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陕西洋县特产有哪些小吃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陕西洋县特产有哪些小吃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土特产更新时间:2023-08-09 12:55:23

一.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楚小鸭皮蛋

沙洋楚小鸭食品厂成立于2005年12月,位于沙洋县拾桥镇汉宜路128号,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理位置优越。企业目前总资产59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62万元,拥有员工28人,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年销售收入可达2000万元,并注册了“楚小鸭”“十里坊”两个商标,并申报了6个无公害产品,其生产的“楚小鸭”系列风干产品,是将传统的腊制品,采用现代最先进的低温冷风干燥技术,精心加工而成,其产品最大优点是:使肉制品全中营养保持不变,风味独特,表面呈酱黄色,肉质滑嫩爽口,回味悠长,企业常年生产风干鱼、风干鸡、风干鸭、风干鹅等畜禽肉制品。

地址:拾桥镇汉宜路128号

经理:叶家雄

电话:15908666266

二.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马畅浆水面

浆水面,在洋县可算是家常便饭,但以“马畅浆水面”最负盛名。据老人们当时记忆,清代前盛行“梆梆面”,现在叫“阳春面”或“酸汤面”。民国时期才盛行浆水面。

马畅浆水面的操作过程如下:

一、窝浆水莱。选无粗筋、无老叶、无杂物的地方“辣辣菜”,掏净后存滚水中炸过、以不生不过熟为度。捞起控去水,趁热放浆水缸巾,夏季第二天早即可用,冬季窝三天后即可。

二、炒浆水。浆水莱捞起,控干,切碎。菜油烧熟,干煽浆水菜,炒去水气后,起锅。锅中菜油炒葱、姜、浑辣子、盐、豆腐米等,炒出香味,将煸干的浆水菜倒入翻炒,加清浆水适量,烧干即可。

三、擀面。上好白面,加碱水采硬。面越硬越好,手匝擀面板叫“条案”。一次可擀15—25斤。因面硬须先用擀面杖横压紧压半寸厚再用擀面杖卷捍。擀薄后,切为“二细”条,宽约o.5厘米左右。面条薄厚均匀,半透亮,韧度高,叫“皮条面”。

四、煮面。这很讲究,不管人多人少,都是大锅宽水,久火,一次只煮一碗面、即飘起即捞。二两一碗,烧上浆水,点上专供的调料清汤、油辣子等。浆水莱能飘在汤上,油汪汪,红艳艳,香气扑鼻。

吃时口感酸香味浓,菜脆而不绵,不塞牙。面条光、韧经嚼,犹如“皮条”。能开胃口,助消化。四季可作,老少爱吃。

信息来源: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三.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接龙油姜

油姜丝,又名“接龙油姜”,腌制方法独特,色鲜味美,健脾开胃,余味无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荆门传统菜肴之一。

赵子龙(公元154--229年),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刘备到东吴娶亲时,诸葛亮也放心地将护卫保驾重任交给了赵子龙,而他也不负所托,达成了诸葛亮的计谋。孙权为了夺回荆州,欲将刘备之子刘禅作人质换取荆州,“赵子龙截江夺阿斗”可见其勇武与见识。公元211年赵子龙入川沿江西上江阳,与诸葛亮会师成都。攻克成都后,赵子龙被封为翊军将军。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因劫粮被魏将张郃、徐晃围困,他于汉水营前往接应,斩杀魏将焦炳,冲入曹军重围,战退张郃、徐晃,救出黄忠。赵子龙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曹操见亦惊叹:“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后在汉水以拒曹军,占了曹军营寨,刘备赞道:“赵子龙真是一身都是胆啊!”称其为“虎威将军”。公元223年,赵子龙升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再迁为镇东将军。公元225年,南蛮叛乱,赵子龙、魏延为大将随诸葛亮征讨南蛮,赵云斩杀三洞洞主之首金环三结。在三国演义里他于公元228年随诸葛亮北伐,在凤鸣山与西凉魏将韩德一家作战,他刺死长子韩瑛,刺倒四子韩琪,射死三子韩琼,生擒二子韩瑶,后再刺杀韩德,威震诸军,而此时他年已七旬。公元230年,赵云于成都病故,享年76岁,追谥为顺平侯。

