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西钦州市大番坡有什么特产 广西钦州最大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西钦州市大番坡有什么特产 广西钦州最大的土特产更新时间:2023-08-09 17:59:01

一. 广西 钦州 灵山县 灵山四棱豆

灵山四棱豆

四棱豆又称翼豆、四角豆、热带大豆和杨桃豆等。原产于热带非洲和东南亚。四棱豆全株都是宝,既是营养丰富的蔬菜,也是一种蛋白质粮食新资源。

四棱豆种子蛋白质与脂肪含量,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可以与大豆相媲美,其嫩荚、鲜豆、嫩叶和花也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四棱豆还有一定的药用功能,种子对冠心病、动脉硬化、脑血管硬化等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块根性凉,主治口腔炎症,泌尿系统炎症及高热。四棱豆茎叶的蛋白质超过一般青饲料的几倍,粉碎后是一种优质饲料,也可作为蘑菇的培养基。

灵山县四棱豆种植历史悠久,目前面积近万亩。所种植的四棱豆豆夹大、肉厚而脆,十分适宜加工。其中腌酸四棱豆最为著名,畅销全国各地,与钦州黄瓜皮一样,是钦州别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

二. 江苏省 苏州市 吴江 闽饼

闵饼又名头饼,是苏州同里闵家湾“本堂斋” ,颇负盛名的传统糕点,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制作仅闵氏一家,世传其业,故称“闵饼”。闵饼原是江南农家自制的普通小吃食品,距今至少有五百多年历史。同里闵饼的配料与制作方法有独到之处,其色黛青墨绿,光亮 细洁,入品清香,嚼之甜而不腻。购之半月多,风味依然不变。

制作闽饼时先将闵草(学名苎麻,又名天青地白草)用石灰先打成汁,然后和糯米粉揉搓做成皮,配以豆沙、桃仁、松仁、糖猪油丁为馅芯,做成月饼状,蒸煮而成。闵草性味甘寒无毒,含有咖啡鞣酸、胡萝卜素、蛋白质、糖类等多种成份,有清热解毒、消炎止血及安胎等药用价值。闵饼用“闵饼草”揉入米粉作皮,以豆沙、胡桃肉作馅,蒸制而成,是青团的一种,色泽黛青,光亮细结,入口油而不腻,清香滑糯,具有独特的江南农家风味。清代,闵饼曾被列为朝廷贡品,选送给慈禧太后品尝。明代画家沈周曾赋诗一首赞美曰:“香剂圆从范,青膏软出蒸。女工虚郑缟,士宴夺唐绫。”民国初年,闵氏在上海创建“大富贵闵饼公司”,产品远销海内外。

三.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 昆石

水乡昆山有三宝:昆石,琼花,并蒂莲。昆石属第一宝(也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它与灵壁石,太湖石,英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又与太湖石,雨花石一起被称为“江苏三大名石:在奇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数量十分稀少现在市场上已很难见到踪影。很多石友只能在资料上见到昆石。

           

昆山位于江苏东大门东临上海西临苏州,市中心有一座玉峰山(也称马鞍山)玉峰山高才82米,方圆不过3华里。昆石就产于玉峰山中,这里有上千年的开采历史,由于数量十分稀少,加上即使找到坯石,也要经过反复多次的清洗浸泡才能使其展现出玉骨冰姿,昆石是地壳变动,火山喷发造就的,它的石体很硬,硬度近似玛瑙(含二氧化硅达%91`57),却又很脆,很难着手加工,所以我们见到的昆石,大多数为独石,在放大镜下能见到密密麻麻的小晶体排列。

           

昆石有数十个品种,有比黄金贵十倍的荷叶皱,有形如蚁巢的蚂蚁峰,有薄如鸡骨的鸡骨峰,有结晶如雪的雪花峰,有形如核桃的核桃峰,有形状如梅的杨梅峰,还有海蛰峰,水晶杨梅,鸟屎峰等等。它的历史比喜马拉雅山还要早,所以历代文人雅士竟相重金收藏,皇宫贵族,达官贵人亦竟相攀比收藏。

           

宋代诗人陆游在他的一首七律中赞到:“燕山菖薄昆山石,一拳突兀千金值”,当时一方昆石竟价值百金,上好的乃自上千金以上,地方官府怕伤了山脉,所以从宋代起,历代当政者都禁止进山琢石,无形中,使仅有82米高的玉峰山免遭灭顶之灾,也让我们有缘见到了昆石,所以昆石就越发珍贵了。

