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武清特产水萝卜 天津特产沙窝紫萝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武清特产水萝卜 天津特产沙窝紫萝卜更新时间:2024-04-01 07:05:30

一. 河北省 沧州 黄骅 黄骅水貂皮

产地:中国河北黄骅。 特点:皮毛弹性好,光泽明亮,针毛与绒毛比例恰到好处。覆盖率高,既保暖而不擀毡。( 黄骅)

二. 广东省 广州 越秀区 水棱角

据说从前西关人在中秋前后必到泮塘吃菱角,可是菱角这种东西季节性很强,居住在西关的一位婆婆就尝试用米粉来做菱角,这就是所谓的“筷子功”了,用筷子“漱”成逼真的“菱角”,拌上炒香的姜丝、大头菜和肉丝等作料,就成了西关传统的小吃——水菱角。这东西最讲究的地方有两处,第一是粉,第二是汤,粉要用尖米粉,汤里的料要下足,提鲜的材料少不了,像虾米、瑶柱这些都是必备的原料,这样出来的汤底会才会更加香浓。现在的汤底经过改良,又添加了一些新的原料:将虾米、瑶柱、腩肉、腊味、猪油渣、花生一起炒香之后加水熬成高汤,水菱角煮熟后过冷水再将高汤浇上去,吃的时候还要配上蛋丝、叉烧丝、腊肉丝、姜丝、椒圈等一起才算完美。

三.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四道水腊肉

四道水腊肉

四道水腊肉是陕西的,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途经汉中四道水时,四道水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西部地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四. 广东省 清远 佛冈县 竹山水柿

竹山水柿

五. 广西 桂林 灌阳 桂林水糍粑

桂林水糍粑是将上好糯米蒸熟后杵打成团后入笼蒸熟而成,里面要包上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馅料,出笼时还要裹上些许白糖或熟豆粉,色泽晶莹洁白,口感细滑沁甜。它是桂林名小吃之一,到处都能吃到。( 桂林)

六. 河北省 石家庄 行唐 红枣水饴软糖

 红枣水饴软糖:红枣具有补血,养颜,缓解疲劳,添加了椰子油、洋菜、青草膏、百草蜜、是注重女性健康人群的最佳零食。特别添加海藻提取物以及水饴加工而成,少了龟苓膏原有的苦味,更加甘甜,口感超Q

七. 天津市 武清区 大黄堡河蟹

大黄堡河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黄堡河蟹是天津蓟县大黄堡镇的。

河蟹历来是天津市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在水产市场上有不少产自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湿地的河蟹。

2014年,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水产养殖协会申报的“大黄堡河蟹”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商标注册号为:13938193。

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水产养殖协会

13938193

螃蟹

八. 天津市 武清区 玫瑰肠

玫瑰肠是天津的。用猪后腿精肉,剔出肥膘和筋腱,绞成粗肉丁,撒入适量精盐,放进铝盘内,经过一昼夜的排酸腌制处理,配以玫瑰香酒和适量的高级植物香料;再绞成细肉糜状,配以适量的猪脊背肉丁搅拌均匀,灌入猪羊肠衣内,经过两次熏烤和一次浸煮而成。成品呈玫瑰红色,表面皱纹均匀,肠体丰满,含蛋白质多,含脂肪少,味道鲜美,使人开胃,最适宜冷盘快餐。

九. 天津市 武清区 东马房豆腐丝

东马房豆腐丝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豆制品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丰富的钙质,营养价值较高,颇受群众喜爱。白古屯镇东马房村因豆制品加工而远近闻名,这其中,东马房豆腐丝以历史悠久、做工考究、配料独特、色艳而不浓、形挺而不硬、薄而富有弹性等特点,在京津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近日,记者来到该村豆制品龙头企业天津凯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采访。

提起武清名吃豆腐丝,大家耳熟能详的当属城关豆腐丝,但据考证它是在白古屯镇东马房村生产的。之所以叫城关豆腐丝,是源于这样的一个故事:城关豆腐丝最早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最早是由东马房刘记豆腐丝房开始制作,因常年在城关大集销售,故被人们统称为“城关豆腐丝”。也有另一种说法,称东马房豆腐丝的起源与康熙皇帝密不可分。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三月,康熙皇帝在河道总督陪同下,第六次驾临武清视察北运河堤防工程。期间,康熙皇帝行至武清城关城东郊邱古庄,忆起老臣李炜,告老还乡后居于该村,便传令召见。至晚膳时,李炜奉上东马房豆腐丝。皇上品尝后,称赞豆腐丝“味压京城”。此后,东马房豆腐丝便成为贡品。也就是说,东马房豆腐丝在清康熙年间早已有之。以上究竟哪一说法更准确,如今恐怕已无从考证。多年来,东马房豆腐丝以其考究的工艺和醇香的口味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特色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1979年,武清组团参加天津食品街开业典礼,当时东马房豆腐丝随团参展,并有师傅现场表演切丝技巧,顾客不知为何物,纷纷围观。后经介绍,才得知这就是有名的东马房豆腐丝,品尝后更是赞不绝口。据统计,食品街开业典礼,东马房豆腐丝销售5000余公斤。

东马房豆腐丝天津市武清区东马房豆制品产销协会

十. 天津市 武清区 西马房打瓜

西马房打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走进东马圈镇西马房村,微风中飘散着阵阵瓜香,田间则是横卧在地上的打瓜和成片翠绿的瓜秧,瓜农们正忙着将这一季成熟的打瓜采收装车,销往周边地区。

“打瓜是西瓜的品种之一,果实较小,味道甜美,瓜子多而大、壳薄仁香,瓜瓤分红、黄、白三色。因其吃时多直接用手打开,故称打瓜。”西马房村村委会主任刘宝刚一边介绍情况一边带着我们走进村里。西马房村位于东马圈镇东南侧,有260余户,打瓜种植面积600余亩。刘宝刚说,村民种植打瓜的历史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几百年前。相传北宋年间,宋、辽两国对峙,当时的西马房村正处在萧太后运粮河东侧,由于人烟稀少,水草肥美,地域辽阔,萧太后便下令在此地建起了牧马场,养出的马大多供给骑兵作战使用。到了明代,官府养马的数量逐渐增多,西马房村落规模也随之增大,官兵开始在田间种植打瓜以备军需。公元1675年8月,清康熙帝曾微服私访至东马圈镇,夜宿王府旗奴宋家,宋氏专门派人到西马房村采摘新鲜可口的打瓜以供皇帝食用,康熙食之大悦,对打瓜赞不绝口,鼓励当地农民增种打瓜,让更多百姓品尝。其后,西马房打瓜种植愈加普遍。

据介绍,打瓜是水果中的“宝贝”,内含丰富的纤维素、不饱和脂肪酸及其他营养元素,其含有的植物固醇可降低血液里低密度胆固醇含量,适合患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食用。不仅如此,打瓜还是一种利用价值很高的瓜类,瓜瓤可以直接食用,瓜子能炒着吃,瓜皮则既能做菜,又能腌制瓜条。刘宝刚说:“现在西马房打瓜亩产1700公斤左右,多的时候能有2000公斤,平均每亩收益3000元。在武清和廊坊等地,西马房打瓜已小有名气,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定购。目前,东马圈镇政府正在为‘西马房打瓜’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开拓市场、打响品牌,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