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湖北特产字体图片 湖北特产有哪些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湖北特产字体图片 湖北特产有哪些图片更新时间:2023-12-19 09:39:07

一. 湖北省 仙桃 沔城藕

沔城藕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沔城藕是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族镇的。沔城盛产莲藕,素有莲乡藕城之称。沔城莲藕,粗壮肥大,肉质松脆,纹理细腻,味道鲜美。沔城藕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沔城盛产莲藕,素有莲乡藕城之称。沔城莲藕,尤以莲花池中的最为著名。是仙桃市四大土特名产之一,俗有“沙湖的咸蛋,范关的酒;毛咀的卤鸡,沔城的藕”之美谈。北京范习新教授有诗赞曰:“金色夕阳照古桥,荷花朵朵尽妖娆,千年治地已他去,唯有莲藕红不消”。

沔城藕,粗壮肥大,肉质松脆,纹理细腻,味道鲜美。吃生的,甜津津,凉丝丝;吃熟的,粉朴朴,香喷喷。真乃“生吃如秋梨般清甜,熟食如板粟般粉扑”。莲子则甘甜爽口,且有清心健脾、补气益中之功效,因而被人们誉为“白璧莲参”。历史上,它们一直是进奉皇帝的上等贡品,被人们视为席中珍品。

沔城莲藕好吃,也许真的得益于“李白赠莲引神种”的美丽传说和一脉相传、不断进化的优良品种;也许得益于钟灵毓秀的地理区位或肥沃甘甜的水质土壤。

俗话说:“好菜还得好手烹”。沔城人烹调莲藕的技术也是非常出色的。如果你有兴趣光顾沔城,好客的沔城人就会亮出他们的拿手好戏,精心地为你做出各色各样的藕菜、莲汤。如煨藕、撮藕、蒸藕、炒藕、卤藕、莲米银耳汤等,并且会如数家珍似的向你一一推荐,这是“海蚌含珠”,那是“凤凰展翅”;这是“千层什锦”,那是“八宝莲汤”;这是“玉兰荷花”,那是“荷露相思”……至于以莲藕为主要原料加工制作的食品有:藕罐、藕夹、藕饼、藕粉、藕酥、藕圆子、蜜莲、莲糕等,花样繁多,各具特色。

特别是每年五月端午早藕上市的时候,人们都要纷纷抢购“新货”,一时间,大小篮子塞满了“白 绫”、“黄梢”、“纺锤”、“炮筒”。

临近春节,是沔城藕最俏销的时候,街头巷尾满是藕的芳香。武汉、黄石、荆州以及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采购者,把一车又一车沔城藕带向四面八方。而那些从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回家探亲的沔城人,他们把家乡藕吃个够以后,临行时还要捎上几支,作为馈赠亲朋的礼品。真个是,沔城的莲子沔城藕,吃了还要兜着走。

近年来,沔城莲藕已打入大城市超级市场,成为人们争先抢购的绿色食品。

2013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沔城藕”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仙桃市沔城回族镇蔬菜协会

11905021

藕(新鲜蔬菜)

二. 湖北省 潜江 潜江木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木雕

潜江木雕的文化根基可溯自远古。境内发现“楚章华台宫宛群落遗址”以及出土的部分木雕漆器等印证。

潜江木雕分大木雕刻和小木雕刻两类。大木雕刻包括:梁、枋、斗拱、檩等建筑装饰木雕;小木雕刻则指家具装饰木雕、木雕神像、装饰摆件等。积玉口资福寺、熊口吊脚戏楼是古时潜江木构建筑装饰的经典之作。“滴水雕花床”是潜江传统家具装饰木雕的代表作。

潜江木雕制作经过木材干燥、设计绘图、打粗坯、修光打磨、染色等工序。潜江木雕的传统技法分为圆雕、浮雕、镂空雕以及镶嵌雕。

潜江木雕不追求木材之名贵而取材于农家房前屋后的杨柳桑槐桃等乡土树;以实用和情趣;守程式,不惟程式,崇尚“三分选材,七分雕”“三分雕刻,七分染”,创造了潜江木雕古拙朴实,生动传神,刀法简练,粗放挺拨的艺术风格。