四. 广西 钦州 灵山县 灵山香荔

灵山香荔

灵山香荔主产于灵山县,为该县,果实扁圆形,单果重20.4克。肉较厚,核小,可食率76%,汁多,肉质爽脆,甚甜,有香气,品质上等,6月下旬成熟。

五. 广西 钦州 钦南区 钦南火龙果

2000年,钦南区引进红皮红肉和黄皮系列火龙果种植成功。目前已发展到1.2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和种源基地之一。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基地位于钦南区沙埠镇,目前基地种植火龙果面积达8500亩,其公司所生产的火龙果鲜果及其系列产品火龙果酵素、火龙果红酒、火龙果白酒、火龙果纯花粉、火龙果酱、火龙果枝条原浆面膜、火龙果纯蜂蜜等正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并带动了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形成了以火龙果为主题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火龙果,又称红龙果,原产中美州。主要品种有红皮白肉、红皮红肉和黄皮系列,以红皮红肉和黄皮系列为佳。火龙果的果、枝和花中含有大量营养性物质和治疗性物质,对咳嗽、气喘有独特疗效,还有预防便秘、促进眼睛保健、增加骨质密度、帮助细胞膜形成、预防贫血和抗神经炎、口角炎、降低胆固醇、皮肤美白防黑斑、解除重金属中毒、抗自由基、防老年病变、抑制肿瘤等多种功效。

火龙果少有病虫害,几乎可以不使用任何农药和激素同样可以满足其正常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因此,火龙果是一种消费概念上的绿色、环保果品和具有一定疗效的保健营养食品。

六. 广西 钦州 钦北区 鑫丰无核荔枝

鑫丰无核荔枝品种果实外观鲜红,单果重平均42.6克,其重量是黑叶荔和香荔的1.68倍,是妃子笑的1.4倍、果肉清甜爽脆,蜜香无涩味,被誉为荔枝极品。

鑫丰无核荔枝生长旺盛,丰产稳产性强,无大小年现象;自然条件下无核率达98%以上,种核完全褪化,可食部分占果重90.1%;耐储藏,鲜果在8~12℃可保存21天以上。钦州市鑫丰农场于2000年9月引种,并在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的六月中旬进行了小区试产成功。无核荔枝在海南自然环境下无核率是68.4%,焦核率是22.4%,中核果12.2%。而在鑫丰农场,自然环境下无核率高达98%以上,焦核率2%。

鑫丰无核荔枝成熟期为6月15日~30日。

七. 广西 钦州 浦北 扁柑

浦北境内种植扁柑始于清朝后期。主要产区分布在龙门、张黄、江城、樟家等乡镇。浦北扁柑的最大特点是果大皮薄,果皮金黄鲜亮,鲜果肉脆清甜,而且耐藏耐运。1999年浦北县扁柑种植面积11989亩,产量138760吨。(浦北)

民国时期,单家独户种植,一般种在易于灌溉的田地上,户种多的几亩,年经济收入较好。解放后的60~80年代,龙镇乡的江埠大队、林塘大队等以生产队集体种植为主,大力种植上山柑桔,成为当时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主产区龙镇、张黄、北通、江城等乡镇生产的扁柑,每年春节前一、两月上市,常年产量200万公斤;1974年12月全国四届人大会议召开前夕,龙镇乡的扁柑被指定为该次会议的特需品调运北京。。浦北扁柑的特点是果大皮薄,最大个重250克,果皮金黄美观。鲜果肉脆清甜,

其中尤以“金钱[尸口]”果为上品。扁柑耐藏耐运。畅销区(省)内外。

八. 广西 钦州 钦北区 小董麻通

小董麻通是钦州市钦北区小董出产的地方名牌小食品。小董麻通用香糯粉加红肉芋粉为主料,配入白糖,搓成小粒,置于油锅中炸成直径三四厘米、长达10~12厘米、中间发泡而不空的小圆柱,再裹以薄糖,周身滚贴炒香的芝麻即成。因用芝麻包裹,内如通草而得名。小董麻通具有轻、香、甜、酥、脆俱全的特点,大而不重,甜而不腻,酥脆爽口,食后余香满口,令人回味。1981年在广西糕点制作工艺评比会上,小董麻通首摘桂冠,名列前茅,其后获奖连连,名声远扬,成为春节期间和平常品茶最受人欢迎的食品之一。

小董麻通分为黑麻通和伯麻通两种,黑麻通用黑芝麻制作,白麻通则用白芝麻或退壳的黑芝麻制作,其中以白芝麻制作的麻通最佳。小董麻通主要有“董江”和“铜鱼”两个牌子产品,均为上品,其余牌子次之。

九. 广西 钦州 钦南区 钦州黄瓜皮

钦州黄瓜皮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钦州黄瓜皮是广西钦州钦南区的。

钦州,宋朝时期称宋寿郡,梁代称安州,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州为钦州, 据传,钦州黄瓜种植于宋朝时期,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钦州民间俗称“短藤白皮黄瓜”,为一年生瓜类。明朝林希元编著的《钦州志》记载:“黄瓜,性冷,伴肉条食之。”意为钦州所产黄瓜,有清凉解热之功效,可生吃,清津止渴;压榨淹制后,切粒伴炒肉,色味俱佳,是钦州民间独特的菜肴,常为民间节日和婚宴主要菜谱,也是民间主要礼品。 相传,清道光年间,粤籍御厨锦长青选用钦州黄瓜精心酿制黄瓜皮,深受皇室喜爱,从此,钦州黄瓜皮名声鹊起,堪称岭南一绝,与荔枝、龙眼一起被誉为岭南三宝,素有“宁舍鱼翅燕窝,不舍钦州瓜皮”之说。清末翰林冯敏昌对钦州瓜皮情有独钟,每餐必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钦州市多家黄瓜皮加工生产厂家采用新的加工技术,选用纯正钦州鲜黄瓜,结合传统工艺精制,保持原有的自然风味,口感脆嫩,鲜香可口,秉承“精、素、清、野”的风味,开袋即食,异常便利,是钦州市著名地方,是钦州市民家庭常备的风味小吃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所在地域: 广西

