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介绍河南开封特产 河南开封特产有什么值得带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介绍河南开封特产 河南开封特产有什么值得带更新时间:2023-08-08 12:37:02

一. 河南省 开封 禹王台 开封菊花

开封菊花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开封菊花

申请登记人:开封市菊花协会

登记证书编号:AGI00164

开封菊花品种多样、造型丰富,株型丰满匀称,花头整齐、花朵均匀、叶子深绿肥厚、花色姹紫嫣红、花姿千姿百态。嫁接、盘压、激素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菊花整株生产健壮、高度一致、无病虫害。另外光控的应用更使得菊花打破了秋菊的命运,一年四季均可开放。开封菊花具有生产健壮无病虫害、株型均匀一致、花大色艳、品种丰富、耐运输、花期长、造型丰富逼真的显著品质特征。

地域范围

菊花作为开封的主要种植花卉,广泛种植于开封市四周,但布局比较分散,分别有开封市南郊乡魁庄村、西郊乡菜屯、龙亭区孙李唐庄及龙亭公园、铁塔公园、汴京公园的花圃,总占地面积2500亩。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7′-114°27′,北纬34°45′-34°48′。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开封市地处黄淮平原,地质结构为第四纪沉降地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80米以下。土质以两合土、沙壤土为主,约占75%,风沙土、盐碱土约占11%,西北部多沙丘。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湿润系数0.7-1.0,年降水量634毫米,无霜期187天,夏秋以东南风为主,冬春以东北风为主。北临黄河,地下水资源丰富,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宜菊花生长。

(1)土壤地貌情况:菊花种植区地处黄淮平原,地质结构为第四纪沉降地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80米以下。土质以两合土、沙壤土为主,约占75%,风沙土、盐碱土约占11%,pH值在7-8之间,土壤肥沃,西北部多沙丘。

(2)文水情况:种植地区均含有丰富的地下水,且水位较浅。由于引黄灌溉渠从西郊乡经过,所以此处供排水比较方便。

(3)气候情况:开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年均降雨量670毫米。

气压:107.51Kpa;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3.24℃,元月份平均气温-0.5℃,7月份平均气温27.1℃;风向:NEN频率12.75%,N频率12.04%,SSW.S频率9.97%,C频率100.85%,平均风速4.5m/s,风压35kg/㎡;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634.9mm,最大降水量260mm,元月份降水量7.5mm,七月份降水量156.5mm;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925.3mm,元月份平均蒸发量62.1mm,六月份平均蒸发量331.5mm;湿度:绝对湿度1.98mm,相对湿度79%;最大冻土层深度:29cm;最大积雪厚度:35cm,最大积雪压力:20㎏/㎡;沙暴日数(平均)9.3d,雷暴日数(平均)23d。

(4)人文历史:开封地处中原,气候和土壤条件都十分适宜菊花生长,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菊花种植,唐代随着开封的复兴,菊花已经被广泛种植和观赏。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菊花种植和观赏进入鼎盛时期,无论是品种和数量还是栽培技艺,都有了很大突破。菊花在开封经过千百年的栽培,特别是近数十年的飞速发展,开封菊花品种已达1500余种,栽培技艺水平日益提高,菊花文化丰富多彩,1983年5月开封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命名菊花为开封市花,并确定每年举办菊花花会。如今开封已经举办了25届菊花花会,菊会也又市级花会转向了省级花会,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开封赏菊。开封种菊技艺也日趋精湛,曾多次在全国比赛中摘金夺银,特别是99昆明世博会中,开封菊花一举夺得大奖2个、金奖11个、银奖8个、铜奖2个,确立了开封菊花甲天下的美誉。

二. 河南省 开封市 兰考 张波香油

张波香油是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的。张波小磨香油是以国产优质芝麻为唯一原料,采用我国传统工艺“石磨水浮法”加工而成,有效的保护了芝麻的营养成分,色泽棕红,香味醇厚,浓郁持久。

兰考县张波香油有限公司是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金30万元。是在原兰考张波香油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家独资民营企业,位于兰考道南迎宾大道西侧。从进入这个行业到如今的公司,已传承三代,我们所传承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加工工艺,更有“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理念。我们的产品地方特色浓郁,包装精美,是您居家食用,馈赠亲朋,企事业单位发福利的最佳选择。

三. 河南省 开封市 杞县 莫家酱菜

莫家酱菜是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的。莫氏酱菜以天然酱曲、新鲜蔬菜及多味辛香中药材酿制而成,风味独特色香、味、形具佳,且有咸、甜、脆嫩、鲜香、解腻增食、爽口开胃等特点。

