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中山各镇代表性特产清单 中山市特产必买清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中山各镇代表性特产清单 中山市特产必买清单更新时间:2023-08-10 15:38:42

一. 广东省 中山 坦洲珍珠番石榴

坦洲镇因其水土的天然优势,所产出的珍珠番石榴,10多年来一直以风味清甜、果香浓厚的优点,享誉市内外市场。尽管珠三角多个地方都有种植番石榴,但均难以与之“匹敌”。根据省农业厅最新公布的2015年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名单,坦洲珍珠番石榴获得了省名牌产品称号。

珍珠番石榴是石榴家族的"名门",由于其形状椭圆如珍珠,加上表皮较其他品种光滑,颜色乳青至乳白,因而得名"珍珠"。与其他番石榴相比,珍珠番石榴的果肉脆爽化渣、果心较小、嫩滑少籽,相比之下更深得广大"吃货"的欢心。

二. 广东省 中山 冰凌角仔

沙溪冰凌角仔在其他地方已经甚为少见了,在沙溪只有两间食店还会有这种食品的烹制方法,冰菱角仔大概在民国初年就在沙溪出现了。“冰菱角仔”是因为当它煮熟,过冷河之后就像是剥掉壳的菱角,两头尖中间鼓;又加上颜色剔透妨如冰花,故名之,吃在嘴里富有弹性,且多食不腻。

三. 广东省 中山 三乡濑粉

三乡濑粉,是用以优质粘米为主要原料,并选用当地的优质矿泉水,拌和成稠度适中的粉浆,蒸制成细长而很有韧性的园条状鲜粉,成品配上上汤肉料,吃起来粉条润滑爽口而有弹性,非常可口。

三乡濑粉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材料可不简单。它是以优质粘米为原料,并选用当地的优质矿泉水,拌和成稠度适中的粉浆,蒸制成细长而非常有韧性的圆条状鲜粉,粉质韧滑爽口,类似桂林米粉。美味的精髓除了本身的口感,还在于以猪骨为主要原料,再配以其他杂骨熬制而成的汤。

三乡濑粉的味道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品尝出来的,而是要一口一口地慢慢咀嚼,品味一下它的柔中带韧。三乡濑粉会随着配料的不同而显得别有味道。如果配料带有叉烧、青菜和葱等,它的味道就含有少许清脆干爽的感觉;如果配料有鸡肉和姜等材料,濑粉的味道就有蒜辣的口味。

四. 广东省 中山 茂生围香蕉

茂生围香蕉特点是:蕉身特别肥大,皮包青黄而带小黑点(俗称"梅花点"熟香蕉),焦肉特别丰厚嫩白,入口鲜美香甜。因为茂生围位于咸淡水交界地区,农民根据传统经验,选择旱基而又接近水源地段种植香蕉;结果所产的焦比其他地方为优。

茂生围香蕉是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张家边茂生围的。中山各地均产优质香蕉,唯张家边茂生围的香蕉更趋上乘。

茂生围位于咸、淡水交界地区。农民根据传统经验,选择旱地而又接近水源的地段种植这种香蕉,质量最理想。茂生围香蕉一年四季都有出产,以农历八至十月间产量最高,通常一棵蕉树能挂蕉果五十至六十斤左右,是中秋节赏月席间之佳品。虽然茂生园香蕉的生产基地已扩展到横门一带,但由于此焦果极受客商欢迎,出口供不应求,内销的数量很少。

五. 广东省 中山 三乡茶果

提到三乡茶果,想必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三乡濑粉。其实,三乡茶果品种丰富,除了濑粉,还有三丫苦、萝卜糕、豆捞等,每一种都各具风味,其制作手法值得我们传承。让我们来认识三乡茶果中的“叶仔”。

先民从福建一带移居而来,将闽南地区的咸茶饮食习俗带到三乡,并结合本地实际,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三乡茶果饮食消费习俗。三乡人会根据不同的节日制作不一样的茶果供奉拜祭祖先,其中,“叶仔”最初是在七月十四孟兰节,也就是百姓俗称的“鬼节”里亮相的,在叶仔的制作过程中,开粉的工序尤为重要。

