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特制霉豆腐土特产 安徽特产麻辣霉豆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特制霉豆腐土特产 安徽特产麻辣霉豆腐更新时间:2023-08-16 17:02:50

一. 江西省 抚州 乐安县 乐安霉鱼

又称“状元鱼”,相传是南宋高宗赐名,属乐安本土风味食品。其制作多在冬季进行,有冷藏设备可长年制作。多用草鱼,也有用大头鱼、鲤鱼等。其制作的方法如下:将鱼剖除腹腔内脏物(有的还将鱼头切去)倒挂晾干后,切成块,加盐拌匀,待两三天后再拌辣椒粉,并逐块放人干洁的瓶中,加入少许烧熟的菜油,加盖封存(可经冬历春保存)。一般在15至20天后,即可按需量取出煎或蒸制,供食用。烧制:用植物油煎熟霉鱼块,加少许水、葱或蒜、酒娘、味精混匀,至沸,即可食用。蒸制:用碗装霉鱼块,加上葱或蒜花和味精,并可加入少许香油,蒸熟即可食用。

在乐安县,许多人都特别喜欢吃霉鱼,这种鱼经过加工后,外表色泽红艳、味道香辣,令人胃口大开,是乐安本土一种色香味俱全、历史悠久的风味食品。

二. 浙江省 丽水 云和 豆腐泥

豆腐泥

豆腐泥是云和、景宁一带山区独有的。山区人民好客,但因交通不便,生活艰苦,每当来客,除山蔬野菜外,就磨豆腐泥请客。

豆腐泥味道清纯鲜美、营养丰富,然而加工简便,经济实惠。原料是自己种的黄豆,石磨则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工具。先将黄豆用水浸涨、洗净,连水带豆用石磨磨成豆浆,不用过滤,放入大锅中煮熟后,加入大蒜、生姜,再将豆腐泥倒入,并按口味添加辣椒、香菜、葱花、食盐、浆油之类调味品。贫苦人家掺入南瓜丝、萝卜丝之类,既增加数量,味道也不错。而富裕人家放入明甫丝、虾皮、香菇等,更是锦上添花。要是用新拔的嫩豆磨成的豆腐泥,口味自然更胜一筹。嫩而不滑,细而不流,软而不粘,糊而不腻,爽然适口,碧绿诱人,香气扑鼻,使人馋涎欲滴。农村人还有不成文的规矩,不管是谁家磨豆腐泥,左邻右舍都要送上一碗。

豆腐泥在农村还有特殊的用途。凡养有母猪的人家,都要种许多黄豆备用。当小猪长到十多斤,即将“散窝”时,就要磨豆腐泥给小猪吃,使小猪快速生长,皮毛油光锃亮。农村人视豆腐泥为高级营养品,同时还是小猪的快速催长剂。

据有关资料介绍,大豆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天然微量元素,极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能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以大豆为原料磨制的豆腐泥,连渣带浆,保持了大豆原有的营养成份,原汁原味,粗中有细,容易消化,无积食之虑,是物美价廉、充满田园风味的天然营养品。

七十年代初,我参加工作后,单位里也有许多人家备有小石磨,经常磨豆腐泥;没有石磨的就向邻居借或送到亲朋好友家去磨。我们家也买了小石磨,星期天、节假日或家里有事请人帮忙需吃饭时,就常常磨豆腐泥,一次就磨好几罇,吃上三、五天。市场经济,豆腐泥也成了商品,菜场上有许多摊位卖豆腐泥,一元一斤,物美价廉。城里城外,豆腐泥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在家门口也能买到豆腐泥,大多人家也就不再自己磨豆腐泥了。外地人到云和,无论是宾馆里还是大小食坊,都可以吃到云和特有的豆腐泥。

