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南充直播土特产 南充哪里可以买到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南充直播土特产 南充哪里可以买到土特产更新时间:2024-01-11 19:24:26

一. 四川省 南充市 仪陇 芭蕉木瓜

芭蕉木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芭蕉乡有种植木瓜的传统,近年来,他们大力发展木瓜产业。乡上一方面作好对木瓜销售市场前景的分析、预测,对专重大户建档立卡,重点扶持,请他们交流经验。另一方面抓好科技服务,每年出资2000元聘请县内外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和现场指导。同时抓好基地村、社的村道公路建设,先后出资2万余元支持庆祝等基地村修建村道公路。据统计,该乡年产鲜木瓜680吨,干木瓜270吨,木瓜产值达96万余元,人均增收100元。

芭蕉乡正着手做大做强该产业,把芭蕉乡建成川东北的“木瓜”之乡。

芭蕉木瓜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芭蕉木瓜生产区域以低山丘陵为主,坡度适宜,土壤主要有紫色土、黄壤、冲积土(潮土)等,土层厚度深,排灌条件好,pH值6~7.5。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294d,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雨量1140.4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适宜中药材种植。

地域范围

芭蕉木瓜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四川省仪陇县芭蕉乡的35个行政村,东、南毗临营山县,西界九龙乡,北与板桥乡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1′26″~106°44′47″,北纬31°18′14″~31°34′38″之间,介于海拔332~468m,保护面积2400公顷,年产量 2.5万吨。

二. 四川省 南充 阆中 酸菜面

听到“酸菜”2字,外地人可能就想到那北酸菜:酸溜溜的,泫(xudn,水点下垂)水扯起多长!非也。请先看看它的作法吧!

酸菜面是以酸菜豆花作臊子和鲜面条做成的。酸菜用上好青菜做成。经过多次淘洗,切成细丝,加菜油、椒面、生姜、胡椒粉煎炒,然后加上点豆花的水,用文火煨炖,再放上豆花,做成臊子。实际上,酸菜只保持了青菜的清香味了,煮出的汤呈白色,所以有人误以为是鸡汤。酸菜面的酸味,实际上也是经过特别熬制过的保宁醋香味。点豆花也不用卤水,而是用酸菜的酸水,所以豆花细嫩清香。吃时,还要放芫荽、蒜苗、椿芽、红油等。一碗真正的酸菜面所花工本,比肉臊子还贵得多哩!酸菜面的特点是清香爽口。特别是吃多了油腻,或消化不佳的人,吃碗酸菜面,那才叫安逸呵!

酸菜面成为一种美食,如同成都“夫妻肺片”一样,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清代末年,下新街有家姓丧的,做卖酸菜的小生意。下新街靠近嘉陵江码头,丧家就试着用廉价的酸菜做臊子,做成酸菜面出售给那些出不起钱的下力人吃。传到第四代丧文喜,他在酸菜臊子的制作上下功夫,用酸菜水点豆花,用豆花水煮酸菜,用佐料熬保宁醋,不断试作、改进,渐渐地,把贫民化的酸菜面,做成一种酸辣爽口、清香解腻、别具风味的名小食了。就食者,也就不是一般贫民,而是城市那些商贾(gu,坐商)官家了。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外地人跑到阆中来,他们吃惯了酸菜面,有时在乡下去躲日寇飞机轰炸,每天请人专程进城端酸菜面。这一来,由于做酸菜臊于费工费料,成本高,分量也就少了,原先那些顾客,便以店主“丧”氏的谐音,取了一个“伤心面”的绰号。逐渐地,丧文喜的酸菜面,就被“伤心面”的名字取代了!

因为酸菜面制工复杂、原料稀缺,目前专卖酸菜面的食店稀少。酸菜面的出现,也只有在大餐馆筵席中间作为一个小插曲,品个味儿罢了!

三. 四川省 南充 嘉陵区 南充锅盔灌凉粉

南充锅盔灌凉粉,是四川省南充市的著名特色小吃,该品既有新鲜出炉锅盔的香脆,热气腾腾,又有川北凉粉的晶莹剔透,麻辣绵软。芳香可口,独具特色。另广安市武胜县也有一道类似小吃,叫做武胜凉粉锅盔。

南充锅盔灌凉粉是四川南充的特色风味小吃,它既有新鲜出炉锅盔的香脆,热气腾腾,又有川北凉粉的晶莹剔透,麻辣绵软。芳香可口,独具特色。吃南充锅盔灌凉粉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大街小巷,街头巷尾,叫卖锅盔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吃锅盔灌的人热气腾腾,汗流浃背。其中最出名的要算陈锅盔和李锅盔灌凉粉家锅盔两家。6C5

南充锅盔灌凉粉的做法:6C5

特粉成面,扯下一小坨面团,涂抹上油盐,花椒辣面粉末,有时候还要涂抹上一层芝麻。然后才卷成一个小卷,竖置案板之上,又用擀面杖将面卷从上向下擀,直到擀成一个圆圆的面饼,就摊开在平底锅上烫烤,并不断用一把铁夹翻边烫烤。6C5