杞县是酱菜的故乡,莫氏酱菜又是开封酱菜行业的佼佼者,它独特的制作方法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经问世后便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名声远扬海内外。同时也是杞县家家户户探亲访友,馈赠亲朋的必备之礼。1938年,在铁路沿线荣获名特优产品奖,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莫氏酱菜不仅在国内知名度很高,在国外也有得到了认可,1938年日本首相田中特从日本专门派人来开封订购莫氏酱菜。

杞县明德堂莫家酱菜始创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其中最有名气的酱红萝卜沿传至今,盛誉不衰。经营范围如下:酱红萝卜、酱乳黄瓜、酱瓜、酱花生米、酱粉、酱八宝菜、酱甘露、红薯泥、黑白薯泥(含中药成份)、酱荆芥、酱韭花、酱莴笋、柳絮、酱辣椒、酱豆角、西瓜酱豆、甜面酱、香辣牛肉酱等真空软包装系列酱菜。

四. 河南省 开封市 祥符区 邵家全锄

邵家全锄邵家全锄由名师邵兰生创制于民国年间,经过改进技术和提高质量,制成适宜于沙地使用的名产品邵家全锄。

该产品经下料(每个锄板下铁2.5市斤)、冲仓眼、黏钢(用钢0.25斤)、挂钢角、退火、冷工、蘸火、整直、刷面9道工序制成。锄板规格:板长250~255厘米,刃宽140~145厘米,后宽125~130厘米;锄仓长38~40厘米,眼深15~17厘米,挂钢角100~110厘米,钢宽80厘米左右。特点:锄板光滑,边厚身薄,钢角立角久用不葫芦头,锋利不卷刃、不掉豁、不粘土,抓地过茬,耐用好使。

该产品1956年前一直为邵家个体生产,后转入钢铁建筑器材生产合作社生产,销往开封、中牟等地。1958年至1961年停产,1961年后恢复,再于70年代停止生产。历史上最高年产量达2万张。

五. 河南省 开封市 祥符区 王葫芦镰刀

王葫芦镰刀开封王葫芦镰刀是由老艺人王友才创制,相传三代,已有百余年历史。

该产品选用能吃火的钢和铁,经三次烘炉热锻打和冷加工。然后蘸火,再进行正平、净面等冷工,钉上镰把,成为完整产品。镰刀长138厘米,中宽36~39厘米,背厚3.5厘米,镰拐头宽18~20厘米,长28~30厘米,重0.15~0.2市斤。

王葫芦镰刀形如木梳,具有钢宽、面平、背厚、底薄、刀口锋利、不掉豁、不卷刃、经久耐用之特点。产品销至开封附近各县及黄河以北部分地区。

该产品1962年前最高年产量11000多把。1962年改进操作方法,3个人日产量达55把,比原产量提高57%。随着农村社队企业的兴起,王葫芦镰刀于60年代停止生产。

六. 河南省 开封市 祥符区 开封方笙

开封方笙开封方笙为开封八里湾民间艺人王玉泉创制,至今已有50余年的生产历史。合作化时期由市乐器生产合作社继承生产,后由开封市乐器厂生产。

开封方笙有大、中、小三个型号,大体有笙斗、笙苗、簧片三个部分组成。以中号方笙为例,笙斗高7.8厘米,吹嘴长7厘米,嘴眼1厘米;笙苗:大苗长42.5厘米,内直径12厘米,二苗长33厘米,内直径1厘米;边苗长25.5厘米,内直径0.9厘米;内苗长25.5厘米,直径0.8厘米。

笙的制作一般采用红木、苗木作笙斗,用紫竹或白竹作笙苗,簧片使用富有弹性且硬度均匀的响铜。首先制好各个部件,然后加以组合。组装质量要求严格,一是笙斗上胶部分坚固紧密,不漏气;吹嘴安装不偏不斜,苗孔与笙角的接角密不漏气;漆皮平滑光亮。二是笙苗排列安装紧密,按指孔边缘光滑,笙角与笙苗的接触部分紧密牢固,高低一致。三是音响涂浆均匀,簧片焊接牢固,发音均匀,簧舌抗风力一致。

开封方笙具有发音宏亮、柔和、复调灵活、使用方便之特点,适宜于戏曲和民族乐曲的演奏。1960年曾在全国第二次乐器鉴定会上定为合格产品;1979年又被河南省二轻厅定为优级产品。近年来,开封方笙已畅销全国各省、市,受到欢迎。