三. 台湾省 台北 深坑庙口豆腐

提起深坑,许多人会立刻联想到美味的豆腐料理。短短的深坑老街,林立着各式豆腐餐饮店,还有兜售粽子、枝仔冰等乡土美食的摊子,每逢假日,闻香而来的游客常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深坑豆腐的特色在于制造过程中不加石膏,纯以黄豆盐卤制成,质地细嫩,豆香中带着几许焦味。真正以深坑豆腐烹煮的菜肴,以红烧、豆腐羹、豆腐卷等做法为主,也有一些饮食店开发麻辣臭豆腐等新菜色,各路口味自有老饕拥戴。以传统方式料理豆腐的老店,以“深坑庙口小吃”、“大树下豆腐店”为代表。“深坑庙口小吃”位在集顺庙旁,已有40多年历史,以红烧豆腐、豆腐羹与桂竹笋最受欢迎;深坑街口两棵老树,宛如今日深坑地标,而旁边的“大树下豆腐店”则是豆腐三吃的知名老店。( 台北县)

四. 广西 河池 宜州 豆腐瑶

豆腐瑶

当你走进宜州,无论去到哪个乡哪个村,尤其是到远离圩市的峒场人家作客,热情好客的山里壮家人,都会有粥有酒招待你。在满桌丰盛的菜肴中,还有一只大品碗装的“糊糊”,淡黄色的糊里,碧绿的菜叶上凝结着一朵朵、一串串“恋枝不舍的桂花”。这碗“糊糊”,壮家人叫它“豆腐瑶”。由于汉、壮语言的语序有别,城里人称为“瑶豆腐”,即是“瑶家人的豆腐”。

关于“瑶豆腐”的来源,在宜州壮家人中有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候,瑶、壮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后来大家都长大成人了,树大分枝,崽大分家,兄弟俩一个走北一个走南,各自成家,繁衍了各自的子孙,才形成了两个族群。由于生息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也逐渐不同,渐渐地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的语言也不同。壮家的先祖莫一大王深深地感到兄弟们忙于生活,天各一方,但亲骨肉的感情,不能疏远,必须经常走往才对。于是,他带领了十多个子孙,不远千里,到如今广西和湖南交界瑶家聚居的“千家峒”去看望兄弟。瑶王一见莫一大王的到来,异常高兴,兄弟久别重逢,少不了隆重设宴招待老弟及侄子侄孙。桌上鸡鸭鱼肉自不必说,其中还有一只大海碗装夹着碧绿菜叶的淡黄“糊糊”。莫一大王一见,禁不住笑道:“瑶兄,一别几十年,真想不到你们在千家峒里拿玉米洋当菜吃。”瑶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我说壮老弟呀,你眼睛老花了,还没看清楚是什么东西呢?”说完他用木勺舀一勺到莫一大王的碗里,和声劝道:“壮老弟,你尝尝看,是玉米洋还是什么?”莫一大王一尝,的确不是玉米洋,而是有着浓郁的黄豆原汁原味的芬芳,柔滑而又有嚼头的“糊糊”。“好!的确好!”莫一大王连连夸赞后,问道:“瑶兄,你们煮的这东西怎么煮得比我们的‘洋’好吃呢?”“壮老弟,这不是玉米粉捣的‘洋’,而是我们瑶山用黄豆粉做的豆腐,瑶家豆腐。”莫一大王央求兄长教他做这种瑶家豆腐,回到南方好好的传授给子孙,这也是对兄弟亲情的惦念。于是,瑶王把做“瑶豆腐”的方法传给莫一大王。他回到南方后又传给自己的于孙,并告诫子孙:往后凡是贵客上门,必须用“豆腐瑶”招待,不忘瑶兄的亲情。从此,“豆腐瑶”作为一道壮家招待客人家庭菜,一传了几千年。

