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云南文山特产药材三七 云南文山特产三七 吃了有什么作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云南文山特产药材三七 云南文山特产三七 吃了有什么作用更新时间:2024-01-07 03:40:19

一. 云南省 文山州 砚山县 倮可者辣椒

倮可者村隶属云南省砚山县维摩彝族乡,素有种植辣椒的习惯,其辣椒具有个小、肉多、色艳、皮辣、籽香、热量大、含油脂高等特点。2009年,通过砚山县的积极争取,倮可者村得到了农业部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资金的扶持,选择辣椒为该村生产发展的主导产业。2010年实现辣椒种植10154亩,实现总产128.8万公斤,产值1288万元;从事辣椒产业的农户为1578户,户均比上年增收6840元,人均增收1449元。

倮可者村实行订单种植,全村90%的以上的辣椒做到订单生产,并建成辣椒基地7580亩,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的产业体系。同时,该村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全部实现良种化,全部采取抗旱保苗移栽,积极推广应用复合肥、专用肥,并结合实施地块的肥力等级,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实现个体与群体协调生长发育的最佳有效群体。

实施“一村一品”建设已成为倮可者村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倮可者村农民的日子将像红红的辣椒一样火起来。

二. 云南省 文山州 广南 底圩茶

底圩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底圩茶(Dixucha),云南省广南县特有的地方优良茶树品种,原产于驮娘江和西洋江发源地的“九龙山”山脉,200多年历史,因最早出产于底圩乡而得名,是优质中国名茶之一。

茶叶

地域范围

底圩茶产于云南省广南县底圩乡、坝美镇、莲城镇、者兔乡、者太乡、珠琳镇、旧莫乡、杨柳井乡、董堡乡、八宝镇、板蚌乡、南屏镇、黑支果乡、曙光乡、珠街镇、篆角乡、那洒镇、五珠乡18个乡镇和石山、堂上两个农场,其中:最适宜区是底圩乡、坝美镇、者兔乡、者太乡、莲城镇和石山、堂上两个农场管理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3°23′~24°33′,东经104°25′~105°39′。东西长105公里,南北宽103公里。种植面积为3.33万公顷,年产量50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底圩茶属山茶科、茶属、白毛茶变种,为有性群体品种。自然生长的植株为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度中等,嫩枝多毛;大叶类,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背多毛,叶身内折,叶片蜡质少,嫩叶无光泽,叶缘微波,芽叶持嫩性强。适制绿茶、黄茶、白茶、红茶、紧压茶等。底圩茶(绿茶)产品品质特点:具有优质茶品质特征,绿茶外形紧结清秀,干茶色绿显毫,绿白相间以白为主,毫香宜人,内质汤色黄绿明亮,香高味醇甘,叶底嫩匀。2、产品内质指标:底圩茶毛茶含茶多酚≥22%, 水浸出物≥30%,咖啡碱≥2.2%,游离氨基酸≥3.9%,水分≤7%。3、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底圩茶产地环境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5020-2001)标准,底圩茶原料生产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5018-2001)标准。底圩茶原料生产及产品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用农药及物品。

三. 云南省 文山州 文山市 文山蜡染

染布工艺。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我国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工艺。用熔化的黄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染色后煮去蜡质,就呈现出白色图案。始于汉代,盛于唐代。

蜡染(batik),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四. 云南省 文山州 广南 腊猪脚

生猪脚经腌制后,滤干水分,用松毛或甘蔗渣烧火薰烤一两个月即可。一般在冬腊月加工,全年都可食用,味道鲜美,香味十足。

五. 云南省 文山州 西畴县 水晶肉

在物质生活日愈提高的当今,肥肉成了厌食、滞销品,特别是患有商血脂和脑、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更是谈肥肉而色变。但根据世界著名营养学家、生理学家研究认为,如人长期不食油脂,大脑的正常活动、健康成长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大脑正在成长发育的少年儿童,如不适量嗫入油脂,大脑就不能正常发育、健康成熟。那怎样让厌食肥肉的孩子乃至成人能喜欢而自觉食用适量的肥肉呢。

这里特介绍制作一种:“水晶肉”。一、将肥肉煮熟去皮、切成葡萄大小的肉丁,盛于器皿内。二、掺拌白糖、面粉、水糖以甜为限,面粉和水以能敷裹肥肉为宜。三、撤上适量芝麻拌匀掺拌玫瑰糖更佳。四、将油烧开,一丁丁放入锅内炸黄取出即可食用。特点:色金黄亮艳、味香甜润口,不腻不厌,就连最怕肥肉的孩子也很喜欢吃。果肉因外脆内润,相似水晶葡萄,故名“水晶肉”。

六. 云南省 文山州 马关县 花米饭

花米饭

马关壮族的“花米饭”,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花米饭的制法是:选上好的糯米淘净晒干,同时到山里采摘各种有利于身体的植物叶熬成红、黄、蓝、橙、黑等颜色,之后将洗净的糯米分别浸泡于各类植物染料中浸泡三四小时后晾干,待各种鲜艳的色彩已深深浸透米质,米的颜色已彻底改变,再将它拿到水边淘洗干净,然后放到甄子里蒸熟。花米饭色泽鲜艳诱人,装在碗里,犹如一朵初放的红玫瑰,馨香四溢,沁人心脾,吃时沾上白糖或红糖,味美可口。满甄子红、黄、蓝、橙、黑,鲜艳的色彩在浓浓蒸气中熠熠闪烁,纯粹的香味满屋飘溢。

