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慈溪市杭州湾特产 慈溪市土特产哪里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慈溪市杭州湾特产 慈溪市土特产哪里买更新时间:2023-08-07 14:24:19

一.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慈溪海盐

“起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精炼简洁的民谣,道出了这些看起来平常,其实关系到民生国计大事的日常生活用品的重要性。盐是其中之一。我国的盐业历史悠久,盐的产地辽阔,产量丰富。海盐是盐的主要来源。所谓海盐是通过煎煮或晒干海水而得。我国沿海地区产海盐,古文献中早有记载。慈溪是浙江省最重要的海盐生产区,其盐业生产历史已有1300余年。慈溪海盐产量长期位居全浙之冠,主要产地庵东素有“浙江盐都”之美誉

慈溪盐场位于杭州湾南岸,始于唐代,至宋代已具一定规模。宋庆历七年(1047),慈溪沿海人民修筑了第一条拦海大坝即大古塘,盐场移至大古塘以北。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慈溪自东至西已建有龙头、鸣鹤、石堰三盐场,其中石堰、鸣鹤两场的盐产量占钱塘江口南岸7个主要盐场产量的64%,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盐的质量方面,这两场所产的盐都是名列榜首。《宋史.食货志下四》中说:“石堰以东近海水咸,故虽用竹盘面盐色尤白。”以后,随着钱塘江口门的移动和杭州湾海岸的淤涨,许多盐场先后废止。13世纪后,三北半岛的北淤速度加快,石堰、鸣鹤两个盐场的实际作业区也不断向北推移,最后形成了庵东盐场

慈溪各盐场的制盐方法经历了煎熬、板晒、滩晒三个阶段。宋代至清咸丰年间全部采用刮土淋卤火力煎盐的制法。咸丰二年(1852),板晒制盐法兴起,煎盐渐减。盐板是晒盐的主要器具,以杉木制成,四周用木框围拢,以便贮卤,板面平滑,合缝之处嵌以油灰,以防止渗漏。1938年,庵东盐场的盐板数量高达67万块,原盐年产量10万吨以上,占浙江省原盐总产量的40%,确立了其全浙第一大盐场的地位

盐板晒盐虽然比原始的煮盐法前进了一大步,但盐业工厂的劳动强度仍很大。新中国成立后,制盐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1953年,庵东盐场的部分产区开始滩晒试验,建立了滩晒试验场两处。进入60年代后,滩晒制盐开始推广,盐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到1967年,庵东盐场夺得原盐高产丰收,年产盐23万吨,为历史最高年产量

庵东盐场出产的盐在历史上除供应浙江省所用以外,还供应江苏、上海、皖南、赣东等地,“浙江盐都”美名远扬,成为慈溪人民的骄傲

近年来,由于海水淡化等原因,庵东盐场的部分盐田开始废盐改农或挖塘养鱼,原盐产量逐年减少。最近,有关部门开始着手研究在新涨海涂地上开辟盐田以重振浙江盐都的雄风。( 慈溪)

二.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慈溪葡萄

慈溪葡萄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慈溪葡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浙江慈溪的新浦镇,,坐落世界闻名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沈海高速杭州湾开发区出口),这里种植葡萄,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尤于这个镇的六塘南村的黎阳牌巨峰 ,金皇后较为著名。曾获得全国性的葡萄比赛金奖。这里土质肥厚,系长江冲下来的肥土堆积围涂而成。农民又有多年的葡萄种植经验。一到夏季,别处夏日炎炎,骄阳如火,可这里浓阴如织。一到七八月,葡萄熟了,满村都飘荡起葡萄醇厚的馨香,绿如翡翠,紫是玛瑙,客人是络绎不绝。如今都提倡大棚栽植了,葡萄的污染更少,颗粒更大,醇香也更浓厚。新品种是层出不穷!面积发展成主要以新浦六塘南为中心的种植基地周遍有崇寿四灶浦及“万亩贩”种植基地每年一年一度的慈溪葡萄节都会在慈溪六塘南南村 国家林业局0网7月7日讯 据悉,“慈溪葡萄”商标于日前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为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继“慈溪杨梅”证明商标注册成功后,本市农业领域成功注册的又一个证明商标。据介绍,“慈溪葡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人是慈溪市葡萄协会,商标专用权期限自2010年2月21日至2020年2月20日。目前,慈溪市葡萄的种植面积已达3.3万亩,今年投产面积2.3万亩,年产量2.5万吨。而此次“慈溪葡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成功,在提高地方“名特优”产品竞争力、发展特色农副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将起重要的作用。