三. 湖北省 荆州 沙市 荆江鸭

荆江鸭头稍小,额微隆起,似“鳝鱼”头型。眼大有神,眼上方有一长条眉状白毛。颈细长而灵活,体躯稍长,肩部较窄,背平直向后倾斜并逐渐变宽,腹部深落,个体小而结实,属蛋用鸭体型。上喙呈石青色,下喙及胫蹼为橙黄色。全身羽毛紧凑,公鸭头颈部为翠绿色,颈以下至背腰部为深褐色,尾部为淡灰色;母鸭头颈多为灰黄色,背腰部为黄底黑碎斑或褐底黑碎斑,以前者居多。成年鸭体型外貌与1982年比较,变化基本不大。

荆江鸭

荆州市沙市区荆江鸭产销协会

11537999

四. 湖北省 荆州 石首 桃花楠竹

桃花楠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桃花楠竹

石首市桃花山楠竹协会

10969173

加工过的竹笋

五. 湖北省 天门 黄潭米粉

特色早点——黄潭米粉,汤为糊状、粉细而软,味美,配根油条十分经典。发源地为天门黄潭镇。

黄潭米粉,顾名思义,产自黄潭镇,以汤鲜、味浓、细滑爽口著称。家住孙湾居委会的汪老伯告诉记者:“在天门,吃黄潭米粉自然要去黄潭镇。咱们市区的人,平时也会去四牌楼过早,做得也算地道。一碗米粉配一根油条,美食就是这么简单。”

六. 湖北省 仙桃 丝网划子

丝网划子的历史虽然不长,但由于沔阳地处湖区,水域广阔,适于丝网作业,因此深得渔民青睐
丝网划子小巧灵活,长不过八尺余,宽仅两尺许,且船板极薄,一人拖得动,两人抬得起,放在肩上可以翻山越岭,运动自如。划子通体呈弧形,酷似一弯新月,比威尼斯的小艇还翘得厉害。浮在水面用苏东坡“纵一苇之所如”的“苇”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觉夸张。这种苇叶似的小划子驶起来轻快如飞,回旋自如
丝网种类繁多。就施放的深度说,就有浮网、沉网、半沉网之分;就纺织的材料言,又有丝网、线网或现代的塑料网之别。而就用途则又可分为疏网和密网,既可捕大鱼,百十来斤也挣不脱;也可捞小鱼,连指头大的也逃不了。真的是“一网打尽”,可谓鱼类之大敌
( 仙桃)

七. 湖北省 潜江 太子米

太子米主产于湖北省孝感的孝昌县邹岗镇,历史上曾是皇朝五大贡米之一色亮、味香、口感好,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1991、1997、2001年被评为全国农副产品银质奖、全国农业博览会湖北地方名牌产品。目前,太子米远销全国十多个省市,产品供不应求,年需求量在6-8万吨。孝昌太子米开发总公司为满足市场需求,拟扩大生产规模,达到年产6万吨太子米生产能力。近年来,孝昌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太子稻,太子稻的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产量在12万吨以上,生产太子米的原料有足够的保证。

八. 湖北省 仙桃 仙桃炒米

炒米是家乡人以备不时之需的一种方便食品,简单地说;炒米先将糯米浸泡后,用木甑蒸熟成“阴米”(仙桃一带叫饭米),阴干后,再用河沙炒成米泡,即为炒米。吃的时候,将炒米放在碗内,用开水冲泡加盐或加糖,便可饮食。老家的炒米有多种:有用糯粟制作粟米(小米)炒米;有用糯高粱制作的高粱炒米;但主要还是用糯稻制作的大米炒米。

