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大寨虎头山特产 大寨土特产在哪里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大寨虎头山特产 大寨土特产在哪里更新时间:2023-08-29 00:20:46

一. 陕西省 咸阳 旬邑县 旬邑虎头鞋

虎头鞋历史悠久,于何时起源已无从查考。民间传说,远古时代,一个心地善良的穷小伙,搭救了一个贫病交加的老太婆,老太婆临别送给小伙一张画。画上画着一个美丽的姑娘在做鞋。小子把画挂在墙上,突然有一天,画上的姑娘走下来,对小伙说:“我是天上的仙女,,念你心地善良,特来与你相会”。于是他们结为夫妻,一年后姑娘生下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取名叫小虎。这是让附近的恶霸知道了,他带领家丁抢走了姑娘,这晚小虎做了个梦,梦见妈妈送给他一双鞋,并对他说:“孩子,明天穿上这双鞋来救妈妈”。小虎醒来一看,枕边果然放着一双绣有威猛虎头的鞋,他当即穿上鞋去找妈妈。恶霸和家丁扑上来抓小虎时,小虎脚上的鞋子突然化作两只猛虎,咬死了恶霸。小虎一家又过上了幸福生活。从此,人们依样给自己的孩子做虎头鞋,以保佑孩子平安长大。

实际上虎头鞋是我国远古时代虎图腾崇拜文化的遗存。因为那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差。于是,一些族氏部落把威风八面的老虎作为特殊标志和护身符画在身体显著部位或服饰以及器具和武器上面,把老虎看成整个部族的保护神顶礼膜拜。年幼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自然灾害和意外的侵扰,人们用精心制作虎头鞋表达对孩子的美好祝福,为孩子驱邪挡灾。

虎头鞋做工复杂,即使女红手艺高超者做一双虎头鞋也需七八天时间。做虎头鞋首先要打袼褙,打袼褙是把一张较大的纸张用浆糊贴在门板上,然后把碎布头用浆糊一层一层贴在事先粘在门板上的纸上,再放在太阳光下晒干。打好的袼褙表面平整,质地较硬,做虎头鞋有专门的鞋样和鞋底样,沿袼褙外侧所贴的鞋样剪下大小相同的袼褙,就可以开始做鞋帮和鞋底了。虎头鞋的面料多选用大红大绿等颜色,这样看起来喜庆美观,材质多为绸缎、棉布等。

做虎头鞋,需要用刺绣、拨花、打籽等针法。做鞋者把七彩丝线巧妙搭配,使其色彩艳丽,美观大方,再用明光闪闪的1明珠做老虎的眼睛,看起来活波可爱,特受人们。欢迎。传统虎头鞋的虎嘴、眉毛、鼻子、眼睛全是手工刺绣而成,为了表现老虎的威猛,这些图案均用粗线条绣成,针法夸张,生动传神,绣出的老虎活灵活现。绣好底花后,再用绒线盘成小绒球缀在上面,这样装饰出来的老虎威猛而不失活泼。绣好后聪明的农妇还要在虎的额头绣上一个大大的“王”字。因为有“王”则为虎,无“王”则为猫。

纳鞋底也有讲究,鞋底上多纳“九子十成”花或“连年有余”花。“九子十成”花是在鞋底上插空纳九朵菱形花,这样的花型寓意“长长久久,实实在在”。而“连年有余”花是在鞋底中心位置纳一朵莲花图案,其寓意不言而喻。

绣好的鞋面与纳好的鞋底用白线绳绱在一起,一双虎头鞋就做成了,然后再用和鞋帮颜色相同的布条做两个大鞋提缝在后鞋帮上,这样既可以帮孩子穿鞋,还可以看成是老虎的尾巴,,既实用又美观。

穿在旬邑民间小孩脚上的虎头鞋其造型美观大方,虎头夸张却不失本真。因做鞋者谁也没有见过老虎,所以鞋上的纹样有些像生活中的猫头,民间有人也称其为猫头鞋。虎头鞋不仅是一种极富观赏价值的民间工艺品,还是一种寄托人们美好祝愿的吉祥物,更多的是它具有生活的实用性。在旬邑民间小孩子脚上穿的虎头鞋,大多是小孩的外婆精心做成的。在小孩满月那天连同一身暂新的童装由外婆亲自给外孙穿在身上和脚上,一方面表达外婆对外孙的疼爱,另一方面寄希望虎头鞋能为孩子驱邪纳福,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像小老虎一样健壮成长。虎头鞋由此成为一种集艺术观赏和实用价值为一体的生活用品而久传不衰。

