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四川达州农产品土特产 四川达州特产有哪些东西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四川达州农产品土特产 四川达州特产有哪些东西更新时间:2023-08-23 14:30:59

一. 四川省 达州 通川区 通川柑橘

通川区北外镇徐家坝社区,位于凤凰山腰的5社,拥有具有产业带动基础的400亩柑橘园。人均纯收入达5000余元。

二. 四川省 达州 宣汉县 “百里峡”牌老腊肉

“百里峡”牌老腊肉由樊哙镇百里峡腊肉制品厂生产。樊哙镇在百里峡深处,地处富硒带,至今仍保持着青山绿水、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是难得的绿色食品原材料宝库。该产品选用纯农家圈养猪精肉,用纯柏丫熏制,其味浓香,令人闻之欲垂涎。该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等地。

三. 四川省 达州 宣汉县 漆碑茶

漆碑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漆碑茶 四川省宣汉县土黄镇、樊哙镇、漆碑乡、石铁乡、渡口土家族乡、三墩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龙泉土家族乡共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宣汉县人民政府关于报送漆碑茶地理标志产品建议保护区域的报告》,宣县府〔2013〕19号 宣汉县地方标准:DB511722/T023、025、032-2010《漆碑茶》

漆碑茶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福鼎大白茶、名山131茶等经审(认)定的适制漆碑茶的茶树良种。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600m以上,土壤pH值4.5至6.5,土层厚度≥80cm,土壤有机质含量≥1.5%,硒含量0.25 ㎎/㎏至0.38 ㎎/㎏。

三、栽培管理

1. 建园: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开垦深度在60cm以上。

2. 定植:时间为11月上旬至翌年3月下旬。采用单行或双行条栽方式种植,每公顷栽植60000至65000株。

3. 施肥: 农家肥为主,有机肥为辅,根据土壤特点和茶树生长情况适时追肥。

4.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摘

1. 采摘时间:春茶为3月上旬至5月下旬;秋茶为8月上旬至10月中旬。

2. 采摘方式:人工采摘。

3. 采摘标准:采摘单芽至一芽二叶,严禁采摘雨水露水芽叶、紫色芽叶、病虫芽叶。

五、加工工艺

1.工艺流程:

(1)烘青: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回潮→揉捻→烘二青→理条→筛分→烘三青→足干。

(2)炒青: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回潮→揉捻→炒二青→炒三青→足干。

2.工艺要求:

(1)摊青:在阴凉处摊放,摊放厚度1cm至4cm,摊放4小时至6小时,至叶片柔软,失水率达25%至35%。

(2)杀青:温度150℃至180℃左右,至水分55%至65%。

(3)揉捻:采用人工或揉捻机揉捻。

(4)足干:温度60℃至80℃,1小时至1.5小时,烘干至水分≤6.5%。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烘青茶:

级别

外 形

内 质

形状

色泽

匀度

净度

香气

汤色

滋味

叶底

特级

细嫩有毫

墨绿油润

匀整

清高

黄绿明亮

醇爽

黄绿细嫩有芽

一级

细紧带毫

墨绿油润

匀整

清香

黄绿明亮

尚醇爽

黄绿细嫩带芽

二级

紧细尚直

墨绿

匀整

尚净

清正

黄绿尚亮

尚醇爽

黄绿尚嫩

(2)炒青茶:

级别

外 形

内 质

形状

色泽

匀度

净度

香气

汤色

滋味

叶 底

特级

紧细显峰

灰绿油润

匀整

带栗香

黄绿明亮

浓爽

黄绿细嫩有芽

一级

紧细浑实

灰绿尚润

匀整

香高

黄绿尚亮

尚浓爽

黄绿细嫩带芽

二级

紧实

灰绿稍润

匀整

尚净

尚高

黄绿尚明

浓尚爽

黄绿嫩匀

2.理化指标:水分≤6.5%,总灰分≤7.5%,碎茶≤2.0%,非茶类夹杂物≤1.0%,水浸出物≥38.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四. 四川省 达州 大竹 五香卤豆干

达州市大竹.宣汉.开江生产的卤豆干都是有名气,其制作方法.配料.形状.味道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如今已生产各种类型.各种味道的系列产品,该用真空塑袋包装,保质保鲜期更长.畅销省内外.