七. 河南省 开封市 龙亭区 开封炸春卷

炸春卷炸春卷为开封风味食品。它以肉丝为主料,鸡蛋、韭菜头、粉芡、面粉为配料,辅以料酒、味精等佐料。先将肉丝对佐料炒熟,勾入流水芡起锅,然后与韭菜头拌匀作馅;将鸡蛋、粉芡、面粉用水调成稀糊,倒入锅内摊成皮(每张一勺),再把皮切成两半,用半张皮包馅,捲成卷,入油锅炸成柿黄色捞出,每卷切成六节装盘(共四卷),即可食用。

八. 河南省 开封市 鼓楼区 开封炒冰

漫步夏日开封夜市,各种美食小吃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其中极引人注目的是让人既饱口福、又祛暑热的冷食- 炒冰。炒冰用的是特殊的炒锅,即急速冷冻锅。这种特 殊的炒锅,可以在半分钟内,将温 度降到-40℃。炒冰 的原料,也不是冰,而是鲜榨的水果汁。如今,炒冰越 来越多,较以前不仅增加了品种,而且增加了花色,什 么果汁炒冰、奶油炒冰等,炒出来的冰,质地细滑,入 口即化,较之冷冻机制出的冷饮,别有一番风味。

九. 河南省 开封市 鼓楼区 假鱿鱼

假鱿鱼假鱿鱼是开封酱肉名师高佑臣继承传统工艺于6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肉质精品。在省、市食品展销会上曾轰动一时,上市后深受欢迎。

鱿鱼冠以"假"字,因为主料不是鱿鱼而用鲜猪舌。制作时先将猪舌浸入沸水,至表面发白,剥去外膜洗净晾干,从舌根和硬腭处向舌尖分直、孤线划5刀,硬腭处全剖成鱿鱼须6条;舌体半剖为鱿鱼体,舌根成鱿鱼眼。然后将加工品放入盒内,佐以精盐、白糖、元油、曲酒、硝和多味大料,腌制两天,挂于阴凉通风处,10天左右即成。食用时清洗表面灰垢,蒸煮1小时左右,切成片状,装盘时仍复原形。其外观色泽酱红,酷似鱿鱼,生动别致,肉质细密。食之咸甜适口,回味绵长。

十. 河南省 开封市 鼓楼区 开封灌汤包

开封灌汤包是河南省开封市的特色小吃。开封小笼灌汤包外形美观,小巧玲珑,皮薄馅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清香利口,还被人说为“放下像菊花,提起像灯笼”这样一种称法。以开封第一楼的小笼包最为出名。

开封小笼灌汤包是河南省开封市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已有百年历史,创始人是黄继善。现有国营第一楼包子铺经营,是著名风味面点。开封小笼包子历史悠久,它是由北宋时期“在京第一”的“王楼山洞梅花包子”经历代厨师逐渐改制而成。色、香、味、形具佳,别具一格。开封小笼灌汤包的制作方法如下:

原料:

精粉一斤、猪后腿肉一斤、小磨油二两半、味精一钱、绍酒、姜末、盐各三钱、酱油八钱、白糖八分。

做法:

1、把肉剔骨、去皮、剔筋后切成条,再用机器绞成碎肉;

2、将碎肉放在盆里,下入作料,顺着一个方向搅上劲,使其入味。然后陆续对入清水约七至八两,搅打上劲,最后下入小磨油,搅成馅;

3、把面放在盆内,先用少许水,把面抄成面穗,和成硬面块;然后蘸水拃面,拃成不软不硬的面块即可;

4、将和好的面放在案子上反复揉、摔、盘叠,直至光滑柔软,下成五十个面剂,擀成边薄中间厚的皮,上馅后揑成十八至二十一个褶的小包子;

5、蒸时用大武火。六至七分钟可熟。

吃开封灌汤包子,看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灌汤包子皮薄,洁白如景德镇细瓷,有透明之感。包子上有精工捏制绉折32道,均匀得不行。搁在白瓷盘上看,灌汤包子似白菊,抬箸夹起来,悬如灯笼。这个唯美主义的赏析过程,不可或缺。吃之,内有肉馅,底层有鲜汤。开封人吃灌汤包子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

吃灌汤包子,汤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馅次之,面皮次之。汤如诗歌,肉馅是为散文,面皮为小说。因为小说是什么都包容的,散文精粹一点 ,诗歌便就是文中精华了。故此,吃罢灌汤包子,率先记住了汤之鲜,肉馅是近乎于汤进入味觉感观的,面皮除去嚼感,几乎可以忽略。此便是南人吃北国之体验,未知北人是否列面为第一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