信息来源:旬邑县文物旅游局

二. 湖北省 十堰市 郧西 郧西马头山羊肉

郧西马头山羊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郧西马头山羊肉

郧西境内山峦起伏,溪谷交错,广阔的山林、草坡是马头山羊的天然牧场。郧西人很早以前就有养羊习惯,以马头山羊为主要品种。“山青青,水涟涟,赶着羊儿好赚钱”,郧西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郧西马头山羊是我国优良地方山羊品种,因其头部无角,形似马头,体格较大,身体结实,四肢匀称,强健有力,外形近似白马驹而得名。《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有单目记载马头山羊的品种形成、外貌特征和分布情况等,其中郧西是马头山羊的发源地和中心产区。

如今马头山羊已成为郧西农业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郧西也成为全省山羊养殖大县。郧西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马头山羊肉的产业链条,有多家企业开发生产“火锅羊肉”、“涮羊肉”、“羊肉串”、“羊珍”、“羊肉馅”和羊肉罐头等产品。目前,郧西马头山羊饲养量达60多万头,年出栏马头山羊25.13万头,马头山羊产业年产值达2.1亿元,养羊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郧西马头山羊肉产地范围为湖北省郧西县城关镇、土门镇、香口乡、上津镇、店子镇、关防乡、湖北口回族乡、景阳乡、夹河镇、羊尾镇、涧池乡、观音镇、马安镇、六郎乡、河夹镇、安家乡、三官洞林区、槐树林特场共18个乡镇农场特区现辖行政区域。

三. 山东省 青岛 莱西市 东大寨苹果

东大寨苹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河头店镇位于地球上神奇的北纬37度线,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质疏松,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生态保护效果好。东大寨东靠萝卜山,自古就有“九山二水、六耩一坡”之说,为典型的浅丘陵地形。地下蕴藏丰富的膨润土、沸石等矿产资源,土壤中含有钾、铝、镁、钙、锶、硒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为苹果树的生长、果实的着色和糖分的积累,为苹果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浇灌所用全部来自山上无污染的矿泉水,从而形成了东大寨苹果皮薄汁多、酥脆爽口、酸甜适中、香气浓郁、色形味俱佳的独特品质,堪称胶东苹果之冠。2012年,经农业部审定,青岛东大寨果蔬专业合作社申报的“东大寨苹果”产品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条件和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准予登记并允许在农产品或农产品包装物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该标志产品的认证通过,将形成以河头店镇东大寨村为中心,辐射带动何家屯村、东野村等周边11个村庄的红富士苹果种植销售产业的发展。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北京、上海、青岛等大中型城市。2003年注册成立东大寨果业协会,这是莱西市首家农业行业协会组织。多年来,协会与青岛市农委果茶站、青岛农科院、烟台农科院、烟台果树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莱西市农业局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发展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2004年,协会生产示范基地被评为“青岛市名优果品示范园”。2005年,被评为“全国百个果业示范基地”,协会生产基地的片红、条红富士苹果被评为“青岛市特优苹果”。2005年5月注册了DDZH牌(东大寨牌)红富士苹果商标。2006年5月东大寨牌红富士苹果取得了国家绿色A级食品认证。村果业协会在社会团体2004一2006年度检查中,协会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单位。2005年被评为“青岛市农村诚信民间组织”、“青岛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先进单位”。2007年成立青岛东大寨果蔬专业合作社,拥有会员623名,果品生产基地5600亩,年总产量14000吨,拥有果品科技示范基地60亩,年产各种优质苗木10万株,涵盖东大寨及周边的十多个村庄。依托山东省规模最大果树优质苗木优质繁育基地——青岛现代果树良种场位于河头店镇优势,率先建立起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新模式栽培示范园,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个果业示范基地”,通过了国家绿色A级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青岛市范围内最早进行山东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并取得对外贸易经营权,可以办理商检,出口免税。2007年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连续多届被评为“青岛市名特优农产品”。