“瑶豆腐”的制作并不像汉人制作豆腐那么复杂。古时没有电,加工粮食在壮家瑶寨里主要靠“碓”。用一只脚一下一下的踩,“碓嘴”在石坎中慢慢的一下又一下舂,把玉米、谷子、黄豆的颗粒倒入石坎中重新再舂,如此来回数次,才能舂好。宜州旧时民谣:“妹呀妹”嫁到北山背。手攀墙,脚舂碓。哥哥骑马去接妹,家公家婆不给回,扯起围裙抹眼泪。”由此可见“手攀墙,脚舂碓”这种繁忙笨重的体力劳动千百年来压得壮家妇女喘不过气来。她们周而复始的天天舂,舂谷子、舂玉米、舂黄豆,保证全家人一天的食用。做“瑶豆腐”的基本原料也是用碓舂出来的。经过来回几次舂筛之后,得出很细的黄豆粉,架锅、装水、生火,一只手拿筷条慢慢运搅动,另一只手抓黄豆粉均匀地洒入锅中,不能让豆粉在水中“结子”,越搅得均匀越好,直到沸腾,仍然继续搅动。锅里的水渐渐由稀变稠,说明黄豆粉已熟八成,此时把切碎了的任何一种蔬菜的叶子加人“糊”中,仍不停地搅动,使之混合均匀,等到菜叶熟了,加人葱花、辣椒,少许米醋,最后放盐,再搅匀后,盖上锅盖,退火。不久,黄豆粉就会凝结在锅边和菜叶上,像一朵朵、一串串的“桂花”,即可吃。经济宽裕的人家加叶的同时,加入肉松,其味更甜滑、口感更好。这就是散发着黄豆原汁原味芬芳的“瑶豆腐”。

如今时代进步了,发达的科技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碓”,这一古老笨重的粮食加工工具,除了极少数还无法拉电的边远山区峒场仍使用外,农村里已基本绝迹了,都用电动的粉碎机加工粮食,黄豆打粉就是小事一桩,而且菜市场里天天有人卖“瑶豆腐粉”,做“瑶豆腐”方便得多了。但是,老一辈的宜州人却认为机器打出来的黄豆粉比不得碓春出来的好吃,真令从未见过碓的年轻人将信将疑。

虽然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荷包里有钱,市面上物质丰富,餐桌上中外古今、南北风味,不同档次的各种名菜多的是,低档次的瑶豆腐,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作为壮乡里瑶壮人家古老品种的传统菜肴,因其花钱不多,容易煮,口味鲜,营养丰富,依然在千万瑶壮人家餐桌上吐放芳馨,备受青睐。

五. 广东省 河源 连平 客家豆腐

原料:

豆腐、五花肉末、干香菇、葱花。调料:白胡椒粉、盐、鸡精。

制作步骤:

1、锅里加油,下入肉末炒至变色,再加入香菇末炒香; 2、另备一口锅热油,下入豆腐煎至金黄色捞出; 3、将煎好的豆腐移入到炒制肉末的锅里,再加入盐、胡椒粉和清水中火焖制5分钟; 4、起锅前加一点鸡精,撒入葱花即可.

六.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杉阳霉豆腐

杉阳霉豆腐也是永平一绝,其制作技术是各家独门,讲究很多。吃时多以油炸,乍闻之下有臭味,但入口后其味香酥、润口、粘稠、滑腻。有时也与嫩豌豆尖等绿色蔬菜一起煮汤,其味特别、可口。

信息来源:大理州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

七. 福建省 三明 永安 煨豆腐

煨豆腐,即烫嘴豆腐,在永安小吃中独占鳌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但六十年代初,才重返大街小巷的小吃摊。其制法是先将白嫩嫩的豆腐块置入大铁锅内,加目鱼,猪脚,排骨,清水等,以炭火久煨,把豆腐煮蜂窝状,使之入味。再将热豆腐切成小块蘸酱油,蒜泥,冰糖等做成的调料食用,香甜可口
( 永安)

八. 北京市 昌平 北京豆腐脑

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豆腐脑色白软嫩,鲜香可口。豆腐脑在北京都是清真的,卤的味道堪称一绝,其卤不泄,脑嫩而不散,清香扑鼻。现今的豆腐脑已不是当年的味道,原因在于原料除去黄豆外,都得用代用品,绿豆粉价高,改用白薯、土豆粉,不用口蘑而用香菇。味道大减。器皿也有讲究,用砂锅,砂锅体轻、导热快,特别是可以保持原味,不受金属器皿的影响。 早年前门外门框胡同的豆腐脑白和鼓楼豆腐脑马最为有名,人称“南白北马” 。
制作方法:将黄豆用凉水泡涨洗净,磨成稀糊,加水搅匀,细箩过滤,将浆汁上面的泡沫撇掉,倒入锅中用旺火烧沸,舀出,其余舀入瓷桶内保温将熟石膏粉放在水勺内,用温水调匀,浸入到瓷桶内,往上一提,把石膏汁倒入浆汁内 将另外濎濛的浆汁往瓷桶里一冲,使石膏汁与浆充分融合,静置几分钟后撇去泡沫,凝结起来的就是豆腐脑锅内凉水烧沸,放入羊肉片,用勺搅动几下,水将沸时倒入酱油、口蘑水、盐和味精;水再沸时,倒入芡汁,沸后即成卤。食时把豆腐脑盛入碗中,浇上适量卤和蒜泥、辣椒油即成。 

