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油茶陕西特产怎么做 油茶陕西特产独立包装咋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油茶陕西特产怎么做 油茶陕西特产独立包装咋吃更新时间:2023-08-15 21:28:32

一. 云南省 丽江 玉龙县 丽江酥油茶

丽江酥油茶

丽江酥油茶味道浓郁,初次品尝最好要甜味的,通常只有藏民才喝的惯咸的酥油茶。去玉龙雪山之前喝半壶,能保持体力,由于属热性易上火切忌多饮。

二. 湖南省 怀化 靖州 苗侗热油茶

油茶是苗家侗家的传统食品,也是饭前饮用的好饮料。能消暑解热、祛湿去寒、止渴解饥、驱瘴除厉、生津健胃。每逢宾客临门必煮浓茶,冲泡油炸糯米丸子、黄豆、花生、玉米,又以葱花、辣椒等招待宾客。侗族嗜好油茶尤甚,多以油茶为早餐。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三. 广西 柳州 融水苗族自治县 融水苗族油茶

广西柳州融水一带盛行打油茶,作为民间休闲小吃之一,主要流行于当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其与油和茶有关故称之为油茶,并且因其味道爽口,深得当地人民的喜爱。有的地方一天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来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来先喝油茶再吃午饭,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饭。客人进家不送开水不备茶,而是煮油茶招待。

原料及制作方法

它的主要原料有:茶叶、荫米、糍粑丁(用糯米锤打制作而成)、油果(主要是用面粉炸制而成)、花生、葱花、盐和糖。

其制作方法特别讲究:在油茶锅内放进油,待油热放入少许米炒黄,再加入大茶叶合炒后加水煮沸,片刻,滤去茶叶,舀进小碗里再加上各种配料即可食用。可根据个人口味适当加入盐或糖调味。泡油茶的配料因油茶的档次不同而有多寡高下之分。一般油茶有炸米花,花生或黄豆。档次较高的还有猪肝,猪小肠、汤圆,糍粑等。

苗族油茶甜香可口,喝后留下一股甘甜之味。茶水可解腻,助消化,亦有提神醒目的作用。喝油茶水(指不加汤圆、糍粑等食物的空茶水)一般不用筷子或只用一只筷子。油茶亦要吃上三小碗才算领了主人的情。瑶、侗民族也都有打油茶之俗,至今依然盛行。

四. 湖北省 恩施州 来凤县 来凤油茶汤

来凤油茶汤

来凤境内的土家人素有喝油茶汤的习俗,平常一日三餐,几乎餐餐不离油茶汤;来人来客、红白喜事,主人也是先烧油茶汤迎客。油茶汤是来凤土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和饮品,被誉为中国四大茶饮之一,具有鲜明的民俗风味特征,正如来凤土家山歌唱的:一天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肉都不香。

五. 福建省 三明 尤溪 尤溪油茶

尤溪油茶是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的。尤溪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

尤溪是我省油茶第一大县,共有油茶林23.5万亩,2009年被评为“中国油茶之乡”。2008年起,尤溪县全力实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扶持良种培育、农户新植、低产改造等,并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和培育油茶深加工企业,加快了全县油茶产业化步伐,2011年全县油茶产值2.5亿元。目前,已发展益康、雍富等8个油茶专业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当地的油茶农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对加工后的茶籽油实行统一销售、统一分红,提高了效益。

六. 云南省 迪庆 香格里拉市 香格里拉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制作时简单方便:先用土茶倒入茶筒,加入酥油、盐和精制和香料,用搅捧上下反复搅打成水乳交融状,即可斟用。饮之,色香味美,回味无穷。在藏族的饮食结构中饮用酥油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藏族家庭里一天至少要饮三次茶,有的甚至多达十几次。酥油茶既能产生很大的热量,喝后可御寒,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许多没有喝过酥油茶的人,第一次品尝会觉得异味难当,而咬咬牙喝过几次之后,便会真切地品味其流香满口,余味修长的妙处。

