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福州长乐特产有哪些小吃 福州长乐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福州长乐特产有哪些小吃 福州长乐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4-01-17 09:33:30

一. 福建省 福州 闽清县 鼎日有油酥肉松

产于福建福州。

相传,清咸丰年间,有个名叫林鼎鼎的人在福州一个地方官吏家当厨师。他手艺高超,能作多种美味菜肴,深得主人器重。一次主人因受风寒,食而无味,日见消瘦。林氏苦苦寻思,取来一块腿精肉,放在锅内不停地翻炒,不时加入冰糖、料酒、盐、虾仁等佐料。炒着翻着,忽闻一股焦 味,原来汤汁已被烧干。林氏以为这下可糟了。谁知一尝,味道却鲜得出奇。他当即送给主人品尝,主人连声赞道:“好吃,好吃!”太太,小姐见之大喜,也想吃,问林:“明日可有肉松?” 林鼎鼎笑道:“有我林鼎鼎在,日日有!”自此以后,他潜心琢磨配制肉松的方法,终于在咸丰六 年创制成香醇色艳、味鲜带甜的棕色肉松。地方官将林氏制作的肉松进贡清文宗皇帝,赠送给京中官员。宫中贵妃食后问:“还有肉松吗?”内侍答:“有林鼎鼎在,日日有!”一时间,“鼎日有” 广为流传,许多官使纷至沓来品味。林鼎鼎见此情景,干脆辞去厨师之职,开设作坊,专营肉松。 取何店名?林氏想:“鼎日有”名声在外,何不就挂此招牌!后来,林鼎鼎创制的肉松秘方日臻 完善,为区别于江苏的太仓肉松,便称之为“鼎日福建肉松”,生意兴隆。 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二. 台湾省 台湾小吃

台湾小吃

三. 福建省 福州 仓山区 福州贝雕

利用贝壳资源,嵌制成画,嵌贝漆器以及烟具、盘盒、台瓶等,浮雕成山水花鸟等贝画,美不胜收

四. 浙江省 湖州 长兴 小吃长兴板栗

长兴小吃长兴板栗

栗,也称板栗。树高可达20米,其坚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及淀粉,味美可口,生熟均可食。国际上认为来自中国的"甘栗",是较高的营养品。

板栗在南北各地均有生产,湖州市主要产地在长兴。长兴板栗品质优良,其中油光栗在广交会上展销,深受外商欢迎;还有马齿青、大红袍、魁栗、茶果栗等品种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已成为紧俏商品。

五. 云南省 丽江 玉龙县 丽江风味小吃

丽江风味小吃

六. 福建省 福州 马尾区 福州捞化

老福州人对捞化的印象恐怕最为深刻,小时候,捞化是街边摊头的一碗捞化汤,烫上福州人最爱的细长米线,沾点福州人独爱的虾油,高汤中网罗猪血、花肠、黄喉、罗汉肉等猪杂内脏,让味道变得浓厚香醇。寒冬的早晨,一碗捞化热气扑腾而来,陪伴了食客整个冬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捞化的内容从最初的仅仅只有米粉演变得更加丰富,眼下福州人更喜欢用各种贝类、海鲜或猪腰鸭腱作为捞化的原料,鲜嫩甘美,再淋上古早味的虾油,就是一份地道的福州捞化。

七. 福建省 福州 鼓楼区 福州龙眼

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果实清甜可口,龙眼干为滋补名品,以郊区红核仔、长乐扁匣榛等为名品,驰名中外。

八. 安徽省 合肥 蜀山区 合肥小吃

合肥小吃

九. 台湾省 桃园县 陈记小吃

平镇市忠贞里为一处滇缅移民的眷村,在忠贞市场附近即有多家云南小吃店,提供道地滇面美食,其中尤以店龄40年的陈记小吃,最能保有云南原味。店里的米干、米线、豌豆粉皆为云南家常小吃,米干及米线均为纯在来米做成,口感有如客家饭条,豌豆粉则是将豌豆磨成粉,蒸熟放凉后自然结成冻状,滑润爽口,而以草果、花椒、芫萎子等香料制成的酱料更是少不了,若再加上酸辣的云南泡菜,风味更佳。( 桃园县)

