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青海的特产奶 青海最好喝的纯牦牛奶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青海的特产奶 青海最好喝的纯牦牛奶更新时间:2023-06-01 07:18:00

一. 青海省 玉树 玉树市 玉树芫根

玉树芫根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玉树芫根

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记载,芫根一般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距今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具有清热解毒、滋补增氧的功能。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芫根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成分,经常食用对人体非常有益。长久以来,芫根一直是藏民族特有的食材和药材。牧民们常用芫根做汤、做面。而如今,芫根已经被打造成为芫根饮料、芫根腌菜等特色产品走出了产地,形成了地方特色产业。

蔬菜

地域范围

玉树芫根地理标志地域范围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内可种植玉树芫根之区域。玉树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玉树藏语意为“遗址”。地理位置大致介于东经89°27′~97°39′,北纬31°45′~36°10′,北与本省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相连,西北角与新疆的巴音郭楞自治州接壤,东与本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互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邻,西南与西藏昌都专区和那曲专区交界。自治州东西最长738公里,南北最宽处406公里,土地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8.2%。现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共10镇,35乡。芫根种植面积约3.8万亩。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品质 玉树芜根生长快,产量高,营养好,肉质细嫩,皮薄脆甜,适应性强,抗寒和抗病能力强,耐贮运,为饲料、蔬菜兼用作物,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玉树芫根呈扁圆形,表皮光滑,无裂口,单个重250g以上,肉质致密,脆嫩,微甜,有辛辣味,具有味甘性温、清热解暑、滋补增氧、明目利湿、开胃消食、解醉醒酒、减肥的作用。2、内在品质 芫根富含钙、磷、铁等营养成分,蛋白质含量≥5%,总糖含量≥45%,总氨基酸含量≥19%,必需氨基酸丰富、含量高,富含三萜(0.19g/100g),三萜具有人体抗缺氧的功能,经常食用对人体非常有益。芫根具有味甘性温、清热解毒、滋补增氧之功效。3、安全要求:玉树黑青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组织生产,具体标准如下: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二. 青海省 海北 刚察县 干肉

干肉是刚察著名风味小吃。干肉即冻干肉,多在冻季加工制成,它具有存放期长、不易变质,携带方便的特色。一般选取肥壮的牛或羊,宰杀后,剔尽骨头,然后取肉切成长形薄条状,串起来,挂在低温通风的地方阴干;再通过长时间的烟熏,使其水分逐渐消失,然后将制好的熟干肉带在身过,随时可以食用。

三. 青海省 海北 刚察县 藏家面片

面片,是藏族家庭常吃的一种面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它的做法是将普通的面粉加温水揉成一团,但略揉得软一点,然后用刀将面切成4寸长的厚块,摆整齐、表面涂上少许食油,再将干净湿布盖上待用。煮面片的汤很讲究用羊肉切成约2 cm的小方块,加上葱粒和羊肉倒入锅内爆炒,再加适量的盐,最后加水,烧开成肉汤。将备好的面取一条在案板上压成扁长形,然后慢慢地抻,抻得长长地绕在左手腕上,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掐住一端,用右手一小块一小块地拉断往肉汤锅里丢,一会儿热腾腾香喷喷的面片起锅了。爱吃辣的放点辣椒,爱吃酸的放点香醋,尤其是冬天吃它,又暖和又可口,甚为食者称道。

四. 青海省 黄南 中华沙棘茶

中华沙棘(hipophnerhamnoiddes)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2900-4500米以上的河谷阶地及山坡冲积石砂土间。是纯野生的酸打垒醋柳果,含多种生物活性物,其中含维生素14种,氨基酸22种,脂类32种、有机酸、单糖类12种、酚和黄酮类30种、脂肪酸7种、蛋白质4种及29种微量元素。

性温味酸涩,有清热止咳、活血化瘀、补脾益胃之功。用于跌打损伤、呼吸困难、咳嗽痰多、消化不良、瘀肿等。藏医多用于子宫病、月经不调、肺结核、胃溃疡及胃酸过多等症。由于沙棘含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疲劳、抗癌、增加活力的作用,对于治疗冠心病,防治坏血病,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止咳平喘都有较好作用。

五. 青海省 玉树 曲麻莱县 青海炮仗面

青海风味面食。拉面出锅后不带汤,用刀切成短条,倒入用粉丝、肉末、辣椒和少量菜做好的混菜锅内混炒而成。出锅前的制做等同于拉面的制做,出锅后的混炒法又相近于炒面片的混炒,但口味与两者各不相同。先长后短,先煮后炒、面菜混一。

炮仗孔子汤饭,既有陕甘宁八疆回民牛肉汤面的香,又融合了维吾尔族垃条子面滑又精的优点,故而新疆老一辈回族人便发明了这样一种酸辣爽口、消食、开胃的炮仗子饭,更令汉、回、维族亲切得像一家人,我们管它叫民族团结的“串串面”。