五. 四川省 达州市 宣汉县 老君香菇

老君香菇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东汉和帝8年置县,距今有1900多年历史,巴人祖源,文化璀璨,物华天宝。宣汉县老君乡境内有一巨石,古称“老君石”,民间传说太上老君曾云游于此,点石为炉,老君乡因而得名。老君乡自清朝起就有香菇种植(《宣汉县志》记载),境内森林资源丰富,80年代开始大规模木屑袋栽香菇,丰富的青杠木资源为老君香菇的生产提供了优质原料保障,生产的香菇菇型大、圆正,菌肉厚,柄短,肉质嫩脆,香味浓郁。 2007年以来,全县大范围推广老君香菇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注册了“老君姑”牌商标,先后创建了老君、滴水、方斗、尖包、义和等多个香菇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基地范围内推广应用袋料(青杠木屑+玉米芯)香菇栽培,并研发出老君香菇干品、罐头、菌酱等系列产品,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广州等地,出口日本、韩国创汇约200万美元。2008年-2010年,组织产品参加北京、重庆、成都等地举办的农产品展览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获得了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最畅销产品

地域范围

老君香菇地域保护范围为宣汉县境内老君乡、土主乡、普光镇、黄金镇、厂溪乡、新华镇、石铁乡、双河镇、大成镇、胡家镇、毛坝镇、柳池乡、君塘镇、红岭镇、明月乡、东乡镇、下八乡、芭蕉镇、南坝镇、峰城镇、桃花乡、天生镇、七里乡、柏树镇、土黄镇、华景镇、白马乡、五宝镇、天台乡、茶河乡、塔河乡、樊哙镇、三墩乡、漆树乡、渡口乡、庆云乡、马渡乡、隘口乡等54个乡镇497个村,地理坐标:东经107°22′30"~108°32′21",北纬 31°07′39"~31°49′03",保护面积427100公顷,年产鲜菇48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老君香菇其产品菇型大、圆正,菌肉厚,柄短,肉质嫩脆,香味浓郁。 (2)内在品质指标:老君香菇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钙及微量硒元素,蛋白质含量≥3%。 (3)质量安全规定:菌种生产按NY/T 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执行,产地环境符合NY 5358《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规定,栽培基质符合NY5099《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规定》,生产管理符合NY/T 5333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要求,产品质量符合NY 5095《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规定要求。

六. 四川省 达州 开江县 周记羊肉格格

周记羊肉格格是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的特色美食。开江县乡巴佬面馆"周记羊肉格格"荣获"达州市第二届十佳名小吃。

周记羊肉格格继承了传统羊肉格格制作工艺,将新鲜仔羊肉切成条状,加入适当食盐、料酒、郫县豆瓣、菜籽油、米粉、大蒜、老姜片等佐料,装入竹编小蒸笼,用大火蒸上气即可食用(俗称上气格格);食用时可在格格上面加入少许花椒、辣椒面、葱花、香菜、闻之味清香扑鼻,吃之麻辣鲜香细嫩。

七. 四川省 达州市 开江县 任市板鸭

任市板鸭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任市板鸭

任市板鸭为开江县地方名之一,用开江麻鸭作为原料,经腌制、烘烤而成。《开江年鉴》(2006-2007)记载“唐板鸭制作技艺产生并流传于开江县任市镇,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开江县志》等资料中也记载有1958年在县城东街新建食品加工厂,主要生产板鸭等。2008年9月,开江任市唐板鸭传统制作技艺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任市板鸭粗脂肪含量低于0.5%,粗蛋白含量高于20%,胆固醇(mg/100g)低于30mg,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因板鸭独特的加工工艺和鸭肉的脂肪含量少、氨基酸种类多等特点,产品色泽金黄、肉质绵韧、风味独特、香味浓郁、营养丰富。任市板鸭是开江麻鸭产品链的延伸,是提高开江麻鸭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开江境内现有四川尚禾青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任市唐板鸭、李板鸭、杨板鸭等多家板鸭加工企业,年加工板鸭能力可达50万只,产值达4000万元。