说起炒米的来由;据传明宪宗时兴王的妃子害喜,什么也吃不进去,一个厨子灵机一动拿来家里的炒米,使得王妃胃口大开。从此炒米就进入了宫廷,成为贡品和民间馈赠亲朋好友的绝佳礼品。“买了四只鸡,五十个鸡蛋和些炒米,欢圑之类,亲自上县来贺喜” 这是《儒林外史》第三回对炒米的描述。还有《板桥家书》中说:“天寒冰冻时暮,亲戚朋友上门,先泡一大碗炒米,佐拟酱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的确,在以前那个艰苦的年代,吃炒米时那种温暖幸福的感觉,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炒米在家乡仙桃,正如郑板桥所说:“亲戚朋友上门,先泡一大碗炒米”。仙桃人礼性大,客人进门先“喝茶”——让客人垫垫肚子后,再烧正餐:有打几个荷包蛋的;有下一碗肉丝面的;有煮汤圆伏汁酒的等,这都少不了主人要撮一柳簸子炒米来,给客人边吃边加。其实,以炒米为敬招待客人也出现在很多场合:仙桃酒席宴请,早上一餐为吃桌盒碟子,有面条,当然也有米饭,客人在吃面条时,主人就要拿炒米出来给客人加;还有家里请师傅也是这样。好像客人在吃点稀的,不加炒米,总担心客人吃不饱。

制作炒米的工序较为复杂,首先是制作“阴米”,把加工好的糯米浸泡二三天,清水淘洗沥干,放入木甑中蒸熟,趁热将糯米饭摊到晒垫晾干,叫“堂屋里晒饭米——阴干”,并用手将晾干的饭米搓成一颗颗的。把搓不开的用大米筛子过出“头子”,拿到磨子上去“梭”(磨),最后把饭米晒几个太阳,这样,饭米(阴米)就做成了。把晒干的饭米用塑料袋子装好放好,因已是熟食,是要注意防潮、防老鼠的。

仙桃人所说的请亲朋吃糯米饭,是混同在蒸糯米时蒸有蒸菜的,糯米饭又香又甜,糯性的,吃起来“伤人”(一种腻的感觉)。

“阴米”(饭米)营养丰富,产妇坐月子时,做外婆的都要送几升“阴米”,给女儿进补身子:将“阴米”罐进猪肚子里蒸熟,“阴米饭”香喷喷的,又有“油气”,猪肚子弄汤“月母子”喝起来也不腻人。阴米的用途也广;可煮成“阴米粥”,做成“蓑衣圆子”等等。

炒“炒米”,仙桃叫“炒辣锅”。乡间也有许多禁忌,如腊月二十五这天,传说是老鼠结婚日,是不能“炒辣锅”的,理由的“你炒它一天,它炒你一年”。仙桃炒“炒米”的方法有:先将“阴米”放在太阳底下“焦”一下,“炒辣锅”前再倒入铁锅中去“温”,这样“阴米”才算彻底的干了,炒出来的炒米才脆,不“挺嘴”。“炒炒米”不是用锅铲去炒的,而是用一米左右长的蠢麻梗数根,绑成一把帚子(俗称“炒锅帚子”);还有一桩工具就是篾匠做的“沙撮子”,铺有金属的罗纱,主要作用是把锅里炒熟的炒米捞起来,初步筛干净炒米中的热沙。炒炒米时,把“阴米”倒入烧热的沙中,用“炒锅帚子”反复快速炒动,不一会儿,“阴米”经过加热,就会炒爆膨胀,变成雪白的“炒米”。这时,炒的人要立即将炒米起锅,在“炒锅帚子”上边磕边筛,将炒米倒在簸箕上冷却。簸箕的中间倒扣着一把瓢,好利于倒地炒米分散。最后用“亮筛子”把炒米中裹着的沙完全筛干净,就可以放入密封的器具中保存,随时取用。“炒炒米”最好选择烧些穰柴,如大、小麦草、谷草等。

炒米炒完后也有炒些“沙豌豆”、“玉苞泡子”给孩子们作零食。把锅里的沙盛起来,用罐子装好下次再用。炒米香脆,也可以像沙豌豆干吃,抓一把放在嘴里嚼,越嚼越香,但更多的是用开水泡着吃,泡时有放沙糖(或盐)和猪油的。熬出来的米糖拌炒米切出麻叶子;粟米炒米切出的麻叶子是“粟米麻叶子”(苏麻叶子);大米炒米切出的麻叶子是大米麻叶子。合叶子、饺子,在里面放些炒米,长时期的保存也不会嗝(软化变质)。炒米、麻叶子、合叶子…….. 出门干活,用小布袋装些带上“过中”,庄稼人少不了这些方便食品。