炮仗子,顾名思义就是爆竹,焉耆回族叫炮仗,是回族的一种汤面,就是把面条揉的很硬很滑,比一般面条的面要多揉几道,揉 好面之后,醒上十多分钟,然后把面条揉成直径0.3厘米那么圆,掐成25—3厘米那么长,个个如小炮仗一般。

简便快捷的炮仗子汤饭,一般用生氽法制作,在锅里添好凉水后,再放上鲜羊肉,适当的辣椒、熟清油、味精、青菜、西红柿等,将炮仗子面在锅内滚上几滚,放入葱蒜姜、花椒面、胡椒面、酱油、醋、盐,其味不胜收,吃到嘴里有放炮仗的味道,吃着火辣辣的,越吃越想吃,令人胃口大开。有些巴音郭楞人伤风感冒是不吃药的,用此汤来发汗去病,往往喝上一碗回族的炮仗面就痊愈了,不少的人还称它为感冒汤呢!

六. 青海省 海西州 乌兰县 青海翻跟头

翻跟头是青海的民俗食品,是一种两头翻出中间切缝的油炸面食。将发面擀薄,切成约1寸宽、3寸长的面条;从中间切一道缝不出两头,再将两头从中缝翻出,投入沸油炸5分钟左右即成。干黄薄脆,适口易存,一般逢年过节时制做。

七. 青海省 海南 共和县 藏靴

藏靴是生活在牧区的藏族、蒙古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用品。从出土文物的考察中发现,早在新石器晚期,青海都兰县一带就有革履靴鞋了。这种原始的靴鞋,原料为牛皮,用较厚的牛皮作底,薄一点的作面,底和面的缝合则用牛羊皮条,鞋口前端还有带毛的牛羊皮装饰。这种靴鞋或许可以说是藏靴的祖先吧。不过,它的后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变化,已经更为精致、美观、合理、实用,能适应牧民群众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下生产、生活的需要,从而深受欢迎。


青海藏靴,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它造型美观,形式多样,隔潮保暖,防水耐磨,而且久穿不易变形。这和生产过程中选料考究、加工精细的传统工艺技术是分不开的。一张生牛皮要经过熟皮、染色,变成手感柔软,不干裂,无皱纹,色泽透亮的缝靴革,然后按图形分片裁出,用定形木植头依型缝制,靴底用牛皮5至7层,用麻绳缝制,纳靴底时不仅要求计码均匀、前后端正,而且每只靴底的针码不能少于57至58针。总之制作工艺要求严格,十分讲究。


由于各地区间条件的不同,藏靴生产从材料到样式形成不同的规格和品种。从用料的不同,有全牛皮藏靴、条绒腰藏靴、花措稳腰截靴之分;形式上有长腰、短腰之别;用途上又有单、棉之不同。此外,还有骑马穿的长筒靴,定居穿的毡靴,喇嘛穿的中筒红布腰靴等。玉树地区称为"山巴"的长筒藏靴很有特点,装饰味浓,黑色靴面正中有金色线条,两侧有对称的红色或紫色条饰,长筒上没用彩色疆精条装饰,靴头尖向上翘,不仅实用,而且美观。

八.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青海地毯

青海地毯采用驰名中外的“西宁毛”经过加工精制而成,是一种高级装饰品,它能保暖、消声而又牢固耐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其姹紫嫣红的色调和千姿百态的图案,又是一种高能手工艺术品。早在三千多年前,青海就出现了原始地毯“毛席”。五九年在海西州兰县境内出土的毛编织物,经科学方法测定,距今已有三千九百年的历史。“西宁毛”是生长在海拔三千米以上,高寒地区的青藏高原特有藏系绵羊所产之天然动物纤维。因主要产在青海,西宁又为传统集散地,故称之。此种羊毛纤维长,拉力强,光泽亮,弹性好,是生产地毯的优质原料。

九. 青海省 果洛 久治县 久治贝母

久治贝母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久治贝母是青海果洛久治县的。

久治贝母

久治县畜牧业协会

10743661

贝母(中药药材)

十. 青海省 黄南 尖扎县 尖扎核桃

尖扎核桃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的。尖扎县万亩核桃基本分布在坎布拉镇──康杨镇──马克唐镇──昂拉乡川水三镇一乡。

尖扎县地处黄河沿岸,海拔相对较低,光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有着悠久的果品生产历史,素有“瓜果之乡”“高原小江南”的美誉。

近年来,尖扎县立足县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农业、有机农业,加快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先后投资524.75万元,在沿黄三镇一乡全力推进万亩核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共栽植核桃一万一千多亩,万亩核桃基地初步形成。

自2006年以来,尖扎县开始实施百里万亩核桃园项目,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扶持、群众积极参与,累计从陕西果树研究所引进香玲系列核桃优良品种51万株,栽植11435亩,成活率在96%以上。目前,2006年栽植的3000亩核桃已进入初果期挂果收益,平均每株产果2.5公斤,亩产100公斤,每亩40株,每公斤按市场价40元计算,每亩收益可达4000-5000元,进入盛果期后,每株可产果11公斤,每亩产量440公斤,每亩产值预计达17600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