七. 湖南省 永州市 东安县 东安油茶

东安油茶是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的。东安县丘陵区土壤以红壤为主,十分适合油茶的生长,以“寒露子”品种的油茶林为主。

油茶栽培在东安已达2000多年,东安县油茶林面积达26万余亩,分布在全县十八个乡镇场,其中横塘、石期市、井头圩、端桥铺、鹿马桥、芦洪市六镇的油茶林面积均在1.5万亩以上。

八. 江西省 宜春 宜丰县 石市油茶

油茶,别名茶子树、茶油树、白花茶;油茶属茶科,常绿小乔木。因其种子可榨油(茶油)供食用,故名。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食用油;也可作为润滑油、防锈油用于工业。茶饼既是农药,又是肥料,可提高农田蓄水能力和防治稻田害虫。果皮是提制栲胶的原料。石市现有油茶林面积近4万亩,年产油茶640多万斤。

九. 四川省 绵阳 安州区 安州油茶

安州油茶是川西北地区特有的汉族名小吃,属于川菜系,常被人们作为早餐之首选。传统的制作方法需要将大米先磨米粉,普通的大米就可以,然后用水调开,放开水里煮成稀稠合适的米浆,将米浆制成米糊糊,加上馓子、酥黄豆或花生、大头菜碎,再加上盐、花椒面、辣椒油、味精、葱花等,和匀而食,麻辣香香的非常好吃。

十. 广西 柳州 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侗族油茶

三江县是广西柳州市最北面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的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习俗,特别以侗族、苗族为甚,如草苗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来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来先喝油茶再吃午饭,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饭。那么老百姓这种打油茶的习俗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得从中国史上的两次禁茶事件说起:

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是,在中国史上的金国却有两次禁茶事件,据顾炎武《日知录》所引据《金史》说,一次在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一次是金宣宗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第一次因尚书省奏,“茶,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比岁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商旅多以丝绢易茶,岁费不下百万,是以有用之物易无用之物也”。原来是因为金地在北方,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其国内不产茶叶,进口茶叶所费甚大,所以要禁;但章宗下令禁茶,只禁民间,“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许食茶,仍不得卖及馈献,不应食者以(斤)两定罪赏。”。第二次省臣奏言虽仍称之为“非余食之急”,但说得比较明白,云:“茶本出于宋,……而边民又窥利越境私易”,这无异是以“有用之资”资宋。原来不是因为茶叶“无用”,而是因为资财“有用”,要保护国力,在宋金对峙、时战时和的状况下它尤感必要。这时,“许食”的级别也提高了,不再以七品为起点,而是须“五品以上官”;禁令也严了:“余人并禁之,犯者徒(刑)五年,告者赏宝钱一万贯”。为什么“无用之物”的茶,到了七品、五品以上官吏宅第就“许食”,就不再是“无用之物”了?可见“无用”云云只是托辞,我们姑且不去管他,但是农民“食茶”已成习惯岂能说禁就禁得了的?这样老百姓也只好想出其他的招法了。你官府不是禁茶吗?难道你还禁汤禁菜不成?于是就改变了“食茶”的方法,他们先放少许米在锅中用油炒焦,再投入茶叶稍炒一下,最后放水渚成茶汤,食时佐以各种菜肴或干脆用以泡饭而食。这样就巧妙地把“食茶”变为食菜食汤了,官府自是奈何不得。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统治纷纷南迁。随着金、元的大举南侵,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继续南迁,特别是元朝时期,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到了明初,朱元璋驱赶少数民族,他们逐渐迁徒至湖南和与湖南交界的广西。(如今有些人还能在湖南通道县自己的宗族族谱上寻祖追宗。)而他们的“食茶”方法也逐渐演变成一种饮食方法与饮食文化传承下来。现在生活在三江县八江乡布代村的草苗可作佐证,从他们的服饰和他们饮茶文化上看,他们很可能是蒙古族的后裔。他们说侗话唱汉歌着蒙服,特别是女人着长衣服,扎腰带,很像蒙古的服装,女人和男人扎的头巾,都和现在的蒙古人类似。只不过现在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蜡染布来制作服装罢了。他们的鼓楼顶,不像侗族用的是葫芦,而是奔马(马是游牧民族的图腾)。还有一些习俗更能体现草苗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渊源,就是在打油茶时,碗里都放一种或竹、或木质刀状的 “签”,这是由蒙古族的餐刀演化而来的。用他们自已的话说是“由于祖先为游牧民族,有着喝茶割肉的习惯” 故沿习至今。

