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老八桂特产零食店 八桂狮寨土特产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老八桂特产零食店 八桂狮寨土特产店更新时间:2024-01-20 01:13:50

一. 重庆市 江北 重庆老鸭汤

重庆老鸭汤是集美食与养生为一体的,形式上采用单锅独烹的类似于重庆火锅食用方式的特色餐饮。
正宗特色:清汤型; 滋补食疗; 单锅熬炖制作; 整只牧鸭; 类似火锅食用方式; 以陈年泡酸萝卜为辅料。
衍生特色: 锅中锅清红汤型; 滋补食疗加麻辣菜品; 主菜先熟备餐方法; 成块非整只鸡、鸭、鹅、排骨、蹄花、羊肉等; 类似火锅食用方式; 以陈年泡酸萝卜、竹笋、山珍等为辅料。



推荐店铺:水井老鸭汤



店铺地址:江北区金源不夜城

二. 云南省 红河 泸西县 泸西老砍刀

老砍刀卖的是小锅单煮,当街的炉灶甚为庞大,红红的炭火把铜锅烧得呼啦啦作响,用的铜锅和碗也比一般店铺的更大一号。

老砍刀”是一家米线店老板娘的外号,意思是卖东西要价高,好比刀子快、宰得狠。20元一碗的米线,竟然还不少人争先恐后的去“挨宰”,仿佛去泸西不挨这一刀,就像没去过长城一样。

“老砍刀”米线铺有30多年的历史了,几经搬迁,如今在泸西县城东边一条比较清冷的街道上,据说还有个分店。已经9点多了,人群依然络绎不绝,许多人是开着车去吃早点的。

这时我们才知道店铺名称是“东明米线”,最初人们喊“老砍刀”的时候,老板娘总是冷着一张脸,满肚子的郁闷,而现在她已经把“老砍刀”注册为商标了,形式有点模仿“老干妈”。我们再提起“老砍刀”的时候,她也是笑眯眯的。

“老砍刀”40秒钟就煮一碗米线,用的主料和佐料比一般的米线铺更多些。

除了贵,“老砍刀”不设找补,顾客必须自备零钱。就像公交车上的投币系统一样,少了不行,多了不找。如果你只吃一碗米线而给了100元钱,店主也敢收下。你如果想拿零钱,就耐心地等到收摊吧。“老砍刀”还有两个不卖:鸡婆不卖,不三不四的人不卖。

由于名气太大,江湖上流传着“老砍刀”的许多传说。未经证实但比较有趣的还有:“老砍刀”从不讲先来后到,谁点的米线贵就先做谁的;“老砍刀”还实施明目张胆的价格歧视。对“吃国家饭的”工作人员一律贵出5元;据说“老砍刀”还有“看人下菜”的本事,官人有官人的价、乞丐有乞丐的价,还一看一个准。马中母赤兔拉风小狂人黎小桃还以老砍刀为原型写了篇小说。

牛气冲天、特立独行,却能在一个小县城里经营的红红火火,老砍刀的独特之处也许就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里潜伏着。

三. 浙江省 绍兴 上虞 “老外婆”水蜜桃

“老外婆”水蜜桃生长在生态条件极其优越的章镇盆地的丘陵地带。该地冬季低温,能满足休眠期桃树的温度要求,并能在生长季节到来之时,及时解除冬眠状态,避免了因休眠不足而引起的落花现象。在整个生长期间,温光相配,促进了光合同化率的提高,而夏季的强光和高温,恰恰符合桃果实积累营养物质的需要,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桃园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利于桃树根系发育生长,使地上枝叶和地下根系两部分得以平衡协调。此外,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土壤通透性强,梅雨季节无水渍致害之虑,多数桃园位于山脚,干旱季节不缺水分。桃汁多味美,芳香诱人,色泽艳丽,营养丰富。

信息来源:长塘镇人民政府

四. 河南省 驻马店市 上蔡县 邵店黄姜

邵店黄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上蔡县邵店乡盛产黄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年种植面积1万余亩.