地域范围

慈溪市地处浙东杭州湾南岸,东、东南接镇海区、江北区,西、西南连余姚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2'~121°42',北纬30°02'~30°24',为沪、杭、甬三角地区结合部,市境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慈溪葡萄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是慈溪市新浦镇、观海卫镇、周巷镇、掌起镇、龙山镇、胜山镇、逍林镇、慈溪杭州湾新区、坎墩街道、崇寿镇等地所属各村。

三.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草帽

草编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民间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慈溪草编与嵊县竹编齐名,为我省重点出口工艺品,名扬中外。史书记载,慈溪草编的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清乾隆年间,编织草帽的工艺由外地传入今慈溪长河一带,从此,草编成为当地妇女的主要家庭副业。《余姚六仓志》记述:“草帽俗名凉帽,女工所制。曲塘、庙后桥、潮塘、长河市皆有凉帽行,以长河市出品为盛。”慈溪民间也曾有民谣流传:“姚北(今慈溪西部长河、庵东一带)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1922年前后,法国某洋行老板闻知慈溪长河一带妇女善编织,工艺精湛且手工工资低廉,感到有利可图,便将南洋一带所产的金丝草原料运到长河等地发放,组织编织成草帽,再销往欧美国家。以后,中外商客又相继在长河设立几十家大大小小的草帽行,草帽行雇佣的贩子频频活跃在当地,投放草料,收购凉帽。从此,以长河为中心,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金丝草帽的商业网,长河也因此而成为金丝草帽的加工生产中心,出现了“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织帽人”的兴旺景象,“草编之乡”也驰名于世
以金丝草为原料的金丝草帽,其制作的大致方法和过程是这样的:先编织成帽坯,然后剪去帽坯缘的余草,放入漂白粉溶液里浸泡,约15个小时后取出,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阳光下曝晒,干后用光滑如卵的石块磨擦,再用熨斗烫平整,修光边毛,这样,一顶漂亮的金丝帽就编织完成了。金丝草帽的基本式样有四种,即:金丝两根蕊帽、金丝对花一根蕊帽、金双丝帽、喇叭式帽(又称长头颈帽)。金丝草帽洁白细软,手感极好,加上编织精细,使草帽显得光亮秀丽,雍容华贵,尤其受到欧美国家女士的青睐
长河金丝草帽编织在20年代后期有过蓬勃发展的兴旺局面,当时有1万多妇女参加编织,其年产量高达120万顶。长河草编妇女心灵手巧,技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30年代初,长河草编妇女还用自己的双手编出了一所“草帽业小学”,至今仍被人们称颂。当时,草编妇女深感没有文化的痛苦,她们决心要让自己的子女读书识字。草编妇女将织凉帽赚来的钱汇集拢来,创立著名的“草帽业小学”,为慈溪的教育历史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1937年,抗战爆发,海运阻塞,原料中断,外销停滞,使处在辉煌时期的金丝草帽编织业几乎陷于灭绝的境地。新中国诞生后,在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慈溪草帽编织业获得了新生。1954年,长河建立了“慈溪草编工艺品厂”。从事草编工艺研究的技术人员积极钻研、创新,在草编工艺品的图样设计、工艺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收获。特别是编织技术,在原有的平板编织基础上作了较大的改革,吸收、借鉴了竹编的技法,编织成重叠式的交眼,使织成的草帽给人以双层的感觉。另外,又从一根蕊式发展到双根蕊、三根蕊、留空蕊、重叠蕊、辫编蕊式等。编织用的原料也由原来单一的金丝草逐渐发展到南特草、银丝草、咸草等10多种原料
慈溪草编,在金丝草帽的基础上,现已进一步发展到包括各种帽类、提篮、地毯、门帘、鞋子、玩具、礼品、包、垫等在内的数十个品种、1000多个式样,草编工艺品以其精致的工艺,新颖的图案而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慈溪草编工艺品大量出口,销往英、美、法、日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慈溪草编妇女用慈溪沿海的咸草编织而成的咸草凉帽已成为继金丝草帽后最受人欢迎的草帽制品,在广交会上倍受外商赞扬。“慈溪女子手艺高,巧手织出好草帽”,由7万名妇女组成的慈溪草编大军,正在创造更加壮丽的业迹,草编之乡将开放出更加灿烂的草编工艺之花。( 慈溪)

