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云浮新兴县庙街特产 云浮新兴县有什么特产零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云浮新兴县庙街特产 云浮新兴县有什么特产零食更新时间:2023-08-09 20:20:44

一. 广东省 云浮 郁南县 郁南无核黄皮

郁南无核黄皮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郁南无核黄皮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郁南无核黄皮原产于郁南县建城镇,现存二株母树,树龄已有100多年历史,仍然生势旺盛;挂果累累。郁南无核黄皮以其果大、肉厚、味美、无核的特点成为黄皮中的珍品,平均单果重12克,最大达29.3克;其果肉含可溶性固形物18.6%,国酸比为10.7:1,柠檬酸1.74%,每100克果汁含维生素c43.8毫克;无核率达95%以上,可食率79.4%,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用途。

品种保护

郁南无核黄皮在1960年全省水果资源普查时发现,专家确认属广东省优稀水果之一。1986年在全省第二次优稀水果鉴评会被评为优质水果;2001年,郁江牌无核黄皮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2年郁南县被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无核黄皮之乡”称号200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郁南县将无核黄皮作为发挥山区资源优势,促进山区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来抓,成立了郁南县富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形式,建立万亩黄皮示范基地,促进规模种植发展。广泛的市场潜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吸引了广州、深圳、珠三角的商人投巨资到郁南进行规模发展种植。

品种发展

郁南无核黄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广大科技人员对无核黄皮的嫁接繁育、提高品种纯度、种植规格和栽培管理,制订了统一规范的综合标准,经过长期的试验研究,已经摸索出一整套矮出密植、早结、丰产、优质的栽培经验,充分发挥了郁南无核黄皮的品牌优势;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种植效益。目前无核黄皮种植面积6.2万亩,投产2万亩,产量280万公斤,产值5600万元,使郁南无核黄皮从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成为具有郁南特色的名牌产品;全县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二. 山西省 吕梁 兴县 兴县羊杂割

以羊骨熬汤,羊杂碎切成小片放汤内煮熟,加佐料而食。味鲜美,浓香,热量高,营养丰富,为冬令小吃。

三. 广东省 云浮 郁南县 都城蜜枣

相传,在古时的某年七月初七,是天门大开的日子。那日,王母娘娘宫中的白凤仙女从天眼之中偷偷地向凡间看了一下,只见人间山青水秀,男耕女织, 不似天宫那么寂寞,遂引起思凡之念。

白凤仙女降落西宁(今郁南县)罗旁地界后,和一个勤劳英俊的青年阿龙 相爱。婚后第二年生下一男婴取名龙儿。一家三口,生活美满幸福。得当年遇旱,田地龟裂,禾苗枯黄。有一天,白凤仙女背着龙儿到田间察看禾苗,正巧 龙儿哭闹,白凤仙女忙把龙儿抱在怀中喂奶。偶然一滴乳汁滴落田中,禾苗立即复苏并抽穗灌浆。白凤仙女高兴极了,立即放下龙儿,把乳汁洒遍田间,大片的禾苗很快恢复生机。 开上方一日,人间已三年。王母娘娘发现白凤仙女失踪,便唤来顺风耳及千里眼,结果查出白凤仙女私奔人间,落于罗旁境内。王母娘娘大怒,即派托塔天王率天兵天将到罗旁上空,往下传旨,勒令白凤仙女迅速回宫,可是,白 凤仙女不愿回去。她被天将用定仙珠击中,现出原形,变成了一座白凤山。龙儿也被天兵抛于西江之中。

再说阿龙闻讯赶来,找不到儿子和恩爱的妻子,七天七夜沿着西江呼喊。 声音喊嘶哑了,双脚也累得走不动了,最后化成一棵高大的白枣树。接着,凡是阿龙走过、站过的地方,一只脚印就长出一棵白枣树。白凤仙女的乳汁就化

作了汩汩而流的甘泉,日夜不息地浇灌着白枣树。 龙儿自从被抛入江中之后,变成了一条锦鲤,由于白凤仙女乳汁化成的甘泉注入西江,龙儿闻到母亲的乳香,便上岸寻母,知道母亲变成了白凤山,父亲变成了白枣树,他就变成了一块锦鲤石,遥望着白凤山和江岸上的白枣树。 锦鲤石后来又有人叫“锦鲤被”。

从此,罗旁人民种田、种枣。用白凤山矿泉水制作蜜枣,皮薄松化,甘甜如蜜。 直至现在,罗旁江边一带还种植着很多的白枣树。六、七十年代,罗旁、都城两镇都建立有蜜枣厂,专门收购白枣加工制成密枣,远销国内外。当时都城蜜枣厂的规模最大。有工人 200 多我。该厂收购白枣后,除招收临工刮枣, 发外加工刮枣外,还日夜加班炼制蜜枣,经晒干后装入印有“都城蜜枣”字样的包装袋,包装箱,然后销往各地。由于都城蜜枣核细、皮薄、色泽金黄,入口概松化,甜而不腻,很多人喜欢食用或用作煲汤调味之佐料,因而成为人们 食用或送礼之佳品。都城蜜枣曾作为出口商品远销亚洲、非洲和欧洲各国。作为本县名牌土,都城蜜枣由此盛名各地。八十后代后,由于白枣产量锐减,各地无货可供,都城蜜枣厂关闭。