那面饼金黄蓬松之时,就揭开平底铁锅,放进肚大口小的的桶里一溜儿沿灶膛泥台竖置摆开烘烤,片刻工夫,那面饼便烤制得变成了蓬松酥脆的飞碟一般,用一把小刀沿锅盔边沿,切入,理开一道小口,然后再用一个小铁刮子,将倒扣在案板上的凉粉细细地刮上一碗,放进红油、盐、酱、醋,抖上一点花椒粉、胡椒粉,浇上生姜、蒜水,撒上几丝青葱的芫荽,在土碗里拌得晶莹剔透,鲜红耀眼,然后就从锅盔切出的口子处灌进去,装满锅盔的肚子。6C5

那锅盔灌吃起来“咯吱咯吱”,脆生生的,香喷喷的!麻辣热脆香,看得旁边没买的人也禁不住垂涎三尺,仿佛见了可餐秀色一般!就如川北凉粉成了南充驰名小吃的象征和美食文化符号一般,南充的锅盔灌也一样成为了一张独特的南充地方美食文化名片了。6C5

四. 四川省 南充 嘉陵区 南充丝绸

南充丝绸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古为蚕丛之地,周属巴国,秦属巴郡,唐置果州、蓬州、阆州,宋置顺庆府、保宁府,民国时期设行政督察区,1950年设川北行署和南充专署。今辖顺庆、高坪、嘉陵三区,以及西充、南部、仪陇、营山、蓬安五县,代管阆中市。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人口749万。地形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壤自然肥力较好,具有发展蚕丝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具有蚕丝原料资源、加工能力、技术力量、名品四大传统优势,是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十五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历史传承

南充丝绸起源于远古。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晋,常璩著)记载了南充丝绸最早的历史。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有这样的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帛:绸子;巴:巴国。意思是:大禹在会稽召集各方诸侯,包括巴国和蜀国在内的不少诸侯带去了玉石和丝绸。据《辞源》:“巴者,古国名,位于今重庆市及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现在的南充就属于当时的巴国,南充辖区内的阆中市就是曾经的巴国国都。
《南充市志》、《南充蚕丝志》对南充丝绸的发展做了更为详尽的叙述。周初,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桑、蚕、麻、纻已成为献周王朝的贡品。
秦汉时期,蚕丝行业发展为南充社会经济的一大支柱。从汉章帝时起,就实行了以布帛为租,是历代用丝绸为田赋的开始。 精美的明代南充丝绸

南北朝及隋朝时,南充各县实行均田制,每人另给20亩永业田作桑田,种桑50。蚕丝之月,女皆事蚕。这种桑田,实际是家庭桑园的雏形,对于稳定地发展蚕桑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南充丝绸发展历史上,唐宋的650多年间是鼎盛时期。杜甫“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和贾岛“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的名句,正反映了当时南充蚕丝景状。唐开元中,南充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绫绢产地。南充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均已称冠全国,有绸、绫、绵、绢、丝等10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贡,人称“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并由长安输往日本、名扬中外。

五. 四川省 南充 西充 西充红薯

西充红薯
     红薯也称“红苕”,是食物中唯一的碱性食物,它能中和人体中的酸性物质;西充的栽培历史已经很悠久,它在西充境内种植面积很大,解放前至70年代末,红薯都是作为西充人民的主粮。所以西充以前也称“苕国”。

六. 四川省 南充市 顺庆区 冬菜

冬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川省四大名腌菜之一。历史悠久,嘉庆年间即享有盛名。以箭杆菜嫩尖为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由于生产、加工均在冬季,故名“冬菜”。

产品为黑褐色,质脆嫩,光泽油润,咸淡适度,味美香浓,存之愈久品味愈高,陈年期为二年、三年、五年等档次。不仅色佳味美,香气横溢,而且营养十分丰富,经检测富含氨基酸、乳酸、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增强人体机能之功效。

七. 四川省 南充 蓬安县 福德酥肉

川北农村,民风淳朴,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皆来祝贺。主人家便要大摆宴席,款待众宾,颜色金黄,味道鲜美,酥软滑腻的酥肉最为吸引食客的眼球,那是席间的重头戏,是压卷之作,一般要最后才会放在掌盘里端上桌来,很是好吃。

