还得在太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没山没水,有何可吃?就有太和人笑你,那你是没吃过!板面,羊肉板面! 太和板面一是面好,二是汤料好。太和县出产优质小麦,板面条取小麦精粉,根据一年四季的不同,按比例用食盐、水加以搅拌,和成面团,反复揉搓之后,制成直径半寸,长八寸的小面棒,再涂上香油,码在案子上,蒙上干净的湿毛巾。滋润好的面棒柔软缠绵,触摸如丝绸。 做板面时,厨师在案子上排好三根小面棒,左手捏三个头,右手捏三个头,猛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连三,噼里啪啦,边摔,边拉,边闪,板面由此而得名。三根小面棒在厨师手里由短变长,由粗变细,折合三次,总长度达五丈有余,而且粗细均匀,提起似一道瀑布。 捞起煮好的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厨师捏上一些嫩绿的青菜放在上面,然后浇上沸好的枣红色的汤料。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汤料,使人食欲大增。 臊子的制作也十分讲究。用料有茴香、花椒、桂皮、面酱、食盐、红辣椒、羊油和羊肉等。制一锅臊子,各种用料按一定比例和顺序投放。制作时,先将羊油稀释烧沸,然后再下佐料。晒干的红辣椒用量较大,以突出臊子的辣味和色泽,羊肉也占较大的比例。把上等精羊肉切成方楞四正的小块块,待辣椒红颜色下来之后,再把羊肉丢进锅里。这时,必须掌握好火候,才能把羊肉烧得不老不嫩,恰到好处。 臊子做好后,舀到搪瓷盆里,凉后便凝结成固体,随吃随取,常年存放,不会变质 漫步太和,板面馆见缝插针般地散布在全城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食客还没进门就冲老板喊:”一大碗!!!多加点辣的”老板便会爽快的说:好嘞,里面坐!!!有时候还让老板加个鸡蛋,那鸡蛋是在板面汤里泡了很久的,蛋黄里面都有臊子的汁液了.在面还没上来之前筷子已经在手里了,听着老板在案板上啪啪的摔板面的声音再加上鼻子闻到板面汁飘来的香,已经是口齿生津了.吃板面是没什么讲究的,白白的宽宽的面(很劲道的)有绿的菠菜叶盖着,红的羊肉臊子汁液浇在上面,盛板面用的是姜黄色的搪瓷大号碗,就这大碗也透着太和人的豪爽!一大碗端上来,迅速的用筷子在面里搅拌几下,有人有耐心的会慢慢的搅,让胃再吊吊,吃的时候可都是虎狼模样了,有人中途用双手捧起来大碗喝板面汤,有人习惯先吃完碗里的面,菜叶也拣吃干净喽,再捧起碗将汤一饮而尽,餐巾纸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最寒冷的冬天里,满头大汗不及时擦喽汗珠儿会坠入碗中的. 三五知己小酌,板面馆是绝好的去处。简单几个小菜,悠悠一壶老酒,随性几声笑谈,但可引出一片欢腾。家长里短的琐屑,亲朋邻里的纠葛,在热情火辣的板面汤里,化作淡然笑声。趁着那热乎乎的劲头,发几句牢骚,讲几句心愿,也许,不曾相识的陌生人,从板面馆出来后,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太和人的豪爽与好客体现的淋漓尽致。 太和板面一吃上瘾,食者无不感叹:“太和板面,面中之王,食太和板面,天下无面”。矣,这话听着咋象广告呢!......哈哈!
编辑本段制做
羊肉板面的制作包括三道程序,味汤制作、面皮制作和板面制作。
味汤的制作:
味汤是板面制作成败的关键,也是羊肉板面风味体现的基础。 选上等羊油放入锅内,加入料2中的香料,细火慢熬约30分钟,等香料充分出味后,用漏勺捞出。锅内继续低油温加热,投入干红椒,使其炸出香味,待油色逐渐转黑时,再把已经切好的3厘米见方的羊肉块放进去,改用细火熬煮约30分钟,最后调入精盐、黄酒、味精、冰糖等即成味汤。味汤制好后,还要再往锅添里少量开水。
面坯的制作:
用上等的面粉和冷水调成面团,并用少许的盐和碱扎面两次,待用。玉米淀粉用布袋装好,把和好的面团切成约8厘米长、2厘米宽的长方形块,然后用玉米淀粉拍打,最后放在铁板上并用湿布覆盖,待用。
板面的制作:
逐一取制好的面皮,用面杖擀压成片,取10~12个面片放手上,在铁板上用力平摔,待其摔长以后丢入沸水锅内,待水重沸后,再放入已备好的小白菜。用漏勺去将已经煮熟的面和菜捞出,然后放入黄色铁瓷碗内,浇一份制好的味汤料即可。

