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婺源的特产美食有哪些 江西婺源好吃的美食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婺源的特产美食有哪些 江西婺源好吃的美食有哪些更新时间:2024-05-10 19:46:57

一. 江西省 上饶 婺源县 大鄣山茶

大鄣山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江西婺源绿茶历史上就远销欧美,建国后,又一直作为中国绿茶的“面子茶”出口海外。上世纪90年代初,绿茶外销萎缩,婺绿-退出国际市场。但近年“大鄣山茶”却迅速崛起,这是因为它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及时了解和迎合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消费潮流。同样是婺源的茶业,其兴衰折射出人们观念的嬗变和生产方式的改革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其启示是深刻的。

江西婺源县是中国绿茶产地金三角上的明珠,而“大鄣山茶”则是婺源绿茶中的一颗明珠。

大鄣山坐落在婺源县北部,海拔1630米,纵横2100平方公里。这里,峰峦叠嶂,终年云遮雾罩,生态环境天然纯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造就了优秀的“婺绿”———大鄣山茶。1996年,经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三年环境跟踪检测,“大鄣山茶”获得了A-绿色食品证书。之后,它直奔欧盟市场。短短几年的发展,在全国有机食品生产中,大鄣山茶的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和出口创汇额都占到了50%以上,奇迹般地坐上了龙头老大的位置。大鄣山茶先后荣获江西名牌、国家级新产品、中国食品业名牌、上海市十佳茶叶品牌、1999世界博览会金奖、江西省著名商标等称号。

大鄣山茶原产地认证范围为婺源大鄣山山脉及其周边近2100平方公里的高山茶区,区域内生态环境优越,为茶乡婺源产茶的金三角区。

大鄣山坐落在婺源县北部,海拔1630米。这里,峰峦叠嶂,终年云遮雾罩,生态环境天然纯净。古诗云:“蟠踞徽绕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这里群峰跌宕起伏,山势纵横巍峨,四季云遮雾罩,阳光温煦漫射,植被丰富,土壤肥沃,生态环境纯净天然,自古就是出名茶的灵秀之地,《山海经》称之为“三天子都”。如此优越的生态条件,使该地出产的茶叶,形成了“香高、汤碧、味厚、汁浓”的品质风格。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造就了最优秀品质的“婺绿”_大鄣山茶。在全国有机食品生产中,大鄣山茶的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和出口创汇额都占到了50%以上,奇迹般地坐上了龙头老大的位置。

1997年金秋十月,在广州举行的中国绿色食品宣介会上,大鄣山茶展台吸引了众多外商惊喜的目光。不久,威伯公司相邀欧盟有机食品认证机构BCS的专家专程来到婺源,实地考察大鄣山茶的生长环境和加工管理。在洋专家一致的“OK!”声中,大鄣山茶顺利获得了BCS认证证书。这是一个得到140多个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有了这份证书,大鄣山茶就有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二.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晏桐根的金钢脚

晏桐根的金钢脚:晏桐根,城关北街人。曾在北街现酒厂处设桶炉,以炕金钢脚为主,兼发麻花,猪耳朵。晏桐根的金钢脚,看起来很结,吃起来却很泡,既香又脆,很受青少年的欢迎,他发的麻花、猪耳朵,个个成形,成为汉川小孩最爱吃的风味小吃之一。

三. 内蒙古 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青睐。到鄂尔多斯草原观光游览,畅饮马奶酒,饱饱吃上几顿烤羊腿,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

四. 江西省 上饶 婺源县 婺源汽糕

婺源汽糕是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的。婺源县汽糕表面鲜香油亮,光亮透亮,中间布满了蜂窝状的气孔。加上浓香的佐料,品尝过后,淡淡的一丝醇香留存于舌尖,令人回味无穷。

婺源的汽糕可谓别具特色。汽糕所需的主要原材料是籼米。早米太硬,而且没有黏性;而晚米又太糍,也是不适合做汽糕的。籼米则不同,黏性较小,米粒细长而稍扁平,组织细密,一般是透明或半透明,腹白较小,硬质粒多,油性较大,质量较好,适合于米浆的研磨和各种糕点小吃的制作。