开好粉,还要选好叶。为了制作好吃的叶仔,记者跟着“师傅”到芭蕉地里采摘新鲜的蕉叶。

蕉叶采摘回来后用热水烫煮,就可以开始动手包叶仔了!三乡人制作的叶仔一般分甜、咸两个口味。

据资料记载,七月十四孟兰节里三乡村民会做煎堆和叶仔两种茶果,叶仔的制作工序多,且讲究。相比之下,煎堆的制作工序就更为简单,故有“懒人煎堆,勤人叶仔”的说法。不过,发展到今天,叶仔也不再是孟兰节的专属食品,在其他节日甚至在日常的饮食餐单里也会出现。(三乡镇广播站)

六. 广东省 中山 小榄菊花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榄菊花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榄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是广东省中山市的重镇。小榄人善作盆菊,技艺精湛。历史上每逢菊花盛开时,各家族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曰“菊试”,后发展为菊花会。会期数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

南宋时期,小榄开始种菊。明代,小榄艺菊之风已盛,菊花栽培过渡到整形盆栽。1782年和1791年,各大姓氏先后联合举办了两次大型的菊花会。清嘉庆甲戌(1814)再次举办大型菊花会,乡绅约定,为纪念先辈南宋咸淳甲戌定居之功,以后每逢甲戌年便要开一次盛会。至1934年,共举行了3次菊花大会。大会之间,每年或数年举办一次小型的菊花会。1994年,为秉承传统,各村联合举办了甲戌菊花大会。

小榄菊花会是中国菊文化最集中的体现,群众参与性极强,文化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菊花品性高洁,早已深入人心,传承菊文化的小榄菊花会对陶冶性情、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增进对外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七. 广东省 中山 杂交三黄鸡

这种鸡脚短、颈短、头园、身肥、羽毛和皮肤、白色均呈鲜黄色,每只重约2至3斤,其鸡肉特别丰满,用以制作白切油鸡或卤水鸡,皮爽脆肉、入口嫩滑,鸡味特浓,深受港澳地区的酒楼食家的欢迎。

八. 广东省 中山 中山脆肉鲩

中山脆肉鲩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山脆肉鲩,广东省中山市地理标志产品。由于独特的养殖环境和技术,脆肉鲩肉质结实、清爽、脆口,耐煮不烂、且肉味清香可口,屡获荣誉,并远销港澳地区和南美部分国家。

中山脆肉鲩的养殖经过了特殊过程。第一步是养鱼苗,大约用一年时间养成半斤左右的小鱼,再花一年时间就可以养成5至7斤重,此时,它和普通的鲩鱼还没有任何差别。但在第三年,如果在25°C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喂养蚕豆,鲩鱼的肉就会慢慢变得脆起来。经过120天以上的蚕豆喂养,就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脆肉鲩。大多数脆肉鲩的养殖户都是买回养殖2年的鲩鱼来培养脆肉鲩的。.

生产情况

中山市东升镇是原产地和主产区,21世纪以来,该镇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积极 图2 中山脆肉鲩养殖

.鼓励和大力发展以脆肉鲩为主导的水产养殖业,不断培育壮大“东裕”牌脆肉鲩品牌,使脆肉鲩养殖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了东升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一张特色名片。

2009年,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养殖面积达10240亩,占全中国的六成以上,广东省70%,成为中国最大的专业镇。2007年,中山市首届脆肉鲩美食节的成功举办,既让具有“中国脆肉鲩之乡”美誉的东升镇蓬荜生辉、蜚声海内外,更使东升镇“东裕牌”脆肉鲩成为众多美食家追逐的热点。与此同时,极大地促进了东升镇脆肉鲩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20多个城市及港澳地区和南美部分国家。在东升镇仅脆肉鲩养殖产业一项,就使农民一年增收超过2亿元,脆肉鲩已真正成为东升镇发展现代农业的拳头产品和富民支柱产业之一。.