都城蜜枣的制作流程:先用刮枣工具“针排”(即用竹片破口夹住一排细针,约 5——6 支针,再用线绕竹片夹口几扎实,就成为“针排”了),把白枣 枣身刮一遍,然后放入蒸汽锅煮熟,捞起后再放入冷水中浸冻,然后凉干水分,再放入预先用白糖煮好糖浆的大锅中进行煮糖。待反复搞拌煮透后,用大竹篱盛起滤干糖浆凉冻,然后把一个个枣用双手的拇指、食指同时用力压使其成为 凹腰型,然后放上大竹窝放到屋外晒干,待晒到每个枣干透且表面呈金黄色, 即为蜜枣。

四. 山东省 滨州 博兴县 麻大湖毛蟹

麻大湖毛蟹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麻大湖毛蟹

山东

博兴县渔业协会

博兴县麻大湖境内。地理坐标为A东经118°08′29.99″,北纬37°06′40.00″;B东经118°08′37.47″,北纬37°05′30.50″;C东经118°03′13.32″,北纬 37°05′0.65″;D东经118°03′10.37″,北纬37°05′40.85″范围内

AGI2017-02-2091

五. 广东省 云浮 罗定 罗定豆豉

罗定豆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罗定豆豉,用黑豆制成,亦可以用黄豆制,。未提取豉油,保持原味的叫原豉,是豆豉中之上品;原豉加入五香末、生羌泡制的叫五香豉、羌豉,各具特色。

罗定豆豉以质地松软、芳香浓郁、适口开胃和营养丰富而闻名于世。广泛用作菜肴配料,或作宴席小菜。两广地区许多宾馆、酒楼都有罗定豆豉鸡、豉汁鸭、豉汁猪排等名菜上席,深受顾客欢迎。在本县城乡,豆豉更是民间常菜。

传统的罗定豆豉,以纯净的黑豆为原料,经蒸煮、发酵、冲洗、晾晒和味而成。据一些食品行家分析,罗定豆豉质优味美的秘诀,在于当地水质好,而且发酵、冲洗和拌料都有一套独特的工艺。

据文献记载,罗定豆豉闻名于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民国期间达到鼎盛。产品销往两广地区二十多个县市,还有大批出口。

建国后,豆豉生产几经起伏。从80年代开始逐步恢复和扩大生产。1982年1月,成立罗定县调味食品厂,实现了机械化操作。豆豉的风味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经省食品质检部门多次检定,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1985年,恢复原豉出口。1986年1月2日,0中央总--邦到罗定视察工作。品尝了罗定豆豉,赞口不绝。

“罗定豆鼓”驰名久远,早在明末清初就享有盛誉,成为罗定一大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罗定豆鼓选料上乘,采用由山川汇流而来,清冽甘美的泷江矿泉洗涤制作豆鼓,令产品具有味道鲜美、豉香浓郁,入口松化,油而无渣的特点。 由于罗定豆鼓比各地生产的豆鼓都特别松化芳香,用它配制的菜式,如“豆鼓鸡”、“豆鼓鱼”、“鼓汁排骨”、“辣椒豆豉”……等等,久负成名,令食客回味无穷,深受人们的喜爱。罗定豆鼓是家庭、宾馆、酒家调味佐腾之佳品。 著名抗日将领蔡廷锴将军,生前每年都购买数百斤罗定豆鼓,用作馈送各地亲友(摘录自广东工商史料辑录第4卷330页)。前0中央总--邦同志,在粤西山区视察工作期间,于1986年1月2日到罗定县在晚餐品尝了“罗定豆豉”,觉得芳香可口,便吩咐警卫买了10斤罗定豆鼓带回北京(摘录自-邦总-视察粤西山区罗定县的报道)。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驻香港记者冯强先生及乔·罗伯特先生在品尝了“罗定豆豉”后,称赞它确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调味佳品。 “罗定豆政”由于质优味美,久负盛誉,在40年代初便饮誉海内外,年销量达40多万担。近年来,罗定市调味食品厂投入巨资改造厂房设备,培训技术人才,巩固和发展了传统优质豆豉,使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目前产品已远销美国、澳洲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六. 广东省 云浮 云安县 白石西瓜

