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长春的特产可以吃的 长春特产推荐排行榜最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长春的特产可以吃的 长春特产推荐排行榜最新更新时间:2023-08-06 14:43:28

一.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二. 吉林省 长春 绿园区 长春酱肉

长春酱肉是长春特色美食,具有肥肉不腻,瘦肉不柴,色泽油亮,味美适口等特点。长春酱肉温度在30摄氏度以下,能存放较长时间不变质。

长春酱肉材料:

主料:猪前五花肉1000克

配料:葱、姜、蒜各15克,酱油200克,精盐20克,白糖15克,料酒10克,白芷、山奈、丁香、草果、陈皮、肉桂、小茴香、良姜、豆蔻、砂仁、花椒、八角各2克,熟火硝1克。

长春酱肉烹饪方法:

1.把肉切成两块,用水(冬季用热水,春秋用温水,夏季用凉水)泡20分钟后,用刀把肉皮上的毛、污刮净。锅内放水烧开后,把肉块放入锅内,见开捞出,再放入凉水中洗净。

2.锅上火放入水、酱油及所有调料(不含糖),见开把肉块下锅,放入熟火硝,开锅后用小火煮1小时40分钟即熟。

3.把煮好的肉捞出放在熏锅的箅子上,箅下放入白糖,加盖,熏锅加热至糖燃烧发出浓烟,将肉熏制而成(冬季不熏)。

三. 吉林省 长春 宽城区 砧板狗肉

砧板狗肉是吉菜创新菜肴之一。选用肉质细嫩的狗前腿为主料经焖煮而成。口味醇香,造型新颖。

用料:

狗前腿2只,狗油,错就错,香菜段,红辣椒,葱,姜,萝卜,苏子叶,酱油,精盐,白糖,味精,淀粉,花椒,八角,花雕酒,豆油。

制法:

将狗腿去毛带皮用凉水浸泡八到十个小时捞出,放开水锅中紧一下,再放锅中加水、葱、姜、花雕酒,大火烧开,小火焖煮,待熟烂取出去骨。将狗肺子、狗油切碎。炒锅上火,加豆油,放入狗油、狗肺子、狗肉汤及其他调料,烧开制成狗酱。取砧板一块,将狗腿肉置于板上,将狗肉切成薄片,码放在狗腿骨上。在将葱白、红辣椒丝、香菜段摆放在砧板的另一边即成。

四.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晏桐根的金钢脚

晏桐根的金钢脚:晏桐根,城关北街人。曾在北街现酒厂处设桶炉,以炕金钢脚为主,兼发麻花,猪耳朵。晏桐根的金钢脚,看起来很结,吃起来却很泡,既香又脆,很受青少年的欢迎,他发的麻花、猪耳朵,个个成形,成为汉川小孩最爱吃的风味小吃之一。

五. 吉林省 长春 朝阳区 雪衣豆沙

雪衣豆沙—已有百年历史,颇受游客欢迎。主要原料是红豆、鸡蛋、白糖等。形状园团,色泽洁白、吃前撒上白糖,古的此称。次菜香甜可口、独具风味。

雪衣豆沙是吉菜传统风味菜肴之一。此菜主料选用豆沙, 辅以蛋泡糊 , 采用松炸的烹调方法制成。成品喧软涨满,形圆色白似朵朵棉桃。 在炸制中因其底部受热膨胀 , 雪白的豆沙球在油中自动翻转不停,极富情趣。

六. 宁夏 固原 西吉县 金灿灿的小麦

固原小麦胚乳丰盛,麦粒皮厚、籽重、质量好,用它磨制的面粉粉质柔韧,尤其适合精制各种糕点和面条。固原人做面条的技术超群,擀、揪、拉、削、扯,样样在行。用小麦面粉炸制的馓子、油香等食品,金黄透亮,香脆可口,深得回族群众喜爱,是欢度“古尔邦节”、 “开斋节”等不可缺少的食品。汉族群众在定亲、送礼时也用小麦面粉蒸成大馒头,大馒头的顶端涂上红点,作为吉庆、祝福的象( 固原)