先把籼米用井水或山泉水放在米桶中浸泡过夜。第二天,米粒发胀,就可以磨浆了。农村里都是用石磨来磨浆的,在推动石磨的同时,往下料口添加米料,切忌不要添加太快、太多了。一般添加一勺转动两圈比较均匀。一旦添加过快,磨出来的米浆就很粗糙,影响口感。随着石磨的转动,乳白黏稠的米浆从石磨中慢慢渗出,流到木桶里。石磨研磨米浆较慢,可谓是慢工出细活,但磨出来的米浆细腻柔滑。

等米浆磨好以后,下一步就是发酵了。这个步骤最为关键。发酵是用酒曲来发酵。采来一把茶叶,放入瓮罐内,移到温度高的地方。不久,茶叶很快变成焦黄色,自身也在发酵。等半天后,就把酒曲和茶叶放在石臼中一同捣碎,放入米浆中。发酵的时间要根据气温的高低来决定。气温高,发酵的时间就短;气温低,发酵的时间就长些。掌握好发酵的时间,也是制作汽糕的关键所在。米浆在木桶中,表面出现微小冒泡时,就说明这个时间正合适。假如米浆的表面还没有冒泡,这时上锅蒸熟,汽糕中间没有空隙,显得很实。切不可等到冒大泡,这样发酵就过头了,蒸起来汽糕发酸。

掌握好汽糕的发酵时间后,就可以上锅蒸了。蒸笼为平底筛状,在平底上面垫上一块纱布,每次往平底蒸笼里舀米浆的时候,都要搅拌均匀,以防米浆沉淀。均匀地舀到平底蒸笼后,双手匀开米浆,使之厚薄铺开。等平底蒸笼里的米浆摊匀后,再在米浆上面均匀地撒上一层佐料。佐料一般用豆芽或酱干剁成碎末。考究点的用小虾米或笋干,下锅炒好备用。这个时候撒上佐料,佐料裹进米浆中,等蒸熟以后,佐料就不会散落。锅下面是水,旺火把灶,锅里的汽糕10余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出锅后,刷上一层辣椒油,倒入案板上,用刀横竖切开。只见汽糕表面鲜香油亮,光亮透亮,中间布满了蜂窝状的气孔。加上浓香的佐料,品尝过后,淡淡的一丝醇香留存于舌尖,令人回味无穷。

五. 江西省 上饶 婺源县 婺源茗眉绿茶

婺源茗眉茶,属绿茶类珍品之一。因其条索纤细如士女之秀眉而得名。产于江西省婺源县。婺眉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大小一致,嫩度一致。其外形弯曲似眉,翠绿紧结,银毫披露,外形虽花色各异,但内质为清汤绿叶,香郁味鲜醇,浓而不苦,回味甘甜。滋味鲜爽甘醇为其特点。

婺源茗眉产于江西省婺源县。鄣公山、溪头、江湾、大畈、沱川、古坦、段莘、秋口等地为茗眉茶的天然产地。其地处赣东北山区,为怀玉山脉和黄山余脉所环抱,地势高峻,峰峦耸立,年均气温16.7℃,昼夜温差10℃以上,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83%,无霜期达250天,全年雾日60天以上。土质多为红、黄壤,腐殖层深厚。山崖幽谷间,常为云雾笼罩,茶树多受辐射光照射,萌芽期早,叶质肥厚柔嫩,营养成分丰富。该茶由于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之中,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芳香物质,尤其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咖啡碱、儿茶素、水浸出物等含量均高。其成品,香气清高持久,茶味醇厚清爽,汤色黄绿清澈,叶底柔嫩;其外形细紧纤秀,挺锋显毫,色泽翠绿光润,为眉茶中的极品。

婺源茗眉绿茶 - 采制工艺

婺源茗眉绿茶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选其芽壮叶肥,白毫茂密者,经摊放、杀青、揉捻、烘坯、锅炒、复烘等六道工序精制而成。其中锅炒是形成婺源茗眉茶独特品质的关键工序。

其法是在保持锅温90℃左右时,每锅投叶量约1公斤,四指并扰,手掌张开,拇指朝上,小指向锅,运用腕力和臂力,双手将茶叶从锅底徐徐推向锅沿,当茶叶由上自由翻落时,双手捧茶轻轻搓捻,抖散结块,周而复始,当炒至六成干时,白毫显露出锅,再以焙笼文火烘干。