四.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老集生姜

老集生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2年2月,老集生姜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临泉唯一的地标商标。现在种植地域为老集镇、高塘乡、范兴集乡、宋集镇、杨小街镇、土陂乡、滑集镇、吕寨镇、谢集乡。《临泉县志》、《安徽集镇辞典》对老集生姜均有记载。

1.生产单位情况:临泉县老集镇生姜协会于2011年6月成立,种植生姜每年保持在4000亩左右。涉及上述乡镇总面积1.2万亩。种植过程中严格要求绿色环保。

2.产品开发情况:深加工产品有脱水姜块、姜片、姜粉;腌渍产品有姜芽、姜花、子姜;保健产品有姜茶、姜糖、姜油。

3.产品特点:外观色泽金黄、油光鲜亮、块大、皮薄、肉细、纤维少。辛辣中飘逸着浓郁的香味,营养丰富,耐储藏运输。物化成分除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盐外,还有姜蒜素、姜油酮、姜烯粉和姜醇。可做香辛调料,有去腥,去膻、增鲜、添香、清口之功效;可作医用,具有防氧化 、抗衰老作用,有健胃、消炎、解毒、防治感冒、降血压、降血脂、防治血栓等功效,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癌细胞生长。

五.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李老庄卤猪蹄

近几年,临泉县田桥乡李老庄的卤猪蹄声名鹊起,吸引周边市民开车前去品尝。李老庄是个小集市,曾是乡政府所在地,李老庄的卤猪蹄产业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李飞卤猪蹄店就是其中比较出众的一家。

李飞卤猪蹄店在李飞爷爷的年代曾是家干店。当时,李飞爷爷也加工一些卤猪蹄、卤肉招待客人。一位河南客人住宿时说了一个方子,用这个方子卤出的猪蹄肉色香味俱全,吸引了很多食客。

李飞的父亲现在70多岁了,为人和善,对人十分客气。老人家说,现在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李老庄周边的许多人都开车来这里吃卤猪蹄,李老庄的几家卤猪蹄店生意都不错。

李飞介绍,他们做的卤猪蹄之所以好吃,是因为采用了当天宰杀生猪的猪蹄,用热水煮后褪去毛,然后用刀片将一些绒毛刮净,加入茴香、八角等大料,卤几个时辰后,就成了美味卤猪蹄。至于祖传的秘方,他避而不谈。

笔者在李飞店吃的卤猪蹄,色泽新鲜清淡,肉烂,肥而不腻,一个人可以吃一斤多猪蹄,也没有腻的感觉。李飞店里的卤猪蹄高明之处就是佐料味道适中,保持了猪肉的鲜美,不像其他卤猪蹄店有很浓的草果等中药材味道。他店里的卤猪蹄热吃时是一种味,凉吃时是一种味,配上卤猪肝、卤猪头肉、卤大肠、卤豆腐皮、凉拌荆芥、水煮花生、开口汤等菜肴,很受食客喜爱。由于李老庄卤猪蹄取材方便,加工程序简单,卤猪蹄价格比较便宜,几位客人花上200元左右,就能一饱口福,大快朵颐,实在是招待亲朋好友、品尝民间美食的一个较佳选择。

目前,李飞卤猪蹄店又起了个文雅的名字“李飞卤猪手店”,并印制了包装,申请了商标,消费者可随时从这里买到正宗的李老庄卤猪蹄。此外,2013年李飞卤猪蹄店被评为阜阳餐饮100强,李飞最近又在当地新开了一家规模酒店,《舌尖上的阜阳》摄制组也专程前往拍摄。

六. 安徽省 阜阳 界首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位于淮河中游的安徽界首,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这里的剪纸、年画、陶器等民间艺术渊源流长,散发着浓烈的泥土芬芳,界首彩陶更是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着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界首彩陶主要分布在安徽颍河界首段南岸,当地村民都以冶陶为生。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唐代,因与唐三彩产地洛阳为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的问世,更是轰动一时。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三彩刻画陶,但其独特的造型艺术,依然保持着古老的风韵。

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以圆形为主,这种圆形有两个含义:其一,“陶”有“掏”之谐音,“圆”有“团团圆圆”之寓意,二者结合,即为掏个团团圆圆。解放前,淮河中游一带盛行嫁娶之时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坛的习俗,圆形陶坛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鹊、莲花鲤鱼等图案。其二,圆形陶器要比其他形器的容量大,实用性更强,而且烧制也不易变形。

