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武汉特产一绝 武汉最正宗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武汉特产一绝 武汉最正宗的特产更新时间:2023-08-06 06:21:09

一. 湖北省 武汉 黄陂区 黄陂豆丝

豆丝是黄陂的三大传统小吃之一,用大米、绿豆等打浆摊成饼,然后切 丝晾干。按传统惯例,豆丝是黄陂人必不可少的年货,每年腊月,家家 户户做豆丝,飘出浓浓的年味。黄陂豆丝用纯天然野生葛根粉、精米、 黄豆、优质面粉、植物油等以传统手工工艺并结合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精 制而成。野生葛根粉营养价值高,含有大量淀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及钙 铁锌硒等矿物质,是国家卫生部认定的药食二用植物也是一种传统中药 材。黄陂豆丝它营养丰富、口味纯正、口感细腻有劲道,由主料大米黄 豆配上绿豆、葛粉、山药、荞麦、芦笋等营养保健材料,采用纯手工操 作,没有任何污染源,实属天然绿色食品。

豆丝食用方法

煮食冷水下锅:将豆丝放入水中,小火慢煮熟透即可加调料食用。煮食开水下锅:先将水烧开,再放入豆丝,中火煮熟即可加调料食用。炒豆丝:用凉水浸泡30分钟,滤干水份,用植物(动物)油中火炒,散 状柔和爽口。蒸豆丝:直接将干豆丝放入蒸锅中蒸6--9分钟,取出后蘸佐料吃,甜、 辣、咸均可。 下火锅:先用温开水浸泡10分钟,滤干水份等火锅汤料滚开再把豆丝加 入,煮开即食。 炸豆丝:植物油炸,香脆可口。当然,我们并不是提倡此种吃法,炸制 过程会产生少量有害物质。 特别提示: 煮豆丝的时间要比煮面条稍稍长些,因为豆丝没有面条那么容易熟。食 用前按您的口味加入喜爱的辅料和调味品,最好加入青菜或是腊肉咸肉 ,加入蕃茄或是金针菇等味道更佳,也可与糍粑一起煮更有一番风味,还 可作配料与其它菜肴一起炒,也是不错的下酒菜。

二. 湖北省 武汉 汉阳区 武汉小吃

武汉小吃

三. 湖北省 武汉 汉南区 建新鲜食玉米

近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邓南街建新村已发展成以鲜食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的专业村。建全村耕地面积2196亩,全部种植鲜食玉米,村里现有2个玉米农业合作社,全村336户农户均都从事玉米生产,玉米销售市场遍布全国十多个省市。此外,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开展保健玉米、观赏玉米、加工玉米等不同风味品种的研发,形成了甜、糯、彩丰富多彩的系列化产品。建新村已成为汉南“中国甜玉米之乡”的种植核心区。建新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该村的甜玉米均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并多次获得武汉国际食品博览会、中百超市最畅销农产品等奖项,已进入武汉各大超市及农贸批发大市场,同时远销湖南、上海、北京、广东、甘肃、沈阳,以及韩国、香港等,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四. 湖北省 武汉 蔡甸区 蔡甸沉湖

蔡甸沉湖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蔡甸沉湖”鳙鱼近日被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填补了武汉市蔡甸区无水产品地理标志商标的空白。

“蔡甸沉湖”鳙鱼主要产自蔡甸消泗、沉湖湖区水域,有水域面积约10万亩。该区域水质肥沃,饵料生物十分丰富,产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使所产鳙鱼体型健美、鳞片紧密、体表光滑,无异味,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其口感远远优于其它产区产品。

“蔡甸沉湖”鳙鱼作为蔡甸区知名水产品,一直受到消费者普遍欢迎,在市场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由于品牌宣传不到位和销售机制不健,存在“蔡甸沉湖”鳙鱼贱卖现象,制约了鳙鱼产业的发展。为了保护原产地名称,提高产品质量,蔡甸区水产服务中心启动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于2011年开始,积极组织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终获成功。“蔡甸沉湖”地理证明商标核定使用商品为第31类即鳙鱼(活的)。

蔡甸沉湖

武汉市蔡甸区水产服务中心

10297667

鳙鱼(活的)

五. 湖北省 武汉 青山区 武汉欢喜坨

欢喜坨在武汉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后外脆内软,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

武汉传统小吃“欢喜坨”,现在在三镇不少大中型酒店同样有售,不同的是,它有个更雅的名字“1元”。为啥改名?因为两年前,它就是以这个名称入选“中国名点”。

不过,除了饮食圈内人士,两年来,武汉市民并不知道欢喜坨走了“上层路线”。

欢喜坨又称欢喜团、麻汤圆、麻鸡蛋,为湖北荆州江陵等地的传统风味小吃。为何叫欢喜团呢?据传,清末荆州城内有陶姓一家,在战乱中走散,历尽苦难,终于又合家团聚了。陶姓老人庆幸一家人没有丧生战乱,找出所存的糯米,经淘洗、磨浆、沥干后,掺入适量面粉和红糖,搓为小团,再蘸满芝麻,炸制成熟。没想到,成品十分甜美,一家人吃得十分快乐。为了纪念团圆,就此称之为“欢喜团”。陶家也以善制“欢喜团”而出了名。

