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建阳溪源特产 南平建阳十大特产介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建阳溪源特产 南平建阳十大特产介绍更新时间:2023-11-21 00:21:00

一. 福建省 南平 建阳 纽荷尔脐橙

该品种11月份成熟,果皮橙红色,色泽鲜艳,果肉脆嫩,无核,风味浓甜,有香气,品质极佳。( 建阳)

二. 福建省 南平 建阳 小径竹

小径竹具有保养水源、固土护岸、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属笋竹两用竹种,竹笋脆嫩可口,营养丰富。是上等的天然保健食品。我市现有小径竹面积18630亩,竹种丰富,有绿竹、麻竹、红壳锦竹、花哺鸡竹、红哺鸡竹、白哺鸡竹、早竹、富竹和黄甜竹等20余个品种
( 建阳)

三. 福建省 南平 建阳 建阳漳墩锥栗

建阳漳墩锥栗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阳漳墩锥栗是福建南平建阳漳墩镇的。

锥栗,俗称榛子、毛榛、栗子、珍珠栗,为壳半科栗属。其芒刺苞内含坚果一个,果实底圆顶尖,形如锥,故名。建阳锥栗主要产地在建阳市漳墩镇、水吉镇一带,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主要品种有白露子、油榛、黄榛、乌壳长芒等。产区除漳墩、水吉外,还分布于回龙、小湖、书坊、徐市、莒口等地。优良品种以漳墩“苏源锥栗”和水吉“陈地锥栗”为代表。外形呈圆型,其外表油光发亮,除有“沙味”外,甘甜似蜜,口感极好,相对于板栗好保管不易生虫。“三苦堂”诗云:“少小登山拣果榛,单衣赤脚饮风尘,长芒刺我无暇顾,只为甜沙口润津。”好食者用“比蜜甜、不可言”来形容其甜味。

信息来源:建阳区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建阳区人民政府

四. 福建省 南平 建阳 建阳麻滋粿

麻滋粿,这一小吃在建阳的历史已无从追溯,至今,它仍以最原始的手工方式进行制作。先将蒸熟的糯米倒入石材器皿之中,并用大木锤捶打,在捶打的过程中需要一人在旁不断翻动器皿中的米饭,以保证捶打均匀。不停的捶打翻动,直至成粘稠状,据说,这需要经历千余下的敲打才能成功。之后,再用手捏出大小均匀的小团子,撒上白糖,芝麻,一道糯香的麻滋粿便可上桌了。甜香的麻滋粿惹人爱,每至婚嫁、寿宴等喜事酒席,麻滋粿总是建阳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餐前点。

信息来源:建阳区人民政府

五. 福建省 南平 建阳 建阳锅边糊

锅边糊的做法即是,将调制好的米浆均匀浇铁锅内边缘四周而成,待米浆煮熟、烘干,再将其铲成片状送入锅内沸水之中,并加以蛤蜊、香菇、虾皮、葱、黄花菜等配料,稍煮片刻即可。刚出锅的锅边糊白脆薄润,汤清不糊,食之细腻爽滑,清香可口。一锅香喷喷的锅边糊出锅,仅需三五分钟,但是,糊米浆的过程却是最考验掌勺者的。米浆不得摊的过厚或过薄,过厚,糊片难以吸收汤水的鲜味,过薄,则易碎造成汤底不清,锅边糊不成片,影响口感。锅边糊虽源起于福州,但早已融入建阳人民生活之中。无论是早餐还是夜宵,点一碗锅边,再搭配一块油饼,这便是极好的。

六. 福建省 南平 建阳 水吉荸荠

水吉荸荠——天竺马蹄蔬果珍

水吉荸荠,主要产区在建阳市水吉镇,其他乡镇也有少量种植。水吉荸荠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民国时期,产量已达数十吨,新中国50~60年代产量已达数百吨。“文革”期间,农业“以粮为纲”,水田以种水稻为主,荸荠种植被大量削减。直至80年代,农民又开始大量种植,1993年,水吉荸荠在建阳县内种植面积达60多公顷,产量达1100吨。至2000年,全市产量稳定在千吨左右。水吉荸荠品种一般有紫红、深红、紫黑等。味甜、清凉、爽口、去腻、通便是水吉荸荠一大特点,同时也是居民喜爱的当地水果之一。因荸荠种在水田中,又可生食,所以有人戏称其为“真水果”。荸荠洗净去皮即可食用,若放置凉干数天,待其外表有皱纹后食用更甜。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有人开发荸荠“易拉罐”产品出售,但没有形成规模。水吉荸荠于每年春节前成熟上市,节日期间,当地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购买,并作为礼品赠送他人。陈平先生有《荸荠赋》赞道:“天竺(古印度)马蹄(荸荠别名)蔬果珍,蛰泥出水洁无尘。定居华夏江南绿,傲雪戏霜沃野春。清热生津疗疹毒,祛邪消痘护元神。新年元日登堂品,送往迎来赠贵宾。”