十. 福建省 福州 长乐 长乐番薯

长乐番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长乐番薯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大旱,巡抚金学曾下令广种番薯度荒,长乐人始知其名,乃遍植山园砂地,然犹不知其详。因为引种人陈振龙虽是长乐青桥村人,早年寓福州南关外达道铺,其子经纶又以闽县生员身份向金巡抚提出种薯度荒。所以夏允彝、贺世骏修纂的《长乐县志》(俗称“夏志”、“贺志”)均未为陈振龙父子立传。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陈振龙之孙陈世元在福州南台小桥升尺堂书坊刊行《金薯传习录》一书后,大家才知道番薯和陈振龙的关系。道光间福州的藏书家、景阳书院山长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祠”祀巡抚金学曾,附祀陈振龙父子,直至同治初彭光藻修纂《长乐县志》时才为陈振龙父子立传义行。

长乐人论番薯,最早为谢肇氵制,他在《五杂组·物部》中载:“百谷之外有可以当谷者,芋也薯也。而闽有番薯,似山药而肥白过之,种地中易生而极蕃衍,饥馑之岁,民多赖以全活。此物北方亦可种也。”时距番薯传入仅12年。明崇祯十二年(1638年)夏允彝政暇课士有以“金薯”为题纪其事,可惜文字已失传。

康熙间,溪湄(江田溪湄村)贡生陈骝有《金薯赋》传世。乾隆三十三年,江田诸生梁上宝、弟梁上治、表贤陈永书,岱西举人施楠,浮岐举人卢遂都应国学生陈世元之请,为《金薯传习录》作序、题咏等。道光年间,溪湄名医陈修园,对番薯的药用功能辨认尤详:“甘薯始自闽长乐,俗称地瓜,性同山药而甘味过之,补脾胃、驱湿热、养气血、长肌肉,用白密同煮食之可治下痢、结肠、妇女赤白带诸症均甚效。”

番薯,长乐种植最盛,然每到“冬节”后渐有烂者,至冬末春初则色味俱变。康熙年间,东山(文武砂东山村)有陈朝范母,自创“铁卷”,刨为长条晒干,久存不腐,即“番薯米”。

长乐三面滨海,一隅背山,人烟稠密,虽田有双熟水稻,但番薯也为主粮之一。它不与五谷争地,也不论瘠卤沙岗皆可生长。以种分有早薯、晚薯之别,以色分有朱薯、白薯之分。切片曰薯钱,擦(刨)之曰薯米,洗之滤之为膏为粉,蒸之为白酒(俗呼“番薯烧”)。长乐曾有谚语云:“三台案番薯溪下芋”,言其适于土壤者,固佳。

岱边(首占岱边村)李永选先生留心乡土文献,撰有《番薯考》一书。分概述、原始、传布、文献、发明、结语等六章,对番薯作了全面概述。其中介绍了1956年,东吴(文岭东吴村)高丰社农业先进吴国良,依据土地、气候等特点,用大畦密植方法,培植了每亩万斤的高产量。1957年,全国十一省番薯会议在福清县召开时,《番薯考》的油印本由吴国良代表带去参加会议,分送各省代表。可惜该书毁于“文革”,仅见《藏楼丛书目录》,不知现在是否还有人保存该油印本。

(原载于《吴航乡情》:2010年12月23日第八版作者:陈和栋)

粮食

地域范围

长乐番薯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包括长乐市辖区内的潭头镇、文岭镇、湖南镇、鹤上镇、梅花镇、江田镇、罗联乡、古槐镇、金峰镇、漳港镇、文武砂镇,东到梅花镇梅东村,西到罗联乡东林村,南到江田镇下沙村,北到潭头镇福星村,保护范围为11个乡镇、172个村。地理坐标: 北纬25°48′19"~26°05′43"、东经119°27′30"~119°51′26"之间,总保护面积46038公顷,年生产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15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长乐番薯薯块呈纺锤形,大小均匀,光滑美观,商品薯率高;肉质细腻,纤维少,口感面、香、甜;2、内在品质指标:长乐番薯含薯块烘干率23-26%、薯干淀粉含量52.6-55.7g/100g、可溶性糖18.5-22.4g/100g、粗蛋白2.9-6.8g/100g、粗纤维2.5-3.9g/100g。3、产品质量安全规定:长乐番薯产品质量应符合NY 5221-2005《无公害食品薯芋类蔬菜》标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