虽然众多老武汉对欢喜坨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但随着人们饮食口味上对油重、量大食品的冷落,欢喜坨正在退出武汉“主流早点”行列。

欢喜坨

改良后的欢喜坨,面粉和芝麻的选料更讲究,“个头”增加了一倍,且由实心变成了空心,看着大气,吃着精致,且酥糯爽口。

2004年,武汉明星花园酒店就是以这种“1元”申报“中国名点”,获得成功。

记者了解到,如今,1元在江城大、中型酒店还很是得宠,其价格由过去早点摊上的每个5角,变成了每份(12个)14元左右。

精于面点制作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中国烹饪大师”方元法说,欢喜坨“老树发新枝”说明,只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文化积淀深厚的武汉小吃仍有自己的市场空间。比如,近日,在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上,武汉四季美的西红柿汤包、开洋烧麦也被中国饭店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它们的经历,与欢喜坨一样。

这种食物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在重庆地区被俗称为“麻圆”

六. 湖北省 武汉 江岸区 喜欢坨

武汉传统小吃“欢喜坨”,现在在三镇不少大中型酒店同样有售,不同的是,它有个更雅的名字“大麻元”。为啥改名?因为两年前,它就是以这个名称入选“中国名点”。

不过,除了饮食圈内人士,两年来,武汉市民并不知道欢喜坨走了“上层路线”。

欢喜坨在武汉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后外脆内软,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

虽然众多老武汉对欢喜坨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但随着人们饮食口味上对油重、量大食品的冷落,欢喜坨正在退出武汉“主流早点”行列。

改良后的欢喜坨,面粉和芝麻的选料更讲究,“个头”增加了一倍,且由实心变成了空心,看着大气,吃着精致,且酥糯爽口。2004年,武汉明星花园酒店就是以这种“大麻元”申报“中国名点”,获得成功。

如今,大麻元在江城大、中型酒店还很是得宠,其价格由过去早点摊上的每个5角,变成了每份(12个)14元左右。

精于面点制作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中国烹饪大师”方元法说,欢喜坨“老树发新枝”说明,只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文化积淀深厚的武汉小吃仍有自己的市场空间。比如,近日,在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上,武汉四季美的西红柿汤包、开洋烧麦也被中国饭店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它们的经历,与欢喜坨一样。

七. 湖北省 武汉 汉南区 猪油饽饽

原料配方:精白面粉2千克生猪板油600克大葱的嫩蕊800克麻油2千克(耗300克)精盐少许

制作方法:

1.把1.2千克面粉发酵待用。在700克面粉里加入生猪板油末300克,麻油100克,擦成生油酥(拌和均匀)。

2.把大葱嫩蕊切成末。

3.把加碱揉匀的酵面,揪成40个面剂子,把每个面剂按扁,包入生油酥40克卷拢,按扁,再包进生猪板油片40克,大葱末40克,精盐少许,捏拢收口即成圆形猪油饼生坯。

4.把平锅(饼铛)置于火上抹少许麻油,锅被烧热后,将生坯放入铛内稍烙一会,即在铛内倒入适量麻油,把生坯半煎半炸至金黄色时,从铛内取出,下炉中烘烤至熟。

产品特点:酥脆松软,其味浓香,油而不腻

八. 湖北省 武汉 黄陂区 八卦汤

武汉市小桃园煨汤馆的传统名肴。因为乌龟背壳形似古八卦图,故人们又称之为八卦,用龟肉制汤,便称八卦汤。此菜在清末已驰名中外。许多来华旅游的外宾和国内旅游者到武汉,总要前往小桃园品尝此菜,他们将其视为“长寿菜”,吃后永葆青春,延年百岁。

材料

乳鸽2只(每只约重400克);活乌龟1只、葱结5克、姜块3克、虫草10克、清鸡汤500克。

制法

1、活乌龟制净,去头脚切块,虫草用温水洗净;

2、炒锅烧热,用葱结、姜块炝锅,下入龟肉、龟珍肝、盐爆炒5分钟,盛入砂罐,加虫草、鸡清汤,旺火煨2小时后,加龟蛋煨至汤浓,再盛入汽锅蒸半小时上桌即成。

九. 湖北省 武汉 新洲区 李集小香葱

早在明代洪武年间,李集就有小块香葱基地。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融合现代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生产的李集香葱,其外观清秀,色泽深绿,肉质鲜嫩,香味醇正,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李集街按照市、区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围绕“名、特、优”大做文章,坚持走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结合实际,在蔬菜生产上,大势推广李集优势产品小香葱种植,在李陈公路沿线发展形成万亩蔬菜基地,推广全市独特的“早春茄果,夏秋香葱”蔬菜栽培模式,以街张集村为主导,打造了5000亩正规化香葱产业园,在蔬菜品种上成功地引进、试验、推广栽培适合于李集栽种,抗热性强,抗虫性强,产量高,品质优,具有竞争优势的“孝感铁杆葱”。