信息来源:建阳区人民政府

七. 福建省 南平 建阳 建阳柠檬

柠檬

建阳市最有代表的之一尤力克柠檬为柠檬类良种,果实椭圆形。果顶部呈0状突起,皮淡黄色,有鲜气。果实成熟期在11月上旬。

八. 福建省 南平 建阳 建阳绿茶

建阳绿茶——特制贡品龙团春

建阳绿茶,为闽北建阳市传统名茶。唐代称建茶、建州茶、蒸青散茶,后改称烘青绿茶。此茶外形“片大极硬,须汤浸之,方可展”。南唐后主李煜派官吏到建州监制贡茶,创建“北苑龙焙”。宋朝时,建阳绿茶有片茶、散茶、贡茶等。宋徽宗年间,建阳人熊蕃著《宣和北苑贡绿茶》一书,将贡绿茶分为研膏、蜡面、京铤、石乳、的乳、白乳、龙团、胜雪等10多个品种。宋绍兴十年(1140)朱松在《谢民表茶》中提到的“建溪春”,就是当时优质绿茶的一种。元成宗大德年间(约1300),建阳蒸青绿茶有先春、探春、次春、旗枪、石乳等花色。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绿茶花色保持探春、先春、次春品种外,增加的品种有紫笋春等。其蒸青散茶占多数,团饼茶次之。这一时期建阳崇政里特制贡品有“龙团春茶”,也称蒸青绿茶,当地人俗称“特粗茶”,同属蒸青散茶类。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因时兴富有香气的绿茶,出现炒青绿茶。清以后至民国时期,绿茶一般为炒青或烘青两种。新中国大力发展“烘青绿茶”。1955年产量达30吨。1978年产量近100吨。1982~1983年,小湖、童游东泽烘青绿茶分别获得全省绿茶评比第二名。1988~1990年期间,建阳全县烘青绿茶产量达1000吨左右。90年代后,建阳绿茶产量下滑。至2000年,建阳绿茶生产将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根据林今团文稿整编)

信息来源:建阳区人民政府

九. 福建省 南平 建阳 古汉城酒

古汉城酒——芳香郁馥回味长

古汉城酒,其前身为闽越王命名的“城村佳酿”“建兰醇香”。(传说闽越王用此酒为宝剑利刃,因“剑”与“建”谐音,故名)。根据传说,此酒为武夷山城村越王城里久负盛名的古酒,为宫中制酒大师首创酿造,因其酒“芳香郁馥、清爽可口、醇味浓烈、回甜悠长”的独特品质,欣得闽越王及文武百官和当地百姓的交口称道。“古汉城”位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中国福建武夷山城村,宋代以前属建阳县辖区,与建阳相距仅35公里。这里青山绿水,稻花飘香,文化深厚,酒业发达。“古汉城”的“建兰醇香”与建阳“大潭城”的“九兰香酒”,其酿造技术异曲同工。尤其是古汉城遗址内至今还保留着一口“永不枯”的水井,其水质为超一类的洁净水,水质标准不仅符合《GB5749-85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而且是特别适合用于制作米酒。据考证,闽越王城当年就是用这口井水酿造出“城村佳酿”和“建兰醇香”的。古汉城酒,以古汉城命名,这一著名商标由“建阳古汉城酒业公司”注册。是在古汉城传统名酒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开发、再创造,它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采用“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建阳市所生产的“嘉禾稻米”(宋景定皇帝嘉许并命名的)为基本原料,采用老窑发酵,微机调味,精心配制而成。古汉城酒现已开发成有“古汉城”白酒及“考亭仙露”加饭酒等系列品牌,上市后得消费者高度评价。

信息来源:建阳区人民政府

十. 福建省 南平 建阳 建阳黑瓜子

建阳黑瓜子:早在明代即有大面积种植。主要品种有大板、中板和小板。以大板品质最好,肉肥厚香脆,列为一等瓜籽。富含十几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