所在地域:

四川

申请人:

开江县家禽产业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划定的地域

地域范围

任市板鸭主要产于四川省开江县。产区位于东经107°42'06''—108°05'07'',北纬30°47'40''一31°15'28''之间,分布于开江县的新宁镇、普安镇、永兴镇、新太乡、灵岩乡、回龙镇、天师镇、骑龙乡、长田乡、沙坝场乡、梅家乡、讲治镇、宝石乡、甘棠镇、靖安乡、任市镇、新街乡、广福镇、长岭镇、拔妙乡等20个乡镇,产区面积1033.8平方公里,年加工任市板鸭300万只,年产量2000吨。

八. 四川省 达州 通川区 石锅鱼

石锅世家餐饮有限公司作为一个以制作河鲜为主的四川地方知名品牌,被授予“四川绿色餐饮示范单位、地方名特菜品、优秀餐饮企业”,目前全国有20余家加盟店。

石锅采藏珠峰奇石,高僧讼经手工打制成锅,取巴河之水美肥鱼,舀一勺甘泉溪水,烹煮出巴蜀一绝)——石锅鱼。石锅煮鱼可使鱼鲜嫩无比,石锅可使锅中之鱼保持衡温,能够保持鱼的原味,食此鱼美容养颜,生津脾肺、延年益寿、强身健体。

九. 四川省 达州 开江县 开江“峨城”牌板鸭

原料为良种鸭,腊香浓郁、熏味纯正、色泽金黄、清香味爽、肉质细嫩化喳、肥而不腻,独具特色。

十. 四川省 达州市 大竹 大竹苎麻

大竹苎麻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被称为"中国草"的苎麻,是大竹县支柱产业之一。大竹自商周时种麻,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道光《大竹县志》记载"麻稻为首"和唐朝诗人杜甫《夔州十绝句》"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反映大竹的苎麻生产、流通盛况。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竹县把苎麻生产作为地方支柱产业来抓,使苎麻生产得到迅猛发展,苎麻产量、面积跃居全国产麻县之首,常年苎麻产量占全省40%左右,全国10%左右,成为全国苎麻生产基地县。八十年代中后期,苎麻生产进入鼎盛时期,苎麻种植最高年份(1987年)面积达22万亩,产量2万吨,产值2.05亿元,全县人均收入236元,主产麻区人平收入上千元;麻农总收入最高年份(1986年)达到1.3亿元,真正成为大竹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进入九十年代后,全国苎麻市场疲软,县委、县政府引导麻农重推苎麻品改,淘劣扩优,苎麻单纤维支数达到1800-2300支,苎麻面积保持在15万亩左右,面积、产量仍位列全国之冠。 在抓苎麻生产的同时,大竹县充分运用苎麻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苎麻纺织工业,苎麻加工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四川省苎麻纺织基地。全县苎麻加工企业现有23家,固定资产3亿多元,就业职工上万人,拥有长纺2.3万锭、短纺1.2万锭、织布机700台,年耗原麻可达2万吨。主要麻纺产品有精干麻、麻条、落麻、麻纱和麻棉混纺布等,先后有38个产品获部、省优质产品,其产品因系纯天然织物,具有档次高、挺括、透气性能好等特点而倍受外商欢迎,远销日本、韩国及欧美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基本形成原麻种植生产、购销贩运,麻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已初具苎麻产业化经营形式。 目前,大竹县正抓住中国加入WTO进程加快,纺织行业复苏的机遇,一手抓优质苎麻基地建设,一手抓麻纺产品深度开发,把大竹建设成为全国优质苎麻商品基地县和苎麻纺织品集散中心。

大竹苎麻四川省大竹县苎麻技术推广站大竹苎麻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四川省大竹县竹阳镇、城西乡、竹北乡、杨家镇、人和乡、黄家乡、中华乡、清河镇、柏林镇、柏家乡、李家乡、石河镇、月华乡、双拱乡、二郎乡、蒲包乡、乌木镇、东柳乡、团坝乡、朝阳乡等50个乡镇384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6°50′-107°32′,北纬30°20′-31°58′。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