白石西瓜

白石西瓜,产地在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县白石镇石底村。

口感清甜而广受市场青睐的广东云安白石西瓜,五月下旬正式上市。该瓜全部在黄泥地种植,西瓜体型较适中,瓜重每只普遍6到12公斤,是该县白石镇特色农业产品。

七. 广东省 云浮 云城区 禾叉塘鲮鱼

云城区富林镇莲塘村:禾叉塘鲮鱼

八. 广东省 云浮 郁南县 簕鼓鸡

簕鼓鸡,广东省郁南县的十大美食、大湾镇(郁南县下辖乡镇)的四大美食之一,故也称“大湾簕鼓鸡”。它制作独特,美味可口,带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地方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是用簕鼓草作包装、大米等食材作原料制作而成。制成后用铁锅加水煮熟即可食用。相传,“簕鼓鸡”已有超千年的历史了。

“簕鼓鸡”的发明无史料文字记载。但在大湾镇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大湾镇某村有一年水稻失收,村民生活贫困。中秋节那天下午,生活水平稍好的[1]家庭都宰鸡杀鸭,勉强过得去的都有鸡蛋吃,可有一户家庭的主妇还带着一位未满7岁的小孩在地里干活。到了5点多钟,小孩知道是中秋节,问妈妈晚上吃什么菜?可家里穷得拍壁无尘,什么肉食都没有,根本没什么好吃的。妇人想了想,要是回答什么肉食都没得吃,会令孩子很伤心,为了讨孩子欢心,便哄骗说:“食鸡肉啊。”孩子听了信以为真,十分高兴。当0说出口容易,可哪儿有鸡呢?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心灵手巧的她采摘了一些簕鼓草,回到家后,把簕鼓草编织成鸡的模样,然后把大米放入里面,用水煮熟食用。就这样,“簕鼓鸡”问世了。[1]

2制作方法编辑“簕鼓鸡”问世之后,它的制作方法日趋完善,主要分四个步骤:第一步,做“鸡”。把簕鼓草的叶摘回来后,先用刀削掉其边上的刺,然后用利器裁成宽度相等的叶片,洗干净后用来编织“簕鼓鸡”。第二步,备料。主料是大米、糯米等,加上其它配料。在食物最缺乏的时候,一般只用普通大米,或用糯米。后来,随着生活的改善和食物结构的调整,在大米或糯米的基础上,加以绿豆、红豆、花生、炒香的芝麻、肉类、食盐等混合拌和。第三步,填料。把拌和好的配料填入用簕鼓草做好的“簕鼓鸡”肚里,但不要填太满,因用水煮时会膨胀。第四步,煮制。把制作好的“簕鼓鸡”放进较大的铁锅里,加清水,水浸过“簕鼓鸡”面为宜,然后烧火煮,水滚后,把“簕鼓鸡”上下翻动,直到熟透便可食用。它的制作方法及煮法与裹蒸粽有相同之处,但风味有所不同。[1]

3药用价值编辑簕鼓草是草科类植物,浑身长满了刺。很久以前,人们已习惯用这种草来围菜园,可防止鸡、鸭等禽畜践踏蔬菜。其实,簕鼓草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据医学书籍记载,簕鼓草性凉,清热、解毒,主治疮疥。因此,用簕鼓草制作的“簕鼓鸡”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用价值,尤其是对儿童疮疥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是集食疗于一体的最佳食物。[1]

4发展变化编辑随着年代不同,“簕鼓鸡”制作的原料和食法也截然不同。有史料记载起,清朝时期,当地人大部分都很贫穷,节日制作“簕鼓鸡”食用,是没鸡过节的贫民的无奈之举,其制作原料也十分简朴,一般只用大米或糯米,或者最多加些豆类作配料。到了民国初期,“簕鼓鸡”的配料开始加入肉类,如猪肉等,是每逢节日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到了70年代,“簕鼓鸡”已是家喻户晓的食物,其配料五花八门,基本全部用糯米作主料,配以绿豆、芝麻、猪肉、腊味、鱼肉、鱼干等美味食物,是招待客人的一种高礼节食品。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结构的不断改善,“簕鼓鸡”已不再是普通节日和招待客人的食品了,而是一种十分罕见而又高雅的礼品了,因为配料及制作技艺十分精致,而且由于制作成本不薄,一般情况下很难品尝到“簕鼓鸡”,如果谁要吃“簕鼓鸡”,必须提前定做。人们吃“簕鼓鸡”,基本上是吃它的药用价值。

九. 山东省 滨州 博兴县 老粗布

老粗布是真正的绿色、环保、天然的产品,无任何工业污染。在人们崇尚自然、渴望绿色的今天,老粗布又以其手感厚实、肤感舒适、冬暖夏凉、透气吸汗、防静电等特点,再次成为人们追逐的新时尚。



在技术上,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它以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每道工序里还有很多子工序,可以想象出一件产品包含着多少繁复的劳动。



手织布的图案意境,是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来体现,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形象,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侓,它反映生活的形式是曲折的、间接的,因而更具有艺术魅力。

十. 河北省 沧州 海兴县 海兴小枣

全县枣树种植面积达19万亩(其中冬枣4万亩),年产小枣2000万斤,产值达3000万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