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西特产1000元标准 山西特产的标准是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西特产1000元标准 山西特产的标准是什么更新时间:2023-12-05 16:44:05

一. 福建省 福州 连江 连江元红酒

连江元红酒

二. 山西省 长治 潞城 潞酒

潞酒,因产于潞州(今长治市)而得名。其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甚至更远的一些时期。《山西通志》列"古酒之美者",有"汾潞之火酒盛行于世"的记载,所谓盛行就是一种商业状态,这应该是潞商崛起的信号和先声。早在中唐时期,潞酒就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唐景龙元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潞州一带连年丰稔,人民安居乐业,安定祥和的环境是最容易将人引入醉乡的,由此而兴起的酿酒作坊在潞州各县约有五十多家,李隆基即帝位后,曾三幸潞州,当地的官绅将潞酒献上筵席,唐玄宗与民同乐,直喝得"陌路相逢醉人多,"他两次免潞州租税八年,使潞州人民得以丰衣足食,于是纵酒之风炽盛,当地大小酒坊发展到近百座。

到了宋代,潞酒的工艺已基本定型,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北上过东阳关到冀(河北),南下经天井关到豫(河南),东过小南天到鲁(山东),西行出翼城经晋南达陕(陕西),这些交通要道都是太行山与外界接触的主要通道。在当时的交通状况下,运送潞酒全靠商人肩挑,崎岖山路上,一担一担的挑酒商人将酒香洒溢在草丛枝叶中和蓝天白云的空气里,因此有"潞酒一过小南天,香飘万里醉半山"的赞词。明清之际,潞商遍布全国各地,所到之处,都把潞酒作为一种对家乡的怀念而随身携带,每逢佳节,每逢望明月而思故乡的时候,品一杯家乡的酒,用以寄托那种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因此就出现了专营潞酒的商家。据四川《涪州志物产志》载:"道光六年(1826),山西人来涪州经营山西潞酒。"四川是产"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地方,潞酒能在此占有一席之地,一是说明潞酒的质地优良,一是说明潞商的分布广泛和经营品种的多样。

20世纪3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冯玉祥、阎锡山"倒蒋"小胜后,为"慰劳"士兵,强征大批山西好酒运抵前线。时值严冬,一路上汾酒和潞酒不结冰,划一根火柴即可点着,火灭后滴酒不剩,可见酒质之精良。故民谚曰:"上党潞酒,天下少有"。

三. 山西省 阳泉 郊区 山西河捞面

人们一提到山西不禁会想起那里的刀削面,但是山西还有一种比刀削面的来历更早的面食,那就是河捞面。

河捞是一种古老的面食品种,大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多在北方人家尤其山西民间和陕北流行,在不同的地方名称有些不大一样,有叫河捞面的,有0子面的,有叫饸饹面的,还有叫压河捞或叫轧河捞的。制作河捞时,有专门压河捞的工具,称为“河捞床”,床身用粗壮而弯曲的木料制成,现在也有用铁制机械做的,中间有一木芯象活塞一样可上下穿动。老的木头制的河捞床是在一根木头上挖个杯口粗细的圆坑,坑上下通透,在坑底下钉一块扎满小孔均匀分布大小适中的铁皮或铜板。在河捞床上方有一根圆柱体上面连接在一个轴上,将河捞床架于锅上,把和好的面搓成长圆形,在水里沾一下,将面添满圆洞,放入河捞床坑内,木芯置于洞口,然后按住河捞床的床把,手板木杠用力下压(挤压),将面从小孔中压入开水锅中,把面压尽后,用刀将河捞床底的面丝割断,煮熟后从锅里捞出来即可,再浇上不同口味的臊子(也就是吃面条的时候在面条上浇的卤儿。山西人一般都说臊子),就可以吃了。大的河捞床,要用两三个人的力量才能操作。 但家庭也有用小河捞床的,形如大河捞床,只是尺寸小的多。

口味:河捞面比拨鱼面硬,比刀削面要软,食感滑溜柔软,自有妙处。河捞面结构紧密、粗细均匀、长度适宜、筋柔利口。是美味的面食。

四. 山西省 运城 平陆 包柿

主要分布于县西常乐、洪池两乡镇,北张村栽培较为集中。包柿在平陆县有贡柿之称,与马泉沟水化柿并称为平陆两大名柿。

包柿果实大,扁圆形,单果平均重180克,最大重200克。果皮质地细而薄,易剥离;果粉多,果肉黄红色,浆汁多、纤维多;果味甜,品质优。包柿的繁殖大部分用嫁接法。其主要加工品是柿饼,个大、霜厚洁白,含有丰富的营养素,有较多的淀粉、糖、多种维生素和矿质盐类,还有一定数量的蛋白质和脂肪。

五. 山西省 运城 夏县 山西小酥肉

晋式第二蒸,是山西小酥肉。酥肉是山西的传统名菜,用猪肋条肉切块,经过煮、炸、蒸等多道工序烹制而成。《名食掌故》记,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封其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府内侍女知赵王有喜食烤肉习惯,就选用上好猪肉先煮再蒸后炸,配大葱、面酱佐食,深得赞赏。因加入紫苏调料,称为“紫苏肉”。后传于民间,晋中一带唤作“香酥肉”,晋南民间宴席多称“小酥肉”,制法略有变化,将五花肉切小片,拌淀粉鸡蛋糊腌制,然后用油炸至金黄色,与炒好的木耳、玉兰片混合,放入蒸锅蒸制而成。