酥肉是一道流行民间的大众菜,几乎人人爱吃,但真正有特色的酥肉却又并不多见,在流行川北城市或者山乡的酥肉之中,尤以蓬安福德镇的“福德酥肉”最有名气。

厨师做“福德酥肉”十分讲究:第一步是先要将猪肉仔仔细细反复地刮洗干净,一般选择的是猪的硬肋肉,五花肉也可以,用菜刀把肉切成麻将般大小的六角形肉块,放进开水锅里稍微煮上4-5分钟后起锅取出。接下来就可以将瘦猪肉和片下的碎肉用刀剁成细末,加上葱、蒜泥、料酒、味精、食盐、芡粉,大多都用红苕芡粉,掺进少许凉水,用筷子反复搅拌,然后用勺一勺一勺舀出放进热油锅里炸,炸得金黄酥软时起锅,放进筲箕里散热。第三道工序便是将刚才已经加工好的菱形肉皮放在菜磴之上,抹上一层鸡蛋糊,放上肉馅,平放菜刀轻轻排斩,然后才放进油锅内慢煎,用文火慢慢焖烂,然后再将酥肉放进碗内,嵌进菱形熟肉块,上笼蒸酥,蒸酥之后,揭开笼盖,扣上一个大碗,反转过来,金黄滑腻的酥肉在上,菱形肉块藏在下面,当然用红苕块蒸熟了做碗底料的酥肉也较常见。那蒸熟的红苕又耙又软,粉嘟嘟的,软绵绵的,香喷喷的,吃起来余味无穷,回味绵软,令人心旷神怡,更是巴适!

蒸好的酥肉取出竹制的蒸笼,香气缭绕,芳香扑鼻,看上去就像一个圆圆的蒙古包一般。技艺高超厨师还会别出心裁地在酥肉的“蒙古包”顶上覆盖上薄薄的一层糯米粥,浇上料酒,撒上几粒葱花,端上桌来,还先要用打火机点燃,等那绿莹莹的火焰燃过之后,才能举箸食用。那薄薄的糯米粥吃起来热气腾腾,芳香糯软,还有淡淡的酒香,沁人心脾。那酥软的硬肋肉早已蒸得又耙又软,不肥不腻;那金黄的红苕芡粉蒸酥肉造型别致,滑腻酥软,光滑鲜香,咸中带甜,入口化渣,味道鲜美,余味无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酥肉的原料方便易找,制作起来简单实惠。红苕打底,芡粉为媒,红苕防癌抗癌,养颜美容。农家自宰自食的生猪肉,天然生态无公害,蒸耙的硬肋肉彪肥肉美,五花肉不肥不腻。做成的酥肉滑腻酥软,便于消化,常吃如此正宗地道的美味佳肴,自然是有形无形之中起到了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良好功效,无怪乎在蓬安的山乡僻野农家高寿老人比比皆是。

“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食”!人杰地灵的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古老而厚重的山水人文,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这一方美丽而富饶的土地,融合着大自然的恩赐和相如故里人的睿智,青山绿水交映,风景名胜遍布。走进这一方神奇的山水,欣赏着无边的美景,品尝着无尽的美食,近悦远来的朋友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道呵:蓬安山水美如画,福德酥肉真巴适!

八. 四川省 南充 西充 东坡豆腐肘

东坡豆腐肘

主料:北豆腐

辅料:冬笋、香菇、鸡蛋、葱、姜

调料:盐、胡椒粉、番茄酱、面粉、白糖、酱油、水淀粉、鸡精

烹制方法:

1、将冬笋、鲜菇洗净切成片,焯水后待用;

2、再将番茄酱、面粉、盐、胡椒粉、鸡精、鸡蛋、水淀粉搅成蛋粉番茄糊,将豆腐放入糊中,均匀的蘸上糊;

3、坐锅点火放入油,油温5成热将裹上蛋粉番茄糊的豆腐放入锅中炸至结面捞出沥干油;

4、锅内留底油,放入笋片,加酱油、鸡精、胡椒粉、盐、高汤调味烧开后,将豆腐放入锅中,煮入味后出锅即可。

特点:酷似猪肘,银红明亮,咸鲜清香。

提示:豆腐煮前用刀划几下方便入味。

九. 四川省 南充市 西充 西充辣椒

西充辣椒久负盛名,1986年被四川省列为外留辣椒生产基地,全县每年种植辣椒约为5万亩,年产辣椒2000多万公斤。其中以“二荆条”辣椒为最佳,其色鲜、皮厚、味辣,令人赞不绝口,独占市场,畅销不衰,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产椒季节,各路客商云集各城乡集镇争相购买。晋城、凤鸣、槐树等镇成了辣椒的王国,西充成了四川省最大的辣椒市场。

十. 四川省 南充 阆中 阆中桐油

中东北山区地势高,排水好,土壤酸碱适度,夏季日照长,冬季有短暂低温,很适合桐树生长,加之桐树生长快,见效早,耐衰老特点,问中农村“无山不桐,无户不桐”。阳春三月,桐花开放,山山岭岭灿若云锦。故民谚云:“叫声小伙不要认(gu(高兴),三月要冻桐子花”;“种桑种桐,家里不穷”。

据1945年《闽中县概况》记载:“阆中油桐质量最佳,浓度高达27度,清明透亮,附着力强,抗冷热耐酸碱,防腐防锈。过去民间用作照明有余才在市场出售,重庆桐油公司设点收购,远销欧美,在国际市场颇有名气”。

桐油是植物干性油的一种,是重要的医药材料与战备资源。1976年,间中被定为四川省油桐基地县。1980年,桐籽产量达385.6万公斤。受到商业部、外贸部奖励。1985年产桐籽475万公斤。桐油以东河桐油最著名,早在1516年就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享有很高声誉。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