七. 云南省 文山州 砚山县 牛肝菌

牛肝菌分白、黄、黑三种牛肝菌,食用方法相同,味道亦近似。牛肝菌菌体肥大,肉质细嫩,含蛋白质高,在西欧各国被推为著名的营养食品,是菌类中换汇率较高的畅销商品,自1923年起,我省的白牛肝菌开始出口西欧,极受欢迎,供不应求。现在白、黄、黑牛肝菌均组织出口。

牛肝菌生长于海拔900米至2200米之间的松栎混交林中,或砍伐不久的林缘地带,在石林途中一带和石林附近出产较多,生长期为每年五月底至十月中,雨后天晴时生长较多,易于采集。

在此期间,去石林游览的客人,一般可以吃到新鲜的牛肝菌,我省的牛肝菌,大部份是切片晾干,组织出口。

菌盖扁半球形,光滑、不粘、淡裸色,菌肉白色,有酱香味,可入药。生于柞、栎等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地上,单生或群生。大腿蘑营养丰富,味道香美,是极富美味的野生食用菌之一,可出口欧美、日本等国,深受外商欢迎。该菌菌体较大,肉肥厚,柄粗壮,食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一种世界性著名食用菌。

据分析,100 g干品中含蛋白质20.2 g,碳水化合物64.2 g,热量338千卡,灰分4.0 g,Ca23 mg,P500 mg,Fe50 mg,核黄素3.68 mg.该菌具有清热解烦、养血和中、追风散寒、舒筋和血、补虚提神等功效,是中成药“舒筋丸”的原料之一;又是妇科良药,可治妇女白带症及不孕症。

此外,其水提物对小白鼠肉瘤S-180的生长有阻抑作用,对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100%,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90%。同时还有抗流感病毒、防治感冒的作用。

牛肝菌类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统称,其中除少数品种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大部分品种均可食用。云南省牛肝菌类资源丰富,有不少优良的可食品种,主要有白、黄、黑牛肝菌。

白牛肝菌,又称美味牛肝菌,生长于海拔九百米至二千二百米之间的松栎混交林中,或砍伐不久的林缘地带,生长期为每年五月底至十月中,雨后天晴时生长较多,易于采收。白牛肝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云南省各族群众喜爱采集鲜菌烹调食用。西欧各国也有广泛食用白牛肝菌的习惯,除新鲜的作菜外,大部分切片干燥,加工成各种小包装,用来配制汤料或做成酱油浸膏,也有制成盐腌品食用。

八. 云南省 文山州 西畴县 花糯米饭

花糯米饭是文山壮族的一种传统食品,因花色鲜艳诱人,馨香四溢,沁人心脾,味美可口,一直盛行不衰,当地老百姓称彩色食品。其做法简单,多数是将糯米分别放入一些可食用的黄花草枫叶、红蓝草、紫香藤等植物的浆汁中浸泡,让它染上天然植物的颜色,盛入甑子里蒸出黑、红、黄、蓝、紫等不同花色的米饭,花米饭五彩斑澜、香气扑鼻、软甜可口。

九. 云南省 昭通 昭阳区 土三七

三七别名:土三七、旱三七、血山草、六月淋、蝎子草。

干燥全草,茎呈青绿色,易折断,中间空心,叶皱缩,上、下面均灰绿色,但大多已脱落。气无,味微涩。亦有带根者。以色绿、身干、无杂质者为佳。根茎较短,略呈块状。根数条,粗细不等,表面灰棕色,质硬,断面暗棕色或类灰白色。支根圆柱形或略带圆锥形。不易干燥,干后质较疏松,暗褐色,表面不平坦,呈剥裂状。茎圆柱形,长30~50cm,表面暗棕色或紫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皱缩,常脱落,互生或近对生,展平后呈倒披针形,灰绿色或棕褐色。聚伞花序顶生,花黄色。气微,味微涩。

三七为景天科、景天属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茎直立,不分枝,单生或数茎丛生。单叶互生,叶片质厚,倒披针形,长5~8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几无柄。聚伞花序呈伞房状,顶生;萼片,绿色,线状披针形,不等长,长3~5mm,顶端钝;花瓣,黄色,椭圆状披针形,长6~10mm;雄蕊,较花瓣短;心皮,卵状矩圆形,基部合生,腹面有囊状突起。蓇葖果,成熟时向外平展,呈星芒状排列。花期6~8月。果期7~9月。

十. 云南省 文山州 马关县 塘房桔

塘房桔是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南捞乡塘房村的。塘房桔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皮薄、肉嫩、香味独特、汁多化渣、酸甜可口、成熟期晚等特点。

塘房桔是马关县最具地方特色的柑桔品种,在马关县南捞乡塘房村民委员会的塘房村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皮薄、肉嫩、香味独特、汁多化渣、酸甜可口、成熟期晚等特点,在众多柑桔品种中,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赞誉,被称为"桔中之王"。

塘房桔在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以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为主,基本没有生产规模。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种植面积逐年有所扩大,但发展速度特别缓慢,到20世纪末的2000年,种植面积仅有639亩。"十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群众种植塘房桔的积极性猛增,仅2001年就新植塘房桔3200亩,当年挂果面积509亩,总产量88吨,总产值83.4万元,群众看到种植塘房桔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后,更坚定了种植塘房桔的决心和信心。据统计到2007年底,塘房桔的种植面积发展到8767亩,初步有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其中:挂果投产面积3166亩,总产量达到950吨,总产值达到344万元,当年桔农户均收入8600元,其中: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有12户,收入在1-5万元的有88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