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塞外特产馆 西域风情土特产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塞外特产馆 西域风情土特产店更新时间:2023-08-09 08:15:56

一. 吉林省 吉林市 舒兰市 福源馆小吃

福源馆创建初业,是一个以卖茶水为主,兼营油茶、江末条的小茶食店,经营品种单一,门面很小,连作坊、仓库才二百多平方米。因得老船厂水旱码头之地利,以香茶招客,,有美食邀宾,生意渐隆,始立字号埠源馆”。后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有一个号称“俊六大大”姓吴的商人由外埠来店,投资扩建,聘请名师,制做各种糕点,自行销售。兼营水果、香肠、火腿、板鸭、叉烧肉等二十多个品种。随着经营发展,盈利渐增,为使财源水续,遂取“福三源”为宝号奠基,改“埠源馆”为“福源馆”。伪满后期,该店业况日下,处于停产停业状态。直到1948年吉林市解放,随着新中国的建设,福源馆生产经营逐渐恢复。如今,福源馆已由过去的小作坊,小门市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中、西糕点加工,速冻食品加工、熟食加工、饮品加工和批发零售兼营的食品企业。1994年被中华由贸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经营品种:各式传统中点、新或西点、生日蛋糕、速冻食品、熟食、饮品、冰点等

二. 河北省 张家口 沽源 塞外口皮

张家口市自古以来就以其兴旺发达的皮毛也而闻名中外,素有北国"皮都"之称。这里所产的皮毛具有皮板洁白,皮毛舒展,丰满柔软,富有弹性等特点,颇受国内外客商欢迎,被消费者通称"口皮"。张家口市的皮毛也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这里就有了皮毛交易,明朝后期,有了较为昌盛的皮毛加工业,到乾隆年间,又出现了新的裘皮行业,每年生产大批的皮毛新产品销往国内外。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家口传统的皮毛加工业得到了新的发展,"口皮"的花品种由初期的十几种,已发展到130多种,有绵羊皮,山羊皮,羔皮,兔皮,貂皮,狐皮,黄狼皮灰鼠皮,獾皮,裘皮等制品。其中羔皮是"口皮"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不但皮板细腻轻柔,而且色泽光润,绒毛舒展,享有盛名,是制作高级裘皮服装的上乘材料,在国内外市场畅销不衰。"皮都"工人们以其高超的裁剪,缝制等技术,创造出多种新产品。如富丽堂皇的二龙戏珠大挂毯,栩栩如生的仿虎,仿豹挂毯,花样翻新的兔皮拼花图案的皮褥子,小巧玲珑的毛皮拿背,款式新颖美观大方的裘皮服装等,这些高档产品远销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前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张家口)

三. 河北省 承德 鹰手营子矿区 塞外三鲜

以清康熙年间承德马市街“驴肉肥”酒楼的祖传手艺“麒麟蒸饺”、“驼油丝饼”和“山焖肉”而名。“麒麟蒸饺”为肥驴肉韭菜馅,外露一段韭菜,吃时香气四溢却无肥腻感;“驼油丝饼”用盐水和面擀片,涂驼油后卷条、蘸上花生油,盘成饼烙熟,吃时香酥可口,色味俱佳;“山焖肉”是将猪肉羊肉以中间为界隔开合装一坛,其间打入鸡蛋汁,在肉片上扎孔,内灌用黄酒、酱油、蒜末等作料调配好的汤汁,密封坛口文火焖熟,食之鲜嫩味美。

四. 河北省 张家口 赤城县 塞外口蘑

口蘑产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坝上和蒙古草原,口蘑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白蘑、珍珠蘑、香杏、青腿、黑片、华片等十几种,以白蘑质味最佳。各种蘑经过在张家口精心加工后,统称为"口蘑"。口蘑含有大量的菌酯、谷胺酸钠、蛋白质、脂肪、糖类、粗纤维以及钙、铁、磷、钾等矿物质。口蘑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有较高 的药用价值,有抗癌、降血压、抑制和减少血中的胆固醇、降血脂等功能,对预防冠心病很有裨益。因其营养价值高而驰名国内外。行销全国各地,还畅销日本,美国,前苏联、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 张家口)

五. 广西 贵港 桂平 敬慈斋馆素餐

敬慈斋馆素餐

敬慈斋馆在广西桂平市西山风景区洗石庵内。由桂平城区佛教协会营办,可预约承办港澳台胞、华侨和各界人士的素餐,并供应素面、粉饺等风味小吃。在敬慈斋馆进餐,不仅可以领略素食的特殊风味,还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吃在佛教文化中的渊源。

敬慈斋馆制作的素食受广东的影响,有相似之处,又有别于广东佛教界制作的素食。素餐宴席上经常出现的菜色有“绣球玉液”、“彩菇争艳”、“杏林春满”、“百花拼盘”、“千层百叶”、“芙蓉酥酡”、“酥脆香卷”、“如意吉祥”、“不可思议”等。有的菜名诗意盎然,表现了出家人的幽默。如“杏林春满”、“不可思议”等。“杏林春满”用冬菇、杏仁、胡萝卜、丝瓜、竹笋、作料,切粒混合炒制而成。红、绿、黄、白、褐五色相间,清雅素淡,春意盎然。用沙田柚皮泡制的“不可思议”皮酥肉嫩,甘香可口,如无人介绍,吃时不知是何物所制,令人有不可思议之感。“如意吉祥”用荔浦芋制作,形状酷似“五柳鱼”,甜、酸、酥、嫩皆备,闻其味即令人食欲大增。