四.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藕丝糖

清代雍正年间,慈溪沈师桥居住着一位专事糕点生产的行家沈永丰。此人善经商,又做得一手好糕点,远近都有点名气。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年春节前夕,沈永丰推出了一种新型的糖食,风味独特,很快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以后,沈永丰又动脑筋对这种食品在制作工艺上作了不少改进,终于研究出合适的配方。沈永丰生产的这种糖食其外形为柱状,粗细约同于人的手指,长不过三寸。令人称奇的是,在这细细的糖杆上竟整齐地排列着几十个小孔,看起来就象是被截断的藕,所以,人们把这种食品称为藕丝糖
藕丝糖用净白糯米、优质麦芽、细粒白芝麻、细白糖,南京雪麻等上等原料配制而成。制作藕丝糖除了讲究用料外,更讲究在制作过程中的一丝不苟。譬如说所用的芝麻,就得脱去表壳。制作中,还强调掌握时令,严格限定必须在冬季气温不超过摄氏10度的天气开炉升火。再说炒料,极讲究火候,只能用山柴,绝不能以煤等代之。拉胚吹风是一门让人赞叹不已的绝技,最能体现藕丝糖制作的水平,也是关系到成品质量优劣的关键。拉胚吹风时,最主要是要掌握好往糖胚吹气的力度。技艺高超的老技师“唿”地一吹后,能使整条糖胚因充气而形成许多大小孔眼,正是这些孔眼保证了藕丝糖具有理想的脆性和酥度
三北藕丝糖松脆可口,留香齿间,回味无穷,老少皆宜。所以,自它诞生以来,始终盛名不衰,并成为慈溪传统的优质名牌食品。清朝末年,三北藕丝糖被人带入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厚爱,很快被列为“御食”,责成地方每年向朝廷进贡。从此,三北藕丝糖之名声遍播四方,遐迩皆知。据说,当时上海的不少糕食店争着挂出“三北茶食”之招牌来煊耀门面,招徕顾客
19世纪后期,三北藕丝糖被在海外的“三北帮”商人带到了日本、东南亚一带,也广受欢迎。吴锦堂还将它选作馈赠日本天皇的礼物,受到日本皇族的赞誉。如今,一些海外人士慕藕丝糖之名而来到藕丝糖的故乡,他们往往大量采办,作为礼物带给各自的亲朋好友。三北藕丝糖,美名扬四方!( 慈溪)

五.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海蜇

产品名称:海蜇

产品别名:海红、水母

产品产地:宁波

产品特性:鲜香脆嫩、营养丰富

产品简介:海蜇,原名海红,又名水母,系属腔肠动物,全身呈胶质透明而粘滑,大的直径约有1公尺,上部形如覆盖,下面之中央为口腔,口缘有腔腕4个,与胃相接,自由游浮于海面。共覆盖部位,经腌制后,俗称"海蜇皮",简称"皮子",缘瓣经腌制后,俗称"海蜇头",都是宁波海品。
多彩