地域范围

东大寨村位于莱西市河头店镇驻地东北1公里,处于龙口、莱西、莱阳三市交界处,东临莱阳市,北靠招远市。距青岛码头110公里、青岛国际机场70公里,距莱西火车站仅有30公里,紧邻省道水蓬路。东大寨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辖莱西市河头店镇东大寨村、何家屯村,塔尔寨村、东野村、西野村、杨家屯村、李家泊子村、王家泊子、小沟子村、大沟子村、小里庄村等11个村庄,辖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苹果种植面积约5600亩,年产优质苹果150万公斤。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7′—120°36′,北纬36°55′—37°03′,海拔74米至185米。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东大寨苹果生产地域以丘陵地为主,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酸碱适度。独特的小气候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盛产的苹果品质独特,以色泽鲜艳、果型端正,果面光洁、发育充分、果肉黄、肉脆汁多、酸甜适度、果香浓郁、耐储藏而久负盛名。 2、内在品质要求:东大寨苹果要求果实可溶性固形物(%)≥14.0%,酸含量为0.2%~0.4%,果实硬度(N/平方厘米)≥10.0,维生素C含量(mg/100g)≥5.0,总糖≥9.50%,糖酸比37.5,符合香气浓郁红富士苹果的独特理化指标。 3、安全要求: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A级绿色食品产品标准。

四. 湖北省 十堰市 郧西 郧西马头山羊

郧西马头山羊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郧西马头山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地域范围

郧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角,三面环秦,一面接楚,地扼秦楚要冲。郧西人文历史久远,山灵水秀,物产丰富。

特定品质

郧西马头山羊是郧西独具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它吃的是天然野生牧草,饮的是无污染的优质山泉水,采天地之灵气,聚万物之精华于一体,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滋补性强,它是秦巴山区农民辛勤培育的产物,是名副其实的人工驯养的山珍精品。

营养价值:羊肉鲜嫩,营养价值高,凡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腹中冷痛、虚劳不足者皆可用它作食疗品。羊肉营养丰富,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补肾壮阳、补虚温中等作用,男士适合经常食用。

文化典故

目前,草场面积197333公顷(296万亩),养殖规模48.9万只,出栏22.3万只,产量33450吨,产值1.4亿元。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马头山羊产业链条。

郧西马头山羊产地范围为湖北省郧西县所辖的城关镇、土门镇、香口乡、上津镇、店子镇、关防乡、湖北口回族自治乡、景阳乡、夹河镇、羊尾镇、涧池乡、观音镇、马安镇、六郎乡、河夹镇、安家乡、三官洞林区、槐树林特场等18个乡镇(场)348个村,总生产面积5263500亩。其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9゜25ˊ′至110゜49ˊ,北纬32゜47ˊ至33゜16ˊ之间。规模197333公顷(296万亩),规模48.9万只,出栏22.3万只,产量33450吨,产值1.4亿元。

五. 山东省 青岛 即墨 虎头鞋、虎头帽

虎头鞋虎头帽

流传于移风店镇大沽河畔的虎头鞋、虎头帽、布老虎等手工艺品年代久远。经过多年的演变,这些工艺品在用材上、颜色上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其古朴、原始的本色保留了下来。

虎头鞋、虎头帽、布老虎为手工缝制,取材为日常常见的各色布条、麦糠、纽扣、线等原材料,器具为剪刀、针等。这些手工艺品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其中虎头鞋、虎头帽因男孩、女孩的差别,而有不同的颜色及样式,以表达不同的寓意。一般是男红女绿,取意为“红官绿娘子”,暗寓男孩“无病无灾,长大1”,女孩长大后当娘娘。布老虎既可用作家庭摆设,有可用作儿童的枕头,美观舒适,且寄予了家长对于子女成长的良好祝愿。现仅在该镇的毛公泊村、孙家村尚存,掌握这项技能的仅有为数不多的老年妇女。

六. 山东省 东营 广饶县 码头虎头鸡

虎头鸡又叫松鸡,是大码头镇名吃之一,据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其炖后色泽金黄,其形状类似虎头,故而得名。虎头鸡肉质酥烂,口感醇香,可谓是美味佳肴,因而几百年来人们将各种传说附会在虎头鸡这种食品上,逢年过节,虎头鸡是大码头家家户户庆祝的必备之选。

