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哈尔滨延寿十大特产有什么 哈尔滨特产有哪些值得带回来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哈尔滨延寿十大特产有什么 哈尔滨特产有哪些值得带回来的更新时间:2023-10-14 05:54:45

一. 黑龙江省 哈尔滨 通河 通河人参

通河人参

二.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延寿 铁扒鸡

铁扒鸡

做法:带骨带翅膀鸡脯用酱锅煮熟,捞出后晾凉,用刀从中间一劈两开,再用刀平拍一下。生菜择洗干净。紫萝卜带皮煮熟,削去外皮,切成一分厚的菱形小片,放在一个容器内加白糖、米醋浸泡备用。把炒锅放在旺火上,放入花生油(15克)和鸡脯煸炒,接着加绍酒、味精、高汤,待煸透后,用铲子铲出放在盘子的一端,将勺内余汁浇上,盘子另一端放几叶生菜,每一叶生菜上放上紫萝卜片即成。

三.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延寿 延寿大米

延寿大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延寿大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地域范围

延寿大米生产地域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西麓,松花江南岸的蚂蜒河中游。东经127°54′20″-129°04′30″,北纬45°10'10″-45°45'25″,西部、南部与尚志市为邻,东北与方正县接壤,西北与宾县毗连。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65公里,幅员面积3149.55平方公里。全县有5镇4乡10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61万亩。地理标志区域包括延寿镇(部分)、六团镇、中和镇、加信镇、安山乡、寿山乡(部分)、玉河乡、延河镇8个乡镇,70个行政村的水稻田。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延寿大米生产地域地势平坦,远离市中心,无工业“三废”污染,地净田洁,土质肥沃,为黑粘土、沙壤土质,地势低洼,土壤有机质含量3%-6%,自然肥力较高,特别适合水稻生长。

(2)水文情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境内蚂蜒河、亮珠河、部分地下水浇灌的水田,该基地位于灌溉区上游,无任何污染。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在46.9%。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25座,万亩以上灌区10处,提水灌溉站点617处,塘坝1600座。

(3)延寿县地处中纬度亚洲大陆东侧,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县年平均气温为2.6℃。历年最低气温为-42.6℃,历年最高气温为35℃,多年

平均积温蚂蜒河两岸为2493.5℃,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丘陵漫岗区为2300℃左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22-129天。县境内年平均降水量为570.9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90.1小时,延寿县的气候特点是典型的水旱兼作农业气候区。

(4)人文历史情况:延寿县种植水稻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据《延寿县志》记载,民国12年(1923年)入境的朝鲜族农民开始在洼地种植水稻,到民国16年(1927年),水稻面积已达8345亩。到1934年,全县水稻面积达到148380亩,出现了水稻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到1989年,全县水田面积发展到29.7万亩。并从1989年开始试验示范并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逐步结束水稻满撒种的传统种植技术。实行扣塑料棚旱育稀植插秧栽培技术。水稻产量有原来的亩产100-150公斤,一跃提升到300-350公斤,实现翻番增产。在肥料使用上,结合有机肥逐步增施化肥用量,在除草方面结合人工中耕除草逐步推行化学除草,减轻农民劳动量。到1995年,由于高效经济作物的迅速发展,部分农民实行水改旱,水田面积下降到21.4万亩。水稻产量11.4万吨。亩产达到532公斤。到1999年,水稻面积发展到23.7万亩,水稻产量14.7万吨。从2002年开始水稻面积逐年增加,到2007年水稻面积发展到66.3万亩,产量33万吨。全面整合水稻品种,按区域布局和积温区划,全县主推五优稻3号、松粳10号、龙粳14、绥粳7号和垦稻12号等5个核心品种,良种化率达到98%以上。全面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大中棚育苗技术、机械插秧技术。自2005年开始试验示范研究推广水稻新基质无土旱育苗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全省示范推广。延寿县水稻栽培技术在全省占有领先地位,已成为全省优质水稻重点产区之一。2008年,延寿县被黑龙江省绿办批准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水稻生产基地县”。自2006年开始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亮珠”品牌,使延寿大米走出省门打入南方市场,其品牌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四.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平房 哈尔滨风味小食