传说三国时期,长坂坡大战后,赵子龙经过那处庙(今沙洋县拾回桥中学内),当地老百姓用“油姜丝”招待他,食后他深感味美爽口,开胃健脾,发汗驱寒,精神一振,遂令军中厨师常备此菜给部属食用,“接龙油姜”由此而生。现在一般制作方法是:先将去皮的生姜放在面酱里,半年后捞起洗净,切成姜丝待用,然后将八角、味精、桂皮、苯甲酸、盐、花椒、酱油等原料用水煮沸,再用煮出的汤汁将姜丝泡在瓶子里进行密封,一段时间后方可使用。

四.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华阳腊肉

华阳腊肉是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华阳镇的。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洋县秦岭南坡华阳一带山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

华阳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标志。

五.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长湖银针鱼

长湖银针鱼产于沙洋县后港镇、毛李镇长湖一带,银鱼体形细长小巧,约3 -5厘米,乳白透明,少鳞或无鳞,生长期为一年左右,喜欢群集活动,发出清香的气息。针鱼体形如针,大者长约10公分,直径略细于铅笔,其硬质的嘴长约5公分,身体呈流线形,灰白色,嘴透明,首尾细腰微粗,光滑圆润,两只晶莹的黑眼睛,恰如针眼。

长湖银鱼、针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食法很多,银鱼既可清蒸,又可氽汤,针鱼晒干后食用。

六.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马良石头鱼

生长于马良山潜伸汉江河底的石缝中,马良八景之一的“万石撑坡石鱼窝”就是指该鱼的出处。相传,在远古时代,百义与轩辕黄帝在今马良镇一带发生争战,一个用水攻,一个用石挡,打得难解难分。争战造成河流堵塞,洪水泛滥,大片良田被淹,百姓怨声载道。此事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降旨派雷神劈山炸石,疏凿河道。

雷鸣电闪之际,山石如暴雨倾洒江中,碎石一掉进水里竟都化为游鱼,百姓捕食充饥,因此人们管这种鱼叫石头鱼。石头鱼光滑无鳞,嘴形弯若新月,鱼脊灰石色,隐约露出石头般的斑纹;圆鼓鼓的鱼腹白里泛红,尾部扁侧稍窄。

石头鱼肉质鲜嫩,无细刺,脂肪肥厚但油而不腻。历朝历代被列为贡品。清同治年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派人专程来马良采办石头鱼,宴请各国驻华使节,英法租界的外侨不惜以 10块银圆 1斤的高价购食石头鱼。石头鱼因而蜚声海外。

七. 福建省 泉州 泉港区 泉州小吃

泉州小吃

八.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洋县香米

洋县香米,据说始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宋丞相寇准曾 从洋县取香稻种子到长安(今西安)城内试种,没过几年,香稻米的香味便没有了。 据传说,流传至今的“香米园”遗址,就是当年寇准试种香稻之地。

洋县香米,米粒色白,呈半透明体,形状稍扁,近似粳米;用此米做成米饭,白若 霜雪,浓香可口,久放不馊。洋县香米在米做成熟饭之前,香味就散发出来了,故称“香米”。

九.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火烧粑

火烧粑是沙洋农家传统的民间小吃。在沙洋流传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它是小麦面或苞谷面用冷水和好后,做成圆圆的粑粑放在火塘里,用燃烧过的柴火灰埋好,再堆上正在燃烧的柴火,烧上一段时间,从灰里刨出来,这就是火烧粑。拍去上面的灰尘,火烧粑焦黄锃亮,香味扑鼻,甜滋滋、香喷喷、脆生生,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做烧粑,除了小麦面粉苞谷面粉,还有荞麦面粉(荞麦有苦荞和蛮荞),苦荞味道甘苦,蛮荞就没有苦味。一般用荞麦面做时加点蜂蜜调和。还可以用南麦面粉,但最佳的面粉是燕麦面粉。各种面粉做出来的火烧粑都各有各的风味。有的做火烧粑时还包上馅子,有素的,也有荤的;素的常用韭菜或酸盐菜,荤的一般是猪肉和牛肉。但绝大多数是不包馅的。

十. 云南省 丽江 玉龙县 丽江风味小吃

丽江风味小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