时常看到街角的僻静的小巷,围着一小圈人,人群中还有闪烁的火光,原来是在爆米花。爆米花也爆炒米。师傅一只手中缓缓地转动着一个小铁锅,另一只手拉着风箱,炭炉上正燃着蓝荧荧的火。转了几分钟,师傅取下铁锅来,放到一个黑色的皮囊中,嘴里叫着:要炸了!要炸了!小孩子们赶紧捂住耳朵,把脑袋栽到大人怀中,一边却又抬起头来,斜着眼睛来看。只听得轰的一声,皮囊鼓起一个大包来,从里面倒出来,是香喷喷的炒米或玉米花。

我是蛮喜欢吃炒米的,小时候,早上用开水泡一碗炒米,加些猪油和细盐当早餐,吃完了上学校时,还不忘抓几把放在荷包里到学校去吃。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走进超市,五花八门的小食品特别的多,炒米已成为日常小吃。隔了这么多年,有时也时常怀念起老家那具有土色风味的炒米来,对老家和老家炒米的情结,依然像潺潺的通顺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九. 湖北省 潜江 二回头

二回头是清道光年间潜江黄场刘道金师傅创制的一道菜,主要原料是黄鳝。因为味道特佳,成为潜江一道名菜。历来许多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回潜江探亲,没有不品尝“二回头”的。

传说清道光年间某一天傍晚,刘师傅饭馆里来了一个秀才,点名要吃粉蒸肉,恰好没有原料了。刘师傅急中生智,用鳝鱼做了一道菜,秀才吃了连声叫好,并问这菜叫什么名字,刘师傅因是一时的主意,并未想好给菜取个什么名,一看盘里鳝鱼块两头翘起,好似回头望月,于是脱口而出“二回头”,秀才听后,便临壁而书:“妙哉二回头,客去不须留,异香随风走,何日再回头。”也有记为“妙哉二回头,香嫩且滑口,今日喜尝新,归去再回头。”

十. 湖北省 黄石 阳新 阳新猪

阳新猪是一款地方优良猪种,原产于湖北省阳新而得名。1982年经专家鉴定与黄梅的“梅花星猪”属同种。以早熟,耐粗饲,母性好,温驯而著称。

阳新猪中心产区

中心产区在阳新县及黄梅县等地,分布于湖北省广济、圻春等县。中心产区阳新、黄梅两县,地处长江中游两岸,与湖北、江西、安徽三省的广济、九江、宿松等九县、市交界,江河湖泊众多,水陆交通发达。南北两地猪种多有交往。

阳新猪品种形成

阳新猪形成历史较悠久,其具体年代尚待稽查。产于我国华北型和华中型猪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由这两个类型猪的0后代经长期选育而形成。阳新县历史上农业生产落后,养猪以放养为主,群众过着“红苕半年粮”的贫困生活,养猪只能利用丰富的甘薯藤和块根以及采集野生青饲料,再加部分糠麸;在选种上很注意选择架子大、叉口深、奶头多、母性好、耐粗饲的猪作种用。经长期选育形成了温驯、早熟、肉嫩味鲜的“阳新猪”。

阳新猪品种特征

阳新猪体型中等。头型有“狮子头”和“象鼻头”之分。阳新县“狮子头”猪为多,头短额宽,额部皱纹多且深、一般呈菱形,嘴筒上翘,颈较丰满,肥腮大。“象鼻头”猪在黄梅县较多,头较小,长而窄,嘴筒长,口叉深,耳比“狮子头”小,额部皱纹少而浅。其额部有一小撮似梅花状白毛,故群众称“梅花星猪”。耳大下垂。背山稍凹,腹大不拖地,臀倾斜。四肢粗壮,蹄质坚实。皮多皱褶,毛色全黑或在额、鼻端、尾尖、四肢末端和腹部有少量白斑。

阳新猪品种性能

阳新猪24月龄公猪体重128.19±9.02公斤,体长139.80±3.47厘米,胸围116.43±3.08厘米,体高67.66±1.59厘米;24月龄母猪相应为:94.30±2.30公斤,123.25±0.96厘米,109.95±0.96厘米,59.23±0.15厘米。阳新猪具有适于湖区放牧、性温驯、母猪发情明显、产仔较多、瘦肉较多和杂交效果良好等优点,但生长缓慢。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