七. 浙江省 杭州 富阳 精美的竹编工艺

精美的竹编工艺,富阳的竹制工艺品,式样美观,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入口处,有一座双面竹贴屏风——竹石图,修篁扶疏,奇石点缀,工艺精巧,目睹者无不拍手叫绝。( 富阳)

八.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九. 吉林省 长春 德惠市 德惠肉鸡

吉林德惠是远近驰名的“中国肉鸡之乡”,当地建有的龙头企业是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其产量及加工能力居全国之首,德惠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自然资源丰富,松辽平原腹地,幅员面积3435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96万人,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96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肉鸡之乡”。

龙头企业吉林德大有限公司有祖代种鸡场5座,年饲养种鸡6万套;父母代种鸡场9座,年饲养种鸡52万套;肉鸡屠宰加工厂一座,年屠宰加工肉鸡5000万只,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已销售到除西藏、台湾以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

在吉林德大有限公司的带领下,德惠市的肉鸡生产已形成了牧、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格局,并先后获得了“吉林省肉鸡生产示范县”、“中国肉鸡之乡”等美名。目前,德惠市的肉鸡生产和加工能力不但居我省首位,更让德惠成为全国闻名的肉鸡生产和加工基地。公司1999年销售收入25亿元,实现利税1.04亿元。德惠市每个乡(镇)都设有肉鸡生产工作站,每个乡(镇)都建有高标准、高效益的肉鸡生产小区。全市有2600多户肉鸡代养户为德大公司代养肉鸡。2000年全市出栏肉鸡3500万只,农民饲养肉鸡纯收入4000余万元。2001年,全市肉鸡生产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年出栏肉鸡可达5000万只,将有更多的农户依靠饲养肉鸡致富。2007年,德惠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2%,畜牧业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5%。从今年开始,德惠市每年计划新建40至60个健康畜禽养殖小区。到2012年,全市将建健康畜禽养殖小区200至300个,每个乡镇每年新建和扩建2个以上健康畜禽养殖小区。

十. 吉林省 长春 绿园区 鲶鱼

    鲶鱼属鲶形目、鲶科、鲶属,鲶鱼不仅生长快、个体大,而且耐低温、耐低氧,同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属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目前,国内正开发鲶鱼鱼苗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鲶鱼鱼苗种的问题,临邛镇城南点山岗村一组充分利用地理和水源条件的优势,大力发展鲶鱼鱼苗繁殖和成鱼生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已形成了150亩“鲶鱼繁殖生产基地”。可繁殖南方大口鲶、杂交鲶、河杂鲶、三角鲶等品种,并形成了鱼苗繁殖、成鱼养殖、销售等一条龙的体系,可为养殖户提供从鱼塘建设设计、养殖技术指导、养殖饲料供给、鱼苗养殖、成鱼销售等服务。    基地现年产水花苗5000万尾,规格苗1000万尾,成鱼4—5万斤,年产值100万元,利润40万元。鱼苗远销:深圳、海口、广州、广西、云南、辽宁、吉林、长春、哈尔滨、北京、北海、沈阳、兰州、西宁、天津、郑州、长沙、武汉、西昌、重庆、成都、雅安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产品供不应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销量和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鲶鱼是长春的。它属鲶形目、鲶科、鲶属,鲶鱼不仅生长快、个体大,而且耐低温、耐低氧,同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属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国内正开发鲶鱼鱼苗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鲶鱼鱼苗种的问题,临邛镇城南点山岗村一组充分利用地理和水源条件的优势,大力发展鲶鱼鱼苗繁殖和成鱼生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已形成了一百五十亩“鲶鱼繁殖生产基地”。可繁殖南方大口鲶、杂交鲶、河杂鲶、三角鲶等品种,并形成了鱼苗繁殖、成鱼养殖、销售等一条龙的体系,可为养殖户提供从鱼塘建设设计、养殖技术指导、养殖饲料供给、鱼苗养殖、成鱼销售等服务。

推荐特产