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泸西县土特产直播 泸西县的特产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泸西县土特产直播 泸西县的特产店更新时间:2023-08-11 04:50:02

一. 云南省 红河 泸西县 泸西酸辣椒

大部分泸西人都有吃酸辣椒的嗜好,而且不论是城里乡下,几乎家家都有一坛坛自制的酸辣椒。

酸辣椒看上去水灵灵、黄亮亮,吃起来香辣清脆。生吃越嚼越香,是一道很好的下饭菜。熟吃时,炒肉类、鱼虾、魔芋豆腐、青菜、洋芋等也放进酸辣椒,别有风味。

酸辣椒的做法也很简单,每年秋季正时属辣椒成熟当下,摘下新鲜的辣椒在清水中洗净,晾干水分,剪去把。装进准备好的干净坛里,放一点生姜、花椒、大蒜和食盐,再给坛里盛满青水,舀一瓢好酸水倒进去做引子。一周后辣椒由暗绿变成黄亮亮的就可以吃了。只要备足,一年四季都可吃。

要注意的是取菜时要特别干净,不能将油星带进去,稍不干净,酸菜就会起白沫或腐烂。

二. 广东省 阳江 阳西县 番薯粥

番薯粥

阳西人过去以番薯放入米中放水同煮成稀饭,俗称番薯粥。番薯粥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是作为阳西人主食的,不少阳西贫困家庭靠着它为活下去。同为番薯粥,阳西不同地域各有不同吃法。一些地方放番薯粥中煮熟,然后捞上来,先吃番薯后喝粥;一些地方用簸箕装着洗干净的番薯,放粥镬中炊熟,边吃番薯边喝粥;还有的地方干脆把番薯放粥中伴煮,一口番薯一口粥就着吃。不管怎样吃法,吃的目的一样,就是为省点大米,好度饥荒。随着改革开放,生活的提高,人们温饱问题已解决,阳西人已极少吃番薯粥了,番薯一般作为养牲蓄的饲料,只在一些饭馆中,还保存着番薯粥的食谱,以供过来人品味。不过,吃番薯粥已不为疗饥,而是一种享受,不少人视它为上品。

真正好吃的番薯粥是选取冬季收获的番薯,在屋角中放二三月番薯回糖以后,将番薯去皮放粥中慢火炖煮,米全开后停火凉冻,这种番薯粥清甜可口,香喷爽滑,乃吃食中的上品。

三. 甘肃省 定西 陇西县 荞粉

荞粉

荞粉,色酱红,如老人饱经沧桑的脸。

荞粉用荞麦面为主要原料。先说制粉面,将荞麦用水喷湿,搓破皮,倒入盆内清水中揉搓慢洗,然后用细箩滤去黑色的皮,在盆中沉淀,倒去浮水,晾晒干,粉面制成。

再说撒粉。将粉面溶入适量清水中,做成粉芡。锅内注水适量,烧沸,擀面杖搅动,木勺舀粉芡慢慢溜入锅内旋涡,如此反复,由稀而稠。荞粉质量的高低,关键功夫在烧锅的火候、溜粉芡的速度和搅拌的力度。以柔软、透明、色正为佳品。

将熟好的粉舀在小盆大碗,冷却后反扣过来,叫做粉坨。皮硬瓤嫩,圆润饱满,细腻而富有弹性,有人戏说粉坨如少女美臀,触手即颤,一颤三日。

以前卖荞粉是用一根扁担挑了铜皮包边雕了花纹的小粉箱,拾掇了颇为讲究的铜盆瓷碗走街穿巷地卖,荞---粉---,一声长长的吆喝,馋嘴的媳妇姑娘就会闻声而来。现在被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代替了挑担,城里边则是固定的摊位。

欲吃者摊前一立,摊主便问:拾一碗?细的还是宽的?早已经噌的一刀在粉坨上削得一块,掌在手心,连连数刀,那一片一片颤抖着的荞粉就从齐齐排着的四根指头上翻滚在小花碗中,接着用杆儿长头儿小的铜勺非常娴熟地挨个儿在一排青花大海碗里铛铛敲击,就调上了大黑酱、蒜泥、油泼辣子和香醋。吃者接了碗,切不能心急,先用筷子三翻两覆,使调料均匀,一片一片地放进嘴里,慢慢品味,酸辣诸味充盈腔齿。

荞粉有呱呱、皮子和粉之区别,老人喜粉,细腻滑爽;媳妇女子爱呱呱,硬朗酸辣过瘾。看吃相也各有不同,有坐了凳子细嚼慢咽的,有蹲着吃的有站着吃的,据说聪明的卖粉人能从这些神态中辨知人的性格和身份。