九. 江西省 景德镇 乐平 高家霉豆腐

霉豆腐,北方人一般叫腐乳,因其主料为霉化的豆腐而得名。乐平制作霉豆腐历史久远,尤其高家镇霉豆腐制作精细、口味独特而风靡各地。

高家霉豆腐制作方法是将豆腐切成长2厘米、宽2厘米、厚1.5里米的小块,先放在盖帘上控水一天,再把豆腐块用保鲜膜蒙上待霉化生菌,等其发霉长满红菌后,准备红辣椒粉、盐、味精等调料拌均匀,将生了红菌的豆腐块稍微清洁一下,在拌好的辣椒里面6个面沾匀就行,放在瓶里码放整齐,往瓶里到点白酒杀菌,封装起来放置一段时间,1个月以后就成了风味独特的霉豆腐。霉化时间长短不同则霉豆腐软硬不同,口味也有所不同,这个就看个人喜好了。时间长一点会更好吃。要注意的是制作过程不要沾油、水,否则易坏,再则开封后要往瓶里倒色拉油或香油与空气隔绝。高家霉豆腐既是下稀饭的好菜,又是嚼馒头、吃面条等的风味小菜。

十. 湖北省 恩施州 建始县 建南“霉豆豉”

“霉豆豉”本是鄂西土家族人民的一道地道家常菜,但要讲究色、香、味俱全,我认为还是建南“霉豆豉”当更胜一筹。

欲制作出上等的建南“霉豆豉”,可用“工艺讲究,火候独到”八个字来概括。

首先在选料上,要精选粒大、饱满、无虫斑的正宗优质大黄豆。用清水洗净后,盛入杉质木盆中,以清凉、新鲜的井水浸泡一至两天时间。待黄豆涨得粒饱皮薄时,再用清水漂洗二至三遍,就进入“烹煮”阶段。将泡涨的黄豆倒入洗净的大铁锅中,掺入清水(以淹没黄豆上一寸左右为宜)。先用大火烧开,再用文火煮至八分熟后熄火,待到黄豆冷透。

然后,将黄豆沥干(将沥出的“豆豉油”妥善保存,备用),装进铺有干净“豆豉叶”(一种野生植物的叶子)的箩筐中,并用“豆豉叶”封包后放在阴暗、湿热的环境中“发霉”。大约半月后(时间过长,黄豆表面长出的霉菌会发黑)将“霉豆豉”取出,浇上适量高度的包谷酒后,拌上混有盐、味精、辣椒粉、花椒粉、姜末、蒜泥、桔皮、木浆籽粉等佐料。如果要做“干豆豉”的话,就用器具铺开,晒(晾)干即可;如果要做“水豆豉”,那就将拌好佐料的豆豉装入坛中后,再浇以上述留存备用的“豆豉油”,搅匀后,封坛,存放阴冷、潮湿的地方。

一月后就可开坛食用了(当然时间越长越香),舀出来,一勺勺“霉豆豉”黄澄澄、水灵灵、肉乎乎的,表面沾满了红的辣椒,白的蒜粒,黄的姜皮、桔皮……一粒粒,晶莹剔透;一阵阵,暗香袭人。用筷子夹上一粒,放进口中,吮一吮,口留余香。那种酸辣、厚重、可口的味道便一遍又一遍地刺激着人们的每一粒味蕾和每一根神经,很是“下饭”。

建南“霉豆豉”,干的可蒸着吃,炸着吃,炒着吃……加工工艺不一,风味也各具特色。味道更绝的还是用“水豆豉”汤凉拌黄瓜、烧茄子、烧辣椒、凉菜薹……再配上用柴火烘烤的洋芋锅巴饭,那简直就是一道人见人爱的风味美食大餐。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