海蜇制法为:捕上的海蜇,将头、皮分别倒入桶内,先用矾水漂浸,将红色及腥辣液漂净后,隔时取出,用矾拌盐,每张皮子中间放盐一把,一叠数张放入桶内,以盐满为止。一个月后取出,再如法重盐一次,如此三次,俗称三矾。海蜇经过三矾,虽经五年十年,亦可久藏不坏,而且越陈越老,越老越脆,越食之有味。腌海蜇头较腌皮子简易,一层用矾,一层用盐,用脚踏实即可。

海蜇最忌荤腥。腌制过程中或已制成的海蜇,一沾荤腥,即霉烂变质,无法食用。 海蜇食法很简单,不论海蜇皮或海蜇头,必须先行动切碎成细条,洗净后用清水漂淡,用酱油,加几滴芝蘑油蘸着吃,鲜香脆嫩,滋味甚美,是酒席上受欢迎的冷盆菜。

产品历史:海蜇初发于梅季时节。即每年五月间,体小而红色,俗称梅蜇,但数量不多。海蜇旺汛,约在夏末秋初。宁波慈溪一带,地处钱塘江,杭州湾南岸,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海蜇大量繁殖又快速成长,最多时年产500吨。民间有"三北雨汪汪,海蜇以砻糠"之民谚。

六. 辽宁省 本溪市 明山区 弥猴桃

弥猴桃

弥猴桃盛产于本溪市山区,甜软甘美,是世界上一种新型水果,内含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更高,比一般水果高20到30倍,每百克鲜果含维生素C达到165.9毫克,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矿物质,葡萄糖,柠檬酸具有防止高血压,肝炎等药用价值。

七. 浙江省 杭州 下城区 杭州东坡肉

东坡肉是用新鲜猪五花条肉为主料制作而成,为脍炙人口的杭州传统名菜,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青睐的佳肴。

典故一:

相传北宋时的文学家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时,曾为民排忧解难,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尤其是他曾发动20万大军疏浚西湖,将挖掘出来的湖中泥土筑成沟通南北的长堤——苏堤,从而大大改善了交通。更重要的是使西湖增加了蓄水量,消除了水灾,并利用湖中水灌溉良田,使杭州地区年年获得丰收,这一带的老百姓十分感激苏东坡,人们私下相议,用什么来报答自己的恩人呢?后来有人打听到,太守喜欢吃猪肉,他还写了一首关于猪肉的诗呢!于是人们为了报答苏东坡的功绩,每逢农历过年时,各地老百姓都要抬着猪肉给他拜年。这样一来,苏东坡每年都要收到许多猪肉。面对如此多的猪肉怎么办呢?他叫人将所有的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按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家发送一份,当地老百姓感激不尽,便将这种肉称为“东坡肉”。有位有眼识的饭店老板,一眼看到了商机,便挂出“东坡肉”的牌子专卖红烧肉,生意顿时十分兴旺。后来“东坡肉”成了杭州的名菜。

典故二:

又有一说,苏东坡被贬官后,回到了杭州,整日在家闲着无事,常亲自烹制各种菜肴。有一次,家中来了客人,他烧了一锅肉招待客人。他将肉下锅后,便与客人下起棋来,棋下了几个小时,才想起锅中有肉,他以为肉又烧焦了,不料,肉不仅没烧焦,而且香气扑鼻,色泽红润。他尝了尝,味道美极了,连忙端上桌,客人赞美不尽。苏东坡还写了首有趣的炖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东坡的“炖肉歌”在湖北地区广为传颂,不少人慕名向苏东坡求教,有的是来向他学文章,有不少人是来向他求教如何做东坡肉的。人们用他在炖肉歌中所说的方法烹制肉菜肥而不腻,味美可口,并将这种红烧肉称之为“东坡肉”。除了杭州外,湖北黄州、四川、江西和云南以及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可品尝到东坡肉,制作方法各有千秋,其色香味各有所长。

东坡肉

制作原料:

带皮五花肉750克,笋片150克,荷叶夹10只,盐1克,料酒20克,冰糖20克,葱70克,姜片30克,酱油40克,胡椒粉2克,味精2克,鲜菠菜3棵。

制作方法:

将带皮五花肉切成方块,每块肉上剞十字刀纹。将肉块放入清水中煮至五成熟时捞出。

将锅底放一层姜片,将肉块摆上沙锅内(皮朝上)。肉上面放笋片,加料酒、酱油、冰糖、清水,先用旺火煮沸,再用小火久焖2小时,至肉酥烂味透时加入味精起锅装盘,肉皮朝上。将炒熟的菠菜放入肉盘的两端,两边摆上蒸熟的荷叶夹,撒上葱花、胡椒粉即成。

特点:

其形方正,肥瘦相间,其色红亮剔透,肥润油亮。其味香酥,软烂可口,荤香扑鼻。吃起来糯而不腻,咸甜适中,风味独特,为可饭可酒之佳品。对大多数少荤多素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八. 江西省 鹰潭 贵溪市 上清豆腐

鹰潭上清豆腐历史悠久,为上清古镇的一大特色菜肴。这里的豆腐行销四方,在龙虎山中可称一绝。无论是豆腐还是豆腐干,都独具风味。不光营养丰富,还具有多种医疗效用。

制作豆腐在上清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镇上仍是作坊林立。这里的豆腐因水质好,加上传统的手工工艺十分地道,过滤精细,含水适度,具有白、嫩、香、滑的特点,无论是煎、炸、煮、炖、焖、凉拦,都清香鲜美,柔滑润喉,如果佐以黄鱼角、鲜猪肉、香菇、豆豉、香葱或辣椒,都是各有特色,风味十足。而做成油豆腐、霉豆腐、豆腐干、豆腐皮等,也是十分爱欢迎的菜肴和小吃。

民间传说

“黄袍拜君王”好吃,关键是上清豆腐细嫩香滑、沁人心脾。据说在上清镇建镇前的西晋永嘉年间,当地有上清古镇

一户农家,小两口勤俭持家且感情甚笃。丈夫早晨下地前,妻子常将黄豆腐磨成豆浆放些盐给丈夫充饥。有一次妻子要回娘家,就多磨了一些,将剩余的装入一个坛子里盖上以备丈夫第二天吃。可丈夫第二天下地时却忘了吃。妻子回家时,见坛了里的豆浆结成了块,硬要丈夫尝尝。丈夫为说:“你这不是在逗我吗?”没办法只好用勺子舀出一块尝尝,觉得味道很好,接着一口气吃完了,赞叹道:“太好吃了!”妻子打趣地说,“不是我逗你,你有这口福吗?”丈夫一高兴说:“那就管这结冻的‘豆浆’叫‘逗夫’吧!”后来夫妻俩便天天做起了“逗夫”当菜吃。妻子把“逗夫”的做法传授给邻里,经过不断改进,便有了今天的上清豆腐。

九. 江西省 鹰潭 贵溪市 黄袍拜君王

黄袍拜君王:用沪溪河中的黄鱼角烧上清豆腐,就叫“黄袍拜君王”。它的做法是先将黄鱼角用油略煎,加入米酒酿、生姜片、葱、整个红椒、盐等,倒入高汤,用旺火将鱼烧透,然后放入上清豆腐,微火炖十几分钟,撒上胡椒粉,大家尝尝,味道好极了。这道菜的菜名还有一个故事呢。据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来到上清镇,五十六代天师张遇隆发现紫微星南移,便知皇上驾到。天师先在家设好盛宴,再请这位“生客”来家一叙。席间,上了一道黄鱼角焖豆腐,乾隆觉得味道特别鲜美,便借问菜名,天师一语双关道:“这叫黄袍御史拜君王。”乾隆心里暗暗吃惊:“天师果真厉害!”口中却连声称赞味道好。这道菜也因此成为当地的名菜。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