2008年,李集香葱年产2.5万吨,畅销省内各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远销湖南、上海、南京等地,市场紧俏,平均售价在2.4元/公斤左右,街道年仅香葱一项创收6000万元,李集香葱被认定为“地方性标志产品”称号。

十. 湖北省 武汉 洪山区 洪山菜苔

洪山菜苔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洪山菜苔,俗称红菜苔,又名“芸菜苔”。色紫红、花金黄,是武汉地区的。据史籍记载,红菜苔在唐代是著名的蔬菜,历来是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曾1为“金殿玉菜”,与武昌鱼齐名。它营养丰富,含有钙、磷、铁、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成分,丙种维生素比大白菜、小白菜都高。且色泽艳丽,质地脆嫩,为佐餐之佳品。洪山菜苔,尤以洪山宝通寺之卓刀泉九岭十八凹一带出产的品质最佳。优质红菜苔只产在洪山,若迁地移植,不仅颜色不同,口味也有差异。民国初年,黎元洪离开湖北,到北京当大总统时,每临冬天,必派专差到洪山来运红菜苔。由于长途大批运输,鲜菜运到北京后,时间一久,菜苔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鲜味,较之产地新鲜嫩菜苔当然逊色不少,常使食者感到美中不足。于是有人出谋把洪山的泥土装上几火车皮运往北京试种,结果,菜苔虽长出来了,但色不红、味不鲜。试种失败,更感到洪山菜苔之可贵,以后不得不沿用老办法,用火车成批运转菜苔到北京。

关于洪山菜苔的传说很多,一种说法是:相传1700多年前,洪山脚下的小村子力,有个叫玉叶的姑娘,年方十八,相貌娟秀、心灵手巧。邻村有个叫田勇的小伙子,勤劳朴实、热心助人。两人相互倾慕,早已相爱。阳春三月,他们到风景秀丽的洪山游玩,被人称“恶太岁”的杨熊撞见。杨熊见玉叶十分漂亮,令兵勇将她抢走。田勇奋力拼打,将玉叶救出,拉着她就往山下跑,杨熊见漂亮姑娘得而复失,叫兵勇将两人乱箭射死。顿时,田勇和玉叶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杨熊见出了人命,策马逃跑,突然一阵雷电,将杨熊一伙全击死在山腰。事后,当地百姓将田勇和玉叶埋在死难的地方,后来坟堆周围长满了紫红色的小苗苗,乡亲们常给它们浇水施肥。到了秋天,当地遇上大虫灾,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将坟堆周围的紫红色的苔秆采来食用,觉得甜脆清香,且越来越多,渡过了荒年。秋后,家家户户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空时把菜苔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吃到这种稀有的蔬菜赞不绝口,红菜苔的名声越来越大,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另一种说法与洪山宝塔有关。当年,唐朝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时,路过江夏(今武昌)县,郢州刺史忙令家人预备了一桌丰盛酒宴为尉迟敬德接风。席间,尉迟敬德对满桌 的山珍海味不怎么感兴趣,而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却使他食欲大增。他边吃边赞道:“好菜!好菜!色香味皆美,脆嫩可口。”尉迟敬德从未见过次佳肴,不知其名。郢州刺史告诉他,“这是楚天名菜‘菜苔’,与武昌鱼齐名;若长期食用,可益寿延年。”尉迟敬德闻之,甚为欢喜,一口气将满盘菜苔吃的精光。临行前,郢州刺史令人给尉迟敬德备了一份厚礼。尉迟敬德一件未收,唯独要了一框菜苔去,准备在路上享用。同时嘱咐郢州差役,请他每年给他送去一框菜苔去。三年过去了,尉迟敬德在府上苦等菜苔未到,心情十分急躁。心想,这郢州刺史为何如此不守信用?于是,他派人到江夏催促。差役回报说,东山(洪山)出了“井蛛湖怪”,菜苔都被妖怪吃了,尉迟敬德不信,便亲自带领一班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江夏,一则看个究竟,二则当面责问郢州刺史。尉迟敬德来到东山,果然看见一大片菜苔全都有叶无苔。这时,弥勒寺(今宝通寺)的主持见尉迟敬德的到来,忙率全寺僧众出门迎接,并对尉迟敬德说:“要整治这些害人的妖怪不难,只要在东山南麓,敝寺的西面建一座七曾八面的宝塔即可。”尉迟敬德听此言后急忙亲自进京见架,请皇帝赐金建塔。唐太宗李世民当即下诏,拨皇银万两,命尉迟敬德立即建塔。结果,宝塔建成了,妖怪镇住了,而尉迟敬德因积劳成疾,还没有来得及吃上新长出来的芸苔就不幸谢世了。从此,由于宝塔的神威,弥勤寺钟声播及之处,长满了茂盛的芸苔菜。其中以宝塔投影之地的“学恭田”生长的苔菜味道最佳。人们又可以吃到又脆又甜的苔菜了,这“芸苔菜”就是今天的洪山菜苔。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