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晋东南高平特产 高平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晋东南高平特产 高平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3-10-08 05:24:41

一. 山西省 晋城 高平 炒卤面

卤面,是北方地区家喻户晓的一道主食。因其口感颇佳而深受大家的喜爱。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肉卤面和素卤面。将豆角掰成段状,然后入锅加葱丝、盐清炒。将蒸熟的面丝放入锅中,盖在肉和豆角之上。将汤汁均匀浇在面丝之上。然后将卤面均匀的覆盖于豆角之上,浇上汤汁。然后大火焖。十分钟以后,卤面便可以出锅了。卤面之所以香脆可口,功夫全部用在了炒上面。

一般这样一份炒卤面厨师都要连续不断地翻炒在十二分钟以上。经过长时间不间断的翻炒,卤面的水分渐渐蒸发完从而变得干脆爽口,这时卤面里已经融入了豆角的香气。

二.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锦屏县 黔东南苗族酸鱼汤

生活百味,酸、甜、苦、辣,酸当家。黔东南是“吃酸”的故乡。日常生活的家宴、宴会、红、白喜事中,酸食无处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爱好。难怪当地乡谚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车”(指走路打趔趄的意思),道出了黔东南的酸食文化的特色功效和风格。    

在世界“吃在中国”。在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气候干燥食为盐、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同为吃辣,湘、贵、川又各有妙趣,有所谓的“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戏说。具体而言,贵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湖南是炸辣。黔东南又与贵州其他地区不一样,强调和突出的是第一个字“酸”,而其他地区则强调和突出第一个字“辣”。常言说“除油盐无贵味”,历史上,黔东南地区严重缺盐,只得用酸与辣来调味,可见酸食习俗,实非偶然,它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料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黔东中地区气候潮湿,多烟瘴,流行腹泻、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欲,还可以帮助消化和止泻。因此,每家每户都少个了几个酸坛子:酸水坛、醋水坛、奄莱坛、腌鱼坛、腌肉坛,还流传着三月腌菜,八月腌鱼、正月腌肉”和“坛不下,莱不烂”等关于酸食的腌制季节和保存方法的俗语。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黔东南苗、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自己不同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吃酸的独有风格和制作工艺,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酸食文化”,仅酸的制作就有近10种工艺。    

人类长寿,确有几份酸的功劳:酸食有防病健胃之药用,酸食有除惑提神之功效,酸食有防腐保鲜之功能。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寿星与总人口之比高于传统长寿区广东省的比例,居全国前列。长寿是多因素的,这其中应该包含有“吃酸”的因素。1988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一群记者采访世界老年长跑冠军黔东南运动员李发品老人,问到能创造世界界老年长跑纪录的秘诀是什么时,李发品老人答道:“我要是能吃上家乡的酸菜,还要跑得快。”可算是妙语惊人。进入本世纪后期,酸食这一具有黔东南民族特色的传统食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眯。酸汤鱼、腌鱼、腌肉、酸汤鸡、酸汤猪脚、三合一酸汤、四合一酸汤……有的落户京城,有的飞进国宴,有的漂洋过海,更多的被移植宾馆、洒店,凡是到贵州的中外游客,都点名要吃正宗凯里酸汤鱼。

三. 山西省 晋城 高平 高平丝绸

中国是丝绸圣地,丝绸的源渊产地就在山西高平。泫水是缫丝的首创地,它便在高平市西北山区的泫谷,具体是发源于西珏山簏的泫水河。新中国早期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高平最早叫泫氏县,那里有条河叫泫水,泫水河畔是我国丝绸的发祥地。”高平丝绸以晋东南优质蚕丝为原料,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以软、亮、柔、轻四大特色著称,品种繁多,尤以美丽绸为最佳。

四. 山西省 晋城 高平 猪头肉疙夹火烧

除了烧豆腐,猪头肉疙夹火烧,也是在高平人最常见的一种小吃。

猪头肉色泽红润,口感肥而不腻。猪头肉疙夹火烧,就是将做熟的猪头肉,加葱花、蒜汁等调味品放在烤好的火烧里,类似于北京的卤煮火烧,陕西风味的白吉馍。

正宗的猪头肉疙夹火烧。火烧,最好是用传统的铁制炭火烤箱烤制。将和好的面团上油,放在烤箱上面的铁板上。等到发黄以后,将火烧再贴到烤箱的壁上,在高温烘烤的作用下,火烧因内部水汽蒸发而会慢慢鼓起。

做猪头肉疙夹火烧,切猪头肉的刀工很讲究,猪头肉必须得切得薄厚均,才能吃出口感。高平人还会将猪耳朵、猪肝与猪头肉一起加到火烧里。猪耳朵的脆生与猪肝的香糯再加上猪头肉的肥而不腻,造就了猪头肉疙夹火烧这一独特的高平地方名吃。

