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江西九江有什么土特产品 江西九江土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江西九江有什么土特产品 江西九江土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3-08-22 14:49:45

一.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全丰蜜枣

全丰蜜枣

蜜枣是全丰有名的之一,全丰根据山地资源和气候特点,大面积栽种枣树,生产的红枣个大、整齐、鲜嫩,质地上乘。再从浙江等地引进蜜饯制作技术,进行加工制作,生产出来的蜜枣脆嫩酥软、酸甜可口,营养价值高,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产品销往全省各地及湖南湖北等地。

二.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禾杆扣碗肉

禾杆扣碗肉

修水武乡山口和漫江一带做的禾杆扣碗肉,现已成为一道名菜,搬进了县城的大宾馆,成为招待贵宾、接待游客的一道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佳肴。

做这道菜要求选本地带皮的五花猪肉和瘦肉。先把肉切成约1厘米厚,5厘米宽的块状,待油热置锅中加白糖、佐料炒至赤红色,起锅后,将肉装在碗内,要求选中等薄胎

兰花碗。先要在碗底铺一块切得较薄较大的瘦肉,再贴碗壁;依次铺一层瘦肉,然后一层一层的铺上五花肉,将一些不规则的放中间,一直铺到堆成堆,再用一个同样的碗扣上。外用干净禾杆(稻草)交*捆住,放入木增或蒸茏中蒸至烂熟即可。

出笼后,两只碗仍然扣着端上桌,食用时才揭开。先解开捆绑的稻草,然后将两碗倒扣后揭去原底碗(此曰顺碗),即是一碗堆得满满的禾杆扣碗肉。此肉颜色赤红,如红烧肉;香味扑鼻,带稻草香,观之勾起食欲,闻之垂涎欲滴,尝之甜而不腻。

据说宋英宗时,时任枢密使的魏国公韩琦遨游江右至宁(今修水、武宁境内),品尝了修水的禾杆扣碗肉后曾大加赞赏。归家后还常常与家人说起这禾杆扣碗肉的风味,并对儿孙们说:“宁地山环水绕,人民风俗犹为近古”,“宁邑是为子孙安乐窝,惜受国恩厚,不得迁焉,汝后人毋忘斯志”。后来,韩琦的后裔承其之遗志,分别于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和清康熙年间迁入修水,成为今日修水本地韩姓、客家韩姓始祖。

三. 江西省 九江 武宁县 石门猪脚

主料:石门土猪脚、白糖、酱油、盐、味精、桂皮、八角。

做法:猪脚放在炭火上烧制皮黄后取出洗净斩块后,入开水淖水洗净。锅上火下油将糖炒成糖色下猪脚炒制后加各种调料、水,大火烧开后放在木炭炉上炖2个小时后取出。

特点:肉香味浓,肥而不腻,烂而不失其形。

信息来源:武宁县委、县政府门户网站

四.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复源香菇

复源香菇:复源是个林区,一直未产天然香菇,其香菇拼短肉厚、个头中等、鲜甜可口、香味扑鼻。近年来引种菌种香菇,虽没有别的乡镇多,但单产比别的地方高,而且形色味道更好,年年供不应求。

五.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修水哨子

“修水哨子”是修水的地方小吃,“哨”字应该是“食”字偏旁, 那个“哨子”的“哨”(shao)字是方言,普通话中没有这个字的。

修水哨子是修水县一种历史悠久而富有特色的美味食品。凡到修 水的人无不想美餐一顿哨子,而好客的修水人常以哨子佳肴来礼待自己的客人。只要是亲口尝过哨子的人,又无不为其皮嫩、馅香、爽口而称赞不绝。

说起“修水哨子”的来历,修水群众中还留传着一段极为美好的佳话。相传夏禹时代,修水地区山洪瀑发,农田、村庄被毁,作物颗粒无收,农民靠上山采野菜野果为生。后大禹来到修水,组织群众治理好了水患。当地群众十分感谢大禹治水的功绩与恩德,可在那荒年灾月里又拿不出好东西来供献。大家想到治水期间,多少个日日夜夜,大禹和群众一起辛勤治水,连餐饱饭都没有吃过,很是过意不去。当时面对山高林密,有位老农提出,大家上山搞点野味来为大禹送行,略表心意。於是大家商量好后,就一边派人上山挖野山芋,一边派人打野兽。就这样把挖来的野山芋煮熟做成皮子,把野兽肉切作馅子,包成一种食品,外形上尖下圆,取名为哨子,上奉大禹。大禹和大家吃后觉得味道很不错,从此修水人会做也爱吃哨子,自古至今,代代相传,而且越做越好吃,成为修水食品一绝。

现在每当逢年过节,亲朋往来,重大喜庆,修水人都作兴哨子,以示庆贺和款待亲朋。不过时至今日修水人吃的已不再 是用野山芋和野兽肉做的哨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哨子的用料也越来越讲究,在制作上也大大作了改进。

