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海西特产有什么好吃的 青海海西有哪些特产好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海西特产有什么好吃的 青海海西有哪些特产好吃更新时间:2023-08-09 19:28:08

一. 青海省 海西州 格尔木市 格尔木蒙古羊

格尔木蒙古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蒙古族放牧的格尔木蒙古羊,是元朝时东台吉乃尔部落的一个分支,由于德天独厚的天然草场资源放牧,格尔木蒙古羊作为蒙古族“那达慕”或喜庆节日、祭敖中以全羊席,手抓羊肉等美食绝称,当地蒙古族民族文化独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蒙古羊”一词大约公元1206年左右,随着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北方各部落形成统一民族后,蒙古族饲养的绵羊随统称蒙古羊。随着历史上蒙古族的迁移而带来了生产和生活资料,其中也带来了脂尾型粗毛种格尔木蒙古羊。由于产区地处柴达木盆地特定自然环境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形成了今天的格尔木蒙古羊适应恶劣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特性。格尔木蒙古族宰羊和分割羊肉主要讲究的是按照关节分解,保持每根骨头的完整性,这样既可以充分保留其营养和味道,还能保持其原汁原味。

格尔木蒙古羊是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的。格尔木市蒙古羊是经长期选育而成的优质肉脂兼有品种,肉质鲜嫩、蛋白质高、风味独特,有“绿色食品”的美誉,已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格尔木市乌图美仁卫拉特蒙古羊是17世纪时,从新疆迁移到青海地区的,在青藏高原经过三百年的发展繁育,在典型的草甸草原生态环境下,具有游走、采食、抓膘、贮脂、抗寒、抗风雪能力强和体大、肉多、脂尾肥厚、产肉率高、肉质鲜美的特点。这种羊肉水分含量低,富含钙、铁、磷等矿物质,肌原纤维和肌纤维间脂肪沉淀充分,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品种。

多年来,由于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场资源游牧民放牧,乌图美仁卫拉特羊肉作为蒙古族“那达慕”或喜庆节日、祭敖中做全羊席,手抓羊肉、干肉等美食的主选材料,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我市乌图美仁乡那棱格勒村(原乌图美仁察汗乌苏牧委会)共有牧户53户,总人口156人,该牧业社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可利用草原总面积39.5万亩,围栏草场面积23.25万亩,牲畜共计8596头,畜用暖棚12座,基本实现了冬春季节牧民的定居放牧。

2013年,格尔木那棱格勒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申报的“格尔木蒙古羊”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格尔木蒙古羊地理标志保护的范围是: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和郭勒木德镇。涉及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的那棱格勒、柴开、察汗乌苏、敖包图、哈夏图、乌兰美仁、白力其尔、俄日腾、巴勒格图和郭勒木德镇的拖拉海、阿拉尔、清水河、渔水河、秀沟等蒙古族牧业村共计14个。保护范围地域地理坐标为:东经90°4′40′′—95°40′10′′、北纬35°53′10′′—37°24′10′′,南北宽169公里,东西长442公里,保护规模为:3057101公顷。南与玉树州相邻,北与大柴旦、茫崖接壤,西至新疆和芒崖行委,东与都兰县相邻;区内海拨2790—6000多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二. 青海省 海西州 格尔木市 唐古拉牦牛

唐古拉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唐古拉牦牛是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的。唐古拉牦牛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唐古拉牦牛被誉为“雪域之舟”,自古以来就与藏族文化、历史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藏族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唐古拉牦牛是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具有极强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尤其是冰雪袭人的寒冬,唐古拉牦牛均以其耐寒负重的秉性坚韧不拔地奔波着,担负着“雪域之舟”的重任。唐古拉牦牛是藏族历史上重要的图腾崇拜物。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对其所崇拜的图腾唐古拉牦牛加以神化或物化之后,驰骋其丰富的自然想象能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2014年,格尔木市畜牧兽医工作站申报的“唐古拉牦牛”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格尔木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唐古拉牦牛地理标志保护的范围是:唐古拉藏羊地理标志保护的范围是: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行政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91°38′49”—93°20′22”,北纬33°52′14”—35°12”。保护规模为: 1427755公顷。南与西藏那曲地区为邻,东、北与玉树州相邻,西至新疆,;区内海拨4500—6000多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 独特感官特征:由于唐古拉地区是野牦牛活动区域。在夏秋季节,位于可可西里保护区内的野牦牛经常混入家牦牛群中配种,使家牦牛混入野牦牛的血液,呈现含野牦牛血液的牦牛达25%以上。因此唐古拉牦牛体现出生长发育慢,体格较其它地区牦牛大的外形特征。宰杀后从胴体上看,肌肉光泽润滑,色泽略深,脂肪淡黄色,肌纤清晰有坚韧性,呈明显的大理石纹,弹性好,指压后的凹陷立即恢复。外表湿润,不粘手。无异味,具鲜牛肉特有气味。唐古拉牦牛肉煮沸后的肉汤清澈透明,脂肪团聚于表面,具特有的香味,味香四溢。2、内在品质指标:唐古拉牦牛长期生长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属传统游牧放牧饲养方式进行生产管理,同时由于具有野牦牛的遗传基因,其肉品体现出品质好、肉质鲜美、肌纤维较粗、色泽暗红、腥膻味小。唐古拉牦牛肉所含蛋白质总量≥22%、脂肪含量≥0.5%、17种氨基酸总量≥20%。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种类齐全,具有其它牛肉无法比拟的独特风味;是生产加工优质牛肉制品的原料,属于牦牛肉中的上品,也是一种口味鲜美的优良肉食和半野味的肉食品。3、安全要求:由于唐古拉山镇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保护区核心区,区内没有任何工矿企业,因此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唐古拉牦牛生产区的环境影响几乎为零。因此,唐古拉牦牛饲养产地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的相关规定;饮用水符合NY2057无公害牲畜饮用水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符合HJ 568 —2010畜禽养殖产地环境评价规范。