据传,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大将军远征到此,热情好客的码头人民便宰鸡待客,由于大将军不吃清炖鸡,而当地当时又无其他菜肴,有一村民便把鸡和面用油炸出放水炖出招待,将军试吃含口即化,内质松软,肉骨分离,非常美味可口,于是就问这是什么菜?因鸡块形状似虎头,村民灵机一动,说叫“虎头鸡”,于是将军将其带到济南府,随后在山东一带流行起来。

因其形状不规则,形似虎头,厨师随口称之为虎头鸡。将军将这一独特吃法带入济南府,从此这一吃法发扬光大,成为鲁菜菜谱之一。主要流传于东营市、潍坊市、济南市一带。

七. 山东省 济宁 微山县 微山湖“虎头袢子”

旧时湖上的渔民祖祖辈辈以船为家。“一条小船扁担长,祖祖辈辈住一舱”,就是贫困渔民居住情况的真实写照。

“虎头袢子”,是一个正面有一造型夸张的虎头形状的袢带。袢带呈交叉形,袢带上还有两条两米多长、密密衲成的长布带,带的末端有一对用碎布及棉花制成10至12匣米长的似菱或锚形的饰物。“虎头袢子”的布料,且不是什么好布,也没有华丽的色彩,但却不失为一件民间工艺品,既有纪念性又有装饰性。渔家行船打鱼,使用两条长长的袢带把孩子拴在船的桅干或船楼上,防止不慎落水,大人便不用专门看护孩子了,这是虎头袢子的另一个作用。

八. 河北省 唐山市 迁安 贯头山酒

贯头山酒是河北唐山市迁安的。迁安造酒历史悠久,传说起于黄帝,贯头山酒业公司现有魏晋时的古井仍在使用。我国的一些酿酒专家认为,贯头山酒业有丰富的酒文化遗存,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代表性,从而确定了迁安是中华民族白酒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贯头山酒厂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原名“全盛局”,后改名为“德盛局”。1958年,迁安县政府在德盛局原址建立了贯头山酒厂,产品曾远销日本。1962年秋,暴雨成灾,全厂被淹。次年,工业调整时企业停产。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我国时,曾向周恩来总理询问贯头山酒厂的兴衰,并品尝了贯头山老白干。在这一背景下,1973年,贯头山酒厂又恢复扩建,酿酒工艺不断改进,酒质不断提高。

“贯头山酒”秉承传统固态泥池发酵工艺,融入现代高科技成果,传承中华悠久酒文化,保持千年品质,所酿造的“贯头山”牌系列白酒:老白干、二特、特酿、酒王、新唐山酒王、千酒等,具有窖香浓郁、干洌清爽、纯厚绵甜、回味悠长之特点。2004年5月28日,被文化部诗酒文化协会评为首届十大“中华文化名酒”。2006年。贯头山酒业公司被文化部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中国酒文化学术活动中心专家委员会批准为“中国酒文化学术活动基地”。多年来贯头山系列白酒获国际大奖三项,国家级大奖五项,省市级奖励及证书三十二项。企业现存古井和古窖池群在全国酒业文化万里行活动中被评为“中国酒文化十大古井”、“中国酒文化十大古窖”。

河北省迁安市大五里乡现辖行政区域

《迁安市人民政府关于界定“贯头山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迁政呈〔2017〕16号

河北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贯头山酒》

(草案)

九. 山西省 晋中 昔阳县 大寨核桃露

大寨核桃露凭借野生核桃的天然品质和依托北大生命科学院的工艺配方,坚持着高品质、高标准、高价值的战略。经过近几年的拼搏,大寨核桃露的天然、保健品质终于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赞誉和认可,在植物蛋白饮料市场里夺取了一席之地,成为该产业的生力军。先后获得中国绿色食品、中国保健食品、中国五星饮品、中国名优食品等认证。