养殖历史

中山发展脆肉鲩养殖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73年,中山人便在长江水库利用水泥池、采取循环水饲养方式,成功培育出了肉质结实爽脆、耐煮不烂、且肉味清香可口的一种鲩鱼,后称脆肉鲩。20世纪80年代初,东升镇在中山率先采用池塘试养脆肉鲩,经过20多年摸索、实践和积累,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养殖技术,亩产由过去的750公斤提高到1710公斤。2006年3月,“东升镇脆肉鲩高产增效技术示范”项目,经广东省权威机构鉴定,项目总体达到国内同类领先水平。.

荣誉认证

2009年,东升镇的“东裕”牌脆肉鲩正式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允许使用中国绿色食品专用标志。2006年,东升镇的东裕牌脆肉鲩已获“中国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同年6月,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正式授予东升镇“中国脆肉鲩之乡”称号,该镇成为中国第一个以脆肉鲩命名的特色水产乡。2008年,中山脆肉鲩被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了对中山脆肉鲩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8年12月10日起对中山脆肉鲩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中山脆肉鲩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中山脆肉鲩产地范围的函》(中府函〔2007〕16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中山市所辖行政区域。.

九. 广东省 中山 小榄菊花肉

小榄地区盛产菊花。充分利用菊花作食品便应运而生,其中最负盛名是菊花肉。菊花肉是选用猪的背部肥肉、切成透明状薄片用糖腌制, 外面拌一层半鲜半干的糖渍菊花瓣而成。这种菊花肉看来虽肥,但吃起来爽脆不腻、清香可口,特别是菊瓣液香凝喉,芬芳扑鼻,是中山的传统送礼佳品。

小榄菊花肉乃小榄驰名中外的土,传统制法是精选猪的肥膘肉,切成小四方薄片状用砂糖腌制,装入罐中密封,等到肥猪肉腌成水晶般通透的时候,糖肉就做好了。然后取出腌制好的糖肉,加上糖浆,蘸上菊花糠,美味可口的菊花肉就做好了。菊花肉虽用肥肉制作,但吃起来爽脆不腻、清香可口,是送礼佳品。

菊花肉可以当作零食,吃起来有一阵阵菊花的清香,甘甜而不腻。过去,小榄人喜欢把菊花肉当茶点。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小榄人的家里会自己制作一些菊花肉。如今,小榄人多数用菊花肉来烹饪现代菜式或制作汤圆糖水等。

十. 广东省 中山 粉果金吒

中山粉果是中山传统名点之一,历史悠久,其中以金吒为代表。此外还有角仔、叶仔、红枣饼等。粉果以澄面、生粉、水、猪油、精盐拌匀搓皮,以叉烧、瘦肉、冬菇、笋、鲜虾配以生抽、白糖、味粉、蚝油等调味品为馅料,经精心包制而成。其特点是清香、肉鲜皮脆、味道鲜味。粉果的包制,要求满而不实,形似榄核,摇有声响,而馅料就要细。由于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故深爱食家的喜爱。粉果金吒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话说封神榜上有个托塔天王,即金吒、木吒、哪吒之父。父子们都持有神奇独特的兵器。那个金吒使的是件两头尖、中间椭圆、形状奇怪的兵器。因此有人用米粉仿其武器形状而捏制成粉果,就以“金吒”名之。也有一说,金吒粉果原先本无名,过去因有一学徒学做金吒,用米粉打壳打不成,搓来捏去都做不好,师傅在旁边教他,边说边做手势示范,大小写用石岐话讲:“揸,甘揸(谐音金吒),甘样揸,吾系揸成甘样呀!”二十世纪30年代,孙文西路李大中堂所制作的金吒闻名遐迩,它是以猪腮肉(肉质不腻)配以南乳、花椒、八角等调料制成。金吒吃法可要讲究:从尖端食起,到肉馅时,先吮一口油香,然后咬肉食。不然,冒失一口咬下去,那油沫便四溅。与中山邻近的澳门,把金吒叫做凿,其馅配以虾米、肉粒、冲菜粒。“金吒”是中山最有乡土特色的食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