婺源茗眉绿茶 - 茶乡婺源

婺源根据英国《不列颠文学家辞典》的诠释,“香格里拉”即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仇恨,没有战争,是一片宽容、安宁、祥和的净土;是一片神奇、拥有无与伦比原始自然美的乐园……,婺源茗眉的故里--婺源就是这样的一片“香格里拉”,人称“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地带,她东临衢州,西毗景德镇,北枕黄山,南接上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81.5%,是全国十六个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也是国家著名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婺源文风鼎盛,物产丰富,有“茶乡”、“书乡”之称,这里的古村落是建筑艺术和生态文明的博览园,粉墙黛瓦、飞檐戗角的徽派古建筑,或隐现于青翠山林,或倒映在清溪水面,让人领略到“小桥、流水、人家”那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意境。

婺源茗眉绿茶 - 名茶鉴赏

婺源茗眉绿茶婺源茗眉绿茶,素以“珍眉”著称。成茶翠绿紧结,纤纤如仕女秀眉,叶底芽壮肥厚,香气馥郁浓冽,滋味鲜爽醇厚。冲泡茗眉,清汤碧液,滋味醇和,饮者曾有“一见顿觉清爽,再饮精神更旺”的赞语。

婺源是茶乡,又是朱熹故里,自宋至清儒学盛行、文风昌盛,茶道茶俗也别具特色。婺源茶道具有“敬、和、俭、静”之地方文化内涵,敬--茶品高雅,以茶敬客,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和--茶叶清和,世间万物和谐相生,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俭--茶性俭,君子之交以茶当酒;静--品茶启发思情,修身养性。茶道表演内容有纯朴农家茶、华贵富室茶、静雅文士茶等。“农家茶”纯朴亲切,充满乡土气息;“富室茶”雍容大度,茶贵器奢华;“文士茶”温文尔雅,焚香盥手,赏茶涤器,闻香观色,令人神怡。

婺源茗眉绿茶 - 茶史追溯

婺源茗眉绿茶婺源产茶历史悠久,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有歙州(当时婺源属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唐大中十年,朝廷膳夫杨华撰《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婺源方茶,置制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燕、并间,人皆尚之,”。南唐 都置制使刘津撰《婺源诸县都不得置制新城记》中,称“婺源茶货实多”。

宋朝,婺源产制的茶叶已出类拔萃。 《宋史食货》中对茶叶有毗陵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的记载。明朝,婺源茶叶受到朝廷赞赏,被列为贡品。至清乾隆间,婺源茶叶被列为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物资之一,并开始精制外销获得了国际茶界的赞誉。美国威廉.乌克斯在所著《茶叶全书》中,称赞婺源茶不独为路庄绿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

婺源茗眉清代中叶,是婺源绿茶外销盛期,茶叶产量较高。据民国史料记载:“在昔茶叶繁荣时期,每年产茶约五万担。清朝末年至民国期间,因“洋茶生产日多,华茶不能直接运销,而由洋商购去掺以洋茶,以伪乱真,使华茶声誉不振,”,婺源绿茶生产由此而逐渐衰落。

解放后,茶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8年,婺源茶叶科研人员结合原有茶叶技术,新创“婺源茗眉”,1976年年产茶叶5万担,跨入全国茶叶出口基地县行列。1982年被列为全国30种名茶之一。1986年年产茶叶8.7万担,超过了历史上最高年产量。1959年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商业部评定该茶为“世界茶叶珍品”;1982年被评为全国名茶;1986年和1990年由商业部召开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由婺源茶厂生产的江山牌茗眉又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名茶。1995年3月,婺源被命名为“中国绿茶之乡”。

六. 福建省 福州 闽侯县 福州美且有雪片糕

福州美且有雪片糕:系美且有糕饼店于清咸丰年间创制,已有130余年历史。有椒盐、桂花、核桃等品种。

七. 浙江省 杭州 富阳 精美的竹编工艺

精美的竹编工艺,富阳的竹制工艺品,式样美观,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入口处,有一座双面竹贴屏风——竹石图,修篁扶疏,奇石点缀,工艺精巧,目睹者无不拍手叫绝。( 富阳)

八.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九.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精致的银饰

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称号,荔波银器厂199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单位之一。1993年荔波银器厂全部产品参加杜鹃花节展销,荣获产品信得过证书。

十. 江苏省 苏州市 吴江 苏派美食

苏派美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