申请人: 钦州市黄瓜皮行业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钦州黄瓜皮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北邻广西首府南宁,东与北海市和玉林市相连,西与防城港市毗邻。包括钦州市现辖区的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浦北县。钦州黄瓜皮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07°27′~109°56′,北纬20°52′~22°41′之间。区域内钦州黄瓜皮制作原材料钦州黄瓜的生长面积为1万公顷,年产量3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钦州黄瓜呈三棱圆柱形,长15~20cm,横径4~6cm,单瓜重200~300g,系制作钦州黄瓜皮之原料;腌制压榨 后的半成品为长扁形,瓜皮黄白色有皱纹;成品为1cm×2cm的切片, 呈黄白色,皮薄肉厚,质地嫩脆爽,味咸酸清香,可食率100%,清爽开胃,品质佳,是佐餐之上品。 (2)内在品质指标:钦州黄瓜皮能量60kj/100g~200kj/100g,蛋白质0.5g/100g~3.5g/100g,脂肪0.3g/100g~1.6g/100g,碳水化合物1.5g/100g~5.0g/100g,钠400mg/100g~3350mg/100g。 (3)安全要求:钦州黄瓜产地选择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2),种植过程执行《无公害食品黄瓜生产技术规程》(NY/T5075-2002),产品安全指标须符合农办质〔2013〕17号中瓜类蔬菜的要求。

十. 广西 钦州 灵山县 奶水牛

灵山县始终把奶水牛业作为一项特色优势产业来发展,坚持相应政策扶持,采取有力措施引导、提高服务。2006年,全县奶水牛存栏达13782头,外销奶水牛14977头,鲜水牛奶产量1984吨,水牛奶业产值达8242.4万元。仅养殖奶水牛一项,养殖户人均纯收入4933元,占奶农人均纯收入的67%,从肉牛和牛奶加工过程中产生税收412万元。该县继2003年荣获全国唯一“中国奶水牛之乡”荣誉称号后,2006年6月,该县奶水牛业又获全区农业新兴优势产业发展二等奖。

品改先行掀起奶水牛业开发热潮

1996年、1999年,灵山县相继承担《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项目》、《国际级中国—欧盟水牛开发项目》,该县经杂交改良繁育出来的奶水牛呈现体型大、役力强、产肉多、奶量高等优点,出现了杂交水牛畅销广西区内外、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该县以水牛品种改良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奶水牛养殖,先后引进摩拉、尼里纯种公牛115头,建设人工授牛精站35个,形成了县、镇、村三级配种网络,并通过人工授精和本交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牛的品种改良工作。2006年全县水牛人工授精受胎率达55.8%,走在全区各县市前列。1999年以来,灵山县共杂交配种母水牛13万头,繁殖杂交水牛9.4万头,为灵山乃至广西奶水牛发展提供了牛源保障。

协会引路确保奶水牛产销渠道畅通

为进一步引导奶水牛业加快发展,灵山县政府根据“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管理原则,2001年引导扶持文利镇成立了奶水牛养殖协会。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协会已发展会员192人,建立收奶站1个、培训中心1个,固定资产36万元。协会引导和鼓励农民与龙头企业对接,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协会为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的奶源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依靠品牌、信息优势和销售渠道为协会和农民提供服务。协会同时凭借自身在技术、服务、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把分散的奶农组织起来,为奶水牛户开展原料奶收购、销售、储运、人员培训、疫病防治、良种繁育等社会化服务。在协会的组织指导下,2006年文利镇奶水牛养殖户发展到1653户,杂交水牛存栏4621头、产奶1086吨、出栏杂交水牛5687头,全计收入3207.2万元,养牛户户均收入1.9万元,其中丁宣宝、袁叶中、吴锡爱、丁大新等养牛大户,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以上。2004年文利镇奶水牛养殖协会获“广西农村经合组织之星”、“全国先进民间组织”称号,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级农村经济协会。

民企互动实现民企双赢

灵山县2003年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百强水牛奶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集奶水牛养殖、水牛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民营企业。该公司充分利用自身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倾力引奶农加盟百强公司,形成了“公司+基地(小区)+农户”的经营模式,民企双方签订鲜奶收购合同,形成订单生产,双方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现在,奶农每天把牛奶送到收奶站,公司则按月将奶款直接拨付给农村信用社各奶牛养殖户专门的户头上,奶水牛养殖户每月到信用社领取奶款,奶农从每头奶水牛养殖中获得的纯收益由2000年的2000多元提高到2006年的3700元,增长近1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