哈尔滨的风味饮食远近闻名。独具黑龙江特色的熊掌,鼻子,飞龙鸟,猴头蘑野味山珍,氽白肉血肠,酸菜粉,炒肉拉皮,火锅等风味菜肴,深受美食家的喜爱。俄式大菜营养丰富,形色俱佳,鲜香酥脆。欧洲风味的大面包,形如锅盖,每个重达2.5公斤,是俄式面包。哈尔滨生产已有80多年历史,为哈尔滨特色食品之一。

此外还有传统小吃冻饺子,冻果,老鼎丰月饼等,值得一提的是鲜美的冻饺子,哈尔滨人素有吃冻饺子的习惯,尤其在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期间,饺子更是不可缺少的主食。

五. 黑龙江省 哈尔滨 方正 方正人参

方正人参

六. 黑龙江省 哈尔滨 木兰 醉鱼

醉鱼

醉鱼,一种淡水鱼的深加工品,采用精选鲜鱼加绍兴酒(糟烧酒)加纯中药秘方提炼香料精制而成,口感鲜嫩。因加工原料中有绍兴酒(糟烧酒),故名醉鱼。醉鱼肉质硬实而又滑腻,口味独特容易让人喜爱。

七.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南岗 地三鲜

地三鲜的主要原料有土豆、青椒和茄子。菜品盘大块粗,酱味浓重,咸香诱人,是东北菜的代表作之一。“地三鲜”一道极简单的家常菜,但是却很考火功,决定这道菜的口感也就那么几秒钟的时间,要做得口感酥脆,香气扑鼻,汁明油亮,而且汁要紧,不能滴汁。

地三鲜的主要原料有土豆、青椒和茄子。菜品盘大块粗,酱味浓重,咸香诱人,是东北菜的代表作之一。

食品用料

主料:土豆(150克)茄子(绿皮)(300克) 青椒(100克)

调料:色拉油(100克) 酱油(10克) 白砂糖(3克) 盐(3克) 大葱(10克) 大蒜(10克) 芡粉(5克)

制作方法

1、土豆一个,茄子一个,青椒一个半,这个是首次尝试的量,熟悉了以后可以按比例增加。

2、土豆切块或者稍厚的片,按喜好,茄子滚刀切块不要太小,青椒随便切,如果图美观,切菱形片。

3、下油,东北菜一般油很大,吃前考虑好。油是用来炸土豆的,所以熟手看着下,生手就约莫着土豆下锅以后能漫过土豆稍多些,大概就是一点五个土豆块的高度。

4、油温80℃以后下锅炸土豆,一般一个土豆的量是两分半到3分左右,捞出来,下茄子,茄子一般来讲说是要炸到金黄色,不过个人认为那样茄子就太软了,所以我一般炸两分钟到三分钟之间炸好以后捞出,下青椒,下了以后,立马捞出来,三个东西装成一盘。

5、油沥出,重新下少许油,葱花,拍好的蒜,有时间的可以倒蒜茸,爆香。

6、把三鲜倒进锅里,然后按日常炒菜顺序下生抽(酱油),黄酒,鸡精,盐,如果有荤汤(比如排骨汤,猪脚汤)可下一勺,别太多猛火煮一分钟,再加少许淀粉(水淀粉、芡粉)略炒,出锅,开吃。

地三鲜的专业做法

茄子切块,土豆和青椒切片,土豆片稍微厚一点。锅里倒些油准备炸茄子和土豆,饭店的火大一般油不热的时候茄子和土豆就下锅了,家里比不了饭店所以油稍微 热的时候再放,大约4,5成热的时候先下土豆然后下茄子,等土豆中间鼓皮儿的时候把青椒放进去,然后马上全部捞出来,油找个小盆什么的倒走,茄子土豆青椒 控干净油。

锅里少留一点油,下葱姜蒜爆香,也可以放点肉炒炒,然后放少许酱油,五香粉,加一大勺子肉汤或开水,放盐,味精,白糖少许,鸡精如果有也放点,汤开之后,把炸好的茄子土豆青椒放进去,勾芡翻均匀就好了,最后少浇一点刚才炸东西的热油就可以吃了。

食用须知

茄子(绿皮):茄子不宜与黑鱼同食,会损伤肠胃。

八. 黑龙江省 哈尔滨 依兰 依兰木耳

依兰木耳

九. 黑龙江省 哈尔滨 道外 酱骨头

酱骨头主要指的是酱脊骨,也就是猪大排,哈尔滨品尝此菜最有名的地方是吴记酱骨头炖菜馆和王记酱骨头炖菜馆。哈尔滨的酱骨头肉质鲜美,入味浓而不腻,而且营养丰富,让游客充分感受东北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痛快。