现在常吃的修水哨子的一般做法是:首先剥去毛芋的外边毛皮,再将新鲜的家种毛芋(又称芋头)洗净入锅煮熟,,等其凉至20-25摄氏度左右,把其搅成糊状;再将新鲜的红薯粉(每斤毛芋配三两左右)拌入毛芋糊中,在搅拌时加入些香油(油的配量一般以每斤毛芋 3-5钱左右),拌成的料以软而不粘手为宜,拌好料后放置待用。拌完毛芋料再配制馅子。爱吃甜食者可用白糖、芝麻粉、桔饼、桂花等加一定的化猪油或香油调制。爱吃咸食者可用腊肉或火腿加入大蒜、虾仁等配料制成。等两项料馅备好后,就可做哨子了。包时先把毛芋料捏成小圆团,大致像普通包子的包法,把制成的馅子包在中间,外型包成上尖下圆,表面不得有裂缝。最后就是上笼蒸熟。蒸时先将锅内水烧沸,水量以覆盖蒸笼底层为宜,将装好的蒸笼放入锅内,用大火蒸15-20分钟左右即熟。蒸熟后的哨子又软又香,趁热装盘可食。

当然修水哨子仅是我们介绍的传统美食,欲知其味,还得到修水去亲口品尝为快。

六. 江西省 九江 湖口县 湖口糟鱼

据史学家考证,传统糟鱼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鄱阳湖口与长江交汇地区,故称"湖口糟鱼"。湖口糟鱼,自明朝万历年间,曾是湖口地方贡品被选送朝廷。产品选用亚洲第一大无污染的淡水湖--鄱阳湖所产鲜鱼为源料,经传统工艺糟醉而成。滋味醇和,咸鲜适口是旅游休闲,居家迎宾馈赠朋之佳品。

湖口糟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据湖口县志记载,从明朝万历年开始,湖口糟鱼就是选奉朝廷的贡品。

地处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的湖口县,盛产鄱阳湖淡水鱼,鱼类品种多达180余种,湖口糟鱼主要是以鄱阳湖产的青、草、鲤鱼等为主要原料,配上精制的糯米水酒,糯米酒糟、白糖、小磨麻油等辅料。采用刮鳞剖鱼、洗鱼盐腌、晾晒烘干、切块糟制等十多种传统手工技艺制做而成。湖口糟鱼分生熟甜辣,看鱼色深黄中略带褐红、闻气味芬芳溢醉气、尝味道清淡中带酥,甜中含鲜、热吃不腻,冷吃不腥,是居家迎宾、席宴美肴、馈赠亲朋、佐餐佳品。

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湖口糟鱼得以流传下来,至公元1886年,湖口县凰村乡潘长发为制作糟鱼第一代艺人,第二代潘友根、第三代戴金炎。

湖口糟鱼以鄱阳湖盛产的青、草、鲤鱼为主要原料,配以精酿的糯米酒糟、小磨麻油等辅料,采用剖、洗、切块鲜鱼,烘干糟腌等多种传统手工技艺精制而成,糟制鱼分生、熟两种,熟糟鱼开包即可食,而生糟鱼还必须蒸烹。腌制糟鱼呈黄褐色,气味芳香,口味分咸、辣、甜、酸等,热吃不腻,冷吃不腥。

据县文物管理所考古资料证实,在下钟山泛舟岩商周文化遗址中,发现捕鱼用的各种陶网坠、酒器和腌制糟鱼用的陶罐等。上轮县志记载,从万历间开始,湖口糟鱼是选奉朝廷的贡品。可见湖口糟鱼历史悠久、工艺上乘、别具风味。经科学分析测定,湖口糟鱼含高蛋白、低脂肪、糖、钙、铁、核黄素及氨基酸等营养成份,是居家迎宾、馈赠亲友、旅游野炊之佐餐佳品。

2008年6月,湖口糟鱼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金枪棍子鱼

金枪棍子鱼

修水山区的河流港汊中有一种棍子鱼,长五、六寸,背部微黄,少有鳞,全身是肉,只有背脊上一根主刺。这种鱼由于长期生长在无任何污染的山沟清水里,因此鱼肉格外鲜嫩,鱼汤格外鲜美,许多来修水的常客都喜欢点食这种鱼,并根据各人爱好,采用不同烹调方法,做出不同味道。

金枪棍子鱼做法有几种:

做法一:取十来条棍子鱼去鳞剖脏洗净凉干,取少许面粉加适量精盐调成糊状,将棍子鱼沾满面糊,置油锅中炸至金黄。食时加大蒜、生姜、辣椒等佐料过锅。这种做法色泽金黄、鱼肉鲜嫩、鱼骨酥脆,很适宜下酒。

做法二:将棍子鱼去鳞剖脏洗净后撒上一层精盐,两天后取出凉干,再用茶子壳等熏至金黄,食时置锅中加香油、食醋和大蒜、生姜、辣椒等炒后再加水微火焖10来分钟,这种做法另有一种烟熏的香味,闻之即吞口水。