邵店黄姜,原名为“疆”,喻为“疆御百邪”之说,主为御邪,入药之功效,后名为“姜”源于姜太公。商周时期,武王伐纣,《史记周本记》:武王逐率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帝纣闻武王来,发兵七十万距武王,谓之牧野之战,战争残酷,人畜尸体腐坏,滋生瘟疫,周兵病死无数。师尚(即姜太公)军师辅助武王姬发率部转战黄淮之间,军队驻扎在冈山(今河南上蔡境内卧龙岗)上休整,周边是沼泽地,当地百姓用冈山仙草熬汤献于太公以慰周兵,周兵喝仙草汤后,瘟病痊愈,精神大振,士气高昂。太公大喜,上奏武王,命军中凡煮肉汤食,皆放入仙草以驱瘟疫。谓此仙草为“疆”,意为用途广,功能多,疆御百邪。后人为纪念姜太公就把“疆”更名为“姜”,煮肉、熬汤、要放姜也流传沿用至今。冈山,最高处海拔近百米,《上蔡县志》载:芦冈,一名冈山,蜿蜒于蔡邑西偏,环绕起伏,亦一奇观也。北起长村,南抵汝南金铺镇,蜿蜒百里,广十余里,其主体在今邵店乡境内南北贯穿,二十余里。《续齐谐记》记载春秋后期桓景重阳登高,所登之山亦为此冈山,因此上蔡被谓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邵店至今仍有桓氏后裔。姜太公率部所驻冈山即是今邵店境内卧龙岗,所用仙草汤,即是黄姜汤。 邵店黄姜种植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带高徒周游列国,“于陈蔡”。陈,即今淮阳,蔡,即今上蔡。途径卧龙冈北鸿隙湖畔陈蔡之间陈蔡铺(今华陂镇南)一冈陵,遇到大雨,书被淋湿,天晴后在台上曝晒,即为“孔子曝书台”。孔子淋雨后感伤寒带弟子沿卧龙岗向南至蔡埠口(今邵店西)汝河边,这里汝河迂回,风景宜人,一时找不到过河渡口,使子路向田耕农民打听,便是“孔子问津处”,现在,此处仍有一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问津处”三个大字,石碑立在那里。蔡国弟子漆雕开见孔子病患不轻,就从卧龙岗下取当地黄姜熬汤,每日献于孔子,不几日,孔子痊愈,周身轻松,神清目明。于是就有了后来孔子在蔡国三年“讲学布道”,弹琴高歌和创作《大道歌》。从此孔子与蔡国黄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对姜情有独钟,在那个战乱年代终寿72岁,与重食生姜密切相关,《论语》载,子曰:不辙姜食。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对孔子食姜嗜好阐释: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辙。漆雕开为孔子熬汤所用生姜就是卧龙岗下邵店一带所产黄姜。 邵店黄姜源产古蔡国卧龙岗南段两坡上,即今河南省上蔡县邵店乡一带。这里气候属亚热带温湿适宜,4月中旬至于11月中旬,平均气温26.8度,地势一岗(卧龙岗)担两坡,最高海拔98.2米,排水性强,土层深厚,土质松软,呈黄棕,沙壤性,通气性强,PH值7.3,中性偏碱,适合生姜种植和储藏条件,也成就了邵店黄姜的优良品质。据元朝《王祯农书》记载“姜宜耕熟肥地,三月种之,以蚕沙或腐草灰粪覆盖,每垄阔三尺,便于浇水,待发芽后又揠去老姜上作矮棚蔽日,八月收取,九、十月宜作深窖,以糠秕合理暖处,免至冻损,以为来年之种。邵店黄姜味道纯正,色泽金黄,无丝耐煮,辛辣,味长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钾、镁和糖等营养物质,蛋白质1.5-2.0g/100g、钾2000-2500㎎/㎏、镁360-420㎎/㎏、粗纤维0.8-1.2%、总糖1.6-2.2%。 邵店黄姜以优良的品质著名,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效果,邵店黄姜性温散寒邪,有驱寒,暖胃,健脾,生发,消暑治泻,制中夏毒之功效,姜汁水洗澡可润肌美容,泡茶可健胃益寿。据《上蔡县·实业态· 农业》载:邵店一带之姜,为蔡邑驰名之产品,常南至汉口,北至平津。古为“天姜”,曾为历代皇家供品。《上蔡县志· 建制志》载:清康熙年间建城堡为邵店寨。邵店集自古商业鼎盛,为群众交易土产,黄姜,购置日杂之集散地。邵店集以黄姜为主要交易点,姜贩遍布各地。黄姜初加工在民国年间就已起步,上世纪80年代,姜片厂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加工后的“蔡州天姜”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该乡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姜生产,全乡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总产量达300万公斤。在种植上,积极引进外地优良品种,推广塑料大棚育苗和姜田不搭棚的先进生产技术,既提高了产量和产品质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建起了规模较大的生姜加工厂,产品有脱水姜片、姜丝、姜粉,成为俏销国内外优质保健食品。为邵店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上蔡古诗词选集》中曾这样描述:“百里卧龙岗,千顷姜山藏,蜿蜒迂回至,富庶邵店乡。”