和一些红烧菜,红卤菜相比,东北酱骨头在调料使用上并没有什么大不同,主要特色来自对主料选用(带骨头的活肉)和每块骨头的SIZE的“豪迈”—大约三两块酱脊骨就有一斤左右。而大块的肉经煮炖后往往会更加鲜美,肉香扑鼻。

做法

1. 将大块猪脊骨略洗,置大盆中加满清水浸泡约6-12小时,中间可换水数次,若室温较高,可将盆放入冰箱冷藏室内,以防猪肉变质。

2. 将泡净血水的脊骨冲洗数遍后置大锅中加水没过猪骨,加生姜数块(拍破),葱数根打结,八角(大料)几颗,花椒一小把,桂皮一小块,香叶2片(可无),十三香少许(可无),绍酒,老抽,酱油,炒好的糖色,白糖,豉汁或优质黄豆酱适量(可无)。

3. 大火烧至汤开后打净浮末,加精盐适量(卤汁需较咸才能使酱好的骨头充分入味,故用盐量较大),转中小火加盖焖煮约1小时。

4. 加鸡精适量,转中—大火敞盖炖约30分钟 (目的是将汤汁略收,使肉骨头进一步入味)后即可。

要点

1. 为了使酱好的骨头味道浓厚,建议一次炖的肉骨头不少于5磅,像我这次就炖了近8磅。按照袁枚老先生对白煮肉的要求,“非二十斤以外,则淡而无味” ,我这五磅算不得多。虽然这酱骨头是“红煮肉”,这肉多味厚的道理同样适用—原因是如果肉少,那点肉味不免要都跑到汤里去了。肉量实在偏少,可以适当将汤汁收浓一些。

2. 第一步去血水采用长时间冷水浸泡而非更省时的“飞水”,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持肉味。如采用飞水的办法,因原料较大,较多,势必要经较长时间的煮炖才能将血水除净,肉味的损失也就不必说了。

3. 在做红烧/卤菜时,可以尝试同时使用几种不同的酱油或酱料,这样往往可使成菜口味更加丰厚、鲜美。比如说我这次除老抽和万家香牌陈年酱油外,又用了较少量的味全酱油露和李锦记豉汁,及少许美极鲜酱油。

4. 酱骨头剩下的肉汤是做卤鸡蛋、熏鸡蛋、卤豆腐皮/干和虎皮蛋的好材料。

十.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巴彦 靰鞡草

靰鞡草

垫在靰鞡里的靰鞡草并非是一种草,其种类依地区和使用习惯而异。具体有塔头草、羊胡子草等几种,有的生长在沼泽地,有的生长在山林间。还有用梳成细条的苞米皮子代替的。靰鞡草共同的特点是茎叶细长,干燥后柔软、韧性强。以长白山区的塔头草比较常见。在二伏时割取的称“青根子”,秋霜后割取的称“红根子”。割取后捆成小把,在竿子或绳子上晒干后收存备用。穿靰鞡时,先把布靿子围垫好,用木棒把草捶软,抖开横斜交错地放在鞋口,用手絮成趾掌、脚跟处略厚的草窝。脚伸进去后,把露出的多余长草的拽出,围靿子盖住脚背掖好,然后按交叉顺序缠系带子绑紧。脱下靰鞡时,要把草掏出放在锅台上或炕上烘干,以便下次穿用。

靰鞡本是一种“夹鞋”,但由于里面絮了靰鞡草,就成了比一般“棉皮鞋”保暖性还好的御寒之物,既不冻脚,又养脚吸汗,轻便录活,结实耐穿。过去东北的寒冷季节,凡是经常在野外活动的人,无论是车老板、猎手,还是生意人、军人以至官吏,都把它当作冰天雪地出行的基本装备。所以一首咏“关东三宝”的诗中说:“参以寿富人,贫者不获餐。貂以荣贵人,贱者不敢冠。惟此草一束,贫贱得御寒。”东北民间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靰鞡草的传说,将其与民族的英雄、善良的仙女、仁义的侠士联系在一起,以表达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