祖辈卖荞粉的马师傅还编了一则顺口溜,印在塑料袋上,荞粉用塑料袋提走,顺口溜就是不胫而走的广告,愈传愈远。现将其抄录于此:晓林荞粉请君尝,宽肠健胃降血糖;时珍本草里面藏,东西汉代御厨张;沿传演绎陇荞粉,降气醒酒含芦丁;四乡街坊携八方,陇西荞粉渊源扬。

四. 河北省 邢台 临西县 手工挂面

纯手工,面细短,入锅即熟,口味丰富,多数咸味,特别适合老人小孩使用,可加醋等调味品,更加美味

五. 广东省 阳江 阳西县 焖竹笋

焖竹笋

竹笋是阳西,产地在塘口、新圩一带,阳西人对选食用笋很讲究,他们栽着一种笋竹,以专门供取笋用。

竹笋的制作过程较为简单。取新鲜嫩笋,剥皮,大的要剥开,用泔水加食盐泡浸,等笋软熟后(大约半月),捞出来清水泡浸。竹笋的煮法是取竹笋鲜嫩部分,切丝,放镬伴肉炒,熟后即为成品。

阳西竹笋鲜嫩、脆口、无渣,县城、各镇餐馆都备这一名菜。这里除选用正宗笋竹外,炒笋的技巧也很重要,必须掌握火侯,上好佐料才能做好菜式。

六. 广东省 阳江 阳西县 东水茶

东水茶,茶色透明,显嫩绿色。味道甘凉清香,具有生津、消滞、降血压、帮助消化和开胃等功效。

东水茶是东水山区的,相传已有三百多年采茶历史了。东水山山高林密,气候温和,东水茶生长在经年云雾缭绕的山上。但产量不高,奇货可居。

经山民加工制成的东水茶浸泡后,茶色透明,呈嫩绿色,味道甘凉清香、具有生津、消滞、降血压和清肝肾热等功效。

东水的海拔高度、气候和土壤条件,十分适合种植优质茶树。东水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利用东水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种植优质茶叶,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道路。

七. 云南省 红河 泸西县 泸西油香

泸西回族的传统美食——油香

油香是回族人民的传统食品,凡是在泸西县回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吃油香的习俗,每逢开斋节、 古尔邦节、圣纪节,家家都要煎炸油香。

油香的做法

以面粉加酵母,用温开水和好。发酵后的面用碱水中和后掺进鸡蛋等辅料,在案板上揉好后摊成碗口大小的圆饼,表面划二三条刀纹,然后放在锅内用香油炸熟,色红松软,味美醇香。

吃油香的习俗

一般情况下,炸油香必请阿訇回家念经或自家会念经的亦可在吃油香前念一段1;制作时务必清真洁净。回族人制作油香十分讲究,掌锅人“炸前要洗大、小净,以保持清真;一般都要年长的,有经验的人掌锅,锅旁要点香,道过‘太思米’才下锅。炸时,忌讳未洗过大净的人接近锅头,为防止未洗大净的人闯入屋,要在锅旁放一碗清水,意在清净”且“油香炸好后,要把面子放在上面”;回族吃油香时,都要先掰开顺着刀口掰着吃。按照伊斯兰教的传统习惯,"油香"被当作一种珍贵的食品,是待客和送礼的佳品,只有当宗教节日或办喜事或纪念亡人时才做。

油香的象征

"油香"被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看作是象征真诚信仰的美食。除了自己吃以外,还要馈赠邻里乡亲互相品尝,以此加强亲戚、邻里和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油香”现已成为泸西回民间团结、友爱、祝福的象征。

八. 云南省 红河 泸西县 青玉米粑粑

泸西特有的一道风味小吃—青玉米粑粑,也是人体健康的食品。青玉米粑粑香、甜、鲜、嫩、糯、味美可口。

青玉米粑粑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成份,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可减少冠心病和高压血压的发生。青玉米粑粑就是用新鲜的玉米棒制作而成的,它营养成份高。

制作青玉米粑粑有两种蒸制方法:

一、用蒸笼蒸制法

1、选择成熟度适宜鲜嫩的青玉米若干苞为宜,过嫩不易摘取玉米籽粒,过硬做成的青玉米粑粑适口性差,普通嫩玉米或糯玉米皆可。

2、剥取玉米苞叶,摘取青玉米籽粒于盆中,用清水洗净,用小石磨磨成玉米稠浆用饭勺舀取适量的玉米稠浆,置于蒸笼中大火蒸20—25分钟即可蒸熟,色香味俱佳的青玉米粑粑即制作成功。