三.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服饰中,刺绣和银饰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刺绣图案多为各种花草、鸟兽和几何图形。绣工独特的要数“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时众人要进行爬竿比赛,新娘必须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绣的“棉包锦囊”,内装五谷、银饰等物,挂在竹竿上,比赛结束将“囊”赠给胜利者,以示吉祥。

四. 台湾省 基隆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完全是手工自制,在基隆非常知名。所谓的“酒酿”,是用白色的小糯米泡酒酿制而成,而全家福的酒酿,在香醇的酒味中还掺杂着淡淡的桂花香,尝起来酸酸甜甜的,再加上各式手工包馅元宵,就是一碗热乎乎的甜酒酿,此外,也可买生元宵回家自煮,惟冬至、元宵时节,可得事先预订,否则一颗难求。( 基隆)

五.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六. 青海省 海西州 格尔木市 干拌

干拌是一种先经水煮,而后加入丰富的佐料炒制而成的拉面,辣椒和醋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添加,别送一碗牛肉清汤,味道独特、极为爽口。干拌面的份量很足,如果不够的话,还可以另加一个烤馍,总共不过6元钱左右,价廉物美。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七. 青海省 海西州 乌兰县 茶卡盐

茶卡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卡盐”是产于青海省乌兰县茶卡盐湖的湖盐。“茶卡盐”受其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其它盐 图1 茶卡盐

.比较具有晶体规则、氯化钠纯度高、可溶性杂质低、不易结块、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特点。因含有钙、镁、钡、铜、钾、锶、锌、硒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八种氨基酸,“味咸而甘”,口味独特,有特殊调味效果。
“茶卡盐”盐晶体结晶完整、氯化钠纯度高、外观洁白、杂质少、无污染、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味咸而甘,其味咸美”。而海盐则是经纳潮、制卤、结晶、堆存、加工到成品的过程,因原料—海水不同程度污染,造成产品水分含量高、水溶性杂质高水溶性杂质高食用口感略有涩苦味。
2009年,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茶卡盐”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生产历史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茶卡盐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汉时期。《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盐律。解放前,马步芳政权在这里设有盐场,每年生产近千吨原盐。解放后,古老的茶卡盐池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开发出加碘盐,洗涤盐,再生盐、粉干盐等十多个品种,每年生产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余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茶卡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青海省乌兰县所辖行政区域。.

八. 新疆 伊犁 昭苏县 哈萨克的烤饼

哈萨克的烤饼是用干牛粪作燃料烤制的一种厚饼,味道特香。这种饼也是哈萨克人喝奶茶时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面粉、牛奶或羊奶、羊尾油。做法:把酵面用水泡开和入面粉、羊尾油、牛奶或羊奶揉好面,放入羊皮口袋中发酵(也可用厚的棉织物包起来发酵)。面稍发后即开始做饼,不放碱。一般他们发面不多,一次只做2—3个,随烤随吃,使饼始终保持新鲜。饼的大小根据哈萨克人的“卡盘”(类似汉族人用生铁铸成的平底锅)大小来定。“卡盘”呈圆形,直径在25—30厘米,厚在5—6厘米。面揉好后,放人“卡盘”内,用手压平。上面再扣一个和下面大小一样的“卡盘”。把“卡盘”放在己燃红的牛粪火堆上,上面也放—堆燃着干牛粪。由于受热力均匀,上下不用翻饼,约20分钟即熟。饼厚一般在6—7厘米。特点,饼呈金黄色,味香松软而可口;食时,一般用刀切成小块给客人食用。客人一般不要自己动手去掰,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动。( 伊犁哈萨克)

九. 青海省 海西州 乌兰县 青海骆驼

【种质曾用名】 柴达木骆驼

【种质原产地】 青海柴达木盆地的乌兰、都兰、格尔木三县(市),茫崖镇、香日德驼场及海西州属莫河畜牧场。

【主产区与分布】 青海柴达木盆地的乌兰、都兰、格尔木三县(市),茫崖镇、香日德驼场及海西州属莫河畜牧场。东部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也有少量分布。

【被毛颜色】 毛色以褐色最多占37.5%、深褐色(黑褐)占26.5%、淡黄色占32.03%、灰白色占3.9%。

【体型特征】 体质粗壮结实型居多,细致紧凑型或其他型较少。一般体躯高而短,前躯发育较后躯为优。

【头部特征】 头短小,嘴尖细,鼻梁微拱,眼眶骨隆起,呈菱形,眼球外突。额宽广而略凸,耳小直立,贴附于脑后。

【颈部特征】 颈础较低,颈背高而隆起,呈长“乙”字型

【驼峰特征】 前峰高而窄,后峰低而宽

【胸部特征】 胸宽而深,肋拱圆良好

【腹部特征】 卷腹不外凸

【尻部特征】 尻短斜,尾短细

【四肢特征】 肘、后漆,胸底处形成角质垫。前肢大多直立,个别呈“X”状,后肢呈刀状肢势。

【蹄部特征】 前蹄大厚似圆形,后蹄小薄似卵形

十.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