这种传统的火烧制作工艺做出来的火烧,是做猪头肉疙夹火烧最好的搭档。

高平人生性豪爽,不拘小节。在吃肉上同样如此,猪头肉切成大片,蘸上蒜汁,夹在火烧中间,便成了高平人得以果腹的食物,同时也成为了高平的一个地方特色小吃。

五. 山西省 晋城 高平 羊肉李圪抓

李圪抓

全名叫羊肉李圪抓,是高平风味小吃中的一朵奇葩。相传一个姓李的牧羊人喜欢吃羊肉包子,食多生厌,他就忽发奇想,借来邻居做煎饼的鏊子,想把包子用油煎一下,可包子皮厚难熟,他就在手上抹了点油,把包子皮拽薄,这样做成后油而不腻,别有风味。

六. 广东省 汕头 龙湖区 东南鹌鹑

东南鹌鹑

新溪镇东南村饲养鹌鹑已有近20年历史,积累了一定经验。全村有鹌鹑饲养户130多户,常年保持鹌鹑存笼量150万只,年产鸟蛋3200吨,出售肉鸟600万只,年产值2520万元,创纯利620万元。

七. 山西省 晋城 高平 高平烧豆腐

说起高平,就不得不提起高平烧豆腐,高平人吃烧豆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当年,赵括被秦将白起一举打败,40万赵军降卒被白起坑杀。白起的残暴激起了后世人们的憎恨,便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火烧水煮而食之,以泄心中之愤。不料,人们食后颇觉新鲜,别有一番风味,于是“烧豆腐”在高平境内流传了下来。

在高平市的谷口村,有一座庙院,因其外形貌似骷髅而取名为“骷髅庙”。“骷髅庙”是距今为止我国唯一一座纪念战国时期将士亡灵的庙宇。高平烧豆腐做的最正宗的地方,正是谷口村,在这里每家每户都会做烧豆腐。

豆腐,是烧豆腐的第一材料。用于做豆腐的大豆是高平本地黄豆。豆腐制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烧豆腐的口感。农村人睡觉比较早,每晚九点左右,睡觉之前就会将本地的黄豆泡入桶中,使豆子膨胀。

凌晨0半,就起床点火烧水。在烧水的同时,将事先泡好的黄豆使用电磨机来打碎成浆状,接入桶中。然后再将这些生豆浆倒入一口大缸内,待锅里的水烧开的时候,将开水全部倒入盛满生豆浆的缸中。

随后将缸内的生豆浆用纱布木桶框自制的过滤器来进行过滤。用鼓槌将豆浆挤压入下面的盆中。新鲜乳白的生豆浆压满整整一盆,最后遗留在纱布中的只剩下一些“废渣”。 吃烧豆腐的调料就来自于这些“废渣”,用生姜、蒜与这些废渣搅拌在一起,再加上点食盐,就是吃烧豆腐所用的配料。 随后将盆中的生豆浆再放入锅中煮开,这时出来的就是我们平时所喝的豆浆。

将豆浆再倒回缸内,然后用事先搅拌好的石膏来点豆腐。石膏点豆腐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过程,豆浆在石膏粉的催化作用下将满满一缸的豆浆慢慢地变成了豆腐花,而这时候的豆腐花,就是我们平常喝的豆腐脑。

最后将这些豆花再倒入自制的木质模具中进行沉淀,放置约三个小时后,这些散漫的豆花就会变成一整白嫩的豆腐。

上午十一点,被压制了三个半小时的豆花已经变成了一块块的豆腐。而这时候,才真正进入了烤制烧豆腐的阶段。 将豆腐从模具中取出,切成3厘米厚6厘米见方的小块,整齐的排列于竹板上面。烤制烧豆腐的火以碳火最为合适。将铁架放置于碳火上,然后将每一块切好的豆腐块均匀的码在铁架子上,在烤制的时候,需要对每一块豆腐进行翻制,直到每一块豆腐都被烤至金黄色。

像小手工作坊,每天最多就是烤制300块烧豆腐,价格为五毛钱一块儿。

烧豆腐是一种很大众的地方特色美食,在高平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贫富贵贱,老幼妇孺,上班族或是过路人,只要路过烧豆腐摊,都会停下来花几分钟的时间去品尝几块烧豆腐。

八. 山西省 晋城 高平 高平黄梨

高平黄梨特点是:个大、味浓、水份大、耐贮运。含糖量9.98%,酸量0.23%,糖酸比值38.93,属中上等品质。全市梨园面积1.98万亩,约85株,年产梨约2000万公斤。其中大黄梨树约26株, 年产量1600成万公斤左右。主要产地在寺庄、永禄、釜山、赵庄、野川、杜寨、陈区、 团池 等地,其中陈区镇铁炉村产的大黄梨品质最优俗名“铁炉梨”,明、清时曾为贡品。

九. 山西省 晋城 高平 猪皮冻

猪皮冻,是一种用猪皮熬制而成的凉菜。高平市米山镇的米山大食堂,这里是高平做猪皮冻最出名的地方。

猪皮冻是中国传统食品之一,味道好,营养丰富,跟猪蹄一样同样富含大量的胶原蛋白,是一种美容食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