让品质说话,这是大寨核桃露人对消费者的承诺。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进章曾这样说过,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食品企业是道德工程的建设者,食品质量的优与劣直接涉及广大消费者身体的健康与安全,打造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每个食品企业的道德检验,并不是用一种简单的口号来呼吁企业加强道德工程的建设,而是要求企业从自身做起,站在消费者的利益上从源头加强产品品质管理,共同来繁荣我国的食品工业。产品质量的优劣,消费群体最有发言权。大寨核桃露的品牌一直有着这样的经营理念,品质决定一切,让消费者去检验产品的品质。

据有关专家介绍,中医自古就把核桃称为“长寿果”,认为核桃能补肾健脑,补中益气,润肌肤、乌须发。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说,核桃最适合脑力工作者,尤其是白领女性吃,因为这部分人往往用脑过度,很耗伤心血,常吃核桃能够补脑,改善脑循环,增强脑力,同时还有乌发、使皮肤光润的作用,因为“发者血之余”,血旺则发黑,而且核桃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可以提高人体皮肤的生理活性,所以对女性而言是美容佳品。据说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生前每天都吃核桃粥,因而皮肤舒展细嫩,面色光润。

十. 河北省 唐山市 迁安 贯头山白酒

采用千年古泉井水固态泥池发酵而成,具有浓香、绵甜爽净、回味悠长之特点。各种卫生理化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得到国家权威机构的认证,素有“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变凤;糟粕落水,游鱼得味成龙”之赞誉。1972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先生访华时曾向周恩来总理询问贯头山酒业的兴衰,并执意品偿该厂老酒。1985年以来,系列产品先后荣获国际级大奖三项,国家级大奖五项,获省市级奖励证书28项。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和经销商的青睐。

贯头山酒源远流长,是中华酒文化的源头之一。早在黄帝时期,黄帝就和他的保健大夫岐伯在迁安发明了保健酒“汤液醪醴”。安新庄出土的陶雕女酿酒师像及《黄帝内经》一书都可以佐证黄帝时期,迁安就有了酒。迁安马哨村出土的文物青铜鼎和有“箕子”铭文的青铜簋证明商周时期酒已成为迁安一带的主要祭祀品。

到了汉代,迁安酒业已趋兴盛,酒渐渐地成为达官显贵庆典、祭礼、会盟、接待等各种场合中所必备,饮酒赋诗,对酒当歌形成时尚。迁安于家村汉代古墓0土的大量的陶酒罐、陶酒壶、陶酒杯及陶粮仓,证明了在这一时期,酿酒技术已经融进了百姓生活,一些富庶大户还有了自己的家庭小烧锅。

东晋时期,随着酒文化的不断丰富,酒与水之间的特殊关系已被人们所了解和确认。水为酒母,亦为酒魂,只有古泉佳水,方能酿出世间美酒。认识了水的重要性,这一时代的酿酒高师自然不惜任何代价寻觅甘冽佳泉,著名酿酒大师狄戎便是其中佼者。

据史料记载,狄戎,河北徐水一带人,是当时享誉天下的酿酒大师。为酿出世间佳酿,慕黄帝造酒之地,千里迢迢踏访至黄帝古都迁安,见贯头山下一眼神泉与众不同,水澈如晶,饮之甘爽,狄戎此生终遇灵泉,便安居于此酿酒授艺代代相传,贯头山酒从此名声大震,成为享誉北国的酒中之冠。此泉至今仍用。

1996年7月,迁安市城区东北角发现了一金代古墓群,其中3号墓出土了三个写有“千酒”字样的酒瓶,这对考证迁安酒业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是一块长20厘米,宽15厘米,厚3厘米的石砚,底面刻有“李酒使”字样。此外,还有印盒及印章,陶瓷酒瓶、酒杯等。

“李酒使”属地方官吏,官居八品,《金史》食货志及百官志载,金朝对酒类生产销售监管征税单独设立机构和官员,不与其它税目混同课征,同时,在酒生产规模较大的地方设立征税机构和酒使,以此加强税收的源泉控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酒业收入成为当时迁安财税的主要收入。

到了金代,迁安酿酒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并且开始采用老五甑法,泥池发醇的工艺烧制高纯度粮食酒,这种酒通常封闭三年以上出售,所以人们俗称这种酒为“千日酒”或“千酒”。