地域范围

邵店黄姜的地域保护范围在邵店乡境内海拔98.5米的一岗(卧龙岗)担两坡上,南与汝南县搭界,东与上蔡县杨屯乡接壤,西、北与西平县为邻。包括邵店全乡,涉及籽粒村、棚楼村、卜庄村、小楼村、西岗村、邵店村、集北村、庙王村、高李村、刘岳村、前杨村、后杨村、十里铺村、丁楼村、石佛村、郭屯村、尹赵村、刘庄村、上岗村、苑寨村、蔡屯村共21个行政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北纬33°14′00”-33°22′00”东经114°23′00”-114°33′00”。开(开封)龚(龚家棚)路穿境而过,东西总长10㎞,南北总长9㎞,适宜种植面积5343公顷,年总常量90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其新鲜根茎,呈扁平不规则块状,形态奇特,并有枝状分支。块小,有丝,色泽金黄。适宜调味品及保健食品和深加工制品。 2、内在品质指标:据测定,邵店黄姜含蛋白质1.5-2.0g /100g、钾2000-2500㎎/㎏、镁360-420㎎/㎏、粗纤维0.8-1.2%、总糖1.6-2.2%。 3、安全要求:产地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

五. 吉林省 延边 敦化 马五店贝母

马五店村位于吉林省敦化市江源镇镇驻地西南13.6公里,总土地面积76.9公顷,林地8.99公顷,耕地43公顷,皆为旱田,总户数83户273口人,皆为汉族。主导产业:贝母、林下参、林蛙等,加工业以贝母加工为主。贝母是该村的独业也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立体种植,地上是“粮仓”,地下是“银行”。全村43公顷耕地都种上贝母,并在外地扩繁种植。是远近闻名的贝母专业村,现已辐射全镇16个村及周边贤儒、黑石、额穆、大山等乡镇。这个村接待外地参观者上万人次,是吉林省无公害贝母种植基地。

六. 北京市 密云 老北京炸酱面

老北京炸酱面

材料:袋装干黄酱(北京人只用六毕居的,买不到黄酱,用甜面酱)带皮五花肉半斤,葱姜粒适量,绿豆芽半斤,黄瓜一根,心里美萝卜一个,香菜一把。酱油,盐,白糖,料酒适量,面条一斤(最好是手擀面或是刀削面拉面也不错)。

准备:把干黄酱放入一个大碗里,加少许凉开水调匀,水不能加太多,太稀了不好看。把五花肉洗净切成指甲盖大小的丁。黄瓜和萝卜去皮切细丝,香菜切段,绿豆芽淖水。

做法:炒锅下油(油要多多放,至少三两油),油热后下葱姜末,爆出香味后下肉丁翻炒,同时加入料酒,少许盐,酱油,待肉丁炒熟时倒入调好的黄酱,不停翻炒(不然会巴锅糊底),同时加入料酒,盐,白糖(若是甜面酱就不放白糖),炒至酱鼓出大泡,颜色变深即成,盛入大碗中。大锅加水烧开,放入面条煮熟,事先准备好一个盛面的大碗,碗内放入温开水,煮熟的面捞入放了温开水的碗里,上桌。吃时把面条捞出沥水盛入碗中,加入一大勺酱,放入黄瓜丝,萝卜丝,香菜段,绿豆芽。爱吃酸辣味的可以加辣椒油和醋,然后象拌热干面一样搅拌均匀。