界首彩陶的制作原料,取自淮河流域特有的淤泥,这种淤泥经河水冲刷后,具有坚韧的弹性和可塑性,便于塑造千变万化的形态。在造型上,界首彩陶遵循曲直结合、变化与统一的审美特色:轮廓线大量运用弧线,千变万化,极度夸张。侧面看,坛罐底部到颈部都是由弧线组成,充分彰显腹部饱满、丰硕的视觉效果。而颈部至口部则运用少许直线,与弧线映衬。这种以弧线为主、直线为辅的设计,可谓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从而体现曲中有直、柔中有刚的意蕴美,形成了界首彩陶统一、协调、均衡和安定的美感。

界首彩陶走过了三个衍变阶段。首先是素烧陶,先民们用柴草低温烧制出没有釉彩的陶器,自然而成的条纹成为独具美感的装饰纹样。第二阶段则是刻花期,先民们开始用陶轮拉出千变万化的陶胎;晾干后,施白土于胎面,以铁签或竹签刻画花鸟鱼虫于胎面,再施釉彩窑烧。其内容多为自然界之花鸟,坛罐颈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为主题的二方连续图案,故称为刻花陶;陶胎窑烧后呈赭红色,配饰翠绿和土黄釉色,形成三彩釉色,故此被称为三彩刻花陶。第三个阶段则是刻画期,随着题材的丰富,除花鸟鱼虫外,界首彩陶还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诸如《破洪州》《战秦琼》《铡美案》等等传统戏剧场景都被搬上了陶坛;而表现技法上,则充分运用剔、刻、刮等手法,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刻画主题更加鲜明。其装饰技法主要表现两个特色,一是刻画工具的特殊性,以刀、针代笔,剔、刻、刮并举,使画面产生黑、白、灰艺术效果;这一传统技艺目前在国内制陶界尚无他例。二是区域民间艺术的兼容性,既秉承了唐三彩遗风,又兼容了当地木版年画的线刻表现形式,吸收了界首剪纸线面结合的特点,信手刻画,毫无雕凿之匠气,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这一彩陶装饰技法一直沿续至今。

七. 安徽省 阜阳 界首 李宏亮烧鸡

烧鸡是我国传统的家禽熟制品之一,色泽鲜艳、油光闪亮、香气四溢、风味独特,特别适合旅行和野外工作人员携带,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食品。

八. 安徽省 阜阳 颍东区 口孜大蒜

口孜大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蒜,是群众大分喜爱的大众化食品,最新科研成果表明,它不仅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增进食欲,助消化之功能,而且还有杀菌抗癌的特殊效果。口孜大蒜有白皮和紫皮两种。又有无苔蒜和苔蒜之分,不论何种蒜,其蒜均优于其它蒜种,它肉厚皮薄,瓣大整齐,蒜味浓郁,有民谣赞美:“口孜、杨楼出大蒜,给个金马都不换。”每逢收获季节,各地商贾云集, 一列火车将口孜大蒜运往全国各地。近年来,当地农民还在大蒜的加工上做文章,蒜片、蒜粉、蒜油产品远销香港、日本等地,为当地农民带来颇丰的收入。

口孜“爽口牌”大蒜曾被阜阳市政府评为全市二十大名牌农产品之一,生产基地辐射到周边乡镇,每年种植面积均在两万亩以上。蒜头个大、口感好,蒜薹茎粗、薹长、色鲜、质嫩、耐贮、味正、无病虫害,均属无公害产品。产品远销北京、天津、深圳等大城市,部分产品出口韩国等。大蒜规模生产已成为口孜一大资源优势,蒜头、蒜薹及其加工品蒜粉、蒜片、蒜油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九. 安徽省 阜阳 太和 太和馄饨

馄饨皮为边长约6厘米的正方形,或顶边长约5厘米,底边长约7厘米的等腰梯形;水饺皮为直径约7厘米的圆形。

馄饨皮较薄,煮熟后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别,等量的馄饨与水饺入沸水中煮,煮熟馄饨费时较短;煮水饺过程中另需加入3次凉水,经历所谓‘三沉三浮’,方可保证煮熟。

馄饨重汤料,而水饺重蘸料。

十. 安徽省 阜阳 太和 太和薄荷

薄荷
太和盛产薄荷,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薄荷油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质特佳,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和“清凉世界,左右行情”之美誉。薄荷油、薄荷脑可用于化工、医药、食品行业,远销东南亚各国。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