3、注意青玉米稠浆中无须添加任何调料,这样可保持其特有的色香味,但所用的玉米必须是当天采的新鲜玉米,否则将丧失鲜甜味道。

二、铁锅干炕法

把磨好的玉米浆用手做成饼放在锅炉上炕也行,这样玉米粑粑更香甜口感更佳。可大量供货青玉米粑粑。

九. 四川省 凉山 越西县 越西花椒

越西花椒有着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在清代、民国时期就有栽种,其产品有正路椒、岩椒、高脚椒等几个品种,正路椒俗称红椒,是栽培的主要品种,因其色鲜、味正、浓香、味麻、芳油含量高而盛名。1972年,全县的花椒总株数达80余万株,年产量约25吨。花椒这一农村家庭副业随后在顺河、新民、城关、中所、普雄等地迅速发展。1979年,在广州的农副产品博览会上,越西贡椒脱颖而出,一举夺得质量评比第一名,确立了其优势地位。1983年,县委、政府把花椒生产列为农村经济翻番,建立“两亩找钱地”的一个致富项目,极大地促动了花椒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广大农民平稳增收的一个好路子。1990年,全县花椒总数为358.9余万株,年产量约71吨。

花椒成熟时节,外地客商纷至沓来,大街小巷顿时沸沸扬扬,甚是热闹。越西花椒迅速抢滩重庆和乐山、夹江、眉山、洪雅等大中城市,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口碑。在同类产品中,越西花椒的价格往往要高出其它产品1——5元,形成了竞争优势,许多商家纷纷打出了“出售正宗越西花椒”的标牌,质优、味醇、色鲜,越西花椒在市场中得到了一致的共识和好评。

十. 广东省 阳江 阳西县 阳江黄皮

黄皮,学名:Clausenalansium(Lour.)Skeels,水果名,顾名思义,具有黄色的皮,也被称油皮、油梅、鸡皮果、黄淡、黄批、黄弹子、王坛子。原产中国南方,在中国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黄皮是我国南方果品之一,除鲜食外尚可盐渍或糖渍成凉果。有消食、顺气、除暑热功效。根、叶及果核(即种子)有行气、消滞、解表、散热、止痛、化痰功效。治腹痛、胃痛、感冒发热等症。据载,黄皮寄生也有类似功效。

黄皮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用途非常广泛。果实富含糖分、有机酸、果胶、维生素C、挥发油、黄酮甙等。

黄皮果有多个品种。有酸,有甜,也有早熟与迟熟之分。

以果形而分,大致有

(1)圆粒种。果圆球形,有称为冰糖甜黄皮的即属此类。此中又分为大粒种与小粒种两类。大抵汁多、味清甜者为优;

(2)椭圆形种。果椭圆形。果形较大,种子较多,味甜带酸,品质中等;

(3)阔卵形,形如鸡心的称鸡心黄皮,比圆粒种早熟,果较小,通常有种子1粒,味清甜,品质优。此外,味酸的通常称为酸黄皮。实生树结出的果,味多偏酸。据前人调查,福建有约6个品种,广东有8个品种,广西的品种尚待调查。

中国黄皮地方品种甚多,不少属同物异名。大抵分为甜黄皮与酸黄皮2类。甜黄皮多作鲜食,酸黄皮用以加工果脯、果汁、果酱。甜黄皮以鸡心种最为著名,果大皮厚,种子一般3~4粒,也有独核品系,酸甜适中,肉黄白,形如鸡心。

黄皮种子富含油分,出油率高达42%,为优良的润滑剂。黄皮作为一种优质的水果,其果实除鲜食外,尚可加工成果冻、果酱、蜜饯、果饼及清凉饮料等或盐渍、糖渍。所以,在民间黄皮素有“果中之宝”之称。

夏天吃黄皮时,可以将果肉、果皮和果核放在口中嚼碎,连渣带汁一并吞下,味虽有些苦,但可以起到降火、治疗消化不良、胃脘饱胀的作用。

黄皮是广东人熟悉的夏季水果之一,人们不但喜欢它生津止渴、消食健胃的夏季滋味,民间也喜欢拿水煎黄皮叶来防治感冒,或者用黄皮树根来治气痛。黄皮的果皮和果核也都是入药良材,有利尿消肿、行气止痛等功效。黄皮促进消化功能。

夏天,用黄皮果子挤破泡在凉开水里喝,能止渴生津;皮甘,有祛热,消痰,止渴之功效。

阳西县塘口镇彭垌村盛产黄皮。据了解彭垌村有种植黄皮的传统,村里几乎所有的坡地都种满了黄皮。今年该村黄皮的种植面积达到700亩。由于土质适合黄皮生长,黄皮产量相对也特别高,平均亩产达500公斤。彭垌黄皮还具有皮薄、甜度高的特点,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收购商来收购,销路十分好。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