烧酒的出现,使迁安酒业长盛不衰,到了清代,以贯头山老白干而享誉北国的白酒已成为皇家饮品。迁安贯头山老白干酒畅销东北三省及内蒙一带,南边畅销到苏杭二州,贯头山白酒誉满京城,红遍北国,有“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变凤;糟粕落水,游鱼得味成龙”之赞誉。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他在周恩来总理接见时,特意向周总理询问贯头山酒的兴衰,并执意要品尝该厂生产的“老白干“酒。田中角荣为什么对贯头山白酒情有独钟呢?一种说法是,日本侵华期间,田中角荣曾驻扎在迁安杨店子一带,一次在下乡讨伐中,一小队日军被埋伏的我军歼灭,而巧的是田中角荣因喝贯头山白酒喝醉了,未能参加讨伐而捡了一条命。另一种说法是田中角荣在东北日军军人服务社工作过,经销贯头山白酒,每当想念家乡时,就用贯头山白酒消愁解闷。2015年8月25日,田中角荣的长子田中京与贯头山酒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杜宝海在北京建国饭店见面,畅谈了其父在华的情况,并表示要把老一辈开创的友好之路继续走下去,为贯头山酒业公司做一些实事。

2000年,企业改制,杜宝海任贯头山酒业公司董事、总经理。他把弘扬黄帝文化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有利抓手,对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摒弃了原有的破旧与落后,深度挖掘贯头山酒的文化底蕴,大力弘扬渊远流长的迁安酒文化,坚定的确定了“以人为本重诚信,精良工艺育精品,挖掘文化拓市场,与时俱进谋发展”的经营战略,他投巨资修建了贯头山酒文化园,敬立了黄帝圣像及黄帝祖庭馆、建立了河北省第一家酒文化博物馆、展出了在迁安出土的与黄帝有关的文物、黄帝与迁安酒有关的传说和文物。并依据大量的历史依据,修建了百米诗酒文化长廊,展出了迁安白酒发展的历史典故与传说三十四幅浮雕。对魏晋时期的千年古泉和古井亭进行了有效保护。全厂生态环境美化、绿化、达到省级园林单位标准。收藏了大量的与酒和生活有关的传统文物、酒器、酒具,开辟了文化活动中心,名人书画展厅和庭外酒庄园等一系列设施,并在“至尊酒王”包装中印刷《迁安宝典》一书。还出版了上万本《贯头山酒话今昔》的书籍,坚定了弘扬民族传统酿酒工艺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为确保传统酿造酒的品质不动摇,企业做出了具大的努力和利益牺牲。

他认为自己抓传统文化的做法,就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自信,让人们从厚重的贯头山酒文化中了解到迁安的历史文化。他举的是中华酒文化的大旗,干的是迁安文化的大业,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果真他的事迹被文化部诗酒文化协会领导发现和赏识,派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并肯定贯头山酒业做为中国酒文化的典型企业,拥有丰富的酒文化遗存、遗址、遗迹保存完好,著述和研究工作成绩突出,客观上指示了中国酒文化的研究方向,酒文化博览馆在收集,展示中国酒文化器具和文化宣传上,形成相当规模和特色,对贯头山酒文化的挖掘、领会和表达,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代表性,体现了科学、健康的传统文化品质。

2004年贯头山生产的酒王酒和精制特酿酒,被评为首届十大“中华文化名酒”创出了名牌,使贯头山酒业名声大振,为打造诚信迁安和提高迁安知名度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人民大会堂,铁木尔.达瓦买提、万国权等领导为其颁发了奖牌,奖杯和证书,同时也受到了迁安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和嘉奖。2006年又被文化部诗酒文化协会命名为“中国酒文化学术活动基地”,并在贯头山酒业公司召开了全国首届“中国酒文化学术年会”。至此公司又紧接着推出了定向储酒、婚宴专供酒和礼品酒,迎来了市场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又以优质精美的“新唐山酒王酒”覆盖了唐山市场。贯头山酒多次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河北省名牌产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其酿酒技艺也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杜宝海也被确定为贯头山白酒技艺河北省非遗传人。

如今的贯头山酒,不仅是令迁安人骄傲的礼品酒,同时也作为一种有效的传播迁安文化的载体,已传播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