做法三:将棍子鱼去鳞剖脏洗净后,置热油锅中煎至微黄,再采取清炖的方法。这种做法鱼汤特别鲜,尤其对病人恢复健康很有益。因此,许多人喜用棍子鱼炖豆腐、炖骨头汤。

传说这种背部黄色的棍子鱼是龙的化身,只有黄龙山溪水流过的地方才有。黄龙山是赣西北幕阜山之主峰,此山为湘鄂赣三省的天然屏障,有“一脚踏三省(湘鄂赣),一眼望两湖(鄱阳湖、洞庭湖),一山藏两教(佛教、道教),一水东西流(即分别流入修河和隽水、汨罗江,亦有‘一水流三江’之说)”之称,山上岩奇石怪,花珍草贵,古松虬屈,飞瀑如虹、云蒸霞蔚、景色壮观。山下有“黄龙三敕崇恩禅院”这千年古刹,史载:“山顶有龙湫,中有黄鱼二尾,能致风雨”。吴黄武八年(229)“黄龙在山上腾空驾雾升空而去”,黄龙山因此而得名。黄龙山是庐山西海之源头,黄龙山之水经七百里修河流入柘林湖,因此,这一带盛产这种黄色的棍子鱼,并逐渐被开发成旅游特色食品。

八.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修水宁红茶

修水宁红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地处赣西北边陲的修水县,旧属“义宁州”治,所产宁州工夫红茶,简称“宁红茶”,它是我国工夫红茶中的珍品之一。 “宁红茶”素以条索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红艳,香味持久而闻名中外。据旧方志及清代瑞延《纯浦随笔》等-载,宁红茶创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至光绪年间曾一度被列为贡品茶。二十世纪初是宁红茶盛产、销售全盛时期,国内外茶商、专家誉其为“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行业谣谚:“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 修水县作为“宁红茶”出口生产基地,1958年生产的“宁红茶”新品种,经中外专家鉴定,品质已达到国际高级茶标准。1980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令。198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荣誉证书。1984年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金杯奖和国家银质奖。( 九江)

地域范围

修水地处幕阜、九岭山脉之间,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修河自西向东经赣江汇入鄱阳湖。修水宁红茶地域保护范围包括白岭镇、全丰镇、黄龙乡、路口乡、古市镇、水源乡、大桥镇、上衫乡、余段乡、渣津镇、石坳乡、东港乡、马坳镇、杭口镇、西港镇、上杭乡、新湾乡、溪口镇、大椿乡、港口镇、布甲乡、竹坪乡、征村乡、山口镇、漫江乡、复原乡、庙岭乡、黄沙镇、黄港镇、何市镇、上奉镇、黄坳乡、太阳升镇、四都镇、宁州镇、程坊库区管委会等36个乡(镇、管委会);保护范围位于北纬28°47′~29°22′,东径113°57′~114°56′之间。保护面积1万公顷,年产量15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⑴ 外在感觉特征:外形紧结,苗锋修长,色泽乌润,汤色红亮,甜香高长,滋味甜醇,叶底浅红。 ⑵ 内在品质指标:水分3%-6%;总灰分5%-6%;粉末0.5%-3%;水浸出物36%-40%;多酚类化合物16.5%-25%;咖啡碱3%-4.5%;氨基酸5%-7%;茶黄素1%-1.5%;茶红素0.7%-2%;水溶性多糖类2.5%-3.5%。 ⑶ 质量安全要求 ① 产地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5020—2001)的规定要求。 ② 产品生产必须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 5018-2001及《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NY/T 5019-2001执行。 ③ 质量安全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 茶叶》(NY5244—2004)的规定。

九.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斋味豆猪肝

斋味豆猪肝

这是一道流传在修水县渣津、大桥及白岭一带的一道风味独特的下酒菜。现在县城许多餐馆都有这道菜,作为修水的地方传统佳肴招待来宾。

这道菜做法简单,选用石磨磨过的较粗糙的豆渣,滤去豆汁后置锅内炒熟,装入箱盒内压紧,待豆渣发霉收毛后,取出切片晒干,再用熏腊肉的方法进行熏制即成。这道菜炒食时须加大蒜、豆豉、白辣椒,并应加适量水焖熟,使豆渣干软化。白辣淑是用滚水汆熟后晒成半干的辣椒,口感十分脆爽,又因豆渣干色形如熏过的腊猪肝,吃起来亦别有风味,成为城市人下乡点食的一道名菜,并有“豆制猪肝”的美称。

“斋味豆猪肝”的名字据说是宋朝宰相张商英所取。宋时张商英曾为洪都转运使,见修水渣津兜率寺从悦禅师法席盛开,曾从兜率座下,一言有悟,得法于此,在兜率寺建有“问法亭”。宋绍圣四年(1097)江南大饥,朝廷遣张商英任洪州太守。此间,他多次来到兜率寺,吃过兜率寺的烟熏霉豆渣,觉得别有风味,并取名为“斋味豆猪肝”。后张商英施奉买田祝圣,重建修水黄龙寺佛殿、石桥、水亭等,并撰写“黄龙崇恩禅院记”,斋味豆猪肝这道菜不仅传遍仁乡、西乡,还传遍了全县。

十.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双井绿

双井绿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双井绿是江西九江修水的。

双井绿

修水县茶叶协会

11213800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