六. 湖北省 武汉 江汉区 袁森泰鲜汤馆

“家庭小作坊”。汤的味道“不错”,就是可能“加多了味精”,“喝完容易口干”。

地址:汉口铜人像附近

七. 河北省 秦皇岛 昌黎 赵家馆饺子

昌黎赵家馆,位于昌黎县城鼓楼东大街,始创于1921年,创始人赵福元(1907年—1996年)是一代著名的饺子大师。

赵家馆和赵家馆饺子主要经历了四十年代的红火期、五十年代的鼎盛期、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的艰难期、“文革”后的振兴期,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久负盛誉的赵家馆饺子,是昌黎县传统的老字号风味食品,以圆笼蒸饺为主。其特点是:选料讲究、皮薄馅散、味道鲜美、香而不腻、水灵可口。形成了海鲜、素馅、肉馅、什锦四大系列,十三类品种。一般肉馅配料是:以蒸作1斤精面粉的饺子为例,需要鲜猪肉6.5两,大油1两,香油5钱,海米5钱,味精5钱,葱、菜、香蘑及各种小料适量。并常随节令的变化,分别掺拌对虾、蟹肉、虾籽、鱼骨、海参、干贝、青蛤、蛤蛎、鲍鱼、八爪鱼、皮皮虾等各种海味,使饺子具有独特的风味,深受顾客欢迎。制作方法为开水烫面,肉馅喂鸡汤,全部手工制作。质量标准是:1斤面粉蒸作70个饺子,重3.1-3.3斤。

由于赵家馆饺子风味独特,市场畅销,《人民日报》海外版、《河北日报》、《经济日报》、《食品报》等都有报道,曾轰动海内外。上世纪五十年代赵福元曾多次参加全国性、行业性的省、市、地区表演和比赛,并屡获大奖。原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廖沫沙都曾给予表扬。在天津参加表演赛还受到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的观摩并有合影和题匾“京东第一家”(文革期间被毁),还曾接待过荀慧生、尚小云、奚啸伯、管绍华等艺术大师。多年来赵家馆和赵家馆饺子先后荣获了省、市级以上多项大奖和荣誉称号。

八. 河北省 唐山市 遵化 赵家馆馄饨

赵家馆馄饨,自1936年开馆至1956年公私合营,20年间,誉满全城。赵家馄饨馆共有老少爷5个,由于是自家经营,不计工钱利润,只为全家糊口。因此,做的馄饨质好量足,物美价廉。

赵家馄饨的用面,全是精制的白面。用煮熟的瘦肉做馅,放点用药料煮肉的白汤,加上葱、蒜、姜、味之素,到冬春两季再放点鲜嫩的韭菜。这样配制的馅,肉烂、菜鲜、味美。馅配好后,将揉匀的面擀薄,然后切成三角形或菱形的小片。把馅捏在里边,猫耳朵形的馄饨即成。馄饨汤的配料也很讲究,汤里有紫菜、虾仁、白汤、喝起来,味道鲜美。凡是到赵家馄饨馆用过餐的人,无不夸好。因此,小小馄饨馆每天顾客盈门,络绎不绝。

九. 台湾省 云林县 北港素食馆

在北港镇上提起北港素食馆,可是老少皆知,无人不晓。这家30年老店由3位大婶经营,物美价廉,店内卖的都是常见的菜羹、稀饭、素菜面等,但吃过的顾客却一再光顾,大概除了好吃之外,老板娘亲切地招呼,也让人感受到家的温馨。( 云林县)

十. 辽宁省 沈阳市 沈河区 那家馆白肉血肠

坐落在沈阳故宫西侧的那家馆,以经营满族菜肴白肉血肠闻名于白山黑水广大地区。它的前身是原小河沿魁星楼附近的吉兴饭店,主要经营东北地方菜肴,后来由于增添了白肉血肠,使这家饭店名声大振。1872年,该店满族厨师那吉有在大东门里开设了一家专门经营白肉血肠的餐馆,立号那家馆。由于他选料精,制作细,一丝不苟,声誉越来越高。他的白肉,须用新宰杀的肥猪五花硬肋,以白水加调料,用急火煮沸,移小火氽透,膘肥不腻。他的血肠,须用新宰杀的猪血,加入适量清水和调料用新猪肠灌成,味道鲜浓。白肉血肠蘸以蒜泥、韭菜花酱或辣椒油等调料食用,味留齿颊,经久不散。特别是严冬季节,如配以酸菜丝在一起氽制,汤鲜菜脆,大有驱寒生暖之效。1914年,那氏后裔继祖业,将那宛馆门庭重新修整,成为当时奉天风靡一时的著名餐馆,达官显宦经常出入。1931年日寇侵占沈阳,那家馆营业日渐萧条,趋于倒闭。那氏兄弟为保持祖业,将那家馆迁到北京,解放后,政府为恢复东北这一独特风味,于1957年又将年迈的那文贵邀回沈阳,使那家馆重新开张。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