七. 四川省 宜宾 筠连县 筠连老腊肉

在过去,猪肉还是一种奢侈品,每年一到冬天,大概在过年前一段时间,筠连家家户户都要杀过年猪,留够过年要用的鲜肉后,其余的肉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各种作料,腌入坛中,7—15天后,用绳索串起来,滴干水,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者柴草等来点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就成了腊肉。另外一种方法是挂于灶头上,这样每日烧火做饭时对肉进行熏烤。用这两种方法做成了腊肉,时间一过一年,就成了老腊肉。

腊肉从鲜肉开始加工到制作到存放。要保持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放很久也不会坏,也是一门学问。在沐爱有的人家户用大坛子,下面垫石灰,上面放老腊肉,便于抽干肉中的水分,用这种方法储存的老腊肉,吃起来香味特别。在以前,筠连人私下以家里悬挂腊肉的多少,来衡量贫富。家头灶头上挂的老腊肉的多少,就说明这一家人家道殷实,自然是家好人户。要食用时将老腊肉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香醇,肥而不腻口,瘦而不塞牙。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在炒时可以加入葱叶、大头菜、豆豉等,另具风味。具有开胃、去寒、消失等功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腊肉已成为一种口味的需要,而不再是每年春节前需要储存肉的一种方式,在现在春节前,筠连城里出现了加工腊肉的专业户。近年来,筠连的鸿浩、新世纪、南方等公司,开始对筠连老腊肉进行专业加工生产,使筠连的老腊肉能扬名中华。

八. 云南省 临沧 沧源县 滇红老茶汤

滇红老茶汤

滇红制作系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先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干燥等工序制成成品茶;再加工制成滇红工夫茶,又经揉切制成滇红碎茶。上述各道工序,长期以来,均以手工操作。此工艺从1939年在凤庆与勐海县试制成功。

九. 北京市 西城区 老北京面茶

老北京面茶是北京市的特色小吃。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卖。有诗云:“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

面茶不是茶汤,是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状物,表面淋上芝麻酱,芝麻酱要提起来拉成丝状转着圈地浇在面茶上。味道另说,讲究的是喝它的方法。老北京讲究喝面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拢起,贴着碗边,转着圈喝,面茶很烫,其实用吸溜更加恰当。碗里的面茶和麻酱一起流到碗边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酱又是面茶,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种味道。这绝对是门艺术,非老北京人不可了。我去喝过那么多次,没一次见到有这么喝的,全都是人手一勺。看来这门艺术,快要绝迹了。

过去的面茶,一般是下午卖下午吃的:“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如今不用受时间的限制,想什么时候吃,都能热热乎乎地来上一碗,我觉得,反而是早晨更适合吃。

十. 山东省 威海 文登区 老刺参

文登是中国海参的主产区之一。目前,全球海洋中大约生存着l00多个海参品种,品质比较好的是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刺参,而文登的老刺参(当地人俗称),更是刺参中的珍品。多少年来,文登出产的老刺参一直深受国内外客商和消费者的欢迎。

海参是一种海洋棘皮类动物。刺参喜欢栖居于水流缓稳、水温中低、海藻丰富的沙质和岩礁海底。文登的海域内没有激烈汹涌的暗流,且有丰富的海藻,非常适宜海参的生存。

从20世纪后期开始,文登沿海的渔业公司和渔民,充分利用良好的海域资源,采取池塘造礁、潮间带围堰、浅海底播等方法,大力发展刺参养殖,其养殖面积、存养总量和年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在我国,海参自古就被列为海味“八珍”之一,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妇孺皆知。在文登酒店、宾馆里,红烧老刺参、老刺参汤等,是接待宾客最上等的菜肴。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