小酥肉在运城一带民间宴席多取羊肉制作。而晋城行菜则选用肥猪膘先煮再蒸后炸,称“紫酥刀背”,是上党地方传统菜肴,而其民间多选五花肉先炸再煮后蒸,称“胡卜肉”,是逢年过节、喜庆婚筵必上的菜肴。长治一带则改良创新有酥肉芥末粉皮汤,已为当地名吃。全晋会馆改良创新有王家小酥肉酸菜鱼唇菜,据传晋商灵石王家主人王谦曾参加康熙六十一年乾清宫“千叟宴”,受御赐龙头拐杖一把和鱼唇菜一道。王谦回乡后,命家人将鱼唇配以山西小酥肉、酸菜烹制,味道极美,成为王家家宴的头菜。东南亚王氏宗亲会客人在全晋会馆品尝此菜,赞不绝口,并留诗纪念“春风走马汾水边,丰年留客作清欢。几回梦里今非梦,王氏宗亲聚太原。”

六. 山西省 运城 河津 翻鏊

翻鏊

把猪方油用刀背剁成泥,与用花椒炒后的葱白、花椒盐搅在一起成糊状,摊在擀好的精面片上,卷圈,拉成长条,切段,下鏊子煎熟。其特点是层如纸薄,软绵味香,可供主食,也可和菜肴。还有一个习俗,大年初一早上一定要吃翻鏊!

七.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高庄馍

到阳城旅游,品着餐桌上的佳肴怎能没有一些主食相配呢?高庄馍松软、香甜,驰名晋东南,您不妨来品尝品尝。

高庄馍比一般的馍个高体大,洁白如雪,松软似海绵。看似简单的一个馍,制做上却有严格的要求。首先,麦子要淘洗干净,在30℃的温度下盖湿布发芽。出芽后,晾干磨成面粉。做馍时,先取一定比例的曲、小米、温水搅成稠米粥,在35℃下,放置六至八小时制成麸酵。接着,把麸酵放在30℃—40℃的温水中泡一个小时左右,取出制成小酵。然后,再用小酵和面,在35℃的温度下放置八个小时。最后,再加麸酵,用芽麦面粉和面,揉至手不沾面,面不沾盆为止,叫手、面、盆“三光”。做成馍状后放入特制的木头盒子中,在座火的蒸锅盖子上放置二十分钟预热后才可上火蒸熟,当地人叫“发”馒头。这样蒸出的馍光洁白亮,高大整肃,形似蒙古包,色如雪,软似棉,皮薄如纸,内瓤自然分层,闻之清香,食之爽口,为宴客的主食,故名“高庄”。

高庄馍制作工艺复杂,稍有不慎,做出的馍就不能称为佳品。制作精良的高庄馍入口香甜,颇耐咀嚼,烤干后又酥又脆,老少皆宜。而且经夏不生蛀,不霉变。

八. 山西省 忻州 原平 白土

石寺乡:白土。

九. 山西省 吕梁 兴县 软米

软米

软米系由兴县传统种植的黄黍子碾造而成,米粒浅黄色,较一般米大而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用其制成的油炸软糕,食之酥软可口,是山西有名的小吃之一。该产品曾在1996年山西省优质小杂粮畜产品评销会上荣获铜奖。

十. 山西省 吕梁 岚县 毛豆

毛豆

毛豆,又叫菜用大豆,是大豆作物中专门鲜食嫩荚的蔬菜用大豆。毛豆就是新鲜连荚的黄豆。毛豆是一年生的农作物,茎粗硬而有细毛,它的荚作扁平形,荚上也有细毛,所以人称为毛豆,新鲜时,豆荚嫩绿色,青翠可爱。

营养分析

1、毛豆中的脂肪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种类的蔬菜,但其中多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人体必需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它们可以改善脂肪代谢,有助于降低人体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2、毛豆中的卵磷脂是大脑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之一,有助于改善大脑的记忆力和智力水平;

3、毛豆中还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不仅能改善便秘,还有利于血压和胆固醇的降低;

4、毛豆中的钾含量很高,夏天常吃,可以帮助弥补因出汗过多而导致的钾流失,从而缓解由于钾的流失而引起的疲乏无力和食欲下降;

5、毛豆中的铁易于吸收,可以作为儿童补充铁的食物之一。此外,毛豆中含有微量功能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大豆异黄酮,被称为天然植物雌激素,在人体内具有雌激素作用,可以改善妇女更年期的不适,防治骨质疏松;

6、毛豆中含有能清除血管壁上脂肪的化合物,从而起到降血脂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

7、毛豆具养颜润肤、有效改善食欲不振与全身倦怠的功效。毛豆营养丰富均衡,含有有益的活性成分,经常食用,对女性保持苗条身材作用显著;对肥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有预防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