众所周知,中国茶道经历了煮、煎、点、泡四种饮茶技艺的演变历程。“寒夜客来茶当洒”,正如我们汉人接待来客必须奉茶一样,由于上述少数民族饮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当客人进侗家、苗家时,他们不递开水不备茶,而是打油茶来招待客人,这与汉人的奉茶礼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油茶:侗族历来有“打油茶”的习惯,凡到三江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自然“染上此好”,故侗家喜种植茶叶树,代代相传,喝油茶是侗寨民众的早餐主要饮食方式。

茶叶:三江盛产仙人山茶,品质很好。江、浙一带的茶叶商户经常坐地三江等待收购上等茶叶。优质茶叶产自八江、独峒、同乐。农民靠产茶致富,积极性高涨,“十五”期间茶叶生产将成支柱产业。

油果:用大糯制,用三江植物油茶油炸出的油果脆香。

油茶的制作方法

三江油茶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原料:茶叶(专用的油茶茶叶),油果,荫米,花生米

先把荫米用油炸成米花(最好用茶油),油炸花生米。然后就是煮茶水了。在锅里放少许茶油,烧热,放茶叶翻炒,烧半焦,放水煮沸,滤去茶叶,加上荫米,花生米,油果,葱花。喜欢吃咸的就加盐,甜的就加糖。这是最简单的。想要丰富点的就买点猪肝粉肠,烫点青菜。

打油茶源于侗族,柳州的苗、瑶和部份壮族也都有用油茶待客的习俗。三江的油茶是很有名的,制作有简易,也有精工,吃油茶历史久矣。侗家人喜欢吃油茶,每天除了三餐正餐之外,还要打一到三次油茶。解放前,一天分三次出工,早上,人们空腹去作两个来小时的工,回来先吃一碗油茶,休息一会,再吃早餐。早饭后,再出工三个来小时,午饭前也先吃一碗油茶,午饭后上鼓楼去闲聊,八、九点才吃晚餐。这种一日三次油茶,都是比较简便的、低档的。在油锅里放下老茶叶,烧半焦,冲水,煮熟呈黄色后,放盐便成油茶,放一小团饭或玉米或豆子之类在碗里,泡进茶水,就可食用了。

比较高档的油茶,制作就比较复杂了。先把阴米用热油炸成米花,然后油炸花生或黄豆,再炒猪肝、粉肠或瘦肉、香肠,再煮汤园或烫糍粑片,最后煮油茶。有的还加些生米、姜泥、蒜子,待茶煮沸,滤去茶叶,加上盐、葱花、茼蒿或菠菜等佐料,即成香喷可口的油茶了。过年时招待客人的油茶特别讲究,通常客人要吃四道油茶,这四道油茶又称:一空、二园、三方、四甜。一空,指第一道油茶有米花、油果、花生米和猪肝、瘦肉、粉肠;二园指的是第二道油茶在"一空"的基础上添加了水园;三方,是在"一空"的基础增加了切成方粒的侗粑;四甜,让客人喝糖水润喉、清嘴。过年时,不论到哪一家,一定要吃完这四道油茶,用本地人的说法是"油茶一吃吃到底,不吃到底不讲礼"。

吃油茶也有一套程式;第一回吃小半碗的油茶,只放些米花和花生;第二碗多加些佐料,还有五六碟酸菜、酸鱼、酸肉和牛肉巴之类供食用者送茶;第三、四碗主要是汤园或糍粑片,如来不及作汤园、糍粑,则用糯饭代替。第五碗多为甜品。这种高档正宗的油茶,一般都要吃够五小碗,主人才高兴,不然,主